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
第48屆澳洲國會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英语:2025 Australian federal election)在2025年5月3日星期六举行,以选出澳大利亚政府执政党和第48届澳大利亚国会的议员,包括澳大利亚众议院的150名议员和澳大利亚参议院76名议员中的40名议员。选票至少将计票两次,一次是在投票站,另一次是在计票中心[3][4]。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在这次选举中减少一个众议院议员名额,而西澳大利亚州则增加一个,众议院总议员数因此从151个减少至150个[5]。现任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领导的澳大利亚工党(ALP)寻求连任,而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所率领的自由—国家联盟党(LNP)则试图在一届在野后重新执政。
选前的民意调查曾预测工党可能会输掉政府或不得不组成悬峙议会的少数派政府,但在三次电视辩论后工党民调反超开始获得舆论优势,专家预测其可能会以微弱优势赢得多数席位。但选举当晚仅三个小时后,点票结果就显示工党比联盟党赢得压倒性的更多席位,成功连任下届澳大利亚政府。联盟党领袖达顿甚至输掉了自己迪克森选区的席位[6],当晚承认败选并致电阿尔巴尼斯表示祝贺[7]。这是自2007年大选约翰·霍华德输掉自己的本尼朗选区以来,首次有两大主要政党的领袖在议会中失去席位而不得不退出联邦政坛;而阿尔巴尼斯是自2004年大选以来的二十年间第一位获选连任的总理。工党更是自1966年大选以来首次有执政党连任时没输掉任何席位[8]。
尽管自由党和国家党结盟参加选举,但选后两党一度未续签联盟协议,暂停了长达38年的合作关系[9][10][11],但在自由党于关键政策上作出让步后,两党在分家8天后重组[12]。
Remove ads
背景
2022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于5月21日举行,投票率达89.82%。
- 在上届2022年选举中,澳大利亚工党(以下简称工党)和自由-国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党)两大传统政党的总得票率首次跌破70%,而其他小党及独立候选人的得票率则有所上升。
- 工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32.58%的初选票,赢得77个众议院席位,比上届增加9席,尤其在悉尼和墨尔本的选区取得关键性胜利,成功赢得绝对多数。这是自2007年以来,工党首次取得众议院多数席位。然而,这一得票率较上届减少0.76个百分点,创下1937年以来新低,且再次低于联盟党。
- 由自由党与国家党组成的联盟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35.70%的初选票,虽成为最高得票政党,但较上届下降5.73个百分点,仅获得58个众议院席位,比上届减少19席,尤其是在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都市地区,传统支持者转向独立候选人和绿党,此次结果也创下自194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时任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在败选后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魁一职。
- 绿党在此次选举中取得12.25%的初选票,较上届增加1.85个百分点,众议院席位从1席增至4席,创下该党历史新高。尤其在在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等都市选区表现突出,并在墨尔本维持稳定支持度。
- 凯特的澳大利亚党(以下简称凯特党)只在北昆士兰三个选区参选,在此次选举中取得0.38%的初选票,较上届减少0.11个百分点,继续在肯尼迪连任。该党未能在其他选区取得突破,影响力仍局限于肯尼迪选区。
- 中间联盟只在梅约选区参选,在此次选举中取得0.25%的初选票,较上届减少0.08个百分点,继续连任。
- 许多政党如一国党与统一澳大利亚党(以下简称统一党)在此次选举获得相当多初选票,但未能在众议院赢得席位。
- 其余许多独立候选人在此次选举中取得5.29%的初选票,较上届增加1.92个百分点,并赢得10席,其中“青绿色独立候选人”(teal independents,指有一些绿色政治倾向的中间偏右/“偏蓝”人士,通常是上层中产白领背景的女性候选人)在传统上由联盟党掌控的富裕都市选区胜选,拿下了其中7席。
- 在上届2022年选举中,工党和联盟党两大传统政党的总得票率首次跌破65%,而其他小党及独立候选人的得票率则有所上升。
- 工党在此次选举表现稳定,获得了30.09%的初选票,较上届增加1.30个百分点,参议院总席位从25席增至26席。虽然这使工党成为参议院的最大单一政党(联盟党算政党联盟),但仍未达到绝对多数(39席),因此在推动立法时,必须寻求绿党或其他独立议员的支持。
- 联盟党在此次选举中遭遇重大挫败,席位从37席下降至32席,虽仍是第一大党团,失去了参议院的控制权。其得票率拿到34.24%的初选票,较上届下降3.75个百分点,显示选民对其施政表现的不满。
- 绿党在本次选举中获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了12.66%的初选票,较上届增加2.47个百分点,席位从9席增至12席,成为参议院的第三势力,并拥有关键的“造王者”角色。
- 一国党在昆士兰州的农村地区仍保有支持基础,但全国得票率仅为4.29%的初选票,较上届下降1.11个百分点,仅赢得1席,总席位达到2席。
- 统一党在昆士兰州取得突破,但在其他州未能赢得席位。全国得票率获得3.46%的初选票,较上届上升1.10个百分点,并赢得1席,为创党以来第二佳。
- 杰奎·兰比联盟(以下简称兰比党)在塔斯马尼亚州取得进展,但在其他州未能赢得席位。全国得票率获得0.27%的初选票,较上届微幅上升0.06个百分点,且新当选1席,总席位达到2席,使该党在参议院的影响力扩大。
选后2日,时任总督大卫·赫尔利为阿尔巴尼斯与其四位核心成员宣誓,并由阿尔巴尼斯成立政府。
阿尔巴尼斯随后宣布,已获五名跨党派议员承诺将支持政府财政运作,并不会推动不信任案。
Remove ads
第47届澳大利亚议会于2022年7月26日开幕。自由党迎来了新的党领袖,由前国防部长兼内政部长达顿接替了卸任总理莫里森的职位。[13]
- 2023年1月16日,联盟党参议员吉姆·墨兰逝世,随后于同年 5 月由玛丽亚·科瓦奇奇接替其职位。
- 2023年2月6日,绿党参议员莉迪亚·索普宣布退出该党,并改以独立议员身份继续担任参议员。
- 2023年4月1日,工党候选人玛丽·道尔在阿斯顿选区补选中获胜,此次补选因联盟党现任议员艾伦·塔奇辞职而举行。该结果被视为一次重大冷门,标志着自1920年卡尔古利补选以来,首次有执政党在补选中从反对党手中夺得席位。随之,工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增至78席,而联盟党则减至56席。
- 2023年5月,现任联盟党议员斯图尔特·罗伯特辞职,导致昆士兰黄金海岸的法登选区需举行补选。最终,联盟党候选人卡梅伦·考德威尔成功当选,国会席位分布未发生变化。
- 同月,西悉尼福勒选区的独立议员黎黛与费尔菲尔德市长法兰克·卡博内共同成立“西悉尼联盟”,该政党主要立足于西悉尼地区。[15]
