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退出印度运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退出印度运动(英语:Quit India Movement)是圣雄甘地于1942年8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全印国大党委员会的孟买会议上发起的一场运动,要求英国结束统治印度。甘地在英国派遣而来的克里普斯使团未能取得印度支持英国参战的承诺后,于孟买的果瓦利亚坦克广场(现已更名为"八月革命广场" (August Kranti Maidan)) 发表退出印度演讲,并在其中发出"不成功,便成仁 (Do or Die) "的号召。[5]当时的印度总督林利斯勋爵形容这场运动是印度"自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叛乱"。[6][7]
全印国大党委员会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实现甘地所称的"英国有序撤出"印度。虽然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英国仍准备好,在甘地发表演讲后的数小时内,即将国大党中几乎所有领导层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予以监禁。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战争期间于狱中度过,与群众失去联系。英属印度政府则得到以下团体/组织的支持:总督执行委员会 (the Viceroy's Council)、全印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大会、各个土邦、印度帝国警察、英属印度陆军,以及印度文官系统。许多因战争支出而获利的印度商人也不支持退出印度运动。这场运动主要的外部支持来自美国,因为罗斯福总统曾向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施压,要求英国对国大党的一些要求予以让步。[8]
这场运动所采的行动包含有抵制英国制品和拒绝任何涉及殖民政府的交易。全国各地发生各种针对英国统治的暴力事件。殖民政府逮捕数以万计的国大党领导人,将他们一直监禁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英国最终意识到长远而言,他们将无法继续统治印度,战后的问题反变成是如何优雅而和平地退出。[9][10]这场运动随着所有被监禁的民族主义者于1945年获释而宣告结束。在运动中牺牲的知名独立活动家有穆昆达·卡卡蒂、马坦吉尼·哈兹拉、卡纳克拉塔·巴鲁阿、库沙尔·孔瓦尔和博吉斯瓦里·普卡纳尼等人。[11]印度储备银行为纪念退出印度运动五十周年,于1992年发行一枚1卢比纪念币。[12]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印度卷入
总结
视角
由于印度总督林利斯戈勋爵于1939年在未咨询印度领导人士的情况下,就将印度卷入二战,而激怒印度民族主义者。当时全印穆斯林联盟支持参战,但国大党内部则意见不一。
战争爆发之时,国大党于1939年9月的工作委员会在沃尔塔会议期间通过一项决议,有条件地支持包含英国在内的同盟国以对抗轴心国。[13]国大党发表的声明如下:
如果这场战争是为捍卫帝国主义属地和殖民地的现状、既得利益和特权,那么印度与之无关。然而,如果议题是民主以及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世界秩序,那么印度对此非常感兴趣... 如果大英帝国为维护和扩大民主而战,那么其必须终止在属地中的帝国主义,并在印度建立完全的民主,而印度人民拥有自决权... 一个自由民主的印度将乐意与其他自由国家联合,共同防御侵略,并进行经济合作。[14]
但当他们要求英国以印度独立作为回报时,却遭拒绝。
甘地最初不支持这项(参战)倡议,因为他无法接受对战争的认可。他是一个坚定的非暴力抵抗主义信徒,他不仅将此信念用于印度独立运动中,甚至也曾提议用来对抗希特勒(德国)、墨索里尼(意大利)和东条英机(日本)。然而甘地在不列颠战役最激烈时,曾声明支持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及支持英国的军事行动,表示他并不想从一个战败英国的灰烬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印度。虽说如此,两造间仍存在意见分歧。英国长期以来限制英国人对印度的投资,并将印度作为其出口市场和创造收入来源地,使得印度军队整体相对弱势,且装备和训练不足。而英国必须成为印度预算的净出资者,导致国内税负必须大幅增加,境内物价总体为此翻了一倍。许多印度企业受惠于战争生产扩充,但企业界总体"感到被政府冷落" ,特别是因为英属印度政府拒绝让印度人在组织和动员经济以进行战时生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5]
参与印度独立运动,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领导人苏巴斯·钱德拉·鲍斯评论道,"印度自由斗争的新篇章始于退出印度运动"。[16]鲍斯在大战爆发后曾在德国组建自由印度军团,并在日本的协助下重组印度国民军。他寻求轴心国的帮助,对英国当局发动游击战。印度总督林利斯戈勋爵评论这场运动是"自1857年以来最严重的叛乱"。在他1942年8月31日发给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电报中指出:
