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狛犬
日本神話神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狛犬(日语:狛犬/こまいぬ komainu)是一种形似狮子的日本神话神兽,其雕像通常成对放置在神社或寺院的入口、本殿或本堂前。一般而言,一对狛犬中,张嘴的称为“阿形”(あぎょう),闭嘴的则为“吽形”(うんぎょう)。


狛犬普遍被认为源于中国传入的镇墓石狮,此概念可追溯至汉朝在墓前放置一对狮子的习俗。由于狮子并非中国原生动物,此文化根源还可上溯至古代近东地区将狮子视为神圣象征,并置于王座、城门前的守护习俗。传入日本后,最初的狛犬多为木制并置于室内,因此现存的平安时代与镰仓时代作品多为木雕。随着时代演变,狛犬逐渐改为户外设置,材质也以石制为主,亦有金属或陶瓷等作品。
在称呼上,有时会将成对的神兽皆称为“狛犬”或“狮子”。然而,在更严谨的传统区分下,这对神兽被称为“狮子・狛犬”(獅子・狛犬),其中一只是狮子,另一只才是狛犬。当两者造型不同时,狮子通常无角;而狛犬则头上有一角(据说与灵兽“兕”有关),体色与鬃毛颜色也可能有所区别。不过,不符合此规则的例子也相当多。
狛犬的造型多样,有些忠于狮子的原型,有些则融入了日本犬的特征。其姿态以蹲踞为基本,但也有后脚抬起、脚踏圆球或伴有幼狮等多种变化。
Remove ads
名称与性别


“狛犬”的名称由来,有说法认为它有驱魔之意,所以叫“拒魔犬”[1],但更普遍的看法是与“高丽”(即朝鲜)有关,因其汉字也可写作“高丽犬”或“胡麻犬”[2]。一般认为,中国的狮子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所以称之为高丽之犬,即“こまいぬ”(komainu)[3][4]。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狛犬的原型是直接从中国传入,当时将狮子视为中华正统的灵兽,而与其成对的狛犬则被视为中华以外的夷狄之灵兽,故称“こまいぬ”[5]。将“高丽”一词用于指中国以外地区的例子,还有包含西域音乐的“高丽乐”,且狮子放在上位(左侧)的配置也与此说法相符[6]。
从近世至今,各地寺社建造了大量狛犬,形态也变得多样。并非所有神社都设有狛犬,以各都道府县的设置率为例,京都府内神社约50%,大阪府内约78%,东京23区内约43%,全国平均约59%[7]。
关于一对狛犬的性别,有说法认为“阿吽”对应阴阳,所以阿形为雄、吽形为雌;也有说法因吽形有角而视其为雌性。但实际上,鬃毛象征雄狮,所以两者本应都是雄性。在平安、镰仓时代的木造狮子・狛犬中,也有两者都具雄性象征的例子[8][9]。到了江户时代,则多将右侧的阿形视为雌性[10]。
Remove ads
外观
现今多将一对神兽统称为“狛犬”或“狮子”,两者外形也常相同。但在平安时代的文献中,则明确区分一方为“狮子”,另一方为“狛犬”,且各有不同样貌。《类聚杂要抄》记载:“左狮子,色黄口开;右胡麻犬,色白不开口,有角。”[11][12]《禁秘抄》也提到“师子狛犬在帐前前北。左师子”[13][14],《皇代记》则有“金银师子狛犬”的记载[15][16],显示狮子与狛犬原是两种不同的灵兽。不过,平安时代也有如《江家次第》般将两者统称为“狮子形二”的文献[17][18]。
依文献所述,右侧的狮子为金(黄)色、无角、阿形;左侧的狛犬为银(白)色、有角、吽形,此为常见配置。明治天皇的即位典礼上所用的狮子・狛犬即符合此例[19]。然而,不符此例的狮子・狛犬也很多。大宝神社的狛犬(镰仓时代,重要文化财)右侧阿形为金色,左侧吽形为银色,但两者皆无角。大宝神社的狛犬除了颜色,尾巴与鬃毛的颜色也不同,阿形为绿青,吽形为群青[20]。此外,大国魂神社的狛犬(镰仓时代,重要文化财)阿形为卷毛、垂耳,吽形则为直毛、立耳[21]。
将阿形放在左侧、吽形放在右侧的例子有宗像神社的木造狛犬(桃山时代,重要文化财);而阿吽两者皆有角的例子则有藤崎八旛宫的木造狛犬(室町时代前期)[22]。

