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看我今天怎么说

2024年香港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看我今天怎麼說
Remove ads

看我今天怎么说》(英语:The Way We Talk)为2024年香港剧情片,由黄修平执导并参与编剧、监制、剪接,游学修锺雪莹吴祉昊主演,歌手陈蕾特别出演及演唱电影主题曲《What If》。故事以三名情况各异的聋人青年为主线,反映这个群体的生活以及融入社会的经历[2],并从中探讨聋人的身份认同。在音效上亦尝试使观众沉浸体验聋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听觉状态。本片在2024年10月12日于伦敦影展首映,同年曾在香港亚洲电影节台北金马影展参展,并在香港以优先场形式放映,2025年2月20日起于香港作正式的商业公映。

事实速览 看我今天怎么说The Way We Talk, 基本资料 ...

主要演员之一的吴祉昊是聋人,本片亦大量起用聋人演员饰演配角中的聋人角色。

本片在2024年第61届金马奖获得三项提名,锺雪莹获颁最佳女主角。在2025年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七项提名。在第3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亦获得多项提名,并成为十部推荐电影之一。

Remove ads

剧情

故事的主角是三名背景各异、对生活有不同取态的聋人青年:叶子信(游学修 饰)、方素恩(锺雪莹 饰)、吴昊伦(Alan,吴祉昊 饰)。讲述三人因手语结缘,互相扶持的同时,也因理念不同而产生碰撞;以及面对来自健听社会的偏见、聋人社群中不同阵营之间的观点冲突,他们如何挣扎和作出自己的选择。[1][3][4][5]

开首以2005年——子信与Alan的童年为序幕[6]:两人就读于聋人小学,是同班同学兼好友[7]。当时香港听障学童的教育方针是强制学习口语(及配合读唇与人沟通),禁止在学校使用手语;未有使用任何设备改善听力、视手语为母语的子信[4],一直抗拒此制度,被视为顽劣的学生;配戴助听器的Alan是来自主流学校的转校生,能同时使用口语、水平低于子信的手语,且准备接受人工耳蜗手术,他同情常遭老师苛责的子信,并誓言使用人工耳蜗后亦不会放弃手语。子信自小向往潜水,但Alan因人工耳蜗手术而顾忌水压,不敢与他一同下潜。字幕交代强制学习口语的教育方针于2010年转变为口语、手语并用[8]。两人的童年回忆亦继续以插叙形式穿插于故事中[9]

2020年代,已植入人工耳蜗的Alan长大后曾赴英国留学,后回到香港成为广告摄影师[5]。他与自幼植入人工耳蜗、只懂口语而不懂手语的名校高材生方素恩[10],同获慈善团体选为“人工耳蜗大使”,推广人工耳蜗的应用[11][12]。素恩刚从大学精算系毕业[4],她自幼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11][13],以融入健听社会为目标,艰辛学习口语[3],一直就读主流学校;虽然人工耳蜗所接收的声音其实常让她感到嘈杂,但母亲的教育令她认为贴近健听社群的生活方式才能成功。一直活于无声世界、以聋人为荣的子信以潜水教练为人生目标[3][7];他在一个聋人机构工作,自言尊重别人推广人工耳蜗,但也希望别人尊重手语。三人在一个聋人活动相遇,素恩在演讲中表示科技发展会让世界再没聋人,此言当场激怒子信[6][9],使其失仪。

丢失工作的子信转而从事洗车谋生。他在Alan协助宣传下,成立以聋人为卖点的公司“洗车奇侠”,一面发展洗车业务,一面修读潜水教练课程[5]。另一边厢,素恩与Alan因担任“人工耳蜗大使”而认识,逐渐互生情愫。梦想成为专业精算师的素恩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找到工作[11],但感到自己被投闲置散,只是公司为迎合伤健共融政策而设的“吉祥物[7]。通过Alan的介绍,素恩开始向子信学习手语,并在两人的带领下了解到其他聋人的世界[10]

