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丹术

道教修炼功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丹术[1]又称金丹大道,是道教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其理论认为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身,其中含造化之机、性命之道、变化之理[2][3][4],若能参悟,依之修炼[5][6],便能长生不老[7],乃至得道成,即实现生命形态的升华,超脱物质世界的束缚[8],与合一,与太虚同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出有入无,千变万化,显隐莫测[9],并拥有转化物质的能力[10]。修习内丹之道又称为修真,因其理论认为,物质世界、物质躯壳皆为“假”,必须发现“假”中之“真”[11],借假修真[12],方能超越“假”而得道成真。

内丹之道的修炼过程,常被概括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13]以及“三花聚顶、五气朝元”[14]等。应用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宗教艺术中常见的神佛、圣人头上的圆光

从古至今,出现过许多追求长生的修炼方法[15],包括呼吸吐纳行气导引,乃至采用体液、血液进行修炼等等。按照正统道教观点,这些功法最多只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些甚至可能有害无益,修习这些功法并不能得道成仙。[16][17]道教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服气”,与气功或呼吸吐纳并非同一回事,其中的“气”,往往不是指呼吸之气或空气,而是指某种无形的能量。[18]

Remove ads

历史与传承谱系

Thumb
白云观《内经图》
Thumb
白云观《修真图》

黄帝

道教又称黄老之道,其传承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伏羲黄帝既是道教,也是中医之祖。按照传统道教观点,黄帝的道法、医学理论,皆为上天所授。[19]

黄帝阴符经》以精辟之语,传至道玄要,为历代丹家所推崇。如《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正统道藏》收录《黄帝阴符经》本篇及历代名家为其所作之注解、讲义,达数十种之多。

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时有真人,中古之时有至人,其次有圣人、贤人。随著时代变迁,人们对的体悟逐渐减少,身体素质、寿命水平也随之下降[20]。无独有偶,佛教也认为,人类当前处于“减劫”之中,从上古到现代,人的理论寿命极限与福德逐渐递减。另外,希腊神话也记载,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人类的寿命和福乐依次递减。《黄帝内经》同时也揭示一个道理:今时之人若能悟道、修道,亦能提升生命层次,接近或达到上古真人的境界。[21]

《黄帝内经》又揭示,“五”、“六”、“十二”这几个数字,乃天道之数。如《黄帝内经》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又云: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这与世界上各宗教、文化的重要数字也不谋而合。例如,道教五行五方五帝佛教五智五方五佛旧约圣经摩西五书伊斯兰教五功儒家五常,等等。

五行
五星 岁星 太白 荧惑 辰星 镇星
五方 西
五脏
五神
五灵兽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黄龙
五常
五大
五智 大圆镜智 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

又例如,以色列有十二支派耶稣有十二门徒新耶路撒冷有十二个门、十二位天使、十二基石等等[22]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十二泰坦印度神话有十二阿底提耶吕洞宾祖师《谷神歌》亦云:“金殿玉堂门十二,金翁木母正来过。重门过后牢关锁,点检斗牛先下火。进火消阴始一阳,千岁仙桃初结果。”

Remove ads

八卦、周易

伏羲参天地宇宙而画八卦[23]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而作《易经》,内含宇宙万物生化循环[24]之数理,因而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孔子晚年,深研《易经》,以致韦编三绝[25],之后才得道成圣。

易经》的卦象和卦辞,深含道妙。例如,复 ䷗ 卦,只有底部一个阳爻,其上全是阴爻,此乃“冬至”一阳初生之象,在丹道之中有重要含义。如《悟真篇》云:“若到一阳来起,便堪进火莫延迟”,又云:“冬至一阳来复,三旬増一阳爻”。

再例如,复卦的彖辞:“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意思是,经过一个星期,即七曜日之后,刚好合成“一阳”,所以说“七日来复,天行也”。而这个“一阳”,正是生化万物的关键,所以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七”在世界各宗教、文化当中,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例如《旧约圣经·箴言》中写道,代表创世之力的“智慧英语Holy_Wisdom”,其住处,有七根支柱[26][27]。又例如,《新约圣经·启示录》中写道,有七灵,与七星相关。[28]

世界各大文化里,都有将一星期里的七天与七星对应的传统,而且都是一样的对应次序。

更多信息 星期, 七星 ...

