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华人
華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华人是泛指在日本生活的华人,包含华裔日本人与旅居日本的非日籍华人群体。22岁及以上的人在日本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因此拥有日本国籍的中国人通常不再拥有中国国籍。“中国人”一词通常指汉族,他们是居住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主要民族。官方说法是,中国还拥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藏族等,尽管这些人可能并不自认为是中国人。汉族作为少数民族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
![]() |
截至2024年6月,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约有84万,是外国人最多的群体[4]。许多人来日本留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技术培训,但也有许多人在工作。他们的职业范围广泛,从技术、人文、国际事务、厨师,到企业经理和大学教授。他们中的许多人自战前就居住在日本,并参与创建了横滨中华街等社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民人数翻了一番,自21世纪初以来更是持续增长[5]。
此外,即使远离祖国,18岁至60岁和18岁至55岁的中国公民以及18岁至55岁的女性中国公民,即使居住在日本,也受到2010年《国防动员法》和《国家情报法》的约束[6][7],并有义务在国务院宣布的紧急状态下与军队合作[8]。
Remove ads
历史
公元5世纪前后高句丽攻下带方郡使大批华人进入日本。五世纪后期,雄略天皇与钦明天皇时代百济华人再进入日本。这些早期华人(归化人)被称为渡来人,和当地土著一起形成了后来的大和民族。另一批是明代到琉球定居的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被日本吞并后也变为日本人,但他们在琉球国时代已经融入琉球族,至现在其后裔也是琉球族的组成部份。在清朝初年,亦有一些不愿归降满清的明朝遗民东渡日本,如朱舜水、陈元赟等人。现代的在日华人大多是指二十世纪后到日本读书或定居的华人。
1972年,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与中华民国断交。当时,旅居日本的华人持有中华民国国籍,但由于两国断交,一些人入籍,一些人转为中华民国国籍,还有一些人因身份认同问题而选择无国籍。中日断交导致约两万名海外华人丧失了中华民国国籍[11]。
战前就有华人在日本生活,但1972年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1979年台湾开放赴日旅游后,新移民数量开始增加。1984年,在日华人及台湾人共有63,920人,但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到199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45,841人。
1990年,日本的华侨华人和台湾人有145,841人,但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已上升至216,042人,到2000年,这一数字更是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22,486人[12]。因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1990年中国人大规模偷渡开始,非法越境成为问题[13]。1993年共发生9起偷渡案件,几乎全部来自福建省[14]。至1995年,非法移民人数已达38,464人(位居第四),刑事犯罪由1990年的1,288起增加至2,919起,增加了一倍;案件数量由1,841起增加至7,828起,增加了三倍[15]。1997年香港回归,但由于蛇头等不法分子的活动,大规模走私案件增至73起[16]。
