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相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相续(梵语:saṃtati,巴利语:santati),是佛教术语,义为有为法前因后果连续不绝[1]。在部派佛教中,“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是共通之基础[2],在性空论者所传承契经中更加之“无人”[3],称为第一最空之法[4],因此佛教界经常用“相续”来替代词语“人”[5],如说“欲有相续”、“色有相续”、“无色有相续”、自相续、他相续。
概论
在《杂阿含经》等经典中,此生所造善恶诸业,在临终时会忆起引发善或不善之心,从而延续到来生[6]。灭除苦集的因,就可以灭除苦,灭除缘起有为的因果相续,达到无为的涅槃[7]。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已经引证了《稻芉经》等[8]的“外法缘起”[9],并提出了“业种子”概念[10],但否定了“相似相续”[11]。
龙树《中论》中,引用了经量部的说法,以种子生芽、芽生果实的比喻来说明业果相续[12],并随即评破[13]。相续概念在世亲《俱舍论》中有也有阐述[14]。
经论记载
依据《大毘婆沙论》,相续有五种:
“ | 然诸相续,略有五种: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时分相续,四、法性相续,五、刹那相续。 | ” |
“ | 如分别论者执:世第一法,相续现前;彼说相续,总有三种:一、时相续,二、生相续,三、相似相续[11];世第一法,虽无前二,而有后一[18]。今欲遮遣彼所执义,显: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 | ” |
Remove ads
相续缘起
提婆设摩《识身论》记载了一种十二缘起理论,与《发智论》的时分缘起不同:
“ | 于可爱事,由无智故,便生等贪。
于内热恼,即名为愁。发言怨嗟,即名为叹。五识相应不平安受,说名为苦。意识相应不平安受,说名为忧。其心热恼扰恼燋恼,说名扰恼。等起谓生。言如是者,示现显了,开发增语。能生起故,说名积集。纯谓至极,究竟圆满。大苦蕴者,大灾、大横、大殃、大恼,顺大世分,众苦法聚。 |
” |
参见
注释与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