历代道教祖师在其著作中,都大量采用《易经》的卦象和卦辞来阐述丹道。如吕洞宾祖师《敲爻歌》云:“初九潜龙不可炼”。张紫阳祖师《悟真篇》云:“象一阴朝,炼药须知昏晓”。薛道光祖师《还丹复命篇》云:“爻中天地合,沐浴要潜藏”。

历代禅师,也经常采用《易经》卦辞来阐道。如《建中靖国续灯录[29]云:“触龙鳞,履虎尾,大众作么生体会。若体会得,便能光辉日月,闪烁星辰。”《牧云和尚懒斋别集》云:“下民嗟踽踽,上帝视瞢瞢。祯瑞藏威凤,玄黄兆亢龙。丘隅争血气,山海限樊笼。浩叹吟春泽,长歌度晚风。”

道祖太上老君

老子被尊为道祖,所著之《道德经》是道教根本经典。《道德经》揭示,“”在开天辟地之前已经存在,其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著,但却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根本力量,可以被称为天地之母[30]。这种创生宇宙万物的根本力量,在别的丹经道书里又被称为“一炁”、“一氣”、“太一”、“先天之氣”等等[31][32]

《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法自然。

上文中的“独立”是指,不依赖任何条件(包括时间、空间、物质等条件),独自就能成立。“不改”则是指,永恒不变。至于“自然”,“然”是“如此”的意思,“自然”是指,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本就如此。“自然”又作“本然”、“自在”等。

“独立”、“不改”、“自然”所包含的意思是:永恒存在(不受时间限制);无处不在(不受空间限制);恒常不变(不改),不可染污、不可败坏、不可摧毁(任何条件都不能改变其“存在”和“如此”的状态)[33][34]。至于“如此”究竟是何状态?那是一种超越文字语言、超越想象的境界,一讲就错,只能“强为之名”、“强为之容”。[35]

世界各宗教、文化中,也有同样的概念。例如,梵文 Svayambhu 意思是“自生”、“自然”、“自在”,不由任何其他存在创生,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本然存在且永恒如此。又例如,佛的法身,又名自性身,梵文为 Sva-bhāva-kāya,其中 Sva 为“自”[36]bhāva 为“存在”,kāya 是“身”,因此 Sva-bhāva-kāya 可以译为“自存身”、“自在身”,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本然存在之身。《圣经》神学里,也有“自有永有”这样的概念。

道德经》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常无为”是指,恒常不变、自然、自在;“无为而无不为”则是指,保持恒常不变的同时,又显化出宇宙万物、万千姿态,这些万事万物又有无尽变化、种种作为,所以说“无不为”。[37]

不少道教祖师和禅宗祖师都认为,“”与佛教所说的“”、“真如”、“法身”、“法性”、“如来藏”、“般若波罗蜜”是同一回事。佛教所说的“”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空不空真空妙有,无形无相,却又能化现森罗万象,这与“”的定义完全一致。[38][39][40]

老子又称老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据《老子八十一化》,老君就是“”本身,是造化之根本、宇宙万物的真正本质[41]。老君的真身充满宇宙,无边无际、无形无像、不可捉摸,同时又显化出宇宙万物、一切众生[42]。自古以来,老君显化为各种天尊、神仙、圣人,传下道法,接引众生。广成子、老子、佛陀等,皆为老君之化身。[43]

道教不少经典以“太上老君”之名起始。例如日常课诵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教授戒律的《太上老君戒经》,讲述道教创世观的《太上老君太素经》等。

Remove ads

先秦至隋唐

庄子》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有“心斋”、“坐忘”之类的内炼方法。《管子》则认为“能守一而弃万疴”。王子乔赤松子皆依服食而成仙。《楚辞·远游》一文中,也有“餐六氣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句。

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的经书《太平经》也有一套自己的长生不老的修道理论和方法,认为需要“爱气尊神重精”、“行善”、“守一”、“食气”等。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提出了“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为丹法之祖书。东晋葛洪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认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极。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魏晋时道教教团重视内炼养生,上清派整理道经,如魏华存黄庭经》、陶弘景《服气导引法》。

“内丹”一词于已有文献中最早见于题为东晋许逊所作的《灵剑子·服气诀》:“服气调咽用内丹”。另《灵剑子·松沙记》:“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攻,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南北朝梁代南岳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515—577)《立警愿文》中说到:“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修行诸,愿得深山静处,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将外丹、内丹明确划分开的著作。(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

隋朝时,修道于罗浮山青霞谷的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提出“归神丹于心炼”,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

