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隆恩埔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隆恩埔战役为1895年乙未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今新北市三峡区隆恩埔;当时日军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的水路运送队共39员遭遇三角涌客籍抗日义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共35人战死,仅有4名兵卒幸免脱逃。

事实速览 隆恩埔战役, 日期 ...

背景

1895年4月,廷因甲午战争战败,签下了马关条约,将福建台湾省(含澎湖厅)割让给日本。为图自救,台湾官员与士绅推动成立台湾民主国。同年5月29日,日军近卫师团登陆澳底,爆发乙未战争。6月11日,日军进驻台北。6月下旬,日军在推进至桃园新竹的过程中,遭遇以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为首的抗日义军伏击,势力稍挫。

7月10日,近卫师团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命令山根信成少将率领一部分台北地区的部队于12日出发,从大嵙崁溪两岸及兵站线,分三路前进,扫荡潜伏在新竹以东、大嵙崁三角涌一带的反抗军。预定三日后在龙潭坡会合,再前进到达新竹支援[1]

过程

7月12日,日军近卫师团步兵第三联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水路运送队”共35名,自台北沿大嵙崁溪水路运送粮食,当夜停泊于三角涌隆恩埔。7月13日清晨五时,船队解缆往大嵙崁航行,才前进数百米,便遭遇遭到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等人为首的二百余名三角涌抗日义军奇袭[2][3]

经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日军水路运送队几乎全队覆灭,仅有4名兵卒幸免脱逃。其中3名伤者于当日中午前后投靠沿大嵙崁溪左岸前进,亦遭受另一批抗日军袭击的第七中队;另一人则于第二天早晨抵达海山口[2]

不同版本

二战后三峡许多耆老的说法为:三角涌客家义勇军接获抗日义勇军通知,得知日军以水运方式运输后勤弹药与食物会经过今三峡与莺歌交接触的流域时,客家义勇军结合部分隆恩埔原住民配以长刀、自制竹刀与弓箭在南靖庄埋伏,7月12日清晨4点多,发现日军水路运送队40名士兵,客家义勇军躲在暗处先以弓箭射击,部分日军见状持枪反击,但天色昏暗无法得知埋伏义勇军,加上部分日本士兵中箭而纷纷弃船逃离,而逃亡的日本士兵登岸后往一片树丛(位于今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至球场一带)移走,将近百余人的义勇军纷纷持大刀等武器开始杀红了眼追击日本士兵,并发生近身短兵厮杀,日方兵力单薄不敌百余人义勇军,一一被乱刀砍死并弃之于此,惟义勇军商议后将日本士兵埋葬与此,藉以湮灭证物以防日军报复,然而因为树丛掩蔽仍有数名日本兵幸免脱逃。日军在得知此事后以屠杀百姓作报复[4]

影响与评价

乙未战争中,“隆恩埔战役”是日军入主台北城后单次牺牲最惨重的战役。而同日稍后发生,且延续数日的“分水仑战役”则规模更大,战斗更为惨烈。此两役可谓让日本人知道台湾汉人抗日决心的决定性战役。[3]

纪念碑

表忠碑

Thumb
三峡表忠碑

在战役过后,在乡军人会台北支部海山分会决定集资设立表忠碑以纪念,表忠碑设置在鸢山中腹,并在1923年11月25日举行除幕式落成,表忠碑为高11呎的士林产花岗岩,碑名及碑文由时任台湾军司令官福田雅太郎题字及撰写,由台北的石匠藤原光藏雕刻,之后每年7月13日在碑前举行纪念祭典。于1927年,表忠碑附近一带被整地开辟为三峡公园[5]。此表忠碑的残迹于2013年在三峡中山公园被发现[6]。表忠碑之碑文如下:

呜呼!鬼神泣壮烈者,三角涌血战之事迹也。台湾镇抚之时,坊城支队徇大嵙坎溪诸邑,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等三十九名,蹴舟运饷,敌欲绝粮道,两岸夹击我舟,应战悉殪,生存者仅四名,孰无不创痍矣?时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十三日也。台湾军司令官陆军大将福田雅太郎勒石以表其忠勇云。[5]

战役纪念碑

1936年,隆恩埔战役战场的隆恩埔旧河道设立了战迹纪念碑,此碑原址位于国立台北大学三峡校区内,北大校门口右侧。(原为镇民王淑美女士所有之农田)。[6]

Thumb
隆恩埔战役纪念碑

日方人员

更多信息 姓名, 兵等 ...
Remove ads

相关作品

  • 小说《日出三角涌》,王湘琦著,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18年1月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