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摇滚乐
搖滾樂在臺灣的區域場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的摇滚音乐可追溯至1950年代,当时源自美国的早期摇滚透过广播电台在台湾传播,形成了“热门音乐”和“合唱团”风潮,并影响了接下来的校园民歌运动。解严后的1990年代,台湾摇滚进一步在地化,摇滚文化围绕着livehouse与音乐祭形成。[1]目前摇滚乐在台湾既是主流音乐的一部分,亦为众多独立乐团所热爱。

台湾摇滚乐既是摇滚乐的区域性音乐流派,也可视为台湾音乐和中文流行音乐的子类型。由于台湾多元的文化背景,摇滚歌曲使用华语、闽南语、客语、英语乃至原住民语等多种语言演唱。台湾亦是最早出现华语摇滚歌曲的地方;台语摇滚则迟至1980、1990年代才成熟,并且具有政治与本土化的意义,且闽南语摇滚尤其常受到依字行腔的影响,旋律与歌词本身的声调结合。[2]
就台湾的唱片销量而言,五月天是目前为止商业上最成功的摇滚乐团,唱片销量达到千万张,也是至今获得最多次金曲奖的乐团,在两岸都有许多粉丝。台语方面,茄子蛋的《浪子回头》在YouTube达一亿次观看,是目前浏览次数第二高的闽南语歌曲。闪灵乐团则是台湾最具知名度的重金属乐团,音乐融合台湾历史文化,享誉国际,[3]被称为“亚洲的黑色安息日”。[4]
金曲奖目前并没有直接提及“摇滚”的奖项,摇滚乐团一般较常取得的奖项是年度最佳乐团奖。音乐活动方面,在垦丁举办、今已停办的春天呐喊是最早的大型音乐节,目前台湾规模较大的摇滚与独立音乐节包括贡寮国际海洋音乐祭、大港开唱、台湾祭等。
Remove ads
历史
总结
视角
1954年,迁台的外省青年刘恕以笔名“亚瑟”在联合报撰文介绍西洋流行音乐,1956年后又分别在正声广播电台、幼狮广播电台、警察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5]约1956年,皇冠杂志社创始人平鑫涛在空军广播电台将Hit Music译为“热门音乐”,[6]表示美国公告牌等排行榜上的流行音乐,亦包了时下流行的早期摇滚,此词透过1957年《皇冠歌选》特辑传播,在1950和1960年代的广播电台节目掀起热门音乐风潮。[5]
关于台湾第一个摇滚乐团,目前众说纷纭。[7]金祖龄成立的洛克乐队(洛克即英语摇滚“rock”之音译)据《今天》画刊所言成立于1956年,而 “台湾流行音乐数据库” 音乐人口述历史资料中称成立于1953年,常被称作第一个摇滚乐团[8]然而也仅可确定该团美国在台军人俱乐部演唱英文歌曲。1955年刘恕等人亦组建了彗星合唱团,很可能也是第一个摇滚乐团。据朱梦慈的田野调查,1950年代中嘉义曾有杨三郎等人的丽梦娜乐团以台语翻唱猫王等人的英语歌曲,编制类似于摇滚乐团。[7]
1960年代,在美援和冷战的背景下,美军驻台,台湾并成为驻越美军的渡假中心,“美军电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即今ICRT)在台湾播放。此时热门音乐乐团经常在各美军俱乐部(如台北美军招待所)及饭店、西餐厅、舞厅、夜总会驻唱,活跃区域包括包括台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盐埕区等。除了摇滚乐以外,亦包含灵魂乐等英语流行音乐,[6][1]
其中金祖龄、陶大伟等人组成的雷蒙合唱团[9](前身即为洛克乐队)是此时期最成功者,据称获蒋宋美龄喜爱,被引荐到美军俱乐部劳军演出,深得美国大兵们的欢迎。雷蒙和少数由本省青年组成、歌手吴盛智、薛岳的阳光合唱团、[10][11][12]、以及陈启义等人的电星合唱团,三者并列当时最具盛名的热门音乐团体。[13]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合唱团如“石器时代的人类”“雷鸟”、“韵律”、“四金人”等等。 [14][1]:32
