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苏澳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43年10月至1945年10月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苏澳郡。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苏澳庄,自1943年10月升格为苏澳街,现今为宜兰县苏澳镇。另外,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中唯一“一郡一街”者。

介绍
苏澳街的地形主要为山坡地,平地面积稀少。其主要靠着苏澳港而发展,苏澳港为台湾东部唯一的良港,亦为兰阳地区重要的物资移出入港。在陆上交通方面,苏澳街为铁道宜兰线的终点以及东海乘合自动车花莲港线的起点,可谓是台湾东北部海陆交通的枢纽。1943年,苏澳城市规划第一期工事已完成。随着苏澳庄的工业发展,台湾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已进行了第二、三期的扩张计划;生产电石的台湾电化株式会社亦设置于此。加上计划中的城市规划第二期工事和进一步的苏澳筑港计划,在台北州的申请下,台湾总督府考量苏澳庄的各项建设、工业发展以及伴随的人口激增,于1943年10月1日将苏澳庄升格为苏澳街[1]。
行政区划
苏澳街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原属利泽简堡的街庄及蕃地,在1896年6月23日隶属台北县宜兰支厅,在1897年6月10日隶属宜兰厅。1898年6月28日,隶属“罗东辨务署”[2];同年7月15日,隶属利泽简支署、苏澳支署[3]。1900年1月26日,苏澳支署所辖“大坑罟庄”改隶利泽简支署。1900年10月1日,宜兰厅分支机构“办务署”改为“出张所”,苏澳地区隶属“利泽简出张所”、“苏澳出张所”;同年12月17日,宜兰厅实施街庄整并,苏澳地区整并为以下9庄[4]:
- 利泽简堡:苏澚庄、隆恩庄、马赛庄、功劳埔庄、港口庄、粪箕湖庄、猴猴庄、隘丁庄、新城庄。
1901年1月11日,宜兰厅的区管辖范围调整,苏澳地区划分为第13区[5];同年11月11日,宜兰厅改设头围、罗东、叭哩沙支厅,苏澳地区隶属“罗东支厅”[6]。1905年7月6日,区的名称由数字改为地名[7]。1909年10月20日,部分宜兰厅蕃地被并入新城庄、粪箕湖庄、苏澳庄[8]。1917年8月1日,宜兰厅新设南澳支厅,厅舍位于大南澳浪速,管辖南澳蕃地。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9庄合并为台北州苏澳郡“苏澳庄”,辖域内分为苏澳、隆恩、马赛、功劳埔、港口、粪箕湖、猴猴、隘丁、新城等9个大字[9]。
- 苏澳大字下有“苏澳”、“南方澳”、“北方澳”、“白米瓮”小字名
- 港口大字下有“港口”、“岭脚”小字名
- 粪箕湖大字下有“粪箕湖”、“后湖”小字名
- 功劳埔大字下有“功劳埔”、“大坑罟”小字名
- 猴猴大字下有“猴猴”、“顶寮”小字名
- 新城大字下有“新城”、“武荖坑”小字名
1922年(大正十一年)1月13日,苏澳郡蕃地的部分地区并入苏澳庄,西帽山编为西帽大字;圳尾溪、猴猴溪、乌岩角并为乌岩大字;东澳、粉鸟林、乌石鼻并为东澳大字;浪速、大南澳并为大南澳大字[10],此时苏澳庄共有苏澳、隆恩、马赛、功劳埔、港口、粪箕湖、猴猴、隘丁、新城、西帽、乌岩、东澳、大南澳等13个大字。1943年10月1日,苏澳庄升格为苏澳街。
二战后,苏澳街在1946年改为台北县苏澳区苏澳镇,1947年苏澳区被并入罗东区,而区署在1950年废止,苏澳镇直隶宜兰县[11]。
Remove ads
街庄长
人口
Remove ads
设施
- 苏澳信用组合(今苏澳地区农会)
- 大南澳移民购买贩卖利用组合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