有角的狛犬,据说源于中国传说中的动物“兕”[23][24]。《延喜式》治部省式中记载:“形如牛,苍黑色,或青色,有一角,重二千斤。”[25][26]其皮坚厚,可制甲[4][24]。天皇即位式时会放置两尊兕像,《延喜式左卫门式记载:“凡大仪之日,居兕像于昌门左,事毕返牧本府〈右府居右〉”[25][27]。《文安御即位调度图》中展示了兕像的图样,并注记“其体狛犬也”[25][28][26]。《伊吕波字类抄》的“犀”条目中注有一名“兕犀”,因此“兕”可能读作“さい”(sai)[29]。
也有将狛犬视为其他灵兽的说法。《神明凭谈》认为狛犬是比狮子更勇猛的“狻猊”[23]。《和训栞》则称其为来自狛国的“野干”[23]。泷川政次郎提出狛犬源于执法的有角神兽“獬豸”的说法[30]。伊东忠太则介绍了有角者为“豸”、无角者为“天禄”的说法[31]。天禄是与“辟邪”成对放置在陵墓或宫殿前的灵兽,单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32]。此外,《说文解字》的“貘”条目中注有“狛”,因此也可能指貘[4]。
日本国学者中也有反对将神社狛犬视为外来灵兽的说法。一说源于神功皇后三韩征伐时,三韩承诺如犬般顺从,后世便以“高丽犬”纪念此事[11][33];另一说则源于火阑降命向彦火火出见尊投降后,其子孙代代以“狗人”之身守护宫门的传说[11][33]。
Remove ads
历史

狛犬的源流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即被视为神兽的狮子[3][34]。在古代近东及古埃及,狮子与王权紧密相连,将狮子雕刻放置在王座、城门或墓前,以求其灵力守护的“狮子座思想”应运而生,并传入中国[35][36]。狮子座思想也催生了有翼的复合神兽如狮鹫与斯芬克斯,并留下了如迈锡尼遗址的狮子门 (迈锡尼)及西台首都哈图沙的狮子门等遗迹[37][38]。在中国,后汉时期的武氏祠、高颐墓等地皆存有石狮子,大仓集古馆则收藏了据传出自铜雀台的石狮子[39]。

狮子座思想传入印度后,出现了如阿育王狮柱头及巴尔胡特柱头等狮子雕刻。随着贵霜王朝开始制作佛像,此思想与佛教结合,在马图拉艺术中,出现了大量乘坐在狮子座上的佛像[40][41]。现今日本佛教中仍可见狮子座思想的影响,例如文殊菩萨常以骑狮之姿出现[40]。
融入佛教的狮子像经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一对蹲踞狮子图像,见于7世纪重建的法隆寺金堂壁画[42]。
现今的狛犬多为一对阿吽,其源头与仁王同样来自佛教,因“阿吽”二字源于梵语[43][44]。古代中国的石狮子即使成对,也多为张口造型,至唐朝以后,受佛教影响才出现阿吽形态的石狮子[45]。但也有说法认为,狛犬采用阿吽形态是日本独自发展的结果[46][47]。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狛犬,据信是东大寺南大门的石狮子(重要文化财)。据《东大寺造供养记》记载,此石狮子于建久7年(1196年)由宋朝人从中国运来石材雕刻而成[48]。其方正的下颚、饰带及台座纹样皆具浓厚的宋代风格,且两尊皆张口,并非阿吽形态[48]。
Remove ads

“狮子座思想”在日本体现为在天皇即位典礼上放置狮子・狛犬的仪式[49][50]。紫宸殿内的贤圣障子中央也绘有一对狮子・狛犬[51][52]。此外,宫中也使用狮子・狛犬作为几帐、屏风等的镇子[23]。《宇津保物语》〈藏开上〉篇记载:“大银狛犬四,同火取据,香合薫物不绝,置御帐隅”,文中的“狛犬四つ”(四只狛犬),有学者指出,此时狮子与狛犬尚未形成一对的概念[53]。
以“狮子・狛犬”作为一对摆饰的记载,见于《枕草子》、《荣华物语》等文献。但如前述的《江家次第》,也有将两者统称为“师子形”的例子,《权记》、《小右记》亦采用此称呼[54]。
《禁秘抄》记载:“凡宫中常立屏风,其时有镇子置屏风下使其不动,金铜狮子也。”由此可知,作为镇子的狛犬应为金属制[55]。现存具有镇子功能的狛犬,有平安时代春日大社的铜狛犬(国宝“若宫御料古神宝类”之一)[56]。
Remove ads
狛犬开始被置于神社,据推测与神像的出现约在同时期,即奈良时代左右[57][58]。现存最古老的狛犬为平安时代的木制品[59]。文献上最早将狮子・狛犬置于神前的纪录,是《皇代记》长历3年(1039年)5月19日,后朱雀天皇向伊势奉币时,奉献了“金银师子狛犬”[16]。不过,现今的伊势神宫并无狛犬[16]。
狮子・狛犬最初被置于本殿内,多为小型的木制品。随着摆放位置移至屋檐下,其体积逐渐增大;之后更移至户外,便开始以石材制作更大型的雕像[57]。初期的木造狛犬,据信是由佛师受朝廷或贵族委托制作。到了镰仓时代,也开始运用与佛像相同的“寄木造”(用两块或多块材料组装头部和身体主要部位的技术)、“玉眼”等技术[60]。
镰仓时代以后,尾张国、美浓国的濑户烧窑开始制作陶制狛犬,但奉纳于神社的多为小型作品,应为平民所奉献[61]。其他窑业地区制作陶制狛犬的例子极少,仅近世以后,备前烧的狛犬(体型较濑户窑系大)在冈山县及其周边地区被奉纳[61]。备前烧的狛犬在当地被称为“宫狮子”,有纪年铭的最古老者为贞享3年(1686年)的一对,现为冈山县指定文化财[62]。根津美术馆收藏的“濑户狮子香炉”,据传原为陶制狛犬,后被千利休敲掉一部分改作香炉[63]。
江户时代以后,由平民奉纳的石造狛犬增多,其形态也变得多样,出现了带小狮子或脚踏球的造型[64]。近代以后,随着官国币社的整备,这些神社的社头多放置以大宝神社狛犬(重要文化财)为范本的雄壮狛犬。但民间仍常制作具有独特风格的狛犬[65]。然而,昭和初期,随着国民精神昂扬的呼声,民众也趋向复古主义,民间也开始大量制作大宝神社风格的狛犬[65]。
作为舞乐的狛犬