素恩在事业上感到挫折的同时,逐渐认同手语。人工耳蜗亦使她不能像子信那样享受潜水。直至她的人工耳蜗逐渐故障,需要重新植入,她开始心生犹豫。她学习手语及除下人工耳蜗接收器的行为,更被母亲发现,母女两人吵了一场。后来慈善团体愿意全数资助素恩更换人工耳蜗,条件是她需再次拍摄推广影片,但她在拍摄期间自发使用手语,有违慈善团体的立场。Alan主张素恩与子信有别,她的生活比很多聋人为好,应继续使用人工耳蜗,并向慈善团体妥协,他亦察觉到素恩爱上子信,与自己渐行渐远[9]。素恩认为Alan不明白自己当“吉祥物”的痛苦,亦反指Alan忘记童年不放弃手语的誓言,让他在自己的身份认同上产生迷惘。另一边厢,子信在潜水学校收到噩耗,香港签发潜水教练执照的机构未能安排适合聋人的考试,他的梦想面临破灭。三人在各自的迷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3][注 2]

Remove ads

角色

更多信息 演员, 角色名称[注 3] ...

其他角色包括[注 3]

  • 饰演2005年小学聋生:冼文轩、刘佩璇、胡跃
  • 饰演“洗车奇侠”员工:宋良昇、唐树明、孟文、陈俊荣
  • 饰演其他聋人朋友:郑琨桦、余炜琳、张瀚昇、朱芷茵、陈汝虹
  • 饰演洗车师傅细强(教导子信):麦俊曦[14]:71-72
Remove ads

构思与制作

发展

本片的灵魂人物——身兼导演、编剧、监制、剪接的黄修平并不多产,本片是其第六部剧情长片[17][24],上一部作品是2020-21年间上映的《狂舞派3》,与本片相隔四年[25]。从黄修平的角度,本片的构思在正式公映的五年前展开(约2020年初)[25],然而他早已曾接触本片的前身“不一样的礼物”[14]:45。“不一样的礼物”是黄修平之友何康(后为本片监制及编剧之一)所筹划的电影计划,始于2016年,志在征集残障人士题材的短片剧本,拍摄并集结为电影,后选定了三个剧本,当时何康让黄修平阅读该些短片剧本,以征求意见,黄修平对其中一个关于聋人潜水的故事《海底私语》感到兴趣,他从中想像到一群聋人在海底使用手语的浪漫画面,亦感悟到聋人在水中反而具有优势[26][19]。当时黄修平正在筹备《狂舞派3》,向何康表示若要他参与,需待该片完成,且拍摄多个短片并不符合他追求精细的作风。“不”寻求融资多年,期间其中一个短片剧本的主创者朱凤娴转而打算独立拍摄(即后来的《一路瞳行》)。直至黄修平完成了《狂舞派3》,他再与何康商讨,建议先将《海底私语》发展成长片,自此黄修平正式参与及展开了对剧本的重新构思[注 8]。《海底私语》由思言编剧(后为本片编剧之一),她本是记者,在2008年开始关注香港的听障人士,熟悉此群体;黄修平跟使用笔名的她见面后,才发现她是自己过去任教的编剧课程的学生;《海》的灵感来自一位抗拒人工耳蜗的聋人拳击手之真实经历,背景改为潜水[14]:15-18,45,185-186[26]。本片的策划人屈紫薇是一个志在贡献聋人社群的社会企业之创办人[27],她在2015年认识了影视创作人何康与其妻Wendy,三人后来创办“不一样的礼物”,从“不”演变至本片的过程中,屈紫薇一直跟进电影的融资工作,亦在资料搜集阶段协助黄修平接触聋人;按她的角度,从2015年三人相识算起,本片策划了十年[14]:48,185-192[28]。本片的主要制作单位亦即“不一样的礼物有限公司”[注 1]

