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贵州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设立的一级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贵州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南六省之一。简称为“黔”。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辖境除局部地区界线有差异外,大致与今贵州省相同。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7万196平方公里。东接湖南省、北邻四川省,西界云南省,南接广西省。
人口
民国14年(1925年)人口统计为1129万1261人(1925年《邮政统计》)。民国22年(1933年)年贵州省府调查,全省人口共690万6361人(1935年《申报年鉴》)。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贵州省的人数为2万3545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87%[参1]。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年11月3日),在宪政派、自治学社的策动下,贵阳的新军和陆军小学中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士兵在杨荩诚带领下率先起义。旋即巡抚卫队、巡防营等也纷纷响应起义,贵州巡抚沈瑜庆眼见大势已去,只得交出政权。11月4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杨荩诚为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戴戡入滇请蔡锷派兵入黔,3月,唐继尧率滇军进入贵州,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仅三个月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后投靠袁世凯,组成由滇系军人与贵州各派势力的联合政权,对辛亥革命志士和人民进行镇压。民国2年(1913年)10月,在位不到一年的唐继尧离黔赴滇,向袁世凯推荐刘显世成为贵州的统治者,进入兴义系军阀统治阶段。刘以后继续保持对袁的忠实姿态。
刘显世主要依附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袁世凯倒台后,刘氏完全投身于滇系。滇系也将贵州作为他的势力范围,频频插手贵州政局,以至十余年中滇军曾三次入黔。为改变这种局面,王文华(刘显世的外甥)及其追随者努力扩张实力,政治上拥戴孙中山,被称为“新派”。与滇系唐继尧及兴义系“旧派”之间的对立已不可调和。迫于形势,王文华方乃策划“民八”“民九”事变,于民国9年(1920年)10月推翻统治贵州七年的兴义系军阀“旧派”,随后王文华在与部下袁祖铭的斗争中被暗杀,贵州政治形势再度混沌,最终由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取代。
Remove ads
兴义系军阀瓦解同时,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趁机崛起,一揽贵州军政大权,统治贵州长达十年之久。由于周并无充份的人脉及力量,为此网罗亲信、连结死党、重用桐梓籍人,建立起以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人为骨干的统治集团,形成“有官皆桐梓”的局面。周在政治上除倾心结交新桂系,并拉拢四川军阀刘湘,竭力不让南京国府势力染指贵州。蒋中正对此极度不满,但周西成已牢牢控制了贵州政局,蒋对他也无可奈何。在经济上,周西成修建公路、兴办实业、彻查财政积弊,使其当政的年代成为贵州军阀史上经济上的“小康时期”。周西成稳固贵州财政后,曾一度对外扩张,最后在与李燊黔西之战中失利身死,王家烈率部由铜仁赶赴遵义,协同毛光翔稳住阵脚,组织反攻,使桐梓系重掌黔政。毛光翔虽接管统治权,但其才识平庸、威望不王家烈因“恃功而骄”,“不满于平庸而居己上”的毛光翔,并以其实力威望而致毛光翔心怀疑惧,毛王之间渐生嫌隙。民国18年(1929年)蒋中正为加快从桐梓系军阀手中夺取贵州军政大权,运用政治分化瓦解和军事逐步渗入的方法,动摇桐梓系在贵州的统治基础,扩大和加剧桐梓系集团内部的分裂。
民国21年(1932年),王家烈在蒋中正的支持下,接管统治权,就任省主席。王家烈执政后,为攻固地位,一面采取亲蒋路线,另一面压制毛光翔,加深了王在桐梓系内部不满。11月,由蒋在珍、毛光翔首先发难于遵义,开始了二十五军内部的大混战。随即发展为王家烈与犹国材之间的大混战,历时两年多。而蒋中正亦借民国24年(1935年)红军入黔的机会,派遣嫡系部队进驻贵州,俟王家烈部队经王犹之战的消耗和主力被红军所歼后,即策动王家烈部下逼使王家烈交出兵权,结束了贵州军阀在贵州的统治,国府中央势力入主贵州。[参2]
Remove ads
民国24年(1935年),吴忠信任贵州省主席,以安民、富民、提高民知为施政方针。采取了几个施政举措:一是整饬吏治;二是发展教育;三是人事公开,财政公开,确立会计制度;四是禁绝烟毒;五是肃清匪患;六是积极修筑与邻近各省的公路。明年吴主动提出辞职,由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兼任贵州省主席。不久抗战爆发,顾调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斟酌情势,团结滇桂为重要,不宜再以军人主黔政,乃以吴鼎昌为贵州省主席,