- 2023年6月15日,因遭到前国家党参议员阿曼达·斯托克及独立参议员索普指控涉及性不当行为,自由党参议员大卫·范被逐出党籍,随后以独立议员身份继续任期。
- 2023年11月14日,因党内初选落败,联盟党议员罗素·布罗德本特宣布退党,并加入无党籍议员阵营。同月,戴夫·夏尔马在玛丽斯·佩恩辞职后回归议会,并以联盟党参议员身份重返政坛。
- 2023年12月4日,工党议员佩塔·墨菲因癌症逝世,导致工党在众议院的席位降至77席。然而,2024年3月2日,工党候选人乔迪·贝利亚在邓克利选区补选中成功保住该席位,使工党席位恢复至78席。
Remove ads
- 2024年2月28日,前总理兼库克选区议员莫里森辞职,使联盟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减少。然而,在2024年4月的补选中,联盟党候选人西蒙·肯尼迪成功当选,维持该选区的联盟党代表。
- 2024年1月,工党参议员帕特·多德森因癌症治疗辞去参议员职务,其席位由瓦伦·戈什接任。
- 2024年3月,工党参议员琳达·怀特逝世,由丽莎·达尔马宁接替
- 次月,绿党参议员珍妮特·莱斯辞职,并由史蒂芬·霍金斯-梅填补空缺。
- 2024年3月28日,塔斯马尼亚州参议员塔米·泰瑞尔退出兰比党,改为独立参议员,导致参议院席位变动。
- 同年7月,工党参议员法蒂玛·佩曼因不满工党对以哈战争的立场,退出党籍并加入无党籍议员行列。三个月后,她成立“澳大利亚之声党”,计划在此次选举中推派候选人角逐参、众两院席位。
- 2024年8月25日,联盟党参议员杰拉德·雷尼克在党内初选落败后宣布退党,成为独立议员。他亦仿效佩曼,宣布成立“人民优先党”,以确保其名字能出现在选票上的政党栏位。[16]
Remove ads
- 两大政党的领袖均在整个第47届国会期间保持不变。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预计将完成其第一个完整任期,并连任工党领袖;而达顿则有望完成其作为反对党领袖及联盟党领袖的首个完整任期。阿尔巴尼斯内阁曾于2024年7月进行改组,随后于2025年1月进行小幅调整;另一方面,达顿的影子内阁则分别于2023年4月、2024年3月及2025年1月进行改组。
- 2023年原住民之声公投在第47届国会前半段成为政治讨论的焦点。该倡议最早源自2017年的《乌鲁鲁之心宣言》,并获工党纳入其2022年大选政纲。最初,支持“原住民之声”的同意阵营曾获得部分跨党派支持,包括联盟党成员如前述的基、前原住民事务部长肯・怀亚特,以及时任影子原住民事务部长朱利安・李瑟。[17]然而,国家党于2022年11月公开反对该提案,自由党亦在2023年4月表态反对。新当选的乡村自由党参议员雅辛塔・南皮金帕・普莱斯接任李瑟职位,并成为反对阵营的核心人物。[18]2023年8月,阿尔巴尼斯宣布公投将于10月14日举行,最终有60%选民(包括所有六个州的多数选民)投下反对票,否决了该宪法修正案。该公投案的失败被视为对工党的重大打击,及损失大量政治资本。[19]
- 2022年9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辞世,随后举行国葬。2023年5月,查理斯三世与卡蜜拉王后正式加冕。2024年10月,查理斯三世访问澳大利亚,成为2011年以来首位到访的在位君主。无党籍参议员索普因反对《原住民之声》提案,于2023年2月退出绿党。她在澳大利亚国会大厦的活动上向查理斯三世大声抗议,引发媒体关注。[20]
- 澳大利亚的以哈战争抗议活动于2023年10月爆发。该战争在当地犹太与穆斯林社群间引发强烈反应,被视为对澳大利亚社会和平对话的重大挑战。随之而来的反犹太主义与伊斯兰恐惧症事件显著增加,促使政府任命三位“特别使节”应对局势:2024年7月,吉莉安·西格尔出任“打击反犹太主义特别使节”,工党议员彼得·卡利尔担任“社会凝聚特别使节”;2024年9月,阿夫塔布·马利克被任命为“打击伊斯兰恐惧症特别使节”。[21][22]
- 气候变迁仍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部分原因在于一系列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包括2022年澳大利亚东南部洪水与2023–24年丛林大火,分别导致七人与十人丧生。此外,2023年12月的贾斯珀气旋及2025年3月的阿尔弗雷德气旋重创澳大利亚东海岸,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 政府基础建设方面亦有多项改革,包括:2023年7月成立“国家反贪腐委员会”;2023年11月推出“澳大利亚住房未来基金”;2024年10月以“行政审查法庭”取代“行政上诉法庭”;以及2024年11月通过《网络安全修正法案》。[23]
Remove ads
- 宪法第12条规定:“任何州的总督得发布令状,以举行该州参议员的选举。”[26]
- 宪法第13条规定,参议员选举应在席位出缺前的十二个月期间内举行。[27]
- 宪法第28条指出:“众议院的任期自首次开会日起为期三年,并不得延长。但总督可提前解散众议院。”[28]鉴于第47届澳大利亚国会于2022年7月26日召开,其任期将于2025年7月25日届满。
- 宪法第32条指出:“众议院任期届满或宣布解散后,应于十日内发布选举令状。”换言之,2025年7月25日届满后的第十日为8月4日。[29]
- 《联邦选举法》第156(1)条规定:“候选人提名日应为选举令状发布后的第10日至第27日之间。”自2025年8月4日起算27日为8月31日。
- 《联邦选举法》第157条规定:“投票日应为提名日后第23日至第31日之间。”[30][31]自2025年8月31日起算31日为10月1日(星期三)。
- 《联邦选举法》第158条规定:“投票日应为星期六。”因此,10月1日之前的星期六为2025年9月27日,这即为众议院选举的最晚可能日期。[32]
在半数参议员改选中,选举必须于其任期届满前一年内举行。[27]因此,最早可发布半参议院选举令状的日期为2024年7月1日。[33]鉴于选举活动至少需33天,众议院与半参议院同步选举的最早可行日期为2024年8月3日(星期六)。[34]
至于最迟的半参议院选举日期,必须预留足够时间完成点票并交回选举令状,以便新当选的参议员可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就职。上届选举的选举令状是在2022年6月24日交回,即选举后34日。依此推算,2025年半参议院选举的最迟日期为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35]
至于“双重解散”(旨在打破立法僵局、解散两院之宪法机制),依规定不得于众议院任期届满前六个月内启动。[36]因此,针对第47届国会的双重解散,最迟须于2025年1月24日之前由总督核准。考量与前述选举阶段相同的时间安排,双重解散选举的最迟可能日期为2025年3月29日。唯有在同一法案于三个月间隔内两度遭参议院否决,且先前经众议院通过的情况下,方可触发双重解散。[35]
2024年9月5日,在国家残障保险计划及政府服务部长修顿宣布即将从政坛退休之际,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他可能会将联邦大选日期排在修顿于2025年2月离开国会之后。阿尔巴尼斯同时指出,按照规定,选举最迟须于2025年5月前举行。[37]
须考量的另一因素是,西澳大利亚州选举已排定于2025年3月8日举行。[38]若当日同时举行联邦大选,将需将州选改至隔周六;然而,州与联邦选举时间过于接近亦不理想。为避免两场选举的竞选活动互相干扰,联邦大选最理想的情况应安排在州选结束之后。考虑到最短33天的选举宣传期,联邦大选最早可于2025年4月12日举行。若欲在该日期举行大选,必须于3月初宣布选举,届时原订于3月25日公布的2025年联邦预算将需延后至选举之后。[39]