黄修平向思言进一步了解聋人文化与他们的身份认同议题[25][13],当他得知对部分聋人来说,就算有科技让他们变成健听也不愿接受,这个一般健听人士(下简称听人)不能想像到的身份认同感让黄修平深受刺激,他决定以此作为主题方向[19][29]。然后他学习手语半年,同时花上大量时间继续进行资料搜集,期间主要读物为《我的聋人朋友》、相关题材的美国纪录片《Sound and Fury英语Sound and Fury (film)》,另外还参考了书籍《聋人有话儿》、电影《金属之声》、《性本无言》、《声之形》等,当中有些作品近乎把人工耳蜗妖魔化;也采取田野调查方式接触近百位聋人并深度采访其中数十人,例如在停车场了解聋人洗车的工作情况,亦访问了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听力学家,并曾搜集香港聋人儿童如何成长的史料等等[8][29][30][14]:46-47。黄修平将本片视为自己的重要里程碑,不同于其过去作品对梦想的描述着重戏剧化,本片更着重谨慎求证[30],拍摄时的心态亦不同于《狂舞派》时的一腔热血、充满信心,而是拿捏不定、逐步摸索[25]。他自言希望在片中尽量平衡聋人群体中不同光谱的观点[29],但并非不敢冒犯任何一方的“和稀泥”式平衡,而是保持尊重,也避免故事过于极端[8]

2020年9月,本片的企划入选台北金马影展创投会议,藉以寻找投资者。在过去,黄修平的成名作《狂舞派》亦曾入选该影展的创投会议,续作《狂舞派3》亦在2020年被选为该影展的闭幕电影[31]。黄修平与何康在金马创投会议接触天下一电影的代表廖婉虹,她们都是旧识,廖婉虹正是《狂舞派3》的监制,何康则是她二十多年前在广告公司的同事。天下一于2022年同意投资本片,廖婉虹也担任监制之一,何康在访谈中提到她带领制片组处理财务事宜[14]:181-183,186,192。然而,纵然得到天下一支持,开拍前仍未筹得足够资金,最后屈紫薇成功说服从事慈善事业的“利希慎基金”拨款[14]:186。在电影海报及一些文献中,“利希慎基金”的身份是“慈善合作伙伴”[2][14]:181,211,但在一些文献及天下一的Facebook专页曾称该基金同属出品方[32][33]

黄修平邀请了胡历恩(Kimberly,䁥称Kim)、海鸟两人担任手语指导及聋人文化顾问,在剧本构思至拍摄期间提供协助[34][35][36]。胡历恩是听人,她在大学时期遇上聋人同学,萌生学习手语以帮助传译的念头[35],拍摄时已任职手语传译员七年[37]。海鸟是全聋的聋人,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手语多年,他读书时亲身经历了聋人学校禁止打手语的时代[38]。两人是大学时期已认识的旧友,分工上由胡历恩协助海鸟理解剧本中的中文粤语之深层意义,从而编出合适的手语动作去表达;手语教学方面,海鸟主力教导角色手语水平要求最高的游学修,胡历恩则以教导其他演员为主[14]:154。剧组亦设“手语副导演”一职[35],负责在拍摄现场与聋人演员沟通,担任此职的Herman Wong是一位从事聋人服务三十年的退休社工兼手语传译员,经由思言推荐加入剧组[19][14]:12,53,142-144

Remove ads

剧本创作

本片的编剧包括《海底私语》的原编剧思言、“不一样的礼物”的何康、黄修平本人及其妻千春[24](两人亦一起参与剪接),这是千春首次参与电影制作[14]:41-43

2020年1月,黄修平与思言展开对剧本的讨论。创作初期,思言的主要工作是按照黄修平定下的聋人身份认同主题,构思故事背景设定及人物关系。片中子信向素恩教授手语的方式,参考了黄修平学习手语时的真实经历[11]。剧本在2022年获得天下一投资时改至第五稿,2023年开拍前改至第十稿。[14]:20,48,186,192

