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糖替代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糖替代品(英语:sugar substitute)又称代糖甘味剂甘味料,泛指食品赋予食品甜味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则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提高食品品质,满足人们对食品需求的食物添加剂。糖替代品具有甜度,但相对于热量极低或能不被人体代谢,常取代糖添加到需要减少热量的食物中。除了注意热量的减肥人士外,糖替代品亦带给糖尿病患者很大的便利性。蔗糖、果糖、和淀粉糖,在台湾不列为食品添加剂。

糖替代品甜度表

Thumb
甜味剂的相对甜度
Thumb
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代糖
更多信息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
Remove ads

糖替代品列表

天然糖替代品

天然糖替代品按化学结构分为:单糖双糖寡糖/低聚糖、糖醇糖蛋白皂素/糖苷/糖甙、

口感较接近糖,相对甜度低于蔗糖,能预防龋齿,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因不易代谢、容易在肠壁积累,易造成渗透性腹泻。

口感不接近糖,作用时间长,味觉留下余韵可持续很长时间,相对甜度高于蔗糖数十至数千倍,部分有混淆味觉的作用。

口感不接近糖,作用时间长,味觉留下余韵可持续很长时间,相对甜度高于蔗糖数十至数千倍。

更多信息 常见名称, 其他名称 ...

亦有蔗糖葡萄糖乳糖异麦芽酮糖等。

人造糖替代品

更多信息 化学名, 通用名 ...

以及糖精钠盐、醋磺内酯钾等。

Remove ads

营养型糖替代品和非营养型糖替代品

糖替代品按照能量高低可分为营养型糖替代品和非营养型糖替代品,通常所说的无糖的或低糖的甜味饮料中使用的就是非营养型糖替代品,这类糖替代品不提供或很少提供热量,只提供甜味。依照GB 2760-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非营养型糖替代品有:

  • 磺胺类(人工合成)
    • 糖精钠(磺酰苯酰亚胺钠)
    • 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甜蜜素)
    • 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A-K 糖)
  • 二肽类(人工合成)
    •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甜味素)
    • 天冬酰丙氨酸酰胺(阿力甜)
  • 纽甜非糖类(天然提取)
    • 非洲竹芋甜素(索马甜)
    • 甜叶菊苷(甜菊糖苷,甜菊糖)
    • 二氢查尔酮**甘草精
    • 罗汉果甜苷
    • 莫内林
    • 非洲奇果蛋白(神秘果素,奇异果素)
    • 甘精甘茶精(叶甘素)
  • 蔗糖衍生物(人工合成)
    • 三氯蔗糖(三氯半乳蔗糖,卤代脱氢半乳蔗糖)
    • 吡喃果糖葡糖甘(麦白糖)
    • 果糖低聚糖(新糖)

健康议题

202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并建议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同时该指南还表示,使用非糖甜味剂不会为成人或儿童减少体脂带来任何长期好处,反而可能因长期使用而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1][2]。同年7月,世卫组织下属的跨政府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并表示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人们可在这个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3]

不过有些统计则认为,是肥胖人士及患病者才经常食用人造糖替代品(人变胖、变不健康才增加代糖使用量),只要考虑这些人本身面临的风险,可以发现,对高风险族群来说,人造糖替代品还是比精制糖更好的选择。[来源请求]

但也有一些理论认为当人体感觉到甜味时,就会期待有相应的能量吸收,若是没有,反而会扰乱人体,造成脂肪囤积、食量增加、增加糖尿病风险等有害副作用。[来源请求]

由于肠道吸收糖醇的速度缓慢,积聚在肠道中会导致水分和气体增多,因此过量食用糖醇会引发腹泻[4]

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因为具有强烈的甜味,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作食品添加剂,比如乙酸铅在过去曾被称为“铅糖”,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曾用作甜味剂,但因为铅离子有毒所以被禁止使用[5][查证请求]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