在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此期间吴鼎昌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七年,采取多种施政措施促进贵州发展。通过卫生、禁烟、军训与体育等方面的努力,增进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办农林牧蚕、电工矿、交通运输等事业,创办贵州企业股份公司,探索了一条工业化道路。改进县长的选拔途径和队伍建设,划分县政与乡镇的权责,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既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又推进了贵州的现代化,为巩固大后方、支持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参3]
民国33年(1944年)黔南事变后,经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推荐,杨森于民国34年(1945年)1月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在贵州当政期间,提出了“建设新贵州”的口号,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在贵阳市六广门外修建了当时贵州省最大的体育场所——“贵阳市体育场”。发展体育之事,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虽然是件新鲜事,但并没有得到民众的一致认同。[参4][参5]
民国37年(1948年),由于“戡乱”军事失利和“黔人治黔”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中正为缓和内部矛盾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以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于同年4月经行政院会议决定,将杨森调任重庆市市长,任命谷正伦为贵州省主席,要他们各回原籍扩军备战。
谷正伦接到回黔主政的任职令后,于4月29日下午飞抵贵阳,首先抓人事安排工作,在军事方面:最先任命同乡张法乾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张安庆为省会警察局局长,韩文焕为保安副司令,由韩布置党羽掌握全省的武装力量。在行政方面:潘锡元为代秘书长,谢钟元为田粮处长,蔡羾云为新闻处长,华仲麟为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财经方面:他首先改组贵州省银行董事会,以杜惕生为贵州省银行董事长。赖永初为贵州省银行总经理,并以其亲信唐伯珩为副总经理。
为了对抗中共,谷于该年6月通令全省各专、县实行“二五减租”的政策,以增强农民对政府的向心力。[注1]由于地主豪绅的抵制,该政策根本没有推行,最终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参6]
民国38年(1949年)初,戡乱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解放军势如破竹,在三大战役中大败国军,国军溃不成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投降。4月,解放军渡江南下,深入江南各地。谷正伦为了另立金融货币体系,维护地方政府行政开支和军队给养,一面大开鸦片烟禁,征收“特税”,向商民收取“反共自卫特捐”以开辟财源;一面批示省财政厅长潘锡元,迅速筹组贵州省造币厂,发行了问世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贵州省造的甲秀楼银元,指望取代渐成废纸的“金元券”和“银元券”,以达稳定地方金融,挽救覆灭命运。[参7]8月,蒋中正获悉云南省主席卢汉有准备投共的迹象,即在重庆召见谷正伦,任命其为川黔援滇军总司令,要谷率领罗广文的十六兵团和何绍周的十九兵团去攻打卢汉。由于卢汉巧妙应付,云南起义成功了。谷率军攻滇,未能到达昆明。10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向湘西推进,谷正伦深知贵阳行将不保,于11月初通知各军政机关,决定将省政府迁到安龙,绥署和保安司令部迁到兴仁,在毕节设省府行署,以教育厅长苻启学为行署主任,负责领导毕节、遵义地区的工作。11月5日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黔东边境,15日解放军进入贵州省会贵阳。谷正伦稍早于11日率领省府军政机关撤离贵阳,经晴隆、盘县退入滇境,最终抛弃省府人员,经昆明飞香港后,转飞台湾。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后,10日秘书长何朝宗以贵州省政府代主席名义通电号召贵州部队起义,接受中共领导。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清代所设各道。民国2年(1913年)4月,任命黔中、黔东、黔西3道观察使[参8]。民国3年(1914年)6月,改置为黔中道、镇远道、贵西道。在护国战争期间,州省宣告独立,将道尹改为刺史,不久于民国5年(1916年)8月后恢复为道尹[参9]。民国9年(1920年)废除黔中道,所属各县由省直辖。其余2道于民国12年(1923年)废除[参10]。
