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脸扮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臉扮裝
Remove ads

黑脸扮装(Blackface)是指表演者使用烧焦软木、鞋油或戏剧化妆品模仿黑人,并在舞台或娱乐活动中夸张的呈现该者的刻板印象。关于黑脸妆的起源与定义,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采取全球视角,将其起源追溯至中世纪欧洲的神秘剧英语Mystery play,当时白人表演者使用沥青和煤来模仿恶魔或被诅咒的灵魂。[1]另一些人认为,其起源可追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也有学者认为黑脸扮装是一种仅限于美国文化的特定现象,其起源于19世纪初的黑脸走唱秀英语minstrel show。这种表演形式反映当时美国白人劳工阶级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边缘化的不满。

Thumb
这幅海报描绘了一位欧裔白人变装为非裔黑人的形象,以宣传威廉·H·韦斯特英语William H. West minstrel show于1900年的黑脸走唱秀。

黑脸扮装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成为美国流行的娱乐形式,助长了种族刻板印象的传播,如“吉姆·克劳”(Jim Crow)、“种植园上无忧无虑的黑人”(happy-go-lucky darky on the plantation)和“矫饰黑人”(Zip Coon)。[2][3][4] 19世纪中期,黑脸走唱秀已发展成一种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甚至将歌剧等正式作品以通俗的方式改编为大众表演。[5] 这类表演早期由白人表演者主导,但到了1840年代后开始出现全黑人剧团的黑脸走唱秀巡演,同时黑人艺人也会参与白人主导的演出。一些知名的黑脸走唱秀表演者和创作者包括伯特·威廉斯英语Bert Williams鲍勃·科尔英语Bob ColeJ. 罗莎蒙德·约翰逊英语J. Rosamond Johnson

20世纪初,黑脸扮装逐渐从黑脸走唱秀中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娱乐形式,[6]例如讽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汤姆秀”(Tom Shows)。然而,从1940年代开始,黑脸扮装在美国的流行度逐渐下降,至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期间,[7]这类表演虽偶有出现却已不再主流。到20世纪末,黑脸扮装在美国普遍被认为具有高度冒犯性、不尊重和种族歧视的意味,[8]然而类似的表演形式也出口至其他国家并在某些地区引发争议。[9][10]

Remove ads

早期历史

黑脸扮装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阿扬娜·汤普森英语Ayanna Thompson认为,黑脸扮装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的神迹剧或神秘剧,当时表演者使用沥青和煤烟将皮肤涂黑,以描绘腐败的灵魂、恶魔或魔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安东尼·巴塞勒米(Anthony Barthelemy)补充指出,许多剧本中,堕落的灵魂和犯罪后的路西法会以黑色形象呈现。[11] 另一方面,文化评论家约翰·斯特劳斯博认英语John Strausbaugh认为,黑脸扮装是源自白人基于娱乐和启蒙而展示黑人的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441年、西非俘虏在葡萄牙被公开展示的时期。[12]另外,在伊丽莎白时代雅各宾时代英语Jacobean era的戏剧中,白人经常扮演黑人角色,例如《奥赛罗》。[13]然而当时的表演并未模仿或夸张描绘黑人的天生特质,如音乐感和运动能力等。[12]

美国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于2023年发表的网络文章中指出黑脸扮装的诞生可能源自于阶级斗争。文中引用历史学家戴尔·科克雷尔(Dale Cockrell)的观点,认为贫穷与工人阶级的白人,由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受到夹击,于是发明了黑脸走唱秀和黑脸扮装作为表达压迫感的方式。他们身为多数群体的一部分,却被排除在主流白人之外,这种矛盾推动了黑脸扮装的兴起。[14]

黑脸扮装通过贬低和刻意夸张的形象将曾被奴役者物化,进一步助长种族蔑视和刻板印象的扩散。[14]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指出:“刻板印象的整个概念就是简化。”[14]马提尼克出身的黑人诗人艾梅·塞泽尔则表示,殖民者将“他者”塑造成野蛮人,以维持其自诩的文明使命和优越感。[15]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The Dreadnought hoaxers in Abyssinian costume

黑脸为美国剧院的表演传统,大约在1830年左右开始出现了100年。它在英国也迅速流行,这种传统的持续时间比美国更长,出现在黄金时段电视上,最著名的是在1978年完结的《黑白吟游歌手秀英语The Black and White Minstrel Show[13],和1976年[16]及1981年[17]百货店奇遇记英语Are You Being Served?》的圣诞节特辑。 直至为歧视美国黑人的争议性而消失。