2000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和台湾人有322,486人,但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1,960人[12]。尤其是从1998年(32,370人)到2002年(2002年世界杯)期间,国际学生的数量增加了一倍(73,795人)[17]。然而,萩国际大学学生非法就业和福冈灭门案等问题仍然存在[18],200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了《制定新的留学生政策》报告,禁止“单纯为了确保足够的学生人数而接收留学生”[19]。另一方面,2000年中国人犯罪案件为14,176件(第1位)、犯罪人数为3,038人(第1位),也就是说,在在日外国人犯罪案件中,约有一半(48%)是中国人犯罪[20]。访日外国游客的入室盗窃案中,约80%是中国人所为,撬锁现象已成为一个问题[20]。逾期居留人数为32,896人(位居第三),有所减少。非法入境人数为1,509人(位居第一),但集体偷渡案件(14起)大幅减少[20]。
2007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和台湾人的数量首次超过在日朝鲜人和韩国人[12]。2008年,在池袋提出了建设东京中华街的设想[21]。在长野,大批中国学生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并因此与独立活动人士发生冲突[22]。同年,罗森积极招收新的中国学生[23]。进入21世纪,旅日华侨归化并取得日本国籍的人数已超过4万[24]。
Remove ads
2010年,日本共有678,391名中国大陆和台湾居民,但2011年这一数字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钓鱼岛相撞事件和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12]。2012年起统计计算方法有所变更,因台湾与旅日华人分离,短期滞留及公务等数据不再纳入,因此无法与2011年及以后的数据进行简单比较[25]。如果以2015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总数为基准,单纯地将中国人和台湾人的总数加起来,总数就达到了893,219人[5]。另一方面,2018年因犯罪被捕的人数为4,586人(排名第一)[26]。2014年,中国人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是商店偷窃、入室盗窃和盗窃财物[27]。
进入2020年代,对习近平政权的清零政策和加强管制措施心怀不满的富人和知识分子涌入日本的人数不断增加[28]。这种倾向被称为“润”(Run)[28][29][30]。
人数
截至2022年底,在日本中长期居留的中国人共有761,563人(在194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其中,中国人及其家属拥有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291,603人(排名第二)[注 1],其余522,072名[33](2019年末时点)。据人民网日本版的统计,在东京都的人口中,每100个中便有1个是华人[34]。
在日中国人中,就业无限制永住者(269,633人)、特别永住者(872人)、定住者(28,282人)、日本国民配偶或子女(30,900人)、永住者配偶或子女(15,592人)占四成[35]。在限制的居留资格中,最多的是留学,有132,441人(第1位),其次是厨师等技术、人文、国际服务,有81,736人(第2位),技能实习生有77,806人(第3位)。[35]其他限制最多的资格依次为经营管理(13,397人)、企业内部调动(5,797人)、教授(1,412人)、研究人员(380人)、高级专业人才(7,258人)、文化活动(1,049人),其中艺术家(61人)位列第三,仅次于阿根廷[5]。在日中国人总数占日本外国人总数的30%,其中超过半数的在日外国人从事医疗行业(76%)和高级技能专门人才(66%)。在其他技能劳动者(39%)、经营管理(52%)、技术/人文/国际工作(36%)、留学(39%)等职业领域,中国人也占到在日外国人总数的40%以上[35]。
Remove ads
2020年,在日本的中国劳动力为385,848人(占总数的21%)[36]。截至2015年,最常见的职业是“生产工序人员”(30%)、“服务人员”(11%)、“销售人员”(8%)和“农林渔业人员”(4%)[37]。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以前许多中国人移住日本,并归化成为日籍华人,在横滨市、神户市、长崎市内形成了中华街。2010年12月末以东京的华人最多,达164,201人、其次是神奈川的56,095人、第三为大阪府,有51,056人。明显集中于关东南部。[38]
日本各都道府县 华人人数列表[39]
在日中国人据点
- 合法系
- 违法系
籍贯及族群
是在日中国人中比例最高、历史最悠久的群体之一。[46]与中日的历史渊源有关。许多二战后残留日本的日本遗孤(中国养父母)及其家属来自东北。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由于重工业转型等因素,赴海外(包括日本)谋生和发展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
