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首楞严三昧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首楞嚴三昧經
Remove ads

首楞严三昧经梵语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又称作《首楞严经》(Śūraṃgama-sūtra),大乘佛教经典,收入大正藏集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5册 No.0642),内容讲述首楞严三昧。

唐代之前,汉传佛教相当重视这本经典,但是在宋代之后,这本经逐渐失去影响力。

梵源释义

“首楞严”为梵文Śūraṃgama的音译,又译做“首楞伽摩”、“勇伏”、“勇行”、“健相”、“健行”[1]。字根来自Śūra,意为“增长”、“勇健”、“勇士”。“三昧”为samādhi的音译,意为心一境性境。

学者艾蒂安·拉莫特将“首楞严三昧”的字根拆解为śūrasya iva gamanaj yasya sa śūraṃgamah samādhih,意思为其行进犹如勇士之行进的三昧(英语:the samādhi whose progress is like that of the hero is śūraṃgama samādhih)。文殊师利菩萨是得到首楞严三昧的代表人物。

版本

汉译本

在汉传佛教中,最早译出此经的是支谶。今日所见的是姚秦鸠摩罗什译,《新出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其他译本已经散失。

佚失译本

  • 《首楞严经》,二卷,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186年于洛阳,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于222-229年在武昌译出,为支娄迦谶译本的改译,佚失。
  • 《勇伏定经》,二卷,西晋月支裔敦煌三藏竺法护(Dharmaraksa)译,291年,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西晋西域优婆塞竺叔兰于291年在洛阳译,佚失。
  • 《首楞严经》,二卷,月支优婆塞支施仑、龟兹王世子白延〔帛延〕于咸和三年(328年)在凉州译,佚失。
  • 《蜀首楞严经》,二卷,失译者名,在四川译,佚失。

(合本)

  • 《合首楞严经》,八卷,西晋支愍度(支敏度)于301年辑三家译本(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的合本,佚失。

现存译本

藏译本

在藏传《甘珠尔》中收有印度的Vakyaprabha与西藏的Ratnarakșita于九世纪初译出的藏传译本,名《圣勇行三昧大乘经》(梵语Ārya-Śūraṃgama-samādhir nāma Mahāyāna-sūtram),五卷。

梵文本

现代考古学界曾在新疆发现相当于本经末尾的梵文写本残叶。

地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视“首楞严三昧”为诸三昧门之首,入首楞严三昧能入诸三昧。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摧毁诸烦恼魔障,有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到之处皆悉降伏。《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佛性。在《法灭尽经》中,《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法灭中最先消失的经文[2]

魏晋沙门帛远(白法祖)[3]、东晋沙门支道林[4]、东晋居士谢敷[5]南朝沙门弘充[6]等人曾注解本经。不过,皆佚失不存。另有天台宗慧思禅师据本经著作《随自意三昧》。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载:“当诵持首楞严,称文殊师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至其人所”,可见文殊菩萨和首楞严有密切关系。志怪笔记《冥祥记》中,录有数则六朝时人读诵《首楞严经》的灵异事迹,可见当时对首楞严三昧经的崇信[7]。在唐代以及唐代之前,凡提到《首楞严经》皆是指此《首楞严三昧经》,宋代后才偶而用来指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