2025年3月第一周,媒体对阿尔巴尼斯可能于4月12日举行联邦大选的猜测日益升温。[40]与此同时,预测指出阿尔弗雷德气旋将于3月8日左右登陆,并对昆士兰州东南部及新南威尔士州北部造成影响,该日亦为西澳大利亚州选举之日。3月7日,阿尔巴尼斯宣布,他已排除于4月12日举行大选的可能性,并表示联邦政府将如期于3月25日提交预算案。
此举旨在避免阿尔巴尼斯因选举宣布行程而须离开灾后复原地区返回堪培拉,亦为防止选举活动与气旋灾害应对和复原工作相冲突。[41]鉴于4月19日与26日分别与复活节及澳新军团日连假重叠,在该等日期举行大选恐引发不便与不满。故剩下之可能日期仅余5月3日、10日及17日;惟5月3日亦为昆士兰与北领地的劳动节连假期间。
在2025年联邦预算公布前,外界普遍揣测阿尔巴尼斯将于预算案后的周五或周日宣布大选,预计投票日为5月3日或10日。随着谣言传出阿尔巴尼斯可能于3月28日(周五)宣布选举,相关臆测迅速升温。3月27日(周四),总理及内阁部意外于X上发布并随即删除一则讯息,提及政府已进入“看守期”,更进一步加剧了选举将宣布的传闻。

多家媒体预测选举将定于5月3日举行。[42][43]果不其然,3月28日,阿尔巴尼斯拜会总督萨曼莎·莫斯廷,建议其宣布国会休会并解散众议院。[44]总督随即照办,并正式宣布5月3日为选举日。[45]
各政党按照上次联邦选举的得票比例排序。
选举制度


众议院由150个席位组成(比2022年少一席[46]),这些席位透过单一选区、即时第二轮投票制产生。在澳大利亚,该投票制度采用完全排序复选制:选民必须依照个人偏好,将该选区所有候选人按顺序编号,数字“1”代表首选。
在计票过程中,首先统计每位候选人的第一优先票;若无人获得过半票数,则淘汰票数最少者,并将其选票依据第二偏好重新分配至其他候选人。此流程持续进行,直到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为止。
选票上必须对所有候选人进行排序,否则视为无效票。不过,选举法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将某些选票视为有效,例如仅有一个格子未填的情况。
在实务操作上,政党志工会在投票所门口发放“投票指南”卡,向选民建议其候选人偏好排序的方式。[47]

参议院则由76个席位组成,这些席位是透过单一可转移投票制在多席位选区中选出。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各自构成一个选区,每区选出12名参议员,任期六年,但每三年改选一半。相比之下,北领地与首都领地(堪培拉)则各选出2名参议员,任期三年,且每次均全数改选。[47]
尽管众议院的改选是全面性的,参议院则通常是部分改选——每三年会有约40席需要改选,其中包含各州6席与各领地2席。不过,在发生“双重解散”的情况下,参议院也可能与众议院同步全面改选;此时,部分州的参议员将例外地只任职三年。
此一具比例代表性质的投票制度,要求选民依照个人偏好对候选人排序,于选票上在候选人姓名旁写下数字,“1”代表最优先的选择。该制度属于非强制全序型,也就是说,选民并不需对所有候选人进行编号,只需最少标注相当于该选区可选出席位“两倍”的人数即可;当然,若愿意,他们仍可标注更多。[47]
实务上,根据选举法,若选民至少为六名候选人标注编号,其选票即可视为有效。
候选人在选票上依政党分组排列,选民可自由选择某一政党所属的所有候选人,亦可跨党选择不同政党的候选人。选民亦可选择仅勾选一个政党,此举将使其所有偏好依该党所提供的候选人排序自动分配。若选择此类“政党投票”,选民仍需至少为六名候选人标注编号,但选举法仍接受仅勾选一个政党的选票为有效票。[47]
政党并不一定需提名与可选席位相同数量的候选人,尤其小型政党常会刻意提名较少人选,以避免选票过度分散。选票格式为:各政党名称横向排列于“线”的上方,而该党候选人则依直栏方式排列于“线”下方。因此,直接依候选人排序投票被称为“线下投票”(Below the Line),而勾选政党的投票方式则被称为“线上投票”(Above the Line)。[47][48]
在开票阶段,首先会依据“有效票总数加一”除以“应选出席位数加一”的公式,计算出候选人当选所需的得票门槛。随后,统计所有选民的第一顺位偏好票,凡直接达到门槛者即告当选。[47]
对于已当选候选人,其多余选票将依其选民的第二顺位偏好,分配给尚未当选的其他候选人,协助其累积得票以争取当选。若没有候选人达到门槛,或在分配第二偏好后仍有席位未补足,则淘汰票数最少的候选人,并将其选票依照次序偏好重新分配。倘若偏好顺位指向已当选或已淘汰者,则自动跳至下一顺位偏好,依此类推。
此一流程将不断重复,直至选出与应选席位相符的候选人数为止[49][50]。
由于此选举制度结合了多席位选区与近乎比例代表制,参议院选举通常涉及大量候选人,使得开票过程极为繁琐,常需耗费数周时间方能完成。选票至少计票两次:首先在投票站进行计票,从选举日后的星期一晚开始在计票中心再次计票。[3][4]
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在每届新众议院首次开会一年后,须确定各州和领地应拥有的众议院席位数。如果某州的席位数量发生变化,则需在该州重新进行选区重划。但若该次重划开始的时间距离众议院任期届满不足一年,则会推迟重划。
2023年7月,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根据2022年12月的人口数据做出了席位分配决定。此次分配导致新南威尔士州的席位减少至46个,维多利亚州的席位减少至38个,而西澳大利亚州则增加了1个席位,达到16个。由此,众议院席位总数将在2025年联邦选举时从151个降至150个。[5]
2024年5月及6月,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发布了选区变动的初步方案,建议在西澳大利亚州珀斯东区新设布尔温克尔选区,并撤销位于维多利亚州墨尔本东南内城区的希金斯选区(该区议员为工党蜜雪儿·阿南达-拉贾)以及位于新南威尔士州悉尼东北内城区的北悉尼选区(该区议员为青色独立人士凯莉亚·丁克)。[51]此外,委员会还建议对上述三个州内多个现有选区的边界进行调整。
2024年9月5日,委员会确认了西澳与维多利亚州的选区变动方案,[52][53]新选区分别于9月24日[54]和10月17日正式公告生效。[55]新南威尔士州的调整于9月12日确认,[56]并于10月10日公告生效。[57]根据安东尼·格林的分析,重大调整包括哈斯勒克选区西移、墨尔本与威尔斯选区南移,以及奇泽姆与孟席斯选区西移。[58]
原定于2024年11月在塔斯马尼亚州进行的选区重划因临近众议院任期届满而推迟,将在第48届议会首次会议后的30日内启动。[59]
合资格选民必须强制登记。选民须在地址变更或年满18岁后8周内通知选举委员会。新选民登记或更新个人资料的截止日期为选举令状发布后一周左右。[60]16至17岁的年轻人可选择登记,但只有满18岁后才能投票。[61]已申请入籍的人士可申请临时登记,在获得公民身份后立即生效。[62]
政党和候选人
主要参选政党与选前席位如下:
时间轴

根据《联邦选举法案 1918》,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公布本次选举的重要日期如下:[63][64][65]
- 发布选举令状: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 选民登记截止:2025年4月7日(星期一)晚上8时
- 提名截止: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中午12时
