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第三届立法会

2004-2008年香港立法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第三屆立法會
Remove ads

香港立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第三届立法会于2004年9月12日经选举产生,60名议员分别从地区直选功能团体各选出30名,任期四年,由2004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本届立法会主席为范徐丽泰,于2004年10月6日经议员互选产生。

事实速览 第三届立法会, 概览 ...
Remove ads

议员列表

根据《议事规则》及《内务守则》,连续担任立法会议员的时间较长者排名较前,而连续担任议员时间相同者则按宣誓的先后决定排名,即按中文姓名繁体字笔划较少者为先,下表乃根据立法会公布之排名次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而列出。议员的政治联系是根据议员向立法会申报的资料,双重党籍者则列出较主要者,或其载列于立法会网页的首项党籍计算,而于任期内有任何改动者,则按其任期结束前最后情况列出。政治派系仅为大概分类,并不代表同一派别议员只有单一取态;于重大事项(如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修改)中的投票取态可视为分类的依据。

更多信息 议席, 选区 ...
Remove ads

议席分布

更多信息 政党, 选后议席 ...

备注:“斜体”代表组织仍然运作但议席计入其他政党。

政党组成

第三届立法会以自由党为第一大党,其次为民建联民主党。按议员表决时的投票倾向,大致可分类为亲建制派泛民主派两大阵营。[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政府提出的法案,如获得出席会议的全体议员的过半数票,即为通过。”;另外,“立法会议员个人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均须分别经功能团体选举产生的议员和分区直接选举、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议员两部分出席会议议员各过半数通过。”因选举委员会制度已于第三届立法会取消,实际上即为“功能团体选举产生的议员和分区直接选举产生的议员两部分出席会议议员各过半数通过”。[2]

Thumb

更多信息 政党, 议员 ...

委员会

立法会内对应政府各部门,而设有不同委员会,以履行研究法案、监管公共开支及监察政府施政等职能。以下列出第三届立法会各主要委员会于各年度的正、副主席[3]。红色及绿色分别表示建制派泛民主派[1]

2007-08年度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由于几乎所有委员已当选其他委员会的正副主席(刘慧卿于会后当选财务委员会副主席),2007-2008年度首次会议举行当日,由于只余下李柱铬不在香港,故延至第二次会议选举。第二次会议召开时,李柱铬仍未出席会议,而刘健仪亦身兼内务委员会主席,故副主席选举再延至第三次会议再处理(予定为2007年11月26日)。

更多信息 委员会, 年度主席 ...
Remove ads

宣誓

每位立法会议员均须在就职前进行宣誓,议员可按照个人信仰选择使用宗教式或非宗教式,语言可选择使用广东话普通话英语

有15名议员使用了宗教式宣誓,语言方面大部分均使用广东话,只有黄宜弘使用了普通话,而李卓人、吴霭仪、石礼谦、张宇人和谭香文则使用了英语。

法案审议

审议法案是立法会的主要功能,以下列出第三届立法会曾审议的法案,按法案的首读日期排序:

2004至2005年度

本年度立法会共首读了38项法案,当中4项为议员法案;三读通过了20项法案,当中4项为议员法案。另外政府提交了168项附属法例,立法会完成了其中150项的审议工作[4]

有关本年度法案及附属法例的详细内容,可参考立法会网页:法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属法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更多信息 法案, 首读日期 ...
Remove ads

2005至2006年度

本年度立法会共首读了17项法案,当中1项为议员法案;三读通过了25项法案。

有关本年度法案及附属法例的详细内容,可参考立法会网页:法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属法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更多信息 编号, 法案 ...
Remove ads

2006至2007年度

有关本年度法案及附属法例的详细内容,可参考立法会网页:法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属法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更多信息 编号, 法案 ...
^ 注解a:经政府在全体委员会审议阶段提出修正的法案。
^ 注解b:已就法案成立法案委员会。
^ 注解c:经议员在全体委员会审议阶段提出修正通过的法案。
^ 注解d:议员条例草案。

特别事件/争议事件

梁国雄宣誓事件

2004年首次当选立法会议员,外号“长毛”的社会运动人士四五行动成员梁国雄,上任前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要求使用自己的誓词版本而被拒。