两位手语指导负责将中文写成的剧本翻译成手语[38]。为了达致传神自然,他们需要按情况灵活选择意译(多属自然手语)还是直译(多属文法手语),甚至“弃意取神”,即手语没法满足剧本文字意义的情况下,搜罗或创作神髓相近的手语。除了文字剧本,演员对于对白的解读亦是参考因素。有时亦会因应手语指导的意见而修改文字剧本。例如素恩的手语名“说亮”,文字剧本原本设定其手语名为“说话美妙”之意,手语指导海鸟设计时,按照聋人取手语名时常关乎身体特征的习惯,建议结合演员锺雪莹肤色白的特征,采用代表肤白、光采的手语,其手型动作正好跟“说话”的手语相似。要将此手语译回文字时,黄修平曾半开玩笑地提议结合锺雪莹的名字与笔名锺说,取名为“雪说”,最后决定取名“说亮”。又如童年回忆中关于手语“臭死”与“抵死”的情节,则是导演要求手语指导自己构思手语“错别字”(误用动作相近、意思迥异的手语),编剧再据之设计相关情节。童年回忆的情节中另一个“错别字”例子则属“弃意取神”,文字剧本设定了一组谐音词句“有feel”与“有蕉”,手语版采用了动作相近的“心中有花盛开”与“核突”(恶心)来表达,剧本原文仍保留在中文字幕中,英文字幕则译为“Got the feeling”与“Got the ceiling”。[14]:125-132

Remove ads

片名命名

初期本片曾被命名为《85分贝》[26][31],这是取自香港政府对普通伤残津贴所定的失聪标准,听不到85分贝或以上声音才可申领[39][24][注 9]。2021年改名为“看我今天怎么说”[14]:192,此名的构思源于黄修平与手语指导海鸟的一次倾谈,海鸟表示有关听障的作品通常着眼于聋人缺乏什么,如表现出无声环境、只有心声,却很少着眼于他们擅长什么,如视觉,因此最终片名开首采用了象征视觉的“看”[37]

2022年剧本第五稿时,决定英文名称为《The Way We Talk》[14]:192,与黄修平成名作《狂舞派》系列的英文名称《The Way We Dance》近似[24]。文化评论人洛枫认为“The Way We Talk”强调了对表达方式的选择[5]。将本片主题称为“话语权”的影评人何故,则认为英文片名象征了此一主题,能呼应子信一角视手语为母语的理念,也联系到片中开首提及的强制听障学童学习口语之旧日教育方针[11]

Remove ads

选角与角色塑造

本片的三个主要角色为情况不同的聋人,分别由游学修锺雪莹吴祉昊饰演,其中吴祉昊是使用助听器的真正聋人,他是2023年度“世界聋人小姐先生大赛”的聋人先生冠军及最上镜先生,这是他首次演出电影[18][40][41];而具电影演出经验的艺人游学修与锺雪莹,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分别为2015年的《哪一天我们会飞》及2020-21年的《狂舞派3》,亦都是由黄修平执导[10]。锺雪莹除了是演员,亦是流行曲填词人,她在2023-24年间已凭主演填词人题材电影《填词L》,获得第60届金马奖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翌年再凭本片获得提名[42][43]

在选角阶段展开前,听障的手语指导海鸟请求黄修平起用真正的聋人饰演该些角色,黄修平思考一夜后决定按照此方向选角[19][13][14]:50-52,但他也明白全部主要角色起用聋人演员的可能性不大[8]。黄修平本以发掘、拍摄素人演员见长,曾提携不少年青演员[19][44],最终他接受了手语指导所推荐的吴祉昊,认为其性格、形象很适合Alan一角,亦对演戏有足够的热诚[2];而选择健全的游学修,则是认为其经历、性格跟子信一角相似,且认为他有足够才华演绎听障[2];据游学修忆述,他是在2022年5月收到黄修平的邀请,同年8月收到剧本,当时他需兼顾所属YouTube频道试当真的一些制作计划,但意识到演好本片必需花上很多时间准备,遂请求试当真团队其他人分担工作,好让自己能更加集中[45][46]。至于锺雪莹,黄修平早在本片企划入选金马创投会议的消息公布后,在社交平台收到她感谢拍摄此题材的讯息,原来她曾学习手语,对此话题有认识及持续关注,后来在2021年担任了香港电台电视部节目《手语随想曲.游学篇》的主持之一[注 10],这使她成为黄修平心中的候选演员;在撰写剧本阶段未有认定女主角素恩由她来演,但黄修平不时与她商讨是否合适,最终拍板[8][41][47][14]:52