- 提名名单公布: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中午12时
- 提前投票开始: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行动投票开始: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邮寄投票申请截止: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下午6时
- 投票日(选举日):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 邮寄选票收件截止日: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 最迟回收选举令日期: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竞选过程


2025年1月初,阿尔巴尼斯与达顿分别公开露面,媒体普遍解读为“非正式”的竞选启动。阿尔巴尼斯造访了昆士兰、北领地及西澳的选区;而达顿则在墨尔本发表演说,并正式提出联盟党此次选战的口号:“让澳大利亚重新走向正轨!”(Let's get Australia back on track),并聚焦于核能、住房与移民等议题。[66][67]
2月23日,阿尔巴尼斯宣布,若工党再次当选,将额外投入85亿澳元于全民医疗,以提升全民医疗报账比例,并降低多种药品福利计划药品的最高自付价格。对此,联盟党立即表示,将会与工党提出的承诺保持一致。[68]
3月25日,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发表预算案演说,宣布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对所有纳税人实施小幅度的所得税减税。[69]联盟党对此表示反对,并提出削减每升25澳分燃油税的替代政策。[70]
- 3月28日: 总理阿尔巴尼斯拜会总督莫斯廷,建议其宣布召开5月3日举行的选举,并建议其休会国会及解散众议院。随后,国会正式休会,众议院亦宣告解散。[72]
- 3月29日: 阿尔巴尼斯与达顿分别在布里斯班展开竞选活动。阿尔巴尼斯选择在达顿的选区——迪克森选区展开选战,而达顿则从布里斯班选区开始。这其中达顿的两场活动遭气候抗议者干扰,阿尔巴尼斯的其中一场活动亦有抗议人士叫嚣。[73]在此期间,工党承诺立法禁止超市各类形式的哄抬物价行为,并表示将全面采纳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对超市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所有建议。[74]
- 3月29日: 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西澳大利亚州州长罗杰·库克的陪同下宣布,若工党连任,将投入2亿澳元,扩建并升级珀斯的圣约翰·米德兰医院,提升当地医疗服务品质。[75]
- 4月1日: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宣布维持利率于4.1%不变。[76]
- 4月3日: 阿尔巴尼斯针对美国总统川普对澳大利亚出口产品征收的“解放日关税”,提出五点计划以振兴本地经济,借此因应美方的政策。[77]
- 4月4日:工党与联盟党皆表示,一旦当选,将让达尔文港口重归澳大利亚所有。[78]
- 4月6日:自由党撤销了其惠特兰选区候选人本杰明·布里顿的提名,原因是他曾发表贬低女性军人服役的言论。[79]同日,达顿宣布联盟党的一项新政策,计划将国际大学生人数上限设定为24万人,并调升学生签证费用。[80]绿党批评该政策为“试图将移民与国际学生当作替罪羊的冷血手段”。[80]达顿曾表示,该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将“觉醒文化”从大学与教育系统中移除。[81]
- 4月7日:联盟党收回原先要求公务员全面返回办公室的政策,也放弃了大规模裁减公部门职位的主张。[82]同日,由于川普政府征收关税的潜在风险,导致澳大利亚股市大幅下跌。国库部长查默斯则表示,澳大利亚在应对这些关税影响方面“具备独特优势”。[83]
- 4月8日: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宣布对全民医保增资10亿澳元时,遭到一名气候抗议者打断。[84]同日,《天空新闻》与《每日电讯报》联合举办了本次选举首场领袖辩论,在“人民论坛”中,由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对决联盟党领袖达顿。论坛结束后,阿尔巴尼斯以44票胜出,达顿获得35票,另有21人未决定。然而,联盟党的社群媒体账号却误将辩论胜利归功于达顿。[85]
- 4月9日:第二场“人民论坛”中,《天空新闻》与《每日电讯报》举行了首次国库部长辩论,由现任国库部长查默斯与影子国库部长安格斯·泰勒进行交锋。[86]查默斯在辩论的开场白中,强调工党上台时所接手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经济局势,并详述政府为改善现状所推动的种种改革。与此同时,泰勒则延续联盟党一贯的批评论调,指出现今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品质较三年前更为恶化。面对质疑,查默斯以预算盈余增加2070亿澳元的数据作为佐证,坚守政府的财政表现。[87]两方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关于天然气的部分,成为辩论的焦点。同一天,联盟党声称,其提出的政策能让家庭燃气费用下降7%,并引用前沿经济的模型分析作为依据。然而,该份分析内容极为简略,关于能源价格的说明仅有135字,遭气候与能源部长鲍恩批评为“骗人的小册子”。联盟党影子气候部长奥布莱恩后来也坦言,所谓的节省“很可能是滞后反应”,暗示一般民众在短期内难以察觉明显变化。[88]
- 4月10日:联盟党宣布一项政策,拟成立“地区澳大利亚未来基金”,投入200亿澳元于地区基础建设与服务。该基金将透过商品权利金持续注资,并另设一项基金,用于偿还债务及资助基础建设项目。此外,联盟党提议废除工党政府设立的可再生能源基础建设计划,并提出终止“澳大利亚住房未来基金”及“国家重建基金”。[89]同一天,气候变迁与能源部长克里斯·鲍恩与其对手——影子气候部长泰德·奥布莱恩在“国家新闻俱乐部”进行辩论,主持人为《天空新闻》的汤姆·康奈尔。[90]辩论过程中,有气候抗议者打断了奥布莱恩的发言,但其言论不甚清晰,未能被现场听清。[91]当天,联盟党亦公布一项政策,主张废除对高油耗车辆销售的罚则,转而推动对现行法规的调整。[92]
- 4月13日:工党与联盟党分别展开选战,正式启动竞选活动。工党选择在珀斯举行,而联盟党则在悉尼西部的利物浦举办。工党在活动中宣布多项新政策,包括为工作相关支出提供最高1,000澳元的税务抵扣、投入100亿澳元兴建10万户专供首购族的新住宅,以及扩大“协助购屋”计划。联盟党方面,宣布将允许首次购屋者若购买新建案,可在五年内就首65万澳元的房贷利息申请扣税,且此项计划将采取资产审查制度。此外,达顿重申先前提出的政策,允许首次购屋者动用最多5万澳元的退休金作为购屋资金。达顿也宣布针对年收入不超过14.4万澳元者推出纾困税务减免政策,声称该政策将使纳税人在年底时可节省1,200澳元。[93]
- 4月14日:工党宣布将投入1,000万澳元,用于提升LGBTQIA+社群所能获得的医疗服务品质与公平性。[94]
