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宁郡中学堂

1902年创办的旧制学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宁郡中学堂福建省第三所、闽东北第一所官立旧制中学,福宁府知府李增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近圣书院、温麻艺塾合并而创办,现被认为是霞浦一中福安一中宁德三中的前身。[1][2][3]

创办初期

简述

宁郡中学堂的前身是位于霞浦县的温麻艺塾与近圣书院[4]。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达上谕,要求各直隶州创办中学堂,次年,时任福宁府知府严良勋联合宁绅黄树荣、邑绅王邦怀组成学董会,准备筹建中学堂,但没过多久严就被调离。李增霨接任知府后于当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公历10月23日)创设宁郡中学堂,以府署公所为最初校址(位于霞浦县南门钱塘里),李增霨任总监督,并聘近圣书院山长游学诚为监督[1]。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更名福宁府中学堂,校址迁往城北旧试院,该址从此至2008年为霞浦一中所在地(现为霞浦县第六中学校址)。宣统元年(1909年),学堂监督改称堂长,由时任知府兼任。宣统三年(1911年),福宁府中学堂改名为福宁中学校,改堂长为校长,首任校长为张如翰。清朝统治期间,学堂实行癸卯学制[1]:3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教育部于1月9日成立,福宁中学校执行壬子癸丑学制

Remove ads

堂长/校长列表

更多信息 校名, 任次 ...

福建省立第三中学

简述

民国4年(1915年),福宁中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三中学,许冠元为首任校长[1]。1919年,福建省立第三中学成立了学生会。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校改用壬戌学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改称省立霞浦初级中学校。1932年祝传钺任霞浦县长时,教育科长阮国英(福安人)与当地教员发生纠纷,随后引起霞浦学生排外思想,导致学潮爆发,阮调任后学潮才得以平息[6]。学潮后,福安宁德商界向省教育厅提出迁校要求,理由是霞浦治安差、交通不便,应迁至各县均能便利就读的宁德三都。时任厅长郑贞文来霞浦考察后同意将学校迁址[2][7]:44-45

校长列表

更多信息 校名, 任次 ...
Remove ads

福建省立三都中学

简述

民国二十五年(1933年),学校完成迁址工作,迁址后的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三都初级中学,陈毓麒任首任校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三都中学迁往宁德城关,1938年冬迁往福安。1946年6月,学校迁回三都旧址。[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安成为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三都中学复迁至福安并与福安县立中学合并为三都福安联合中学,简称“联中”。三都澳原址数次演变成为现在的宁德市第三中学,而联中也于1954年7月改名福建省福安第一中学[9]

校长列表

更多信息 校名, 任次 ...

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由于迁址引起了霞浦人的不满情绪,省教育厅为缓和不满,在霞浦县原址附设了三都中学简易乡村师范部,隶属于三都中学。[7]:45几经沿革后,1937年成立了霞安鼎三县联立初级中学,1939年,福鼎自行成立了福鼎县立中学,即今福鼎市第一中学。同时,三都中学简易乡村师范部与霞安鼎三县联立中学的师范科合并为省立霞浦简易师范学校,由于是时日军骚扰海岸,遂迁往寿宁斜滩。霞浦县原址成立霞浦县立初级中学,后发展为今天的霞浦第一中学[1]:1-25。省立霞浦简师于1940年迁往穆阳镇,改名福安国民师范学校,2年后改名省立福安师范学校。[11]1967年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更名宁德师范学院[12]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