黄修平安排缺乏演出经验的吴祉昊参加资深演员袁绮雯粤语袁綺雯的戏剧课程,袁绮雯亦在片中演出[19][40]。游学修饰演的角色需要有纯熟如母语的手语水平,他在拍摄前花了超过一年时间跟从手语指导练习[2][10],最终他在片中所表现的手语水平,连聋人也觉得宛如母语[38]。手语根底比角色设定为佳的锺雪莹,则要揣摩高学历聋人的口语声线及语速[13],她亦花上不少时间跟聋人交流[3]

在最初设定中,学生时期的子信与Alan是初中生,但这个年龄层的聋人学生中难以物色到合适演员,反而十岁以下的学童中有更好的选择,遂因应人选将设定改为小学生。片中的主要儿童演员有两人,其中郑进希是中度听障儿童,黄𬀩恒则是来自聋人家庭的健听儿童,两人在现实中亦是好友。黄𬀩恒的父亲黄澄海是根叔一角的演员,他是一位有舞台剧演出经验、使用助听器的深度听障人士[14]:53,58-68[48]

配角方面,本片起用超过五十名聋人演员。除了黄澄海,饰演子信爸的吴志伟亦是有多年幕前演出经验的聋人演员,他回流香港前曾在澳洲担任十年专业演员,曾获第七届香港手语才艺展缤纷比赛冠军。[49][50][14]:53,119-120

角色塑造方面,女主角素恩的原型人物是聋人教师李菁。年幼高烧失聪、一直在主流学校读书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后求职屡遭挫折、操发音不清晰的口语、长大后才学习手语、同时被健听及聋人社群视为异类,这些角色特点与遭遇均源自李菁,但她于2008年选择自杀,结局迥异[29]。公司“吉祥物”的设定则是来自一位曾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受访聋人[14]:48。取景地献主会圣母院书院的聋人毕业生与教师王雪盈(另见拍摄及音乐章节)亦被指为素恩的蓝本人物之一[51][注 11]。黄修平曾指出素恩一角“两边不是人”的复杂性,他需要与锺雪莹一起逐步摸索[8]。相对而言,游学修保持投入、稳定,及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便能掌握子信一角[8][注 6]

Remove ads

拍摄

Thumb
取景地之一的深水埗基隆街的强记大排档

摄影师由梁铭佳担任[52][53],他过往曾与黄修平合作。他指出自己事前主要花时间研究两方面:其一是黄修平希望呈现的现实感;其二是捕捉手语的“能量流”,具体来说是因应演员打手语时的节奏、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去设计具有美感构图的镜头,其中最主要是构思各个镜头的动与静。[14]:151-152

拍摄前的排练与筹备时间比一般电影为多,很多演员各有正职,需要在夜间排练;且有别于排练首天先进行围读的常规,本片剧组常于排练最后一天才进行围读[14]:139

因黄修平另有大学教席工作,本片于2023年的暑期开拍[14]:186,192[注 12]。片中的学校场景在献主会圣母院书院取景,该校是采取口语及手语双语教学,让听障及健听学生一同上课的中学,亦是聋人演员吴祉昊的母校[54]。Alan同素恩初次约会个儿童游乐场是牛头角下邨,学潜水和童年游水的取景地包括德艺会和屯门青龙尾滩。其他取景地包括:湾仔星街小区的德如茶餐厅,这是Alan跟素恩在影楼认识后,与她聊天的食店,黄修平指该处符合摄影师的习惯;深水埗基隆街的强记大排档,是子信、Alan时常跟素恩聚会及练习手语的地点;结尾一众聋人朋友聚会的地点,则是深水埗黄竹街福荣街交界一些深宵营业的食店[24][41];素恩与Alan的其中一场吵架戏,在鸭脷洲的一座行人天桥上拍摄[9]。而素恩在大型保险公司工作地点的大堂场景,是在启德AIRSIDE拍摄,而空中花园在铜锣湾皇冠假日酒店拍摄。

聋人演员吴祉昊曾提到拍摄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在宁静的地方他可以听到别人的说话(依靠辅助仪器),但在大排档一类嘈杂的地方他只能通过视觉等方式观察其他演员[41]。另一方面,不懂手语的幕后人员则需克服不清楚演员手语对白进度的问题[14]:140

