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天主教

天主教會在臺灣的狀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天主教
Remove ads

台湾信仰天主教人口逾24万人[2],其中包括神父600多人、修士修女各约100人与1800人[2],分布在800个教堂及各种教会机构[2];此外共有14位主教[2],并设有主教团作为最高领导机构。虽然天主教徒仅占台湾总人口的1%,但在台湾基督徒总人口中占多数,且天主教会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教等公益方面的贡献上,有着相当高的影响力。

事实速览 台湾天主教会, 宗派 ...
Remove ads

沿革

初次开教

天主教进入台湾,最早始于西班牙人统治台湾北部,1626年西班牙人登陆台湾北部时设立诸圣教堂,同时有西班牙籍的道明会会士来到台湾对原住民传教,当中著名者有哈辛托·艾斯奇维(Jacinto Esquivel,1592-1633),他于1631年来台传教。是第一位走出西班牙人堡垒到原住民各社传教的神父。他并利用罗马拼音来拼写“淡水语”。编有《淡水语辞汇》,并翻译《淡水语教理书》,此外还在1632年设立“神学院”(学林),直到1633年他被派往日本传教。在罗美洛(Alonso Garcia Romero)出任西班牙鸡笼淡水长官时期(1634-1635),西班牙在北台湾的统治达到巅峰,当时从淡水沿基隆河陆路行走到鸡笼都还相当安全,传教士的影响力也比先前所胆敢推想得更远。据道明会神父奎洛斯写道,“光我一个人”“在八天之内为淡水河附近三百二十个居民施洗,当时他们正为麻疹所苦,而在三貂于五天内为一百四十一人施洗...”[3]:181

1642年,荷兰发动鸡笼之战,西班牙被迫离开台湾,天主教在台湾的传播也一度中断。

Remove ads

二次开教

Thumb
台湾天主教发源地,位于高雄市区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前金天主堂)

清治咸丰九年(1859年)5月18日,道明会再次来到台湾传扬福音,三位来自菲律宾的西班牙籍道明会传教士郭德刚(Fernando Sainz)及洪保律(Angel Bofurull)等人及五位中国教友传道员,从中国大陆横渡台湾海峡抵达打狗港(今高雄港),同年12月在靠近今日高雄爱河河口的地方购地兴建简易传教所(即今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址),成为天主教会在台湾的第一个据点。此为天主教正式在台湾发展之始,至2009年已逾150年[4][5]

天主教重新传入台湾后,早期隶属于中国清朝)的福建代牧区(今福州教区)管理,1883年改归新成立的厦门代牧区(今厦门教区)管辖,当时主要由道明会总理教务。

日治时期

Thumb
日治时代屏东万丹平埔族原住民部落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图左为圣母
Thumb
1914年落成的大稻埕蓬莱町大圣堂,为当时台北天主教会的发展中心,但毁于台北大空袭,现已改建为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改由日本统治,但教务仍隶属厦门代牧区管辖。1913年(日治大正9年),圣座教廷)始将台湾(即属台湾)脱离厦门代牧区,独立设置台湾监牧区,教务仍由道明会会士所主持,以高雄为教务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台湾天主教会转为日籍神职人员负责。在日本统治的这段期间,台湾天主教友的人数从2千人成长至约1万人,仅有少数州厅还未设有教堂,这为战后台湾天主教会的扩张建立了基础。

战后至今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台湾的日籍神职人员被全部遣返,台湾天主教会的教务改由华籍神父主导,但监牧再由道明会会士担任。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之后,由于中国大陆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无神论治国,有不少本国及外国籍的天主教徒及神职人员离开中国大陆,其中的大部分来到台湾。除了在台湾服务的修会增加外,台湾本地与中国大陆来台的神职人员也逐渐取代外国籍神职人员,成为台湾天主教会发展的主力。1952年8月7日,台湾建立圣统制,正式由原有的传教区体制转为教区制;而台湾的教区数目,也由原本的1个监牧区,逐渐增加及改制为7个教区、1个宗座署理区。

天主教会及关联团体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各大政党包括国民党民进党等都致力与圣座发展外交关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访问罗马,出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葬礼,成为首位到访教廷的现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于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济各的就任典礼,是首位与现任教宗会面的中华民国总统。此外,由于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情势,加上中国大陆天主教会遭到政府高度管制而无法与圣座完全共融,使得台湾天主教会肩负圣座与中国大陆间的“桥梁教会”职责[6]

2016年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时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陈建仁以无党籍身份和民进党籍的蔡英文搭档参选并当选为副总统,成为台湾历史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位出任国政要职的天主教徒。

Remove ads

现况

台湾天主教会在于1950年代时曾有长足发展。但1970年代以来教友停滞在30万人左右,未有显著之增加,而台湾此际正是人口大幅增加的时期,故可说信仰比例不增反减。为此,台湾天主教会进行调查,在《天主教在台湾现况之研究》一文中认为1950年代的发展系因:

  • 有利的政治因素
  • 社会经济状况不稳定
  • 中国大陆教徒及神职人员大批来台
  • 原住民皈依

而1970年代后的停滞则有以下因素:

  • 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人的宗教需求下降
  • 传统文化对于西方宗教的抵制
  • 民间信仰复兴
  • 信教人口的迁移[7]

1990年代以来,台湾因为少子化严重、且神职人员必须独身,与台湾人的传宗接代观念严重冲突,以及在台湾神父社会地位不高[8],导致台湾缺乏本国籍神父,必须从东南亚等地派遣神父来台[9];而各教区研议允许平信徒担任神职人员(如终身执事[10]),也显示出台湾天主教会的牧灵英语Pastoral care工作必须更加本土化英语Inculturation的迫切性[11]

此外,虽然台湾与中国大陆自1949年起便处于政治分治分立的状态,但圣座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代表而将台湾的教省教区等教会管区划归于中国[12](相关政治问题请参见海峡两岸关系)。因为如此,台湾主教团的英文名称“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直译即是“中华区主教团”;圣座在台湾的大使馆为“圣座驻华大使馆”;而台湾天主教会的大专学生组织,则是称为“中华天主教大专同学会”等。不过在事实上,台湾的圣统制已随着两岸分治而与中国大陆分离。

Remove ads

教区

日治时期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台湾教区(台湾监牧区)有以下的管辖教会(即今称之堂区)和小教区(小堂[13]

更多信息 教区, 管辖教会 ...

战后至今

Thumb
台湾天主教教区分布图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设有1个教省、1个宗座署理区,均按照政治行政区划来划分。教省之下分为7个教区(包含1个总教区作为教省之首府),其中总教区主教团均座落于台北。7个教区及台湾主教团,均为中华民国内政部立案之宗教财团法人

更多信息 教区, 主教 /宗座署理 ...
Thumb
天主教台北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Thumb
天主教新竹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圣心主教座堂
Thumb
天主教台中教区的主教座堂耶稣救主总堂
Thumb
天主教嘉义教区的主教座堂圣若望主教座堂
Thumb
天主教台南教区的主教座堂中华圣母主教座堂
Thumb
天主教高雄教区的主教座堂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
Thumb
天主教花莲教区的主教座堂进教之佑主教座堂

大事记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