面对1950、1960年代戒严下肃戮的社会氛围,主流通俗歌坛以国语流行曲为主,摇滚音乐则属边缘文化,成为了青年──尤其是外省籍者[5]──反抗权威、家庭的手段,但当时热门音乐常与不良青年形象挂勾,也不乏热门音乐表演现场遭受警察临检的案例,然而由于其中不少青年即为当局者子弟,热门音乐也不免受权力集团庇荫。[5][15][16]早期热门乐团主要以翻唱西洋歌曲为主,但渐渐也有乐团开始自行创作,如1965年高雄Los Coronados合唱团的冲浪摇滚专辑《冲浪台湾》可能是台湾第一张摇滚创作专辑,但因顾虑审查制度而未发行[5],直到2015年才重新被发掘。[17]以翻唱歌曲起家的雷蒙合唱团也在1972年发行创作专辑。[1]:36并在1974年赴美演唱前改名“龙种”,创作由传统中华乐器演奏的曲目;阳光合唱团则曾实验性地创作与国内听众品味有别的硬式摇滚曲目。[12]
在这个时期,“热门音乐”成为了流行摇滚的代称,因国内听众不熟悉乐团形式,摇滚乐团则多以“合唱团”为名,且讲究合音 [16];即使热门音乐时代结束后,这些名称仍持续发挥影响力,如现今台湾高中、大学常有热门音乐社;英美乐团的译名直到2000年代都常有“合唱团”后缀。[18][19]
1968年的《今天》画刊以专题介绍台湾热门音乐发展,首度完整呈现了台湾的热门音乐场景,并为热门音乐与不良、低俗挂钩的印象平反,亦说道:
难道我们的年轻人就非用别人的方式、别人的语言、别人的型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吗
Remove ads
1970年代上半,随着美军渐从越南和台湾撤离、演唱会信誉不佳、政府管制、其他流行音乐发展等因素,热门音乐乐团面临衰退。[1][5]同时因为音乐杂志的出现,愈来愈多听众对摇滚乐有更深的了解,“摇滚”逐渐取代“热门”之称呼。[5][20]1972年诗人余光中在《现代诗与摇滚乐》中提到摇滚乐带有诗的性质,并提倡巴布·狄伦等人“质朴”的民谣摇滚,但亦批评滚石乐团等较偏向硬式摇滚的音乐,随后更写下了许多适合谱曲的诗作。[5] [21]张照堂则写下《摇滚精神论》,亦使青年建立对摇滚的认同。[5]
1970年代中,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与美国断交等外交挫败引起了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再思考,而在政府鼓励净化歌曲之下,以洪小乔为始,民谣歌手站上电视舞台。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举行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演唱由余光中诗作《乡愁四韵》谱曲的作品,后杨弦更发表《中国现代民歌集》。1976年李双泽在“淡江事件”丢掉象征美国文化的可乐瓶,呼吁学生“唱自己的歌”,代表着“西洋”的热门音乐受到批评,开启了有别于当时的爱国歌曲、通俗流行歌曲和热门音乐的校园民歌运动。[5]
校园民歌风潮开始在大学、咖啡馆、西餐厅流行。虽然以反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为号召,但校园民歌在风格上亦受到美国民谣摇滚及民谣复兴运动的影响,[22]一般使用民谣吉他和钢琴伴奏,相较于热门音乐更加质朴。民歌的主题常有怀旧、乡愁、自然情怀,具有学生族群的“文艺腔”。[1]以杨祖珺为首,民歌手也开始关怀社会底层族群,但同时也面临到戒严当局的审查制度挑战。[5][16]
到了1980年代初期,许多民歌创作者进入主流音乐产业体系,成为日后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助力,然而原先的民歌精神也渐趋没落。滚石唱片也在此时成立,旗下艺人风格横跨流行至流行摇滚,是台湾摇滚取向的唱片公司中市场占比最高者。[6]罗大佑1982年的专辑《之乎者也》,结合民歌、摇滚的音乐元素与反叛精神,歌词上直接描写社会变迁、批判民歌内容[23],掀起了“黑色旋风”,标志民歌时期的结束,是“摇滚乐正式进入台湾流行乐坛的第一步”,[24] 乐评人马世芳评价其有“文艺的底气、思想的深度、摇滚的能量”[1]:126,亦被《台湾流行音乐百大最佳专辑》选为第一名。[25]
总结
视角