Remove ads

音效设计

不同于一般电影在后期阶段才联系音效师,这次黄修平在早期阶段便物色音效师,并给予他们更多准备时间。在本片摄影师梁铭佳及美术指导张兆康的推荐下,黄修平首次将音效设计工作交由邓学麟、关惠心负责[14]:167。电影完成后他们获得相关奖项提名,并多获影评人赞赏(见奖项及评论章节)。本片不时以角色的第一身角度处理音效,着重向观众尽量呈现听力程度不同、使用不同辅助设备的聋人之真实感觉;例如通过助听器所听到的声音显得比较模糊;通过人工耳蜗所接收的声音缺乏距离感及方向感,音效团队特意将各种环境声音混杂一起以表现这点,并使声音显得接收不稳定,及带有电子仪器输出的数码[12];还有一些听障人士听不到高频声音的情况[9]。一些场景则模仿寂静的无声世界,利用震动、视觉线索取代对话声[55]。这种手法被视作沉浸式[5][30]。据邓学麟透露,相较第一个版本,切换至聋人第一身角度的场景在最终版本减少了约三成,因音效团队考虑到过多的切换会分散观众对于剧情的注意力,在电影较早阶段让观众逐步了解三位主角的听觉状态已足够[14]:169

本片还不时利用海浪海底等自然界的声音来呈现角色的情绪[9]

音乐

黄修平曾考虑过在片中完全不用配乐,但他参考了日本聋人女导演今井美香的作品,当中也有优美的配乐,遂决定在本片使用配乐。黄修平与配乐师戴伟在观察一些聋人,及参考电影《金属之声》中聋人手摸钢琴通过震动感受音乐的情节后,认为聋人其实有不错的节奏感,故定出减轻旋律性、重视节拍为创作方向。戴伟与黄修平合作多年,但黄修平自言这是两人合作最不顺利的一次,因担心音乐过于强烈,期间他不断要求戴伟作出调整,甚至摒弃已创作好的部分。创作过程中戴伟最初想到以敲击来体现重视节拍的原则,但他认为敲击乐未能表达情感,故尝试用非敲击乐器(如小提琴琴弦)来产生敲击效果,但效果亦不理想,在黄修平的建议下改用人声[8][14]:161,165-166。例如片中以轻快旋律混合人声的配乐,去表达女主角学习手语后愉悦之情[9]

主题曲《What If》由戴伟作曲,身兼填词人的女主角锺雪莹填词(以笔名锺说名义),戴伟、颜厉行编曲,客串演出的香港女歌手陈蕾主唱;歌词理念是“鼓励大家在保存自我和融入社群之间勇于选择”,创作时获手语老师指导,兼顾手语表达的角度[23][56]。锺雪莹15岁时参加歌唱选秀节目《亚洲星光大道3》,而陈蕾则出身于该系列首季《亚洲星光大道1》,是锺雪莹仰慕的前辈之一,是次合作为锺雪莹主动邀请[57]。此歌于2025年1月13日在香港派台[56]。歌曲的音乐影片由黄修平及锺志辉执导,片中共有七十多位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聋人及听人演出,在不同场景使用手语同步演绎歌词,包括游学修、锺雪莹、吴祉昊等电影演员、陈蕾,取景地献主会圣母院书院的中学生;电影的两名主要儿童演员郑进希、黄𬀩恒在前奏中以手语对答,带出主题“选择”[注 13];片中有聋人舞者王雪盈(身兼献主会圣母院书院教师)在建筑物天台上独自演绎手语舞的片段,另一位聋人舞者袁宁骏则与节奏口技艺人Heartgrey(苏子麟)合作表演[23][51][54]。后因应在大阪亚洲电影节参展,推出日文字幕版音乐影片[58]。此歌获提名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在2025年4月27日的颁奖典礼中,陈蕾联同郑进希、黄𬀩恒,及献主会圣母院书院的师生在现场演绎了此歌[54];受电影主题影响,该届颁奖典礼亦全程特设手语传译[59]

