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厚陵

宋英宗赵曙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厚陵map
Remove ads

永厚陵宋英宗赵曙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街道,东南距永昭陵约500米[1],为宋陵孝义陵区的两座帝陵之一。永厚陵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后修造,共发动士卒三万五千人、石匠四千人[2]。同年八月,宋英宗入葬永厚陵[3][4]

事实速览 宋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历史

Thumb
宋英宗赵曙画像

赵曙原名赵宗实,为宋太宗赵炅的曾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宋仁宗皇子皆早夭,过继给仁宗为嗣,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被立为皇子,次年仁宗驾崩后继位。赵曙仅在位4年,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八日驾崩,享年36岁,庙号英宗[5]

宋英宗驾崩后,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正月九日,命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石全育和张茂则都大管勾山陵修造事宜,命入内副都知李继和为山陵按行使、带御器械李若愚为副使,负责山陵选址和风水勘查[6]。十日,命宰相韩琦为山陵使、龙图阁直学士李柬之为礼仪使,知制诰韩维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彭思永为仪仗使,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傅求为桥道顿递使、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宋守约为山陵都护、内侍押班张若水为山陵軡辖,开始山陵修造和丧礼准备。后来因官职变动,礼仪使由宋敏求接任,卤簿使由张掞接任,仪仗使先后由王陶司马光接任[7]。二十四日,韩琦上陵名“永厚陵”[8]

北宋皇帝奉行七月葬期,英宗的灵柩于同年八月八日出殡,二十七日入葬永厚陵[3][4]

Remove ads

布局

Thumb
永厚陵宫城,左上角为祔葬的宣仁圣烈高皇后

永厚陵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300米,布局与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9]:173

上宫

永厚陵上宫地势南高北低,地面上各主要建筑的基址皆存。宫城为上宫的核心区域,正中央为陵台,呈方形覆斗状。现存陵台底部边长55-57米,顶部边长14米,高14.8米。陵台下为地宫,永厚陵的地宫据记载“方三丈,深二丈三尺;麓巷长八十三尺,深阔一丈八尺。自平地至深六十三尺,隧道长四百七十尺”[10],实际情况尚待考。陵台四周为神墙,四面正中置神门,四角置角阙,现存四神门两侧门阙和四座角阙的夯土基址,据基址位置实测,永厚陵宫城边长为240米[9]:173

宫城南神门以南约137米处为乳台,乳台分东、西两座,现存基址间距45米,平面均略呈长方形。乳台以南143米处为鹊台,亦为东、西两座,现存基址间距44米,平面呈方形[9]:173

石像

永厚陵上宫地面上现存石像56件,除东、西、北三神门外的门狮外,其余石像均分列于乳台以北的神道东西两侧,东西两列石像生间距40.6米,每列的石像与石像间距4.3-5米[9]:173。因永厚陵的建造时间与永昭陵仅相差四年,两陵石刻的艺术风格相似,开始趋于写实[9]:457

永厚陵神道两侧的石像从南向北依次为:

  • 望柱两件:东西列各一件望柱,柱身有八个棱面,较之前各帝陵为细[9]:173-175
  • 象与驯象人两组:东西列各有一组象与驯象人石像,每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驯象人石像。西列的一件驯象人已缺失,故现存象两件和驯象人一件。象四肢站立,象鼻拄地,象头上系络头,象背上批鞯褥。鞯褥两侧的莲花蹬下浮雕有一只小熊,反映出北宋中期石刻趋于写实的风格。驯象人石像位于东列象南侧,仅存部分身体[9]:175
  • 瑞禽石屏两件:东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石屏顶呈山形,正面背景为宝山纹。瑞禽为马首禽身,展翅卷尾,作回首恐吓洞中小兽状[9]:175
  • 甪端两件:东西列各一件甪端,东列的甪端为合口,上唇向下翻卷;西列的甪端为张口,上唇向上翻卷[9]:175
  • 马与控马官两组:每组包括一件石马和两件控马官石像,东西列各两组,共有四件石马和八件控马官石像。马身较瘦长,头部上扬,后腿略弯曲,显得前高后低。控马官头戴幞头,身穿窄袖袍服,腰束革带,身前垂二斤带[9]:175
  • 虎四件:东西列各两件石虎,均为昂首蹲坐姿态,西列的南虎为张口吼叫状,其余三件石虎均为合口[9]:175
  • 羊四件:东西列各两件石羊,均为昂首跪卧姿态,合口,长角弯曲[9]:175
  • 客使五件:客使石像按制应为三对六件,现缺西列最南侧的客使。客使均为外族样貌和打扮,东列南侧的客使胡须卷曲连鬓,戴头巾,穿圆领窄袖袍,手捧方盒;中间的客使头戴冠,穿圆领窄袖袍,腰束革带,双手拱于胸前;北侧的客使头戴冠,内着交领衫,外穿圆领长袍,腰束革带,手捧方盒。西列南侧客使缺失;中间的客使前半部严重风化,仅能看出头戴冠,身穿长袍,腰束革带;南侧的客使蓄长须,戴卷顶帽,穿长袍,身前挂腰刀,手捧方盒[9]:175-179
  • 武官四件:东西列各两件武官石像,均头戴三梁冠,饰额花,身穿右衽宽袖长袍,项间佩有方心曲领,腰系革带,双手拄剑[9]:182
  • 文官四件:东西列各两件文官石像,衣冠与武官相同,惟身左侧佩长剑,双手执[9]:182
  • 南门狮两件:南神门前东西各有一件石狮,间距约23米,均为行走姿,卷鬣,项间有束圈,背部搭锁链[9]:189
  • 武士两件:南神门外东西各有一件武士石像,东西相距23.4米,均已严重残损[9]:182
  • 宫人四件:南神门内和陵台前各有一对宫人石像,均头戴幞头,两侧饰以凤翅纹,穿圆领长袍,腰系革带。南神门内的一对宫人东西间距9.8米,穿宽袖袍服,双手持拂尘。陵台前的一对宫人东西间距29.1米,穿窄袖袍服,叉手恭立[9]:182-189

除此之外,东、西、北三神门外分别有两件门狮,均为蹲坐姿,左牡右牝,牡狮卷鬣,牝狮披鬣。除北神门东狮和西神门南狮为张口外,其余石狮均为合口[9]:189

Remove ads

下宫

宣仁圣烈高皇后陵

祔葬宣仁圣烈高皇后后陵一座。

陪葬墓

参见

巩义宋陵被称作“七帝八陵”,除永厚陵外,还包括以下陵墓: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