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ㆼ
注音符號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ㆼ()是注音符号扩充版本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注音符号“ㄍ”的开首与另一注音符号“ㄨ”的合体,发音也是“ㄍ”与“ㄨ”的结合。
“ㆼ”的发音为不送气圆唇清软颚塞音/kʷ/,部份粤方言地区(如阳江话、廉州话)会读作不送气唇齿清软颚塞音/kᵛ/,不过两者只属轻微口音差异,不构成音位对立,是自由变异。
在粤拼中对应的为〔gw〕。
起初为拼写官话而定的注音符号中,并没有表示/kʷ/音的符号。虽然在1931年,赵雅庭编著的《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出版,就已采用“ㆼ”这符号来标记/kʷ/音;可是在1932年赵元任主编的《注音符号总表》里,却没增加相应的闰音符号,只能使用“ㄍㄨ”两个注音符号来表示此音。《总表》的做法虽然节省了注音符号数量,却令拼写变得冗长。到了方音注音符号,则依照《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增加了“”来标示。
旧式的粤语论述中,有人觉得像“ㄍㄨㄚ(瓜)”等字的“ㄨ”音仍然是韵母中的介音。然而粤语里“ㄨ”的介音成份和长度,明显比现代标准汉语或其他有介音的汉语族语言弱、轻和短;而且它只能跟“ㄍ”、“ㄎ”和零声母相拼,用处太小。因此现代理论都直接把“ㄍㄨ”视为声母。现在此音直接写作“ㆼ”,“瓜”字的粤音直接标作“ㆼㄚ”即可。
Remove ads
编码与拼音

参考资料
- 赵雅庭:《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广州:神州国光社,民国20年(1931年)年5月。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