1982年丘丘合唱团推出第一张专辑《就在今夜》,不同于过去热门乐团以翻唱为主,丘丘注重于自行创作。阳光合唱团前成员、有摇滚教父之称的薛岳也于1980年代加入幻眼合唱团发行《摇滚舞台》等专辑。[26]丘丘和幻眼的主流成功,带动了1980年代唱片公司体系下流行摇滚乐团的风行,如红蚂蚁合唱团、东方快车合唱团等。[27]在1980年代末,亦出现了像青年乐队这样具有外省二代流离意识的乐团。然而这些乐团并未获得长久的主流成功,或是成立后不久后解散;[28]由于听众对摇滚乐团的不熟悉,唱片公司往往以歌星方式捧红主唱,也引起对于乐团形式的反思,如薛岳曾向公司要求唱片封面上也要有团员、表演时以乐团形式出场。[18]这些乐团创作同时将摇滚引进后民歌时代的流行音乐市场,让青年逐渐建立对乐团编制的认同[19]
1987年,台湾解严,社会、文艺风气日趋自由,听众也常接触到英美翻版、盗版唱片,[29]受另类摇滚影响的地下乐团开始兴起,并更加强调非主流、实验性的音乐美学。[1]:126水晶唱片及与其相关的摇滚客资讯杂志、索引音乐、“Wax Club”是解严后至整个1990年代地下音乐风格、思潮的重要推手[1]:112。1987年8月,水晶唱片举办第一届台北新音乐节,陈明章、伍佰、赵一豪、林强、黑名单工作室首次登台演出,是台湾第一次举办的独立音乐节,开启了本地化的另类音乐创作,主张“开创音乐新元素”。[30][31]除此之外,台湾第一个重金属乐团Double X、后摇滚乐团甜梅号、英伦摇滚的1976等乐团也曾在水晶旗下发行唱片;原属滚石唱片的“友善的狗”品牌,也在1994年发行《台湾地下音乐档案》,收录重金属及朋克音乐作品,如骨肉皮、浊水溪公社等。[32]
而在台语摇滚方面,1989年,黑名单工作室发行《抓狂歌》,内容包含台语摇滚、说唱等,亦在歌曲中融入印尼、印度等地音乐风格,开启了强调本土文化的新台语歌运动;[33][1]:126林强1990年的《向前走》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台语摇滚专辑;[31]新宝岛康乐队则以使用多种语言,融合闽南、客家、原住民元素著称。[34]此时音乐也开始直接与社会运动结合,例如交工乐队便是美浓反水库运动下于1999年成立的客语乐团。[35][36]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台北乐团社群在1990年代初期逐渐成熟,[1]:140同时出现了带有反抗主流社会意识的DIY音乐地下刊物,到了1995年的台北破烂生活节中,浊水溪公社、零与声音解放组织等乐团以噪音音乐和激进的方式表演。[1]:159 1995年,位于台中、由两名美籍青年组成的乐团Dribdas由破烂生活节启发,在垦丁举行台湾第一个音乐祭“春天呐喊”(当时名为Spring Sreaming);[37]隔年北部各大学热门音乐社亦受到春呐影响,举行野台开唱,且要求乐团必须准备原创歌曲,为摇滚的主流化揭开序幕,“阿信”陈信宏和林昶佐 都是此活动早期的参与者。[38]而在此时期的台中,则又出现了朋克音乐祭“仓库摇滚”,以及朋克组织“废人帮”,还吸引了北部、南部的众多独立乐手参加。[39][40]
1990年代起,Pub和live house等地下音乐展演空间在台北出现。原本音乐酒吧中,乐团表演仅为点缀,后来成为活跃乐团的演出场地,数量也逐渐增加,包括“Live Agogo”、“Wooden Top”、“人·狗·蚂蚁”、“Scum”、“Boogie”等。这些音乐酒吧的表演者本来以翻唱英美摇滚歌曲为主,其中“Scum”被认为可能是第一个要求乐团必须有自己创作曲的Pub。[41]}乐团借由Pub的现场演唱、自我创作,摆脱从前热门音乐时期西餐厅中的配角。[27]因为音乐酒吧常被归类为八大特种行业之一的“视听娱乐业”,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如选址、营业范围等皆受限[41]。为避人耳目,亦为强调音乐主体性,这些音乐酒吧逐渐改称为“live house”。相比于传统音乐酒吧,live house也安排周末下午时段或是低价的演出以吸引大学生和未成年客群。[42][43]1992成立的伍佰&China Blue,起初就是于pub“息壤”等处活动,与魔岩唱片签约后成功从地下音乐场景打入主流市场,[27]其歌曲包括国台语,除了具地下音乐原创风格、以充满台湾风味的“台客摇滚”著称外,伍佰的歌词亦以具文学深度、雅俗共赏受到高度评价。[44]
“乐团的时代来临了!”