唐朝五代,是内丹之道兴盛的时期。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坐忘论》、《服气精义论》。李筌张果老等注解《阴符经》。钟离权著《破迷正道歌》、《还丹歌》等。吕洞宾继承钟离权的丹道,作《指玄篇》、《百字碑》、《直指大丹歌》等大量丹道诗词[44]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陈抟作《太极图》、《无极图》进一步阐发内丹之道。宋朝《云笈七签》中列“诸家气法”及“内丹诀法”,多是唐代作品。

Remove ads

南、北二宗与文始派

唐代以后出现的道教南宗北宗,以钟离权吕洞宾为共同的祖师,是道教界公认的金丹大道正宗传承[45]

据《张三丰先生全集》,南宗、北宗皆属于少阳派。“少阳”是指少阳真人王玄甫,其传道于正阳真人锺离权,锺离权传道于纯阳真人吕洞宾[46],之后再传南、北二宗[47]。其传承关系为:

王玄甫锺离权吕洞宾
刘海蟾[48]━【南宗张紫阳[49]石杏林[50]薛道光[51]陈楠[52]白玉蟾[53]南五祖)━彭鹤林[54]
━【北宗王重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北七真)。[55]


张三丰祖师[56]的丹法则传承自文始派,与锺、吕亦属同源[57]。文始派的传承关系为:

   老子尹文始━麻衣先生━陈希夷━火龙先生━张三丰[58][59]   


南宗的主要经典有《悟真篇[60]、《金丹四百字[61]、《还源篇[62]、《还丹复命篇[63]、《翠虚篇[64]等,皆收录于《正统道藏》。其中《悟真篇》尤其得到重视,除本篇外,其注疏、讲解等约有七、八种,亦收入《正统道藏》之中。

北宗的主要经典有《重阳全真集》[65]、《重阳教化集[66]、《重阳分梨十化集[67]、《重阳真人金阙玉锁诀[68]、《马自然金丹口诀[69]、《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70]、《磻溪集[71]、《谭先生水云集[72]、《太古集[73]等,亦收录于《正统道藏》。

张三丰祖师的著作有《无根树词》、《玄要篇》等,其文风及所用之符号系统,与一系的丹道著作一致,可见张三丰祖师与锺、吕系出同源。

南宗、北宗秉承传统道教观点,认为中华古籍如《道德经》、《黄帝阴符经》、《易经》等,皆为阐述金丹大道之著作[74]。金丹大道是由上天、由真仙所授[75][76],并非由后人逐渐发展而来。黄帝伏羲老子庄子,乃至锺、吕所传之道,表述上各有特色,其实只是他们采用的符号象征系统各有不同,究其实质,内在的逻辑机理,却是一般无二、一脉相承。[77][78]

南宗、北宗都认为,要修金丹大道,必先积功累德。如《悟真篇》云:“徳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又云:“大道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施阴徳,动有群魔作障縁。”

另外,南宗、北宗皆主张,释、道、儒三教只是外表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如刘海蟾祖师《还丹破迷歌》云:“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重阳全真集》云:“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三丰一脉也持同样观点。如张三丰祖师《玄要篇》云:“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

Remove ads

其他丹道宗派

宋以后,又有元代李道纯所创内丹中派明代陆潜虚所创东派清代李涵虚所创西派。另有明清时伍守阳柳华阳所创的全真派的分派“伍柳派”。另外据说还有不少隐传的内丹流派。隐传的内丹术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文学名著中的丹道

不少研究人士认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不仅是文学名著,还是阐述内丹术的“丹经”,因为《西游记》的章回题目和内文诗词中有大量丹道术语,其使用的符号象征系统,与道教祖师锺离权吕洞宾一系的丹经所采用的符号象征系统完全相同。而且《西游记》开篇便有“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之语,其整篇故事,都可以用丹道修炼过程来完美解释。《西游记》中每段剧情的叙述模式,是先用章回题目来简要概括该段剧情的丹道寓意,在叙述完剧情之后,再用一些丹诗对该段剧情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解释其丹道寓意。

有人认为《封神演义》也是丹道著作,因为《封神演义》内文中的诗词也有不少丹道术语,但另有人认为,《封神演义》整篇故事的内在逻辑,与丹道修炼过程并不相符,况且,《西游记》中大量的丹诗,多用于总结和解释每段剧情的丹道寓意,而《封神演义》中的丹诗,则多出自小说中的人物之口,并非用于总结和解释故事情节,其功能与《西游记》中的丹诗并不相同。而且《封神演义》人物口中说出的诗词,虽然也含有丹道术语,但有些地方似是而非,与丹道理论不太符合,似乎《封神演义》的作者对丹道理论并不十分精通。