- 4月15日:军事资讯网站《美国国防新闻周刊》声称,俄罗斯有意在印尼设立空军基地。然而,印尼外交部长苏吉约诺强烈否认此一说法。达顿表示,如果总理阿尔巴尼斯与外交部长黄英贤未能对此问题作出回应,将是“灾难性的外交失败”。[95]同日,绿党领袖宾德公布了若选举结果出现悬峙国会时,该党将优先推动的政策,包括将牙科纳入全民医疗保险、降低托育费用、终止原生林砍伐,并重申缩减部分税收优惠的立场。[96]
- 4月16日:由《Insiders》主持人大卫·斯皮尔斯主持,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举办了首场党魁辩论,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与联盟党领袖达顿同台交锋。[97][98]
- 4月17日:达顿提出一项长期施政目标,即使税务级距指数化以应对通膨压力,惟此主张遭阿尔巴尼斯抨击,质疑其可行性与公平性。[99][100]同日稍晚,内政部长克莱尔·奥尼尔与反对党的影子内政部长麦可·苏卡在ABC新闻的《7.30》节目上针对相关政策展开激辩。[101]
- 4月19日:爱国者号角党(以下简称号角党)在昆士兰正式启动选举竞选。该党提出设立“政府效率部门”及削减移民数量的政策。党主席克莱夫·帕尔默主张废除依《巴黎气候协定》所设的净零排放目标。该党另提出兴建高速铁路,以及将利率上限定为3%。[102]同日,总理阿尔巴尼斯宣布,工党将立法保障罚金工资制度。[103]
- 4月20日:绿党在针对可能出现的悬峙国会进行谈判时,提出包括改革负扣税与资本利得税在内的关键政策诉求。[104]另一方面,达顿则提出让前内政部秘书麦克·佩祖洛重新回归公职体系,引发关注。[105]
- 4月21日:联盟党宣布将试行性罪犯登记制度的政策;同日,达顿亦宣布加码投资以打击犯罪。[106]
- 4月22日:教宗方济各逝世后,作为表达敬意的一部分,阿尔巴尼斯与达顿皆短暂暂停竞选活动。工党随后宣布,将拨款1,000万澳元,用于在堪培拉兴建一间高龄照护机构,以因应领地政府决定关闭现有设施的情况。[107]工党同时提出一项防范家庭暴力的策略,透过多项措施,阻止施暴者操控受害者的财务。[108]此外,九号电视网举办了由《澳大利亚时事节目》主持人艾莉森·兰登主持的领袖辩论,并由查尔斯·克劳彻、黛布·奈特及菲尔·库里向两位领袖ー一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和联盟党领袖达顿发问。[109]
- 4月23日:联盟党宣布一项政策,计划在五年内将国防支出提高至GDP的2.5%,并在未来十年内达到 3%。[110]同日,联盟党亦宣布拟取消对电动车的税务优惠,并涉及学生债务减免与生产税收抵免。[111]同日,工党宣布将资助一项加速技能认证的计划,旨在协助人们更快进入技职工作领域。[112]联盟党另承诺投入9,000万元推动一项家庭暴力罪犯数据库政策,并设立针对原住民社区性侵问题的皇家调查委员会。[113]同时,《悉尼晨锋报》也报导,联盟党计划设立一个专责处理被关押海外澳大利亚人的特使职位。[114]
- 4月24日:阿尔巴尼斯宣布,工党若连任,将投资12亿澳元于2026年底前设立一个战略矿物储备,强化国家资源安全。[115]同日,联盟党也明确表示,其削减逾4.1万名公务员的计划仅适用于首都堪培拉。[116]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则通报,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70万名选民完成提前投票。[117]
- 4月25日:适逢澳新军团日,竞选活动全数暂停,领袖们转而参加纪念仪式,以表尊崇。[118]
- 4月26日:阿尔巴尼斯承诺工党将额外投入2,500万澳元,用于资助学校,以维护澳大利亚社会中代表性不足语言的知识传承。[119]达顿则表示,他希望将人们“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并在一场澳新军团日活动发生事件后,强调应对欢迎来到国家仪式展现尊重。[120]阿尔巴尼斯亦表示,选举结束后,他将召集媒体代表开会,讨论有关极端主义内容扩散的相关议题。[121]同日,法蒂玛·佩曼在新南威尔士州班克斯敦为她的政党澳大利亚之声举行了竞选启动仪式。[122]
- 4月27日:阿尔巴尼斯宣布将投入2.04亿澳元,用于扩展联邦医疗保险的夜间服务。[123]联盟党则提出,考虑向电动车使用者收取道路费,以补偿燃油税损失。[124]而在维多利亚州举行的一场自由党活动中,达顿批评《卫报》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为“仇恨媒体”。[125]此外,达顿表示,他认为此前提到的欢迎来到国家仪式出现过于频繁,但在某些场合仍是表达尊重的做法。[126]同日,七号电视网举办了一场由《七号新闻》记者马克·莱利主持、晨间节目《日出节目》主持人娜塔莉·巴尔协助的领袖辩论,这也是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和联盟党领袖达顿最后一次同台交锋。[127]根据民调公司罗伊摩根招募的60位未决选民的投票结果,阿尔巴尼斯以50%的支持率胜出,达顿获得25%,另有25%的选民仍保持观望。[128]
- 4月28日:国库部长查默斯与财务部长凯蒂·加拉格共同公布工党的选前财政预算成本估算,并宣布学生签证申请费将上调,以支应额外支出。[129]此举引发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警告,若不控制开支,澳大利亚的信评可能面临下调风险。[130]此外,达顿表示,他认为在澳新军团日的纪念活动中,不应包含欢迎来到国家仪式。[126]
- 4月29日:工党宣布设立一项二十亿澳元的基金,协助州政府部分资助新建住宅的兴建计划。[131]而在圣克丘里角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中,达顿遭遇反核示威者的抗议而被中断。[132]另一位号角党的候选人马克·奥尔德里奇,原先代表南澳马金选区参选,因不满政党对选民使用简讯进行沟通的方式而宣布退选。然而,由于候选人提名程序已截止,奥尔德里奇的名字仍将以该党候选人身份出现在选票上。[133]
- 4月30日:达顿指控工党试图重启早前失败的“原住民之声”提案,此前黄英贤曾表示,十年后人们可能会说:“我们当初真的有为这个争论过吗?”她随后向SBS新闻表示,“原住民之声已成过去”。阿尔巴尼斯也驳斥了达顿的说法。[134]同时,澳大利亚这个月的总体通膨率维持在2.4%,而核心通膨(经修正平均通膨率)则下降至2.9%。国库部长查默斯对此表示欢迎。[135]联盟党则宣布,将针对博伦达拉市议会意图拆除他们候选人阿米莉亚·哈默的竞选看板一事,提起法律诉讼。[136]绿党也于稍晚时间正式启动其选举活动。[137]此外,阿尔巴尼斯在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并回答记者提问。[138]达顿也公布了一项政策,计划加大对印太地区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139]
- 5月1日:联盟党公布其政策财务预算,揭示其计划对电子烟课税,并协助在墨尔本设立犹太艺术区。该项目将透过削减对“澳大利亚创意机构”的资助来筹措经费。[140][141]选委会则于同日宣布,全国已有超过480万张选票在提前投票中心完成投票。[142]

依照澳大利亚选举制度中“偏好投票”的传统安排,各政党于选前纷纷公布其偏好排序建议。联盟党鼓励选民将第二偏好票投给一国党或自由意志党的候选人,一改多年与一国党保持距离的惯例;一国党则在部分选区中对联盟党做出类似安排。[147]
工党方面则大多数情况下将绿党列为第二偏好,惟在犹太族群比例较高的麦克纳马拉选区除外,因绿党被指涉持反以色列立场。绿党则一贯地将工党置于联盟党之上。[148]