Remove ads

宣传与公映

本片在香港正式上映前,已在伦敦影展参展,2024年10月12日在该影展作世界首映[2][52]。其后分别于同年10月末参加了第21届香港亚洲电影节[60],11月参加了台北金马影展[61]

2024年12月初在香港的12场优先场放映[62],及后亦曾在西九文化区M+戏院放映[1],并在2025年的贺岁档举办优先场[48][63]。2025年2月18日举行慈善首映礼[64],2月20日起正式作商业公映,由安乐影片发行[62][65]。秉承该时期香港电影圈的风气,公映期间不时设有一些台前幕后人员出席的谢票场[65][66],其中3月30日的一个谢票场安排在即将结业的旺角新宝戏院,当天为该院最后一个营业日的前一天[67],导演黄修平曾在4月到澳门谢票[68][注 14]。本片亦为一些机构举办放映专场(如在不同大学),常设有映后分享会[11][33][69][70],亦举行过没有连带放映的座谈会[71]

决定公映档期后,在2025年1月下旬发布了一系列宣传海报共三款。该系列海报由台湾设计师方序中与蔡尚儒设计,以海洋为主题,海报中有三名主角以及童年的子信与Alan。[48]

2025年3月15日,本片于第20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以日语名称《私たちの話し方》作日本首映,除了在特辑企划“Special Focus on Hong Kong 2025”展出,亦参加了竞赛单元。[53][72]

2025年4-5月,本片于13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华夏风情画”单元参展[73]。同期亦参加了远东影展的竞赛单元[74]

2025年4月30日,本片开始在台湾作商业公映,由华映娱乐发行。黄修平、吴祉昊以及凭本片在台湾夺得金马影后的锺雪莹,再度赴当地宣传。[43][75][76]

2025年7月24日,本片配合第8届马来西亚国际影展吉隆坡上映[77]。游学修、吴祉昊莅临放映会现场参与映后问答环节。

Remove ads

奖项及提名

本片在2024年第61届金马奖获得三项提名[61],最终锺雪莹夺得最佳女主角,她的竞争对手包括两位多次获得此奖的前辈张艾嘉吴君如,此结果在评审团中一度引起争议;提名最佳男主角的游学修则得票排名第二,败于《漂亮朋友》的张志勇[78]。本片在2025年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七项提名,但未能获奖[79][80];未能在女主角奖项上再下一城的锺雪莹,表示没有失望[81];而黄修平则直言在众多奖项中对最佳音响效果最有期望,因失落此奖而感到不甘心[82]。本片在第3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亦获得多项提名,但最终只成为十部推荐电影之一,锺雪莹与游学修分别在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奖项中,仅以一票之差败于《虎毒不》的谈善言、《爸爸》的刘青云[83]

提名详列如下:

更多信息 颁奖年月, 颁奖典礼 ...

回响

票房

本片在香港正式上映首日(2025年2月20日)成为即日票房冠军,但随着中国内地票房破百亿元的当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突然被安排于2月22日起在香港上映,每日放映约800场次的《哪》随即抢占冠军位置,每日约200场次的本片在《哪》上映首日排名第二[86][87]。截至2月24日,本片的香港及澳门累计票房录得约250万港元[86][66],上映第三周累计票房约850万港元[4],上映一个月后累计票房约1000万港元,在电影市道低迷的2020年代香港已属不错的成绩,但未算突出[88]。至5月2日,本片官方宣布港澳票房合计超过1300万港元,入场人次接近19万[89]。黄修平过往作品最高票房纪录为1300多万港元的《狂舞派[30],本片近乎与之看齐。

影评

一些影评人注意到过往涉及聋人题材的香港电影,只着眼于聋人被剥削的情节,鲜有本片的角度[9]。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官方评语指出,本片立体呈现出聋人与听人交集的处境,及聋人社群的多样面貌,电影背后亦蕴藏对身份认同政治的探讨[83]。金马影展的介绍则总结为:“以轻盈节拍,捕捉聋人青年生机蓬勃的青春,拍出手语的动人生命力。”[90]