我在此正应对一场自1857年以来最严重的叛乱,我们出于军事安全的考量,迄今一直对世界隐瞒其严重性和广泛程度。暴民的活动在广大乡村地区依然猖獗,我对9月是否会出现一次可怕的行动,以重新发动对我们在二战军事投入的广泛破坏,毫无信心。居住于印度偏远地区欧洲人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6][17]
当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和基督教青年会管理层人员舍伍德·艾迪计划与甘地会面时,林利斯戈认为这是美国在"我们自己的事务"上进行干涉,并要求丘吉尔劝阻他们。[17]印度民族主义者知道美国原则上强烈支持印度独立,相信美国是一个盟友。然而美国在丘吉尔威胁说如果被逼得太紧就会辞职后,悄然选择支持他。又同时以目的在加强印度公众支持战争的宣传来轰炸他们。这场运作不佳的美国行动引发印度人的愤怒。[18]
Remove ads
英国政府面对印度次大陆人民在不情愿情况下参战所造成的不满、欧洲战局恶化,以及印度军队和次大陆平民中不断增长的怨怼,于1942年3月派遣一个使团前往印度。使团由英国下议院领袖斯塔福·克里普斯率领(后称为克里普斯使团)。使团的目的是与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谈判,以达成一项协议:换取印度在战争期间的全面合作,英国王室和总督将把权力下放和分配给一个民选的印度立法机构作为回报。这次会谈最终失败。原因是谈判没解决印度方面对自治时间表和将要移交的权力这两个关键要求。英方所提出的实质上是一个有限的自治领地地位的提议,印度独立运动参与者对此无法接受。[19]
随着德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印度是大英帝国的一分子,也于1939年卷入战争。如果当时有足够多的印度土邦同意根据《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的条款而组成联邦政府 ,那么总督就无法单方面代表印度宣战。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在宣战发布后,于1939年10月10日的会议上通过一项决议,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决议也声明:除非事先征得印度同意,否则印度不能与战争有所瓜葛。印度总督于10月17日针对这项声明发表一份声明,声称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是为"强化世界和平"。他还表示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将会"依照印度人的意愿"启动对《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的修改。[20]
甘地对[总督]这份声明回应道:"旧有的分而治之政策将会继续。国大党乞求的是面包,而回报的却是石头。"根据国大党高级指挥部发出的指示,担任各省部长的党人立即辞职。八个省的国大党部们随后依照指示辞职。这样的行动对全印穆斯林联盟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而言是个极度高兴和欢庆的时刻。他将这个日子 - 即1939年12月22日 - 称为"解放日(The Day of Deliverance)" 。甘地曾规劝真纳不要庆祝这个日子,但徒劳无功。真纳在1940年3月举行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拉合尔会议的主席致词中宣布,该国的穆斯林要求建立一个单独的选区,即巴基斯坦。
英国与此同时发生关键性的政治事件。内维尔·张伯伦辞去首相职位,由丘吉尔接任。表示曾主导《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的泽特兰侯爵 - 丘吉尔对此法案非常懊恼 - 辞去印度事务大臣的职务。保守党政府为在战争局势恶化的情况下为安抚印度人,而被迫做出让步,同意印度人提出的一些要求。印度总督因而于8月8日发表一份声明(此声明后来称为"八月提案 (August Offer)"。但国大党随后拒绝这项提案,全印穆斯林联盟也紧随其后予以拒绝。
由于国大党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引起普遍对英属印度政府的不满。甘地在沃尔塔举行的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会议上透露他要发起个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坚持真理(satyagraha,即非暴力抵抗))这种武器再次获得普遍认可,成为对抗英国的最佳手段。它被广泛用来作为对英国坚定不移的抗议标志。甘地选择一位追随者 - 维诺巴·巴韦来发动这场运动。反战演讲在全国各地回响,坚持真理运动参与者恳切地呼吁全国人民不要支持政府的军事投入。这场运动的结果是有将近一万四千名参与者被逮捕。印度总督于1941年12月3日下令释放所有被捕的运动参与者。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于当年12月7日发生后,欧洲战局变得更加危急,国大党意识到有必要评估他们的纲领。这场运动随后被撤。
