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橘
芸香科柑橘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橘子(学名:Citrus reticulata),或写作桔子[a],芸香科柑橘属的一种水果,原产自中国南方、中南半岛、缅甸等地。在闽语福州话称橘为橘[2],而泉漳话称橘为柑仔,西南官话区的各方言中呼为“柑子”或“柑儿”,也有一些方言称之为“橘柑”。其种加词“reticuluma”意为“网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称之为“柑橘”(citrus)。[3]
![]() |

芸香科植物含有大量的呋喃香豆素,被称为“日光性毒素”,人摄入之后会集聚在皮肤下面,在受到阳光照射后会氧化,损伤人体细胞。2012年11月26日,加拿大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医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与西柚汁同服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等严重副作用。研究人员建议人们服用这类药物时应避免饮用西柚汁,勿进食西柚等柑橘类水果。
橘子中的维生素A还能够增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和治疗夜盲症。橘子不宜食用过量,吃太多会患有胡萝卜素血症,皮肤呈深黄色,如同黄疸一般。若因吃太多橘子造成手掌变黄,只要停吃一段时间,就能让肤色渐渐恢复正常。明代张岱季叔张烨芳对橘子情有独钟,据载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间,无非橘者,自刊不给,辄命数僮环立剥之”,吃到手脚都呈现黄色。
Remove ads
词汇
“柑橘”与“橘柑”不同:“柑橘”可以指柑橘属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义。
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且充满柠烯香味,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
橘和枳(Citrus trifoliata)也不相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了“橘化为枳”的寓言,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由于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性也会由好变坏。然而,虽然橘和枳都属于柑橘属,但都各自为独立物种,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
产量
瓯柑, 橘子, 克里曼丁红橘, 温州蜜柑 在2011年的二十大生产国/地区 (1000吨) | |
---|---|
![]() |
12,482 |
![]() |
2,117 |
![]() |
1,005 |
![]() |
928 |
![]() |
872 |
![]() |
853 |
![]() |
848 |
![]() |
800 |
![]() |
753 |
![]() |
681 |
![]() |
596 |
![]() |
515 |
![]() |
406 |
![]() |
401 |
![]() |
360 |
![]() |
236 |
![]() |
218 |
![]() |
197 |
![]() |
179 |
![]() |
152 |
其他总和 | 1,582 |
世界总和 | 26,030 |
来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4] |
Remove ads
世界各地文化
中国春秋时期诗人屈原有《橘颂》,朱熹《楚辞集注》云:“旧说‘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不可移徙’,是也。篇内意皆放此。”又云:“言橘之高洁,可比伯夷,宜立以为像而效法之,亦因以自托也。”。王夫之《楚词通释》评《橘颂》:“橘者,南方之嘉木也。……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受命不迁,……难于徙而更易之,其志壹矣。桔不逾淮,喻忠臣生死依于宗国”;“横而不流兮,……喻君子杂处于浊世,而不随横逆以俱流”。
宋朝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赠刘景文》中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外,由于橘的俗字“桔”含着一个“吉祥”的“吉”,不少人于新春时会购买橘盆栽摆放,所以也称为年桔。同时,“福橘[5]”也是福州市的市果。[6][7]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