本片上映时期,不少影评人给出了黄修平的最佳之作、最成熟之作一类的评语(截至当时为止),包括台湾资深影评人、担任金马影展执委会执行长多年的闻天祥[44]。当中,香港英文报章《南华早报》的影评人Edmund Lee对本片给出4.5/5星的评分,他指出本片一如黄修平电影常见的主题,关于主角的自我了解及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但本片所带来的沉浸式自我反思(immersive sense of soul-searching)远远超越他过往的长片[17]。查柏朗亦注意到本片与黄修平旧作的相似之处,包括《哪一天我们会飞》里两男一女主角步入人生分岔路的设定、《狂舞派3》里探讨社群中不同取态之间的冲突,而本作在这些基础上有所突破,他称为“黄修平创作阶段上一大跨越”[9]毕明称本片的主轴是“成长”[15]。网媒《香港01》影评人何故的看法与上述相近,他认为片中两男一女的关系亦像法国电影祖与占》;他全面地赞扬本片的编、导、演,更称之为“香港电影难得的佳作和清泉”,指出本片不仅仅勾起观众对弱势社群的关注,而是对聋人文化的深层认识;他视“话语权”为本片的主题[11]

何故又指本片“没有将‘聋人文化’浪漫化,也没有刻意炒作聋人的困难,以及跟‘正常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平实地、自然地、也谦卑地呈现出‘聋人的自信’”[11]。文化评论人洛枫亦有类似的评语:“采取平视的角度、含蓄的叙述风格,不煽情也不外露”[5]。影评人叶七城同意黄修平已做到持平,但亦有些影评人看法不同,如吴月华认为片中两种极端虽然在结局被磨平,但仍抹不去“偏激多于理解”的立场。张伟雄指出电影开首以教师严厉禁止聋人学童使用手语的一幕,建立二元对立,有着粗糙的武断成分,此外对Alan一角(代表中间光谱)也有着负面描写,这两点均受到一些听人观众的质疑,但他反而认为对Alan及人工耳蜗手术的批评有其必要,而在这些批评中,素思一角可能成为了200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一个层次最丰富的被动型发声角色”[9]。《澳门日报》的影评人小也认为子信一角的观点偏激,另外他批评本片“情节过长、过度臃肿,趣味不足”,但亦认同本片摒弃了传统的煽情元素,以及起用大量演出经验不多的聋人演员能增添自然感[91]

演绎方面,不少影评人肯定了两位健听演员游学修与锺雪盈对聋人的出色模仿[9][11][91]。金马奖评审团指出锺雪盈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角色多重层次的掌握[78];叶七城注意到其口语和手语都会随角色状态变化而作细微调整[9];毕明指出其眼神及身体语言均流露着“一种格格不入和寂寞”,营造出属于角色的氛围(同时被健听及聋人社群视为异类)[15]。而角色不会说话的游学修,其肢体语言多受到赞赏,其演绎被形容为生气勃勃、奔放,金马奖评审团称其手语带动了整个身体的演出[78][44][91];何故认为相比他在处女作《哪一天我们会飞》的演出,在本片更为成熟稳重,充分表现出“聋人的自信”;但毕明认为子信一角塑造得较为平面,致使游学修的发挥空间有限[15]。新人演员吴祉昊的演出则多被评为自然[9][11][44]。主要儿童演员郑进希与黄𬀩恒的演出亦获多位影评人称赞[11][15][44]。此外,闻天祥赞扬本片将手语动作拍得很美[44],查柏朗则形容游学修与锺雪盈的手语为一刚一柔,各有美感[9]

电影呈现聋人听觉的音效设计,获得叶七城、吴月华等影评人的赞赏[9];何故则形容这种音效处理有“画龙点睛”之效,且没有过度运用[11];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官方评语则以“有时声音见色彩,有时无声胜有声”来形容其成功[83]。查柏朗指出片中同时充分地利用了视、听效果去呈现聋人的感官[9]

官方出版物

2025年2月,不一样的礼物有限公司出版了《看我今天怎么说——故事的故事》一书,由本片编剧之一思言编撰。此书记述了电影创作及制作过程的一些细节,并有40位人士的访谈,包括片中演员、幕后人员、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26][14]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