然而,在某些选区内,绿党进一步建议选民优先考虑澳大利亚之声、挺加萨立场的候选人,以及具有中间偏进步立场的青色独立人士,而非工党。[149]
虽然号角党选择将现任连任的候选人排在最后,但在本尼朗选区,他们会将现任工党候选人杰罗姆·拉克萨尔优先于自由党候选人容思程,同时,现任青色独立人士的候选人的顺位会低于自由党候选人。[150]
在小红书上,一中国人深度伪造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的影片,并宣称彼得·达顿将驱逐澳大利亚华人。根据研究,大多数政治性造谣账户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51]
民意调查
选举结果
↓ | ||||||||||
94 | 3 | 10 | 43 | |||||||
工党 | 其他 | 无党籍 | 联盟党 |
↓ | ||||||||||
28 | 11 | 6 | 4 | 27 | ||||||
工党 | 绿党 | 其他 | 一国党 | 联盟党 |
斜体代表该议员没有竞逐连任。
选后分析
![]() |

东岸投票站关闭后仅三小时,知名选举分析师安东尼·格林即预测工党将成功连任。随后,各大媒体也陆续预测工党胜选,同时报导达顿将失去其席位。[153]初步结果显示,工党在全国六个州皆有席位增长,并自联盟党手中夺得至少十三席,其中包括昆士兰州东南部四席、悉尼三席,以及塔斯马尼亚北部的两席。
在此次选举中,工党成功赢得连任,不仅保住执政地位,更扩大其在众议院的多数优势。工党此次共取得94席,比上届选举增加17席,为2007年以来最强的胜选结果。尽管工党的初选票得票率仅为34.56%,并非历史高点,但受惠于选区分布与反对阵营分裂,其最终席位大幅增加,成功横扫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地都会选区,并夺回部分传统上属于绿党或独立人士的席位。
工党的胜选被形容为“滑坡式胜利”与“惊人的逆转”,成功推翻多数民调对工党仅能取得小幅多数或导致悬峙国会的预测。[154][155][156][157]因此,这场胜利也被拿来与同周稍早加拿大的大选作比较,加拿大自由党党魁马克·卡尼领导的政府亦在落后民调的情况下扭转局势、取得进展并继续执政。当时的反对党加拿大保守党领袖博励治夫亦失去席位。根据英国广播公司驻澳大利亚记者凯蒂·沃森的分析,美国总统川普是这次选战的“关键变数”,而其党魁阿尔巴尼斯则成功说服选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是“更稳妥的选择”。[154][158]然而,加拿大保守党能够获得席位,并取得自1988年以来加拿大中右翼政党的最高普选票,与联盟党失去更多席位不同,这表明其他国内因素,而不仅仅是“特朗普效应”是导致联盟党损失的原因。[159]
在澳大利亚政治中,第一任期的政府在寻求连任时通常会失去一些席位,并面临选票向在野党倾斜的情况。然而,工党在2025年的胜利打破了这个常态——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首次有现任政府在完整执政第一任期后,不仅成功连任,还获得更多席位,并且在选票上出现对执政党的正向摆荡。上一次有第一任期政府在选举中获得选票回流,是1943年;当时的工党总理约翰·柯廷带领工党大胜,但他是在上届1940年选举后透过跨党派支持中途上任,并非透过选举胜出取得政权。
工党此次赢得众议院150席中的62.67%,成为该党历来在席位百分比方面第二好的表现,超越了1983年鲍勃·霍克时期(60%)、1929年詹姆斯·斯卡林时期(61.3%),但仍未超越1943年创下的最高纪录——66.2%。
此外,阿尔巴尼斯成为自约翰·霍华德在2004年赢得第四任期以来,首位成功连任并完成完整任期的总理,同时也是自1990年鲍勃·霍克连任以来,首位达成此成就的工党领袖。[160]这亦是自1993年以来,工党首次以多数政府形式成功连任,并创下工党历史上在国会中席位最多的纪录。[154]
在参议院方面,工党获得了35.11%的初选票,较上届增加5.02个百分点,共取得28席,并为最大党团。虽然工党的席位略有上升,但距离过半的39席仍有一段距离,未来在推动立法时,将继续仰赖绿党或中立小党的支持。
另一方面,联盟党则遭遇历来最严重的败选,仅取得43席,创下1946年联盟正式组成以来的最低纪录。联盟党的得票率为31.8%,虽稍微下降3.87个百分点,但因为在都会区选区表现惨淡,席位出现断崖式滑落,并失去多个富裕选区与蓝领传统票仓,反映出其在当前政治格局中的定位逐渐边缘化。
联盟党在此次选举中已连续第四次(自2013年以来)失去初选票的支持。自由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也降至自1945年创党以来的最低点,并创下自1943年统一澳大利亚党(自由党前身)仅剩14席以来,非工党政党最惨烈的选举结果。对自由党的不利选情,被前自由党资深部长西蒙·伯明翰形容为“灾难性”。[161]
联盟党在大城市选区中遭遇特别严重的选民转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1946年以来首次,自由党在阿德莱德一席未得;该市最后一位联盟党国会议员——史都华选区的詹姆斯·史蒂文斯,败给了工党候选人克莱儿·克拉特汉。在阿德莱德所属的七个选区、逾400个投票所中,联盟党仅在八个投票所胜出。[162]联盟党在悉尼仅剩三席,在墨尔本三席,在布里斯班两席,在柏斯则仅保住一席。[163]这使联盟党在2022年于都会选区所受的重大挫败更加严重——当时多个传统富裕选区,也就是联盟党及其前身长期以来的权力基础,纷纷转向支持青绿色独立候选人或工党。
其领袖达顿也成为为自2007年以来首次、也是联邦成立以来第三次出现两大政党之一的领袖在选举中失去国会席位的情况。(其选区由工党的阿莉·法兰斯胜出)[164]
在参议院方面,联盟党在参议院中表现相对稳定,最终取得27席,但较上届相比席位略微下降,写跌落到第二党团。其得票率拿到29.89%的初选票,较上届下降4.35个百分点,由于其在选票分布上未能形成全国性优势,加上小党与独立候选人得票分流,其席位增幅相对有限,未能夺得参议院主导权。
绿党在本次选举中遭遇重大挫折。尽管维持了约12.2%的初选票得票率,在全国政党得票中排名第三,然而在众议院的席位则从上届的4席大幅下滑至仅剩1席,失去了墨尔本、布里斯班与南布里斯班等关键选区,绿党党魁宾德在墨尔本选区也被工党的莎拉·威蒂击败。这些席位均被工党夺回,显示出进步派选民在“稳定执政”与“左派整合”之间的策略选择趋向工党集中。
分析人士将绿党的失利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在外交政策上的争议立场,特别是在加萨战争问题上,以及明显偏离核心环境问题的立场,导致关键选区的选民疏远。[165][166]此外,绿党在参议院表现则相对稳定,维持11席,继续保有关键少数地位。
凯特的澳大利亚党在北昆士兰地区维持其传统席位,较上届减少0.05个百分点,保住原有众议院肯尼迪1席。然而其全国初选票得票率跌至0.33%,创下创党以来最差成绩,显示其区域性政党特征更为明显。
中间联盟在此次选举中取得0.24%的初选票,较上届减少0.01个百分点,保住原有众议院南澳梅约1席。
一国党在此次选举中维持其在昆士兰农村地区的基本盘,但仍未能打破众议院零席位的局面。该党在众议院的全国初选票得票率约为6.40%,略有上升,并在参议院的得票率为5.67%,成功在参议院增加至4席,进一步巩固其在参议院的存续地位。
兰比党在塔斯马尼亚州延续稳定表现,取得1席参议院席位,总席位维持在1席。尽管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本州,但在中小党中仍具相对稳定性。
另一方面,前橄榄球国手大卫·波科克成功保住其于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所取得的参议院席位,并延续其个人品牌作为温和独立派的重要代表。