《倭名类聚抄》记载“高丽乐曲,狛犬”,《乐家录》则有“高丽曲高丽壱越调,狛犬”,由此可知曾存在名为“狛犬”的舞乐[66]。《教训抄》与《舞乐要录》记载,相扑节会时会使用“狛犬”之歌[66]。《信西古乐图》中绘有“新罗狛”,据推测舞者是穿着类似布偶装的服装进行表演[66]。
平安时代可能也存在狛犬之舞,与狮子舞类似。《枕草子》第221段及278段皆有狮子、狛犬跳舞的描写[67]。此外,延历20年(801年)的《多度神宫寺资财帐》记载有“高丽犬台头”,贞观13年(871年)的《安祥寺资财帐》则有“狛犬头二面、同皮二面、同尾二支”,证实了当时已存在狛犬之舞的道具[68]。
现今的狮子头中,也有一方头顶宝珠、另一方有一角的造型。有学者推测,有角的一方在古代可能作为狛犬,与狮子成对共舞[69]。
Remove ads
受文化财指定的狛犬
-
东大寺石狮子
-
笼神社狛犬(吽形)
-
笼神社狛犬(阿形)
-
大宝神社的狛犬
台湾的狛犬
台湾的寺庙虽有自古传承的石狮子,但在台湾日治时期,随着日本神社在各地兴建,也引入了日式风格的狛犬。战后,许多神社被拆毁,部分狛犬也随之遭到破坏、移除或更换,但仍有部分被保存下来,成为见证台湾历史的特殊艺术雕塑。近年来,狛犬研究者提出“台湾狛犬源于山口县”的假说。此假说的起点,源于台南神社(今台南市忠烈祠)的狛犬,其造型与日本山口县山口市的今八幡宫狛犬(1933年制)极为相似。根据《台湾石狮图录》一书指出,台南神社的狛犬特征为“阿形口中含珠,雄性性征非常写实”,这点也与今八幡宫的狛犬如出一辙[120]。狛犬研究家市来训子与片冈元雄等人,在比对台湾与山口县的狛犬后,归纳出多项共通特征:[121]
- 长而下垂的耳朵
- 绳结般卷曲的眉毛
- 向外凸出的半圆形眼睛
- “阿形”口中利齿上下排相触,使上下颚呈拱桥形相连
- “阿形”口中有可转动的石珠
- “吽形”头上有似瘤的小角
- 卷曲的鬃毛聚拢于颈部
- 躯干上有漩涡状的圆弧线条
- 竖立的长尾巴,带有螺旋毛纹
- 从正后方看,尾巴毛从中向左右外卷,中央另有蕨手状毛纹
此关联的背后,可能与当时台湾的政治背景有关。时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本人即出身于山口县周南市(旧德山)。此外,纪录显示,当时台湾神宫参道上的明治桥(今中山桥)便是使用山口县产的“德山石”建造,推测当时可能有许多山口县的石匠随石材来台,参与公共建设的同时也制作了这些狛犬。
战后,这些狛犬的命运各不相同。例如,台北市士林区圆山水神社的狛犬曾遭窃与喷漆破坏。另一方面,彰化县和美街金刀比罗社(今和美德美公园)的狛犬,在地方民众的请愿下,于2005年从一度赠与的南投县迎回,重归原址,成为地方文化保存的美谈[122]。
相关条目


相对于守护神前的狛犬,神的眷属或使者则称为神使[1][123]。因此,有些寺社会以“狛狐”、“狛虎”、“狛猪”等代替狛犬,例如稻荷神的狐、春日神的鹿、辩才天的蛇、毗沙门天的虎、摩利支天的猪、八幡神的鸽子等。
- 磔狗 - 中国的驱邪传统。
- 貔貅 - 据说是狛犬源流之一的中国传说神兽。
- 犬筥 - 日本一对狗形的纸糊盒子,有驱魔、祈福之意。
- 獬豸(中国、朝鲜半岛)
- 风狮爷(琉球)
- 刻耳柏洛斯(希腊神话)
- 斯芬克斯(希腊神话)
- 拉玛苏(苏美) - 成对置于宫殿等入口两侧。
- 铎木能光 - 狛犬研究家
- 小松美羽 - 以狛犬为创作主题的现代艺术家
脚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