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鸭脷洲

香港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鴨脷洲
Remove ads

鸭脷洲(英语:Ap Lei Chau)是位于香港港岛南区香港仔对开的岛屿,与香港仔之间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风塘。面积仅1.3平方公里,但是前二十大的香港岛屿,2011年时住有约86,355人[1]人口密度平方公里达66,426人。现时鸭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岛屿。[2][注 1]

事实速览 鸭脷洲, 自然地理 ...
Thumb
鸭脷洲东岸
Thumb
《粤大记》中鸭脷洲标示为“香港”
Thumb
位于鸭脷洲东部的玉桂山
Thumb
1971年鸭脷洲
Thumb
鸭脷洲消防局

名称起源

鸭脷洲的“脷”字,在粤语中是“舌头”的意思,鸭脷洲因其形状狭长像鸭的脷而得名。在粤语中,不少器官都从月(肉)字部,脷字也不例外,其他例子如肝、脾、肺等,舌的读音近似蚀,有“蚀本”的意味,故采用“一本万利”的“利”音,而利加月字部就是粤语“脷”字。[3][4][5][6]

地理

鸭脷洲与香港仔黄竹坑仅一桥之隔,甚至步行可达。鸭脷洲的形状也有点像缩小了的香港岛:南部及中部是山丘,称为玉桂山。整个岛屿主要是以住宅为主,集中在岛屿西部、北部,东部主要是豪宅发展;西南面则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利南道工业区,近年以时装、家俱名牌折扣商场及名车销售为主,亦设有数据中心等高科技产业设于鸭脷洲工业区。

Thumb
航拍鸭脷洲西部及北岸(2021年)

历史

早期

鸭脷洲大街为岛上最早的道路,亦为岛上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鸭脷洲洪圣庙在1773年建成,庙宇先后有多次重修。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战败给英国。两国签署南京条约后,于1841年把香港岛连同鸭脷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开辟商埠后,华人开始移居到这里一带[7],而鸭脷洲水月宫在1866年建成。根据1911年的人口普查,鸭脷洲有华人居民1,437人,是南区村落中最多的。[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鸭脷洲玉桂山上修建鸭巴甸炮台(Aberdeen Battery),用作镇守香港南面海岸及南丫岛一带。及后为防止落入日军手上,炮台在香港保卫战期间由守军自行破坏。

战后

1960年代鸭脷洲岛上已有不少茶居及酒家,渔船商人都会到此饮茶谈生意;渔船老板又会在岛上购买食粮、日用品及药物。岛上盛行手工作业,直至1990年代才式微[2]

1970年香港电灯公司于鸭脷洲西北部建立鸭脷洲发电厂。1971年鸭脷洲发电厂发生五级大火,损失约千万港元。

1980年3月28日,第一条鸭脷洲大桥通车,通车前鸭脷洲居民只靠街渡往返香港仔;同年鸭脷洲邨落成入伙。1987年位于鸭脷洲东部、依玉桂山而建的公屋利东邨居屋渔安苑落成。

1989年鸭脷洲发电厂拆卸,迁往南丫岛。原址发展为私人屋苑海怡半岛,在1992年至1995年间落成,共9,812伙,是香港十大蓝筹屋苑之一。除康体大楼、会所、3个游泳池、多项室外球场外,另有两所商场,分别是海怡广场西翼及东翼。

1994年7月,第二条鸭脷洲大桥落成(实际上是在原来的鸭脷洲大桥旁边并排建桥,然后调整两组桥的行车方向),使进出鸭脷洲的交通,从双线双程行车变为四线双程行车。1994年8月16日,一场暴雨使鸭脷洲桥道旁的山坡发生塌坡,导致鸭脷洲邨和海怡半岛对外交通中断。当天油麻地小轮开办一条临时航线,接载乘客往返海怡半岛与香港仔鱼市场,而中巴则临时开设95X线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鱼市场。

1998年位于大街的夹屋悦海华庭落成,三座大厦并排而立,是当时大街最具规模的屋苑。1999年位处于鸭脷洲洪圣街8号的鸭脷洲市政大厦启用,是前市政局和总署的全港第一座设有空气调节设备的市政大厦,设有如街市、运动场、图书馆、餐厅等。

Remove ads

2000年代

2003年海怡工贸中心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改作商业用途,于2009年改称新海怡广场,设有逾150间店铺,以名牌折扣商场及家具设计公司为主。现于海怡半岛有接驳小巴前往,有不少游客特意前往。2004年位于鸭脷洲径临海而建的私人住宅深湾轩落成,共有过千伙单位,在同区私人住宅,规模仅次于海怡半岛。2007年香港驾驶学院由海洋公园入口处附近迁往鸭脷洲工业区近海旁位置。同年落实兴建南港岛线东段,由海怡半岛、利东、黄竹坑、海洋公园至金钟,全程约10分钟,预计2016年底通车,是特首曾荫权提出的“十大基建”之一。2009年政府花费亿元兴建的风之塔公园落成,占地2.62公顷,位于大街。

