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日本制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日文:大日本製糖株式会社),简称日糖,是日本一家过去以加工制糖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成立于1906年,在1943年改称日糖兴业株式会社,曾在台湾于日治时代时大规模投资设厂,在二战前曾所有北大东岛、南大东岛,负责两岛的行政及殖民地开发。日糖兴业在1949改称大日本制糖,并于1996年与明治制糖合并为大日本明治制糖。
发展历史
其前身包括1895年由铃木藤三郎在东京成立的日本第一家制糖公司“日本精制糖”,和1886年由涩泽荣一担任首任社长的“日本精糖”两间制糖公司,两间公司在1906年11月14日合并后更名为“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在大日本制糖成立后不久,于1906年12月即取得台湾总督府在斗六厅设立糖原料工场的许可,开始在台湾经营制糖事业,此后又陆续并入了铃木商店大里精糖所(1907年)、名古屋精糖(1914年)、朝鲜制糖(1919年)、内外制糖(1923年,在爪哇)、东洋制糖(1927年)、新高制糖(1935年)、昭和制糖(1940年)、帝国制糖(1941年)、中央制糖(1943年),事业扩及台湾、朝鲜半岛、爪哇岛、海南岛等地。另外,大日本制糖会社在1909年被揭漏了向众议员行贿的事件,是为日糖事件。此事件对台湾的影响在于,自此未再提起“砂糖官营论”,亦使糖业并未成为台湾的专卖事业之一。大日本制糖的本社原位在东京市城东区北砂町,下辖东京出张所、名古屋出张所、东京工场、大阪营业所、大里工场,台湾支社位于台湾台南州虎尾郡虎尾街,下辖12处制糖所及3处工场,及朝鲜工场、京城出张所、大东岛制糖所、北大东岛出张所。1941年6月,大日本制糖的本社迁至台北市北门町8番地[1]。
1943年11月25日,社名改为“日糖兴业株式会社”,资本额增加至1亿5千万圆,是为日糖兴业台北本社,其组织包含东京出张所(文书课、总务部、商务课、用度课、经理课、工务部、农务部、大阪营业所、大东岛制糖所)、台湾支社(营业部、会计部、工务部、农务部、铁道部、各糖厂)、海南岛事业部、爪哇支社。
1945年日本于二次大战战败后,依据驻日盟军总司令的政策,所有位于日本本土以外的企业资产皆遭到没收。1946年3月,在台湾的制糖工场及资产正式移交给中华民国,后由台湾糖业公司接收,此后公司业务范围仅剩馀日本本土,工厂也仅剩下位于九州的门司工场,主要砂糖也都仰赖自日本以外国家进口。1949年,公司名称改回“大日本制糖株式会社”。1984年由于财务困难,遭三菱商事收购成为100%持股之子公司;1996年与明治制糖合并为大日本明治制糖,现仍为三菱商事100%掌控之子公司,属于三菱集团的成员。
Remove ads
社长
大日本制糖与大东群岛
位于太平洋上大东群岛的南大东岛及北大东岛两座岛屿原本为玉置半右卫门所成立的玉置商社所有。在玉置半右卫门过世后,玉置商社经营不善,于1916年将大东群岛上两座岛屿的经营权卖给东洋制糖并被并入。而1927年又因为经济大恐慌,玉置商社被大日本制糖合并,因此大日本制糖拥有这两座岛的所有权,并继续以殖民地的方式经营岛上糖业,使得岛上成为日本未实行地方自治的“社有岛”,航运、商店、学校、邮局都是大日本制糖所有。岛上居民被强迫密集劳动,而收获都被制糖业者低价收购,岛民在严格监视下不得擅自离岛。
在台湾的发展

大日本制糖在1906年12月经许可在斗六厅五间厝庄设立台湾工场,第一工场在1909年完工,第二工场在1912年完工,而此处即是大日本制糖台湾支社的所在。在昭和2年(1927年)7月合并东洋制糖后,台湾工场改称虎尾制糖所。之后陆续在昭和10年(1935年)4月合并新高制糖,昭和14年(1939年)12月合并昭和制糖,昭和15年(1940年)11月合并帝国制糖。1942年7月,沙鹿及嵌子脚制糖所关闭,并中止苑里制糖所的设立计画[1]。1943年2月,二结制糖所关闭[1]。1943年11月,大日本制糖改为“日糖兴业”[1],其规模是战前台湾四大制糖会社中最大者。
Remove ads
- 各线与车站一览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 《台湾会社年鉴》
- 《日本铁道旅行地图帐 朝鲜・台湾》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