克里普斯使团访问印度,但以失败收场的事件,对甘地发起"退出印度运动"也扮演有重要的角色。英国政府为打破僵局,于1942年3月22日派遣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前来与印度各政党进行谈判,以确保他们支持英国的军事投入。使团提出一份英国政府的声明草案,其中包括建立自治领、设立制宪会议,以及各省有权制定独立治理法案等条款。然而这些条款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实施。国大党认为这份声明只是给予印度一个"要在未来才会兑现的承诺"。甘地对此评论道:"这等于是开一张由一家即将倒闭的银行负责支付的期票。"促成运动发起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日本入侵印度的威胁,以及民族主义领袖们意识到英国并没能力保卫印度。
要求立即独立的决议
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在沃尔塔的会议(1942年7月14日)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英国政府给予完全独立 。草案提议如果英国不答应这些要求,就将发起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运动 。这项决议随后在孟买通过。然而决议在党内引发争议。著名的国大党领袖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为之退出国大党,一些地方和地区层级的组织者也采取同样的行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阿布·卡拉姆·阿扎德对这项号召感到忧虑和提出批判,但最终仍支持并坚守甘地的领导地位。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拉金德拉·普拉萨德和阿努格拉·纳拉扬·辛哈则公开且热情地予以支持,许多资深的甘地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如阿肖克·梅塔和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也表达支持。
阿拉马·马什里奇是哈克萨尔运动组织的领导人,曾被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邀请加入"退出印度运动" 。马什里奇对运动的可能结果表示忧虑,且不同意国大党工作委员会的决议。阿拉马·马什里奇于1942年7月28日向阿布·卡拉姆·阿扎德、汗·阿卜杜勒·加法尔·汗、甘地 、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拉金德拉·普拉萨德和帕达比·西达拉马亚发送以下电报。他也将副本发送给布鲁苏·桑巴穆尔蒂(前马德拉斯管辖地议会议长)。电文随后在媒体上刊登,内容如下(表示他并不完全赞成立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是觉得在有条件下才可发动。):
我已收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7月8日的来信。我诚恳地认为公民不合作运动有点为时过早。国大党应首先心悦诚服地与全印穆斯林联盟握手言和,对其理论上的巴基斯坦做出让步,之后所有党派再团结一致地提出退出印度的要求。如果英国拒绝,就发动全面不合作运动。[21]
而委员会的决议如下:
本会为维护印度不可剥夺的自由与独立权利,批准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发起一场大规模、非暴力的斗争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国家能够利用过去22年和平斗争中所积累的所有非暴力力量... 他们(人民)必须记住,非暴力是这场运动的基础 。
Remove ads
运动指导方针
在整个运动期间所采的指导方针有:
- 不服从法律。
- 学生进行全面罢课。
- 劳工进行全面罢工。
- 组建自由政府。
- 破坏通讯。
- 拒绝缴纳税款等。[22]
国大党于1942年11月8日告知参与的民众在不涉险的情况下执行以下十项任务:
反对"退出印度运动"的团体

有几个活跃的政治团体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反对"退出印度运动"。包含:
- 全印穆斯林联盟
- 印度教大会
- 土邦
印度民族主义政党,例如印度教大会公开反对发起"退出印度运动"的号召,并正式抵制这场运动。[24]当时的印度教大会主席维纳耶克·达莫德尔·萨瓦尔卡甚至写一封题为"坚守岗位"的信件,指示那些恰好是"市政机构、地方团体、立法机构成员或在军队中服役的"印度教大会成员"务必坚守岗位" ,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不加入"退出印度运动"。不过,萨瓦卡后来在接到请求和劝说后,意识到印度独立更重要的角色,最终选择加入印度独立运动。[24]
