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ㄜ
注音符號中第二十七個字母,也是台灣方音符號中第三十九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ㄜ()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元音之一。当初1915年公布注音字母时,并没有“ㄜ”这符号,而当时“ㄛ”的发音与今日的“ㄜ”相同。1920年,基于官话读音的转变,增加了新符号“ㄮ”(
),字形是在“ㄛ”上方加一点。后来这一点与“ㄛ”下半部连成一笔,写作“ㄜ”,并沿用至今。
“ㄜ”的发音会根据位置不同,学者对此符号的发音为何也有多种看法,主流看法为发为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亦即ㄛ但不圆唇;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嘴巴张较开的半开后不圆唇元音(/ʌ/)。由于华语中并无其他发为/ʌ/的韵母,因此“ㄜ”发为何者均可,可视为同音位的自由变异。在感叹词或轻声等用法时,可能会发为中央元音/ə/。在“ㄜ”前面有接声母时,可能会有个过渡母音闭后不圆唇元音/ɯ/插在“ㄜ”之前,该过渡母音也可能弱化为子音软颚近音/ɰ/,因人而异。
在汉语拼音中,对应为〔e〕,与“ㄝ”共用拼写符号,因为“ㄝ”跟“ㄜ”前面能接的声母是几乎不同的,只有“诶”此字可发为“ㄝˋ”,会与“恶”“ㄜˋ”混淆,此时“ㄝ”会拼写作〔ê〕。在威妥玛拼音中,“ㄜ”与“ㄛ”共用〔o〕这拼写符号,当一个声母两者都可接时,则“ㄜ”改写作〔ê〕;如同威妥玛拼音的送气符号在外语中常常省略,〔ê〕上面的转折符在外文(如英文)中也常常省略。在通用拼音中,“ㄜ”与“ㄝ”共用〔e〕,但并没有处理“诶”、“恶”拼写相同的问题。
在方音符号中,“ㄜ”用于地方汉语音的中央元音/ə/,如表示台湾话泉腔“科”韵母(部分学者认为发音是半闭央不圆唇元音/ɘ/),对应的台罗拼音为〔er〕;也可表示台湾话南部腔的“ㄛ”变音,对应台罗拼音的〔or〕。
Remove ads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扩充版本方音符号的吴守礼教授再扩充版本中,增加了一个扩充符号“”,写法为把“ㄜ”下方改为呈菱角形。此符号在其著作不同版本中有不同意思。其中一版用作上述的台罗拼音〔er〕,来表示泉腔的“科”韵,因为吴教授认为该音是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并在其自家的拼音版本中拼写作〔eer〕;而原本的“ㄜ”则留给南部腔的“ㄜ”使用,并在其拼音中拼写作〔er〕。但在另外的版本中,“
”的拼音又被写成〔oe〕,并拿来表示标准台罗拼音中的〔ere〕(双母音/əe/)。“
”并没有收录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方音符号方案中,也没收进Unicode。
字形辨正
早期“ㄜ”的设计,下方并没写作弧笔。在1932年的《注音符号总表》中,写了“十”形后,第三笔写一短横,第四笔写“㇗”,写成“”的样子。1949年的示范模板中,先写一个“
”形,其钩代替了最初第三笔的短横,接着就写末笔的“
”,作“
”。现在则为“
”形,采用弧笔,两笔即可完成书写,方便快捷。
编码与拼音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