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峡区

台湾新北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峽區map
Remove ads

三峡区,旧称“三角涌”,前身“三峡镇”[1],位于台湾新北市西南部,台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环山,仅西北一隅面向大汉溪河谷平原,是新北市仅次于乌来区的面积第二大区。东为新店区乌来区,南为桃园市复兴区,西为桃园市大溪区,北为莺歌区树林区土城区

事实速览 三峡区Sanxia District 旧称:三角涌、三角躅, 国家 ...
事实速览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 ...

三峡市区早期由于地处山麓地带,又有溪流汇集,市况一度甚为繁荣,直到日治时代后期均有船舶运输,码头地点约在目前祖师庙前的桥头位置,其后因沙石淤积而不再有航运之利,发展渐趋停顿,人口数也长期停滞。2000年代,原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独立为国立台北大学,将总校区移至市区以北隆恩埔一带,同时规划台北大学城,形成新兴社区(北大特区),人口大增,至2009年,三峡人口已突破10万人。2010年代,行经本地的捷运三莺线动工,政府还规划于北大特区东南侧(刘厝埔麦子园一带)进行都市重划,即“麦仔园城市规划区”,惟因征收民地、拆迁民宅导致当地居民屡次抗议,暂缓办理[2]

Remove ads

简史

三峡区旧称“三角涌”[1],系因地处大汉溪三峡河横溪等3条溪流汇流之口,故名。早期移民在3条溪流汇合之三角形冲积平原上入垦成庄,最早称为“三角躅”,“三角”是指三角形平原,“躅”是指因三面环水而住足不前。乾隆年代后,当地人口激增而始形成街肆,在1803年已有“三角涌街”之名词纪录,而“涌”字则是形容三峡河、大汉溪汇流处的翻腾满溢之状[3]:83。1920年10月1日地方制度改正后,效仿中国长江上游之“三峡”地名,将三角涌改名“三峡”[3]:83-84

人口

更多信息 年份, 人口 ...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4年底三峡区户数约4.7万户,人口约11.5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龙学里与三峡里,2024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7,215人与301人,其中龙学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四大里[4]

Remove ads

政治

历任首长

更多信息 三峡镇长(台北县,民选时期), 姓名 ...
Remove ads

区域民意代表

立法委员
新北市议员

第4届新北市议员名单

更多信息 选举区, 席次 ...

区政组织

Thumb
三峡区公所

三峡区公所新北市政府在三峡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7]

行政区

Thumb
三峡区行政区划

现今三峡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32年2月1日,将原属海山郡蕃地的五寮、插角、东眼等3个大字与十八分、柑子树脚、圳子头、乌才头等4个小字纳入三峡庄庄域[8]:340。调整后,全庄划分为麦子园、隆恩埔、刘厝埔、公馆后、三峡、八张、礁溪、十三添、麻园、中埔、鸢山、福德坑、大埔、山员潭子、茅埔、成福、横溪、挖子、大寮、竹仑、白鸡、五寮、插角、东眼等24个大字[8]:340-343。1940年6月17日,三峡庄改制为“三峡街”[8]:364。1945年,改为“三峡镇”,属台北县海山区。1950年,裁撤区署,三峡镇改直隶于台北县[9]。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三峡镇改制为市辖区“三峡区”,隶属新北市。

三峡区下设有28个里级次行政区,分别为:三峡里、秀川里、八张里、中埔里、永馆里、鸢山里、龙埔里、龙学里、龙恩里、弘道里、礁溪里、中正里、介寿里、大埔里、二阄里、嘉添里、添福里、金圳里、五寮里、插角里、有木里、溪南里、溪北里、溪东里、成福里、安坑里、竹仑里、安溪里。

Remove ads

警政机关

  •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峡分局
    • 三峡分局交通分队
    • 三峡派出所
    • 五寮派出所
    • 吉埔派出所
    • 圳头派出所
    • 成福派出所
    • 插角派出所
    • 横溪派出所
    • 北大派出所(管辖区域跨三峡区、树林区)[10]

产业

蓝染产业

清治时期乾隆29年(1764年)左右,原聚落于台北地区的中国移民逐步往山区拓垦,其中包括基隆河中游的汐止地区,大汉溪中游的三峡、大溪等地。三峡区内的低海拔林地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利于蓝染染料植物“马蓝”(俗称“大青”[11])的生长和栽种;且区内三角涌溪水质适于染布定色;染布业者亦可藉淡水河水运之便,由下游港埠运进布匹以供染色、染料制成后再顺流运往万华外销[12],这些先天条件都促成早年中国移民于三峡区集中发展蓝染产业。染坊及相关商号遂逐渐在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左右)成为三角涌街的行业特色。曾在三角涌街(今三峡民权老街)上开设染坊的知名地方人士包括:乡绅陈种玉于同治十年(1871年)开设“陈恒芳染坊”、乡绅陈国治开设“永裕染房”、乡绅简阿牛开设“建发染房”、秀才林金井开设“林元吉染坊”、秀才陈嘉猷开设“元芳号染房”、及廖富本家开设“金联春”。[13]当时,三峡一带是北台湾最重要的染布业中心。[11]