2004年10月6日,梁国雄身穿写上“平反六四、还政于民”的衣服,臂缠黑纱首次出席立法会,宣誓时,他在正式誓词的前后加插了“效忠中国人民”及“平反六四,还政于民,结束一党专政,释放政治犯”等字句,并故意地断断续续读出法定誓辞,例如把“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读成“效忠中华人民⋯(停顿)⋯共和国”。宣誓后他高叫“权力归于人民,人民万岁,民主万岁”等口号,并无按惯例签署誓词,立法会秘书长及后表示誓词仍然有效。[5]此后四次(2008年、2010年、2012年、2016年)梁国雄均以此方式宣誓,均被立法会秘书长确认宣誓有效。参见2016年发生的香港立法会宣誓风波

刘慧卿任财务委员会主席

一直以来,立法会的主要委员会,包括财务委员会、内务委员会的主席人选,大多是建制派的囊中之物。第二届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主席及副主席,也是建制派议员。2004年10月6日,新一届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第一次开会,民建联的刘江华提名上届的财务委员会主席黄宜弘为主席人选。而民主派则提名刘慧卿。由于有二人出选主席,故召开候选人问答,黄宜弘被攻击在2003年因举“中指”令立法会蒙羞,黄宜弘不置可否,他亦重申已道歉,亦指错就是错。刘江华则攻击刘慧卿在以前在立法会的言论,有两方面,当金融风暴时政府入市,她曾提及“入市前应征询立法会意见”。2003年,她亦提出检讨联系汇率,引来社会震动。

刘慧卿回应第一点,指她明白政府有些政策是并非要先到底公开征询才做,但她不认为刘江华的指责“非常错(错到贴地)”。

刘慧卿回应第二点时,指当年财经事务委员会面对社会上开始有检讨的声音,故委员会一致通过请秘书处先起草大纲,让立法会通过大纲才再讨论,但起草中的大纲被传媒知道才引起责骂,而刘江华本人亦不是财经事务委员会的委员,同时有一些委员同意后又反骂刘氏。刘江华亦重申,刘慧卿当财务委员会主席不可有“惊人之语”,亦反指刘慧卿把责任推到传媒等等。但接着的李卓人亦反唇相讥,指黄宜弘亦可能有“惊人之举(中指)”。

在不记名投票下的选举结果,刘慧卿以30票对28票击败黄宜弘,意外当选主席。到底是那些建制派议员刻意放水,政界众说纷纭,有指是新成立的泛联盟,之后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委任泛联盟议员陈智思进入行政会议,正式把泛联盟加入执政联盟。

翌年在曾荫权在当选行政长官后,建制派为寻求社会和谐,大多主要的事务委员会主席及副主席人选则连任,包括刘慧卿

2006年10月6日,财务委员会选出新一年度的主席,选前陈鉴林有意参选财务委员会主席,被视为大热。建制派及泛民主派分别有29及21人出席,然而建制派有四人临阵倒戈,结果以25对25票平手,陈鉴林经抽签败于刘慧卿。最终陈鉴林以29对21票击败郑经翰,连任副主席。[6]

2007年,刘慧卿终于败给了新上任的民建联主席谭耀宗,失去了财务委员会主席一职,却当选财务委员会副主席。

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的方案首次被否决

2005年12月21日,立法会就政府提出修改2007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及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进行辩论及表决。表决结果均为全部34名建制派议员赞成(主席不投票),24名民主派议员反对,刘千石弃权。因未能根据《基本法》得到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均被否决。[7][8]

《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草案》

2006年8月2日至8月6日,立法会就《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草案》进行辩论及表决;政府与议员共提出423项修订案,打破历来纪录。[9]经过合共逾55小时激烈辩论,民主派议员集体离场抗议下,条例最终于8月6日凌晨2时15分三读通过。[10]

香港岛地方选区补选

民建联秘书长马力于2004年参选立法会选举时已发现患上癌症,但未有退选,结果他顺利当选。2007年夏季马力的癌病开始转趋恶化,并于8月8日下午2时因结肠癌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5岁。依据法例,他遗下的席次需要进行补选,由于只有一席,所以变成单议席单票制,选区为香港岛。

是次补选中,建制派推举前保安局局长、汇贤智库理事会主席叶刘淑仪出选。为抗衡对手,泛民主派亦成功游说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参选。参予今次补选的还包括其余6位候选人,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多人参选的补选。最后,陈方安生以近五成半得票击败叶刘淑仪及其他候选人,接任马力余下的任期(2007年12月5日至2008年9月30日)。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