独立候选人在此次选举中表现略有上升,共取得10席,跟上届一样。以青绿色独立候选人为代表的中间偏右候选人,仍在多个原由联盟党掌控的富裕市郊选区胜出,包括北悉尼、库伯佩地与戈尔茨坦等地,但在整体政治影响力上,由于工党已单独取得多数,独立议员的重要性相对降低。部分原本呼声极高的独立挑战者,则未能复制2022年的胜利模式,败于工党或联盟党候选人。这其中有像凯莉亚·廷克因选区重划而失去席位,[167]以及乔伊·丹尼尔于墨尔本的戈尔茨坦选区败于前议员提姆·威尔逊。[168]
在悉尼北部的布拉德菲尔德选区,无党籍候选人妮可蕾·博尔在激烈竞争中险胜自由党候选人吉塞尔·卡普特里安。该选区开票结果为全国最后完成,至6月初方告结束。[169][170]7月15日,卡普特里安就布拉德菲尔德选区结果提出法律诉讼,案件将交由选举争议法院审理。[171]
帕尔默于2025年联邦大选期间,斥资约6,000万澳元,为其所属的爱国者号角展开全国性广告攻势,其中逾600万澳元用于YouTube及Meta平台,并发送超过1,700万封简讯。然而该党最终未能赢得任何国会席位,全国得票率仅约1.85%。败选后,帕尔默宣布退出政坛,理由为年事已高,希望将重心转向慈善事业。[172][173]
选后反应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本次选举之夜的转播,是安东尼·格林担任首席选举分析师超过三十年来的最后一次演出。节目中特别播放了一段影片,前总理约翰·霍华德、陆克文、朱莉亚·吉拉德、东尼·艾伯特、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史考特·莫里森,以及现任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齐声赞扬格林多年来为广播公司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74]
当选举结果明朗后,总理暨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宣布胜选,向支持者发表谈话,表示将以谦逊与责任感回应选民的托付,感谢澳大利亚人民让他能继续服务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他强调,澳大利亚人此次投票表达了对“公平、进取与机会平等”等澳大利亚价值的支持,选择了一个多数工党政府,来面对全球不确定性下的各项挑战。他传递团结与希望的信息,宣称:“这是我们国家充满机遇的时刻”,并指出:“我们拥有掌握这个时刻的一切条件,但必须齐心协力方能实现。”
阿尔巴尼斯进一步指出,不论选民来自何处、信仰何种宗教、支持哪个政党,所有人都是澳大利亚人,应该团结一致,在公平、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国家的前进。他感性表示:“让我们一起迈步向前,没有人被排除,没有人被遗落。”
他承诺新一届政府将致力于投资教育、医疗与就业,并支持年轻家庭、年长者、原住民族及弱势群体。对于首次将选票投给工党的选民,他郑重保证:“我们不会忘记这份信任,也绝不视其为理所当然。”[175][176]
工党在国会席位增加,导致党内派系重新洗牌,工党左派成为多数派。此变化,加上维多利亚州前派系实力人物修顿的离开,对内阁人事安排造成影响,特别是维州各个工党右派派系间的势力消长。
隶属工党右派的部长艾德·胡西奇与司法部长马克·德雷福斯未能连任内阁职位,其职位由副总理理查德·马尔斯所属派系的维州籍议员取代。[177]此举引发党内不小的紧张气氛,因两位部长在前一任期表现普遍获得好评。[178][179]前总理保罗·基廷亦公开批评派系操盘手在党内的影响力。[180]
选举之夜,时任联盟党兼反对党领袖达顿于澳东时间晚间9点30分后承认败选,坦言“今晚并非自由党、我们的联盟,甚至我们国家所期望的夜晚”,并表示他愿意为这次选战的失利承担全部责任。他已致电总理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之意,并称这是工党的历史性时刻,也祝福阿尔巴尼斯的家人,称其母亲“一定会为他今晚的成就感到无比骄傲”。达顿强调,能担任联盟党领袖三年是莫大的荣耀,他感谢选区选民长期的信任与支持,并回顾过去为当地社区所做的努力。
尽管面对挫败,他仍呼吁党内同志团结一致,承诺自由党将重建并捍卫其核心价值,“我们知道自己的信念,也将始终坚守它们”。他并未掩饰失落之情,提及有许多优秀候选人失去席位,也提及党内“正经历著痛苦的一夜”,但他强调,这个国家仍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而他始终热爱并为之奋斗。[175][181][182]之后,达顿辞去了自由党党魁职务。
在自由党与国家党内部,败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两党之间的紧张情势也随之升高。2025年5月13日,自由党副党魁利苏珊成功当选为新任自由党领袖兼联盟党与反对党领袖,击败影子财政部长安格斯·泰勒,成为该党自1944年成立以来首位女性领袖。[183]泰德·欧布莱恩则当选为副党魁。[184]
国家党方面,党魁大卫·利特尔普劳德成功击退参议员马修·卡纳万的挑战,保住领导地位。[185]
此外,来自北领地的乡村自由党参议员贾欣塔·南皮金帕·普赖斯从国家党转至自由党会议室,意图角逐副党魁一职,引发自由党内温和派的不满。[186]
选后,自由党与国家党之间的联盟协议并未立即续签。此举使自由党成为唯一的正式反对党,而国家党则转向中立席位。自由党计划另行组建影子内阁,而国家党则将任命各自的政策发言人。[187][188]
双方分离的决定,主要源自于政策立场差异及对影子内阁一致性的期待出现分歧。[189]
但在宣布分裂八日后,自由党与国家党达成协议,决定重组联盟,理由是双方在多项政策议题上达成共识,包含原本国家党视为“红线”的部分。[190]新的影子内阁于5月28日公布,成员涵盖自由党与国家党人士。[191]
然而,前国家党领袖巴纳比·乔伊斯与麦克·麦科米克皆未被纳入新团队。两人在选前皆为影子内阁成员,且曾公开反对两党分裂。[192]
绿党党魁宾德在大选落败后发表谈话,正式承认失去墨尔本选区,并向工党候选人威蒂致贺。他指出,尽管绿党在该区获得最高得票,却因联盟党与一国党偏好的流向而落败。
在演说中,宾德分析此次败选因素,包括选区边界重划、工党成功将“反对达顿”形象集中、以及偏好流向对绿党不利。他坦承这是场艰难的战役,但强调:“我们曾多次成功攀登这座政治高峰,这次只是稍稍差了一点。”
宾德特别感谢其家人、选民、穆斯林与非洲裔社群,以及党内同仁的支持。他强调,绿党的成长与动能不会因一场选举挫败而终止,呼吁社会各界与媒体更严肃看待气候危机:“我们应像面对战争般看待气候变迁,不能再将其视为纯粹政治议题。”
之后,宾德辞去了绿党党魁职务。2025年5月15日,昆士兰州参议员拉里萨·沃特斯当选为绿党新任党魁。新南威尔士州参议员梅林·法鲁奇击败西澳参议员多琳达·考克斯,当选副党魁。[193]考克斯于6月2日宣布退出绿党,转投工党。[194]
加拿大: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透过社交媒体向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并表示:“在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始终是紧密的伙伴,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195][196]