Remove ads

理论

Thumb
安神祖窍图
Thumb
婴儿现形图
Thumb
化身五五图

守一

“守一”是道教修炼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自古以来,大量道经都将修道的要领概括为“守一”。道教祖师们认为,“守一”与“抱一”、“守道”、“守中”、“执一”、“抱朴”等等,都是同一个意思[77]。例如:

道德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道德经》又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脩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太平经圣君秘旨》云: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

《太平经圣君秘旨》云:守一之法,可以知万端。万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元气之首,万物枢机。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宁,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尘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为本,万事皆行。子知一,万事毕矣。

抱朴子》云: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头,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

《抱朴子》又云:人能守一,一亦守人。

管子》云: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吕洞宾祖师《七言》云: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

吕洞宾祖师《谷神歌》云: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薛道光祖师《还丹复命篇》云:守一坛中要,机藏十二时。数中无走失,火候莫教迟。达士方为侣,真仙正合宜。几年云水上,怀抱有谁知。

Remove ads

取坎填离

Thumb
先天八卦图
Thumb
后天八卦图

“取坎填离”是丹道当中一个极为常见的概念,在众多丹经道书中普遍存在。其理论认为,人在先天真人状态时,以先天八卦图表示,是上乾(☰)、下坤(☷)。坠落凡尘之后,乾卦中间的一个阳爻跌落到下方坤卦处,于是变成上离(☲)、下坎(☵),以后天八卦图表示。要复返先天,需要将下方坎卦(☵)中间的一个阳爻,填回到上方离卦(☲)中央,重新变回上乾(☰)、下坤(☷)的状态,这样凡人才能变回真人。这就叫“取坎填离”。

张紫阳祖师《悟真篇》云:
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陈楠祖师《翠虚篇》云:
离坎名为水火精,本是乾坤两卦成。
但取坎精点离穴,纯乾便可摄飞琼。

白玉蟾祖师《酹江月》云:
一点真阳生坎位,点却离宫之缺。
造物无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
今年冬至,梅花依旧凝雪。

张三丰祖师《玄要篇》云:
乾爻走入坤爻里,变成离卦内虚张。
取将坎位中心实,返本还原复作阳。

中和集》云:
取出坎中画﹐补还离复乾。
纯阳命本固﹐无碍性珠圆。

Remove ads

各派理论概述

关于内丹修炼的阶次,各家方法不同,一般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金丹大要》还说:“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

据传道家文始派丹法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仙学真诠》释之曰: “盖忘精神者,虚极静笃,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御气之术也。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气,然与道合真,神形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也;以神御气,则著于精气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于神,长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也。此二端虽大小不同,而皆有益于人。”

老子想尔注》中提出:“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万物含道精。”“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心印经》说:“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全真派《晋真人语录》曰:“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行两全,是谓真人。”“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炼内丹方法还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之别,“龙凤丹法”与“龙虎丹法”之别,阶次各有不同。

现代学者观点

余国藩认为,内丹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要求体液逆流或逆行,尤其是精液与唾液。[79]

余国藩认为全真教的内丹术,是冥想丹田中有一丹炉,结合上下体液中的要素,产生纯阳之气。要造纯阳之气,要无忧无欲,心无杂念,方能有功。

舌头搅拌唾液后,形成泡沫,咽下泡沫,以获取纯阳之气。唾液称为“上水”,得和下身产生的“火”结合。精于此道者,可制造两种不同的唾液,其一结合“肝气”,其二结合“肺气”,最后制造出“神水”,当中有“火”的元素。下身生出的“火”,同样与二气结合。三爻卦里的“坎”和“离”,一旦在丹田会合,也可以制造神水和真火。用这种方法所造的纯阳之气,便是以前道士所谓的长生金丹。[80]

西方心理学看法

德国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曾率先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意识无意识—来阐释内丹学的识神和元神范畴,并认为“性”就是意识与无意识,而“命”与生理之本能密切相关。荣格分析心理学旨在消除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立,荣格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无意识的表征。

人物

史书记载,内丹家多高寿,如《宋史》载:陈抟寿长118岁,张无梦99岁,张伯端96岁,石泰136岁,薛道光113岁,陈朴施肩吾蓝元道陈楠白玉蟾等内丹家都达到高龄。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