东北籍华侨华人在日本根基深厚,社团众多,在餐饮业(尤其是东北菜馆)、旅游业等领域非常活跃。普通话(带东北口音)在华人社区中非常普遍。[47]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大量福建人通过亲友链、偷渡等方式来到日本,主要从事餐饮业(中华料理店)、建筑业等。他们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内部网络,社团组织非常强大。福建话(特别是闽东语)是他们的共同语言之一。[48]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留学生、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士大量增加。他们通常教育水平较高,多从事贸易、金融、IT、学术等白领职业,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程度相对较高。[49]
与长三角地区类似,多为留学生、学者和商务人士。由于是普通话标准音地区,语言适应较快。
台湾人移民日本的历史很长,可追溯到日据时期。战后也有大量台湾人来日留学、工作。他们通常有较好的日语基础,对日本文化也比较熟悉。在身份认同上情况多样,有些人自认是“在日中国人”,有些人则强调“台湾人”身份。这是一个需要敏感认知的复杂议题。[50]
来自广东、山东等地的华人也不少,但在地域集中性上不如上述几个群体。[51]此外也有从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欧美等地再移民到日本的华人,他们通常具有多语言和多文化背景。
教育
截至2008年,日本共有五所中国走读学校:[52]其中横滨两家,神户、大阪、东京各一家[53]其中三个面向中华民国,两个面向中国大陆[52]日语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对象的学校被称为“大陆系”,以中华民国为对象的学校被称为“台湾系”,[54]面向中华民国的学校教授繁体中文和注音,而面向大陆的学校教授简体中文和汉语拼音。不过面向中华民国的学校在2008年也开始教授简体中文。[52]
截至1995年,这些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日本出生的华裔。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日本家庭将孩子送往华校。华校的学生还包括中日混血的日本人、有中国父母的日本儿童以及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55]
孙中山于1898年创办了横滨中华学校。1952年,该校分裂为面向大陆的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和面向中华民国的横滨中华学院。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也面向中国大陆。[52]大阪中华学校位于大阪市浪速区。[56]此外,还有东京中华学校。
文化
直接使用汉字,但按照中文的发音(音读)来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法律文件和留学生、上班族群体中。
在保留原有中文姓名的同时,另取一个纯粹的日本名字,用于日常社交和工作。多见于希望深度融入日本社会、或在客户-facing行业工作的人,目的是避免麻烦,减少歧视。但这种情况主要用于归化,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日本的中华料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独特和庞大的体系,与地道的中国菜(中国料理)有很大区别,可以称之为“日式中餐”。
为了适应日本人的口味,减少了油、盐和调味料(如大蒜、辣椒)的使用,味道更温和、偏甜。
- 饺子:在日本特指煎饺(锅贴),是配米饭吃的(这让很多中国人觉得新奇)。饺子是拉面店和中华餐馆的绝对主角。
- 拉面:虽然源自中国,但日本的拉面从汤底(豚骨、酱油、味噌、盐)到配料(叉烧、味付玉子、海苔)都已彻底日本化,自成一体。
- 天津饭:日本独创。将蟹肉炒蛋烩盖在米饭上,再淋上浓稠的芡汁。在天津并没有这道菜。
- 中华丼(中华盖饭):将猪肉、海鲜、蔬菜等勾芡后盖在米饭上。
- 干烧虾仁:源自四川的干烧虾,但被改良为甜辣口味,酱汁更多。
- 炒饭:日式炒饭口味较清淡,常用火腿、青豆、鸡蛋作为配料。
- 麻婆豆腐:非常受欢迎的国民菜,但日本的麻婆豆腐辣度大大降低,且常加入肉末和甜面酱,更偏甜咸口。
- 中华冷面:夏季限定的人气美食。将蒸煮过的冷面条配上火腿、鸡蛋丝、黄瓜等浇头,再淋上酸甜的酱汁。
《中日新报》是一份双周刊,以中文和日文出版。《中文导报》、《东方新报》均为周报,另有约28家其他中文报纸在东京出版。此外,以中文和日文出版的《关西华文时报》则以大阪地区为据点。[53]