继印度教大会决定抵制"退出印度运动"之后,[24]该组织在孟加拉管辖区的领导人希亚姆·普拉萨德·慕克吉 - 当时他是农民群众党主席法兹鲁尔·哈克所领导的孟加拉执政联盟中的一员 - 致信英属印度政府,阐述他们应如何回应国大党呼吁英国统治者退出印度的要求。
在他1942年7月26日发出的信件中写道:
现在让我谈谈国大党发起任何大规模运动可能在该省造成的情况。任何在战争期间策划煽动群众情绪,而导致内部动乱或不安全的人,都必须受到当时执政政府的抵制。
他透过这种方式成功地获取政府的内幕消息,并有效地提供给独立运动领袖 。[25][26]穆克吉重申,由法兹鲁尔·哈克领导的孟加拉政府,将会与其联盟伙伴 - 印度教大会一道,竭尽一切可能在孟加拉管辖地击败"退出印度运动"。他对此事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
问题是如何在孟加拉管辖区对抗这场运动?本管辖区的行政管理应当以一种方式执行:纵然国大党竭尽全力,这场运动仍将无法在本地扎根。作为(执政联盟)的成员,特别是负责任的部长,我们应该能够告诉公众:国大党发起运动所追求的自由,实际上已经交到人民代表的手上。 在紧急情况下,这种自由在某些领域可能会受限制。印度人必须信任英国,不是为英国的利益,不是为英国可能获得的任何好处,而是为维护本管辖区自身的防御和自由。阁下作为总督,将会行使本管辖区的宪政首长职能,并将完全听从(民选)部长的建议。[26]
Remove ads
地方暴力与平行政府

"退出印度运动"对大英帝国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准备造成重大影响。英国为镇压持续数月的抗议活动,不得不动用57个步兵营,而这些部队本应用于战争前线。机场建设也被延迟4到6周。[33]
根据美国英属印度历史学者约翰·F·里迪克的统计,"退出印度运动"在1942年8月9日至1942年9月21日期间:
- 暴徒袭击550个邮局、250个火车站,破坏许多铁路线,摧毁70个警察局,并烧毁或破坏85栋其他政府建筑。此外,还发生约2,500次电报线被切断的事件。最严重的暴力事件发生在今日的比哈尔邦。英属印度政府部署57个营的英军来维持秩序。[34]
在国家层面上,激发叛乱的能力由于缺乏领导层而受到限制。但这场运动在一些地区产生地方性的影响,尤其是在今日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萨塔拉、奥里萨邦的塔尔切尔以及米德纳普尔县。在米德纳普尔县的Tamluk和Contai分区,当地民众成功地建立平行政府 - Tamluk国民政府。这个政府持续运作,直到甘地于1944年亲自要求领导人解散为止。[35]在巴利亚(现为北方邦最东部的地区)发生一场小规模起义。民众推翻地区行政机构,开放监狱,释放被捕的国大党领导人,并自行建立独立统治。政府花数周时间才得以在该地区重建治理。在卡提亚瓦半岛(位于今日古吉拉特邦西部),该地区的"baharvatiya"传统(即"法外之徒"传统)发挥特殊的重要性,助长运动在当地的破坏活动。[36]在凯达县的Adas村,有六人在警察枪击事件中死亡,多人受伤。[37]
在西孟加拉管辖地的农村,"退出印度运动"助长农民对新的战争税和强制大米出口的不满,当地出现公开反抗,甚至达到叛乱的程度,这场运动直到1943年的大饥荒爆发后才中止。[38]
结果
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是让国大党在随后经历的所有考验和磨难中保持团结。英国人已对日本军队推进到印度-缅甸边境感到警觉,他们的回应是监禁甘地。国大党工作委员会的所有成员也都受到监禁。由于主要领导人被捕,一位年轻且当时相对无闻的阿鲁娜·阿萨夫·阿里(女性)主持8月9日的AICC(全印度国大党委员会)会议,并升起国大党旗帜。国大党随后被取缔。但政府的这些行动却在民众中激发对这项行动的同情。印度各地在缺乏直接领导的情况下,仍举行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活动。工人成群结队地缺勤,且发起罢工。
示威活动有时会演变成暴力事件。在一些地方发生炸弹爆炸,政府建筑物被纵火,电力被切断 ,以及运输和通讯线路被切断的情事 。[39]
英属印度政府迅速以大规模拘留作为回应。
- 共逮捕超过100,000人。
- 征收大规模罚款。
- 示威者遭受公开鞭刑。
- 数百名平民在暴力事件中丧生,其中许多人遭到警察和军队射杀。
许多民族领袖转入地下,透过秘密电台广播讯息、散发小册子以及建立平行政府来延续斗争。英国的危机感非常强烈,以至于专门拨出一艘战舰,准备将甘地和国大党领导人带离印度,可能是运往南非或也门。然而出于担心会加剧叛乱,最终并未实施。[40]
当运动无法立即获得成果的感觉出现,让许多民族主义者感到沮丧。与此同时,真纳和全印穆斯林联盟,以及像国民志愿服务团和印度教大会这样的国大党反对者,则试图获得政治利益 ,他们同时也对甘地和国大党发出批评。国大党领导层与外界隔绝三年多。甘地的妻子卡斯图尔巴·甘地和他的私人秘书马哈德夫·德赛在数月内相继去世,且甘地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但甘地仍进行21天的绝食,并坚定地维持他持续抵抗的决心 。虽然英国于1944年因甘地的健康原因将他释放,但他继续抵抗,要求释放所有国大党领导层。
英国工党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以承诺给予印度独立的纲领赢得大选。[41][42]那些在印度被监禁的政治犯随后也获释。[43]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