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密

佛教密宗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密
Remove ads

唐密,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大日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佛教密宗流派,发源于印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6年-720年)传入汉传佛教中,主要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主,称为二部纯密。唐朝之后,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在中国失传,外传至日本,现代日本所传的东密台密二个流派皆是源自于唐密。宋代之后,仍有一些属于杂密的密宗修行方式流传,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但已不被视为是独立流派。

事实速览

中国佛教密宗祖庭为大兴善寺青龙寺曾是密宗传法之所,寺宇于北宋时被毁。高野山真言宗总本山寺院金刚峯寺京都东寺同为日本真言宗之圣地。

Remove ads

历史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黄龙二年(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

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来到中国,合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成为唐密的开端。

善无畏一行协助下,于洛阳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成为胎藏界密法传入中国的开始。

开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南海郡广州抵达洛阳,传入金刚界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四部。

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贤阿阇黎座下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灌顶。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十一部,计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因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缜密坛城布置与繁复仪轨教授的唐密传承遭到断绝,仅留大悲尊胜准提秽迹等较简明之独部密法为大众知悉。详细仪轨在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出家众中隐密传承下来。另外未受法难影响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东密台密传承保存至今日。

清末民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前,大陆密宗转复兴盛。不少佛教人士赴东洋取经,重新学习东密台密法门返华复兴,包括有纯密、显荫、慧刚、谈玄、曼殊揭谛、又应、默禅、海印、悟光、持松大勇[1]等僧人,以及桂伯华、王弘愿、程宅安、顾净缘、江味农、陈济博[2]、黄邦辉等居士。[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87年于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包含唐密在内之唐朝文物,以致近代唐密热潮兴起,以持松法师的武汉宝通寺为主要弘法道场。

香港有宝霞法师早年得福建僧人秽迹金刚法门秘法灌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设立金霞寺作为道场弘扬密法[4]宽济法师于公元2007年赴日高野山金刚峰寺获得东密真言宗传承,定期于青山莲池净院道场[5]。 开设结缘灌顶法会。

Remove ads

经典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代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

更多信息 经典名称, 全称 ...
Remove ads

教义

唐密根源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强调人本有清净本性。

唐密的特色在于揉合胎藏界与金刚界两个密宗流派为一体,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纯密”与“杂密”的区分,见诸弘法大师空海的“三学录”。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6],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印度宗教对密宗的影响甚钜,例如“阿闼婆吠陀经”的咒术有治病法、长寿法、增益法、赎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罗门法。后来,密宗的《苏悉地经》和《大日经》的增益、降服、息灾三法,不但与“阿闼婆吠陀经”咒术的名称相同,内容也无差异。《金刚顶经》又加入敬爱法与钩召法,成为五种法。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7]。“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之含义(见《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
平等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本誓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除障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惊觉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更多信息 名称, 解释 ...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更多信息 《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一)不退菩提心。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摄众生戒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真言宗三大重罪
罪名 行为
退三昧耶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破三昧耶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越三昧耶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Remove ads

代表人物

唐密以开元三大士为开宗者,三大士中,以不空的弟子最多,影响力也最大。

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辩弘、日僧空海等。[8]

唐密东传日本真言宗(东密)以空海为开宗祖师,此外,又有最澄开创台密。

民国后多位大师前往日本学习东密,传入中国大陆后亦或称之为唐密,由此传承的代表人物为持松大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