1896年,德国BASF公司开始量产化学蓝色染料并上市,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的手工染布业。据文献统计,全台湾生产蓝染染料“蓝靛”的业者在台湾日治时期大正年间(1912-1926年)约有3000户,到了昭和15年(1940年)蓝靛业者仅剩10户。蓝染业在明治43年(1910年)有418户,大正5年(1916年)仅剩281户。昭和20年(1945年)二战结束前,蓝染产业已全然消失。[14]

Remove ads

茶产业

沿革

清治时期同治七年(1868年)英商约翰·陶德(英语:John Dodd)在海山地区推广种植茶叶日治时期三井合名会社在三峡设立大豹大寮2个制茶工场,以阿萨姆种红茶制作“日东红茶”并外销。[15]

战后时期三峡则改种植蒋中正总统等外省籍达官显要偏好之龙井茶香片,还有绿茶包种茶等,当时板桥浮洲也多种植茉莉花以配合生产香片。但1980年代时茶叶外销断绝、制造业建筑业兴盛使得三峡茶业衰退,种植面积从全盛期1000多公顷减少到100多公顷,三峡地区的包种茶品质不如坪林区也使三峡茶业难以存续。后当时的三峡农会推广股长王清松想出以包种茶技术生产碧螺春绿茶,加上农会鼓励使得茶业回春,2018年时茶园面积增加至200公顷,茶菁价格、返乡青农、参与绿茶比赛人数也有提升,整体往不喷农药、少用肥料有机农业发展。不过由于制茶采茶辛苦、技术门槛高、农民普遍年龄偏高等状况,三峡茶业仍有传承问题,农会则拟成立“三峡青农联谊会”,以增进农民交流、制茶及行销技术提升应对。[15]

三峡的“青心柑仔”茶菁以春季、秋季品质较佳,但5-8月的夏季仍有生产,2008年年三峡农会与农民运用此批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菁推出“蜜香红茶”,不但调整了茶菁产期,也获得连锁咖啡店采用。[15]

生产状况

2010年时三峡为台湾龙井茶唯一产地,分为西南(弘道里五寮大埔、金敏、插角、有木等区域)、东北(包括今之礁溪白鸡、溪南、溪北、成福、安坑、竹仑等区域)两个茶区,其中西南区之产量较高,但品质逊于东北区,2月到10月间成福地区常有茶菁交易活动。[16]

樟脑产业

三峡区多山,自古以来就布满原始的樟树林。清治道光五年(1825年)年,台湾府艋舺设立军二厂,兼办樟脑业务。该厂与英国人进行樟脑贸易,在三峡山区设置脑寮,砍伐樟树以熬制樟脑,脑寮分布以山员潭子十三添打铁坑成福等地为主。[17]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铭传来台担任台湾巡抚,实行开山抚番计划;十二年(1886年)于大嵙崁设立台湾抚垦局,掌管往内山垦拓的事务,抚垦总局下设多个抚垦局,其中大嵙崁抚垦局下设三角涌抚垦分局。该分局是管理三峡山地事务的中枢,负责办理脑务、征收各项赋税、处理与原住民的交易等事务,凡欲入山搭建脑寮者皆须得到抚垦分局的许可,由驻扎于山区的兵勇加以保护。此外三峡亦设有掌管煮制樟脑事业的三角涌脑局(又称“抽分馆”),当时规定所有樟脑都由脑局统一收购,再以官定价格卖给特准的商人,居民若要搬出山产都必须到脑局纳税,如被发现走小路走私,则物件充公、人犯要受鞭打。在刘的政策下,三峡制脑业进入鼎盛时期,樟脑与并列为台湾三大出口商品,三峡亦成为全台三个主要樟脑集散中心之一。[18]

进入日治时期后,适逢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樟脑为原料的赛璐珞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使炼制樟脑更加兴盛。但近山樟树林经过多年砍伐已经殆尽,汉人便持续往内山深入、侵犯泰雅族人的生活区域,自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起便经常发生冲突,樟脑产量也因此连年递减,大正时期三峡制脑业已明显没落。战后由于人造樟脑的普及与樟树的匮乏,三峡的制脑厂大多消失。

文教

三峡区内,有以下法定文化资产:

在教育方面,三峡区共有一处研究机构、一所国立大学、三所高级中学、五所国民中学(含三所完全中学之国中部)、数所国民小学、两座市立图书馆分馆及一座大学图书馆。

研究机构

大专院校

高级中等学校

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社会教育

交通

公共自行车

国道及公路

Thumb
从鸢山鸟瞰国道三号三峡交流道
国道
省道
市道
乡道
主要桥梁

公路客运

更多信息 客运业者, 行驶区间 ...

未来

快速公路

台65线快速公路延龙潭区,将经过三峡区

捷运

新北捷运

公共设施

Thumb
三峡老街
Thumb
云森瀑布群其中之一景
更多信息 类型, 名称 ...

观光

三峡有以下知名景点:

及下列知名物产、美食: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