2010年代

2010年港岛区首个快速充电站于鸭脷洲怡雅路二号(近海怡半岛一期)启用,只需30分钟就能为电动车充至八成满。

Thumb
南湾Larvotto

2011年新鸿基地产牵头发展的豪宅南湾(Larvotto)落成,位于鸭脷洲海旁道,深湾对岸。南湾依山临海而建,设有花费5亿兴建的会所,单位平均英尺价高于另一著名豪宅贝沙湾,部分分层单位的售价及租金甚至超越其他豪宅独立屋。

2012年鸭脷洲海旁道介乎南湾深湾轩一幅住宅土地(即南区‧左岸(Marina South)),政府主动招标,反应热烈,最终由中国海外以25.38亿中标,每平方英尺楼面地价高达$11,044,被誉为“天价”成交。单是楼面地价已超越同区深湾轩及海怡半岛的优质海景单位的英尺价,若计及发展成本及利润,落成英尺价将超越更具规模的豪宅南湾及对岸的深湾9号

2013年鸭脷洲大街中段的红茶馆酒店重建完成,另一幢达27层高的酒店及恒基的旧楼重建项目(即倚南(H.Bonaire))亦正式相继动工。2014年鸭脷洲大街一带进行多项改善工程,促进旅游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约三亿元美化鸭脷洲大街的工程,包括于现有的海滨观景台加设多幅富地标性及透视效果的风帆,又会重铺鸭脷洲大街一带的人行道,堆砌成龙舟及帆船特色图案,设置特色栏杆、特色街灯、铜像等一系列的美化。在鸭脷洲海滨长廊兴建旅客资讯中心,加装灯笼摆设和灯塔雕塑等。同年5月,古物古迹办事处将位于鸭脷洲的洪圣古庙,建议列作法定古迹。10月,政府宣布,古物事务监督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鸭脷洲洪圣古庙正式列为法定古迹。

2014年10月,南湾的一个车位以300万售出,创南区屋苑及香港仔区车位新高,较2011年买入价150万上升一倍。南湾这个300万的车位,与当时鸭脷洲,香港仔黄竹坑的楼龄较大的小型单位价格相约。南湾是全香港继礼顿山宝翠园后,第三个屋苑有超过300万一个车位的二手成交。

2016年12月,随着南港岛线通车,鸭脷洲增建了1条供港铁使用的香港仔海峡大桥,使进出鸭脷洲的交通选择增多。2017年2月24日,中资财团龙光地产联同内房合景泰富以168.5578亿元投得利南道原香港驾驶学院的临海地皮,每平方英尺楼面地价22,118元,成为香港史上地价最贵的官地[9]

Remove ads

主要住宅区

Thumb
鸭脷洲邨
Thumb
南区‧左岸
Thumb
2017年2月,中资财团龙光地产联同内房合景泰富以168.5578亿元,投得利南道原香港驾驶学院的临海地皮,目前正兴建高层住宅。

鸭脷洲邨在落成时曾被中华巴士公司称为“鸭脷洲新邨”。另外,自利东邨落成后,部分鸭脷洲居民习惯称呼鸭脷洲邨为“西邨”或“鸭脷洲西邨”,以相对于利东邨的东邨。鸭脷洲大街则被称为“大街”。

Remove ads

交通

桥梁

所有道路

公共交通

鸭脷洲除了有巴士服务来往港岛、九龙其他地区外,亦有专线小巴,另外鸭脷洲大街亦有街渡来往鸭脷洲及香港仔。部分机构及屋苑亦设有穿梭巴士供住户、客户使用,如南湾便设有来往中环、香港仔的居民穿梭巴士。而随着港铁南港岛线于2016年12月28日通车[10],鸭脷洲便有铁路直达,分别在岛的西及东面设有海怡半岛利东两站,由总站海怡半岛来往南港岛线总站金钟只需约11分钟[11]

更多信息 交通路线列表 ...

社区问题

公共空间不足

现时鸭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岛屿,但休憩用地不足,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现时鸭脷洲欠缺4.15公顷“地区休憩用地”。2016年政府改划利南道香港驾驶学院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GIC)海滨土地,用作兴建超过1,400伙豪宅,被地区人士指盲抢地及私有化公共资源。城规会收集的607份意见书,只有6份赞成及1份不反对。[12][13]不过政府无视居民意见,如期发展地皮。2017年2月,中资财团以168.5578亿元投得利南道临海地皮,成为香港史上地价最贵的官地。

交通

现时鸭脷洲八成居民要跨区就业,同时过半学生要跨区上学。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如乘坐港铁前往铜锣湾普遍需15至20分钟,中环只需10分钟。若驾车来往商业集中的数码港,只需约6分钟,赤柱半岛约25分钟,往新界东则普遍使用两条海底隧道途经九龙东西各区。

不过由于鸭脷洲人口高,但南区通往港岛其他地区主要依靠香港仔隧道薄扶林道,居民早于1994年已要求政府兴建南港岛线并途经鸭脷洲。在这条铁路线通车前,大部分居民到市区上班都要经过香港仔隧道及薄扶林道,一旦遇上路面事故即令香港仔隧道非常挤塞,随着南港岛线已在2016年12月通车,居民便有除路面交通外多一个出行方式选择。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屋苑/屋邨为分类范围。

更多信息 年度/范围, 2000-2003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