Remove ads


千禧年之际,乐团热潮逐渐进入主流。1999年,与滚石唱片签约的五月天发行《五月天第一张创作专辑》,包含国语、台语歌曲各六首,当时将国台语歌曲放入同一张专辑是一大创举。2000年推出第二张录音室专辑《爱情万岁》,销售量达到35万张[46],并以这张专辑获得第12届金曲奖的最佳乐团奖[47]接下来五月天以流行摇滚的风格,逐渐获得了主流成功,成为台湾代表性乐团。其歌词常间接提及社会议题,或描写青年内心世界,表现出在摇滚的社会精神和流行取向的折衷性。[24]其他流行摇滚乐团如董事长、八三夭也在2000年代初踏入主流乐坛,“乐团时代”成为台湾唱片产业的一大热潮。[28]
在乐团风潮流行化的趋势下,许多主流唱片公司与摇滚乐团签约,但亦非每团都能取得商业成功,许多乐团也开始思考“独立”的意义,重回独立场景。林昶佐以台湾摇滚联盟的立场呼吁各界以“独立乐团”取代“地下摇滚”[48],海洋音乐祭亦举办只让未签约乐团参与的“独立音乐大赏”,“独立摇滚”名称开始取代“地下摇滚”。[28] 同时独立于主流唱片公司外的唱片厂牌亦蓬勃发展,如“弯的音乐”旗下有旺福、Tizzy Bac、图腾乐团;五月天则于2006年离开滚石,自创相信音乐。[28]2007年起,新闻局开始补助乐团录音出版,[49],尔后每年有约200个乐团提出申请。The Wall估计2009年时,台湾有原创作品、可演出的乐团数目约有500至600团,至2013年时已成长至1500团[28]
2000年代,随着乐团文化的流行,live house也走入大众视野。此时发展起来的live house有“女巫店”、“地下社会”、“The Wall”、“Roxy Vibe”、“圈圈叉叉”以及“圣界Live House”等[42]。2000年代末,台北独立场景有所谓“师大公园四大天王”的说法,就是只经常在地下社会演出的四个乐团:伤心欲绝、透明杂志、汤汤水水、荡在空中。[50]2005年地下社会等Live House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2010年,台湾经济部商业司新增“音乐展演空间业”营业项目,live house不再归类为八大行业之一;但因为缺乏配套措施,实际上live house仍常被政府单位认定为酒店、KTV等特种行业[51]。2011年台中杰克丹尼夜店火灾事件引发八大行业整顿潮,多家live house遭到政府的频繁稽查、被开罚单,也有live house遭政府勒令停业[52][53][54]。此举引发五月天、1976、拷秋勤等音乐人的声援和抗议[55]。然而,地下社会最终仍因政府各单位的权责不清,及师大三里居民自救会压力在2013年歇业,[56]凸显了独立音乐和政府、社会的竞合。[1]:143
此一时期摇滚乐团的音乐流派逐渐多元化,如有东方黑色安息日之称的黑金属乐团闪灵以使用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被誉为开创了“东方金属”流派[57],歌曲也表述了对台湾的特殊认同;[58][24]朋克乐团则包含灭火器乐团、怕胖团等。受到Emo、硬核朋克影响的乐团则有透明杂志、伤心欲绝等。[28] 图腾乐团融合原住民风格。[59]台湾的英伦摇滚迷则建立了“文艺青年”的形象,形成文化认同。[60]
音乐也持续在政治与社会运动领域上发挥作用。2014年,太阳花学运爆发,灭火器乐团为此创作《岛屿天光》一曲,凝聚了参与者。[61]并于翌年第26届金曲奖获得最佳年度歌曲殊荣。[62]农村武装青年则常关注环境、乡土相关的社会运动抗争。[63][64][65]
2000年代也是音乐祭繁荣发展的年代,音乐祭开始受到本土文化、宗教影响,[38]例如大港开唱即以南部及港都文化为核心。 [66]
Remove ads


2017年,独立摇滚乐团草东没有派对以专辑《丑奴儿》获颁金曲奖年度最佳乐团奖[68],其歌词中的厌世与无力感、对现实的批判,成功获得跨世代支持。[69]2010年代中以后,台湾越来越多独立摇滚歌曲出现这样沉抑的风格,反映当代青年族群的压力,主题从升学、就业、霸凌乃至LGBTQ皆有。