知名人物
在日本出生并拥有华裔血统的日本人,即是华裔日本人。出生时未获得日本国籍,或中国(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选择归化日本国籍,即属“日本人”,以归化名行世。在汉语境下,选择归化日本国籍的华人,被习惯被称为“华裔日本人”。
日本出生的华裔名人有:
- 郑成功: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出身,母亲为日本人。明郑政权建立者,抗清将领。
- 凤兰:本名庄芝兰,归化名“庄田兰”。前宝冢歌剧团星组首席小生,第一位成为首席小生非日籍人士,2004年入籍。
- 陈舜臣:历史小说作家,1990年取得日本国籍。
- 陈建一:陈建民的儿子,日本川菜连锁店“四川饭店”的现任董事长。
- 莲舫:日本华裔政治人物,前日本参议院议员及内阁成员,2016年9月23日放弃中华民国国籍。
- 张本智和:日本男子乒乓球选手,2014年归化日本国籍。
- 张本美和:日本女子桌球运动员,2014年归化日本国籍。
- 滨本由惟:日本女子桌球运动员。
- 马渊优佳:日本女子跳水运动员。
- 星名美津纪:日本写真偶像。
- 中堀海都:日本作曲家、指挥家。
- 野村周平:日本演员。
- 日向滉一:日本演员。
- 林丹丹:华日混血儿,日本演员。
- 潘惠子:华裔血统,日本声优、占星师。其女潘惠美也是一名声优。
- 法元明菜:华日混血,日本声优、歌手
- 安斋由香里:台日混血儿,日本声优
- 山根绮:中日混血,日本声优
- 菱川花菜:中日混血,日本声优
- 中村由利佳:台日混血儿,演员
台湾或香港出生的知名者有:
- 安藤百福:现代泡面的发明人。
- 渡边直美:台日混血儿,日本演员。
- 日华:日本饶舌歌手。
- 一青窈:台日混血儿,本名:颜窈。日本流行音乐歌手,姊姊一青妙是日本牙医、作家,一青窈的父亲颜惠民是台湾日治时期台北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区)富商,是基隆颜家后代;母亲一青和枝则是日本石川县人(1943年生)。
- 五十岚裕美:拥有四分之一的台湾血统,日本声优
- 蒋里美:台日混血儿,日本声优
- 陈守强:民间学者,著作有< 日本风情录>,<日本浮世绘 >等等
中国大陆出生的知名者有:
- 吴清源:围棋棋手。
- 吴子靓:归化名“铃木惠美”。日本著名模特儿。
- 孙 𬀩:日本著名模特儿。
- 李建伊:归化名“梨衣名”。著名女性模特儿。
- 熊江琉唯:日本女性模特儿。
- 齐 心:归化名“上戸爱”。日本著名才女、艺术家,设计师、哲学家、唱作人。
- 张丽玲:制片人、导演、CCTV大富电视台董事长。
- 戴 峰:归化名“中村戴峰”。科学家。
- 石 平:归化名“石平太郎”。政论家。
- 苏 薇:归化名“马渊崇英”。跳水运动员。
- 王岑静:归化名“王新朝喜”。篮球运动员。
- 李明阳:归化名“杉山美由纪”。篮球运动员。
- 李莎莎:归化名“川村李沙”。篮球运动员。
- 张天杰:归化名“张本天杰”。篮球运动员。
- 任彦丽:归化名“宇津木丽华”。垒球运动员。
- 和雪梅:归化名“高堰雪梅”。体操运动员。
- 何智丽:归化名“小山智丽”。乒乓球运动员。
- 韦晴光:归化名“伟关晴光”。乒乓球运动员。
- 桥本甜歌:中日混血,日本演员。
- 李小牧:日中韩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作家。
- 廉斯嘉:中日混血,为韩国女子团体FANATICS的前成员,在中国出生,三岁时侨居日本
- 魏凉子:日本声优、演员
- 李相哲:朝鲜族,归化名“竹山相哲”。新闻学者
日本华侨,是对在日本出生、工作、居住并拥有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的人的称呼。由于近年不少人到日本工作、经商,所以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
知名的华侨有:
- 陈平顺:中华料理餐厅“四海楼”的创办人。
- 王贞治:华日混血儿,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日本著名职业棒球选手,虽生于日本和未曾居于中华民国,但持有中华民国护照。
- 王理惠:王贞治之次女,媒体工作者。
- 王仕福:王贞治的父亲,于1925年起至1985年病逝这六十年间都在日本居住,但从没入过日本籍。
- 鲁婉遥:日本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籍高尔夫球选手。
- 端木正和:旅日企业家
- 王少飞:旅日巨匠画家,大师艺术家。
- 邢慧君:日本名后藤希美子,在日韩国华人,已故台湾女演员。
- Liyuu:中国上海市出身的女性角色扮演者、歌手、声优,现活跃于中国大陆和日本两地
- 卢婷:女性角色扮演者、歌手、声优。
- 王志安:旅日中国媒体人。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