到20世纪中叶,人们对种族和种族主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效地结束了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的表演中使用黑脸化妆的重要性。黑脸在当代艺术中仍然相对有限地被用作戏剧手段,如今在社会评论或讽刺中更为普遍。黑脸最持久的影响也许是它在向国际观众介绍非裔美国人文化的过程中建立的先例,尽管这是通过歪曲的镜头进行的。黑脸的占有,剥削和同化非裔美国人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种族间艺术合作,只是在当今世界流行文化中有利可图的包装,营销和传播非裔美国人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无数衍生形式的序幕。

随着1960年代民权运动的最终成功,这种公然的种族主义作为得以在美国终结,黑脸成为美国人的忌讳之中。

Remove ads

相关事件

黑脸的吟游诗人是非裔美国人和受非裔美国人影响的音乐,喜剧和舞蹈首先传播到美国白人主流的渠道。它在向世界观众介绍非裔美国人文化方面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

美国

带有标志性“阴暗”图像的商品,从餐具,肥皂和玩具弹珠到家居饰品和T恤,将继续制造和销售。一些是历史文物的复制品(“ negrobilia ”),而其他则是为当今市场设计的(“幻想”)。尤其是在美国,此类产品有蓬勃的利基市场。自1970年代以来,深色图像(葡萄酒收藏品)原始示例的价值一直稳定增长。[18]

白人大学生戴黑脸有几起煽动性事件。此类事件通常在万圣节前后升级,学生被指控长期存在种族刻板印象。[19][20][21][22]

黑脸表演在迈阿密的拉丁裔社区中并不罕见。随着来自不同国家,种族,种族,阶级和教育背景的讲西班牙语的人在美国定居,他们不得不努力与其他美国出生和移民的群体进行重新分类。例如,黑脸表演试图通过与民族身份冲突的美国种族和族裔分类来工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拉丁美洲人的形象及其作为典型的多米尼加人的普遍体现。

知名实境秀节目《全美超级模特儿新秀大赛》,分别在第四季和第十三季的拍摄主题,安排某些白人参赛选手把皮肤涂黑,也让部分网友提出质疑,数月前节目主持人兼制作人的泰拉·班克斯接受专访时,被问到第十三季,将模特儿“涂黑”的拍摄挑战时,她决定为这些争议事件道歉。泰拉·班克斯透过视讯出面道歉:“我为此表示歉意。因为我们把这些画面播出去,就连我事后回过头再看,我也觉得‘这不对!’我当初只是觉得每一种肤色都很美,想要借由上色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不同颜色的美。然而,事后我才察觉,这可能会形成反效果。”[23]

“我们做得不对,我们为此感到抱歉。”泰拉·班克斯意识到过去在节目中做出的决策是错的。

在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逝世后就对非裔美国人的待遇提出抗议之后,以黑脸扮装为主题的受欢迎电视节目的插播被取消了发行。其中包括黄金女郎办公室超级制作人废柴联盟实习医生成长记[24]

Remove ads

相关事物

不少事件因为此而引起争议,也有不少的虚构角色卷入其中。也有以下事件[25] 例如:

然而,受黑脸启发的肖像画在亚洲的流行媒体中仍在继续。在日本,1960年代初,一种叫做Dakkochan的玩具大受欢迎。Dakkochan是一个黑人孩子,有着红色的大嘴唇和一条草裙。那里有男孩和女孩的玩偶,而女孩则以蝴蝶结来区分。据说娃娃的黑皮肤很重要,并且与爵士乐的流行联系在一起。小说河野天星甚至说:“年轻一代是政治和社会的流浪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像黑人一样,有着长期的压迫和误解,我们与他们相似。”

黑人牙膏因为黑脸而宣布将变更名称[26][27],但最终维持原名。[28]

宝可梦》中的一个虚构生物迷唇姐因为有黑脸而遭到挞伐,遂把她的脸改成其他颜色,另外动画《精灵宝可梦 太阳&月亮》的第64集“小智与投掷猴!友情的达阵!!”也因为这样而在西方国家未有播出。[29]

另见

  • 文化挪用
  • 小黑人桑波,因为此类争议而受到影响的书籍
  • 美国电影和戏剧中对东亚人的写照中有“黄脸”一说。

注解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