- 黔中道
- 民国2年(1914年)4月置,观察使驻贵阳县(今贵阳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贵阳、贵筑、修文、龙里、贵定、紫江、定番、大塘、广顺、长寨、罗斛、平越、瓮安、湄潭、馀庆、遵义、绥阳、桐梓、仁怀、正安、都匀、平舟、𬬻山、荔波、麻哈、独山、三合、八寨、都江、丹江30县。民国4年(1915年)9月增领鳛水县。民国9年(1920年)废道。
贵州省最初并未推行督察专员制度。自民国24年(1935年)5月红军继续长征后,为推进地方政治,乃参照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划定全省为11个督察区:
民国25年(1936年)3月,贵州省政府因人力财力困难,督察效果不佳,原划之区域未尽适当,乃仿江西并区先例,斟酌地方形势、户口、交通状况、经济关系及各区邻界,将全省11区缩并为定番、安顺、兴义、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等8区,于7月实施:
民国26年(1937年)11月,贵州省政府又将8个行政督察区中的15个县划为省政府直辖,其余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30年(1941年)2月,全省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
民国32年(1943年)3月,贵州省政府认为第一区辖县过多,督察困难,决定另设第六区。抗战结束后,于民国35年(1946年)3月作了些微调整:
民国38年(1949年)10月,贵州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市由省直辖。但此次调整尚未完全实施,贵州省即于11月为中国共产党所攻取。此次设置情形如下:
Remove ads
清代贵州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2府、1直隶州、1直隶厅,下辖13州、13厅、34县。民国2年(1913年)9月改府州厅为县,原来的附郭县移治他处并改名,地域辽阔之处设立新县。民国30年(1941年),贵州省整顿境内各县行政区域,清理各县飞地,合并小县,分设新县,计裁撤4县,合并8县,新置1市5县[注2]。民国38年(1949年)时,贵州省划分为6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9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参11]。贵州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Remove ads
行政区划年表
政府体制
民国30年(1941年)7月前驻贵阳县,此后驻贵阳市,均即今贵州省贵阳市城区。因国共内战影响,民国38年(1949年)11月13日省府迁往晴隆县(今贵州省晴隆县),11日19日转赴盘县(今贵州省盘县),12日9日抵达云南省昆明市。
辛亥革命后,贵州军政府于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在贵阳成立。军政府由都督府、行政厅、枢密院三部分组成,都督主管军事,行政总长主管民政,枢密院院长策划军事、指导民政。民国元年(1912年)6月,设民政长,民政长公署下设内务、财政等司。民国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民国5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6年(1927年)2月21日,成立贵州省政务委员会,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四一二事件后,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29日下令改组贵州省政务委员会,6月3日成立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同时存在,政务委员会的委员兼政府委员会委员。民国18年(1929年)10月2日,国民政府裁撤贵州省政务委员会,成立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中央势力进入贵州,改组省政府[参57]。直至民国38年(1949年)12月9日何朝宗以贵州省政府代主席名义通电号召贵州部队起义,向中共投降为止。
- 大汉贵州军政府都督
- 贵州都督府都督
- 赵德全,唐继尧
- 唐继尧(署)
- 唐继尧
- 贵州行政公署民政长
- 唐继尧
- 戴戡
- 贵州省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贵州省长公署省长
- 贵州省行政委员会委员长
- 贵州省政府主席
- 周西成(1927年4月 - 7月)
- 贵州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
- 李燊(1929年6月 - 7月)
- 贵州省政府主席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