报导者指出,近年来台湾独立乐团的影响力开始在全球持续发酵,经由网络传播到东南亚、中国大陆甚至西方,引起海外乐迷关注。[70]如落日飞车以“台式新浪漫”著称,其歌词以英语为主,温柔放松的曲风使其能在东南亚、欧美国际乐迷间广受好评,[70]其专辑曾被英国发行的音乐杂志《新音乐快递》评选为2020年亚洲最佳专辑第四名,[71];茄子蛋虽是台语乐团,也以“浪子情怀”在两岸掀起流行。[70]同时,街声等独立音乐平台的兴起让更多原创作品曝光;街声2019年报告指出,其用户已超过113万人。[67]
五月天玛莎也指出,台湾听众对于摇滚乐的认识在2000年代后逐渐成长。[45]而摇滚音乐及乐团的爱好者开始被称为“听团仔”,许多摇滚迷也逐渐开始以此自居,但听团一词也常被用于具贬意的语境中,甚至还有一种“听团的终点是NewJeans”的说法,指出摇滚迷最后还是会爱上K-pop,但同时也反映独立与主流的界线模糊的现象。[72]
老王乐队和草东没有派对、傻子与白痴,等乐团曾被评价有“中国腔”,blow吹音乐专栏认为2010年代后的台湾独立摇滚音乐界,或多或少受到了曾在台湾发行专辑的河北乐团万能青年旅店影响,[73]其风格描写中国社会问题,在两岸乐坛获得正面评价。而台湾的摇滚音乐也影响中国的乐迷,2018年就有80组台湾独立音乐人到中国巡演。内容常呼应两岸青年失落与追寻情感的心理状态。[70] 部分中国听众创造“湾湾六杰”一词,指称台湾六支最受欢迎的独立乐团,包括草东没有派对、落日飞车、Deca Joins、茄子蛋、康士坦的变化球、老王乐队。[74]
Remove ads
音乐节

台湾最早的大型音乐祭,自1995年由居台外籍青年创办,以垦丁海滩为场景,长年吸引国际与本地新锐乐团登台,成为独特的春呐场景。[75]2019年停办。
北区大专摇滚联盟于1996年开始举办,强调乐团要有原创作品才能参加,当时有“北野台,南春呐”的称号,2013年后停办。
由当时的台北县政府(今新北市政府)与角头音乐于2000年发起,每年夏季于新北市贡寮区境内的福隆海水浴场举办,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其中包括海洋独立音乐大赏,表彰未签约的独立乐团。[76]。
2006年由闪灵乐团林昶佐等人发起,以南台湾乐手演出为主,相当具指标性,于驳二艺术特区举办。[77]
2014年开始举办,以台中“山线”、“海线”、“屯线”地域划分为发想。[78]
2017年由灭火器乐团发起、监制,火气音乐主办,目前于乐天桃园棒球场举办。
2007年由摇滚开跑音乐社创办,后由台中市政府新闻局主办至今,每年秋季举行。[79]
又称Wake up音乐祭,2009年由嘉义各校的热音社高中生创办,每年夏季于嘉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行,2019年停办。
Remove ads
奖项
台湾流行音乐奖项多依语言或类型划分,台湾音乐的年度盛事、由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主办的金曲奖并无专为摇滚乐设立的奖项。自2001年第12届起,金曲奖从最佳演唱组合奖划分出“最佳乐团奖”,[81]目前得奖次数最多的是以华语流行摇滚为主的五月天。
- 曾获得金曲奖最佳乐团奖的乐团
金音创作奖同样由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主办,但以音乐类型而非语言区分奖项,也更加面向独立音乐。目前金音奖设有最佳乐团奖、最佳摇滚专辑奖及最佳摇滚歌曲奖。
- 曾获得金音奖最佳乐团奖的乐团
- 金音奖历届最佳摇滚专辑奖
- 金音奖历届最佳摇滚歌曲奖
Remove ads
乐团
影视作品
参考来源
参见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