中国: 中国外交部向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并表示中国“愿与阿尔巴尼斯总理领导下的新一届澳大利亚政府携手合作,推动双方关系迈向更加成熟、稳定且具建设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97]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总理克里斯滕·米哈尔向阿尔巴尼斯祝贺连任,并强调两国虽地理遥远,但彼此拥有稳固而深厚的合作关系。[198]
斐济: 斐济总理西蒂韦尼·兰布卡向阿尔巴尼斯祝贺连任,并表示,他期待双方在相互尊重、发展合作及促进区域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伙伴关系。[199]
法国: 法国总统艾曼纽·马克宏向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并表示:“面对全球挑战,澳大利亚与法国在印太地区仍有许多合作空间。我们应以友谊与抱负,持续共同书写双边伙伴关系的新篇章。”[200]
德国: 时任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祝贺阿尔巴尼斯及其政党赢得大选。[201]
印度: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对阿尔巴尼斯的胜选与连任表示祝贺。他表示:“这次压倒性的民意授权,展现了澳大利亚人民对您领导能力的坚定信任。我期待与您携手合作,进一步深化印度与澳大利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推进我们在印太地区对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共同愿景。”[202]
印度尼西亚: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透过社群媒体祝贺阿尔巴尼斯再度当选总理,并表示期待持续强化印尼与澳大利亚的伙伴关系,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推动本区域乃至全球的共同目标。他随后也亲自通话再次表达祝贺,并对阿尔巴尼斯在选后拟访印尼的意向表示欢迎。[203][204]
爱尔兰: 爱尔兰总理米哈尔·马丁向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赞扬其胜选,并强调爱尔兰与澳大利亚间的坚实关系,以及双方在应对各项挑战上的合作潜力。[205]
日本: 日本首相石破茂祝贺阿尔巴尼斯在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获胜,并表示:“我期待与您持续合作,进一步发展作为‘特别战略伙伴’的双边关系,并共同实现‘自由且开放的印太’愿景。”[206]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总统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祝贺阿尔巴尼斯赢得大选,并表示期待深化拉澳双边关系,加强全球与区域安全,并于国际组织中展开密切合作。[207] 总理埃维卡·西利尼亚亦对阿尔巴尼斯的压倒性胜选表达祝贺,并强调拉澳两国之间共享的价值与连结。[208]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首相安华·伊布拉欣于社群媒体诚挚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并指出此次迅速揭晓的选举结果意义重大。他亦表示,阿尔巴尼斯对东南亚的关注备受肯定,并期待双方持续合作,维护区域稳定、提升韧性,共同开创共享繁荣的未来。[209]
荷兰: 荷兰首相迪克·斯霍夫祝贺阿尔巴尼斯在选举中获胜,并强调即便两国相隔遥远,荷澳之间依然保持紧密的双边关系。[210]
新西兰: 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卢克森于社群媒体上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并表示:“新西兰没有比澳大利亚更亲密的朋友与更坚定的盟友。”他也期待双方持续紧密合作。[211][212][213]
挪威: 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史托尔祝贺阿尔巴尼斯再次当选澳大利亚总理,并表示挪威期待与澳大利亚持续深化合作,特别是在国防与安全等重要领域。[214]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詹姆斯·马拉佩祝贺阿尔巴尼斯赢得选举,并确认阿尔巴尼斯将出席该国即将举行的独立纪念日庆祝活动。[212]
菲律宾: 菲律宾总统小马可仕向阿尔巴尼斯表达祝贺,并表示:“我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日益紧密,这不仅建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更源于深厚的友谊。也许,现在正是再次互访的时机,不论是在澳大利亚共享一杯平白咖啡,或在老马尼拉品尝一杯香浓热巧克力。”[215]
新加坡: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致函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表示两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致力于维护开放、包容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216] 阿尔巴尼斯随后也向黄循财致贺,祝贺他在2025年与澳大利亚大选同日举行的新加坡大选中获胜。[217]
西班牙: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透过社群媒体祝贺阿尔巴尼斯与工党在大选中胜出,并表示澳大利亚与西班牙将持续携手努力,促进社会正义并捍卫共同的价值理念。[218]
台湾: 台湾总统赖清德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并赞扬台湾与澳大利亚之间持续深化的良好关系。[219]
藏区: 西藏流亡政府司政边巴次仁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并感谢他对藏人难民展现的关怀与同理心。[220]
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祝贺阿尔巴尼斯赢得选举,并祝福他在服务澳大利亚人民及推动实质政绩方面持续成功。[221]
英国: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在社群媒体上祝贺阿尔巴尼斯胜选,并表示:“遥远的距离无碍深厚的友谊。”他也期待双方在共同目标上持续携手合作。[222]
美国: 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欧祝贺阿尔巴尼斯赢得大选,并表示期待与澳大利亚深化关系,以推进双方的共同利益,并促进印太地区与全球的自由与稳定。[223] 美国总统川普随后也对媒体表示祝贺,称自己对阿尔巴尼斯有好感,与其关系良好,并表示对澳大利亚反对党并不熟悉。在相关记者会中,阿尔巴尼斯对此回应道:“我们将持续保持接触。”[224]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