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南市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南市行政区划系描述与今中华民国台南市相关之行政区划沿革,及现今台南市之行政区划范围。

目前台南市划分为37,其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区分别是南化区中西区,两区面积分别为171.5198平方公里和6.260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行政区分别是永康区龙崎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分别为235,623人和3,352人;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区分别是东区和南化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3,563人和每平方公里45人。

台南市之名的由来与指称范围

Thumb
台南市扩张示意图
1920年实施市制
1936年下鲲鯓并入
1940年虎尾寮等并入
1946年安顺乡并入

台南市”之名正式的出现可大约追溯至日治时期的1903年,当时的土地调查局已将“台南市”一词用于地籍上[1]:137,而后在1916年时,确立“台南市”一词作为堡里名的地位,唯此时期“台南市”的指称范围只有清代的台南府城一带[1]:138

1920年“台南市”改为州辖市之后,范围扩大,增加三分子(原属永康下里)、后甲(原属永康下里)、竹篙厝(原属仁和里)、桶盘浅(原属仁和里)、盐埕(原属新昌里)、安平(原属效忠里)、上鲲鯓(原属效忠里)、郑子寮(原属外武定里)等大字[1]:140。之后在1936年并入永宁庄的下鲲鯓大字,1940年再并入永宁庄湾里大字与仁德庄的虎尾寮大字,确立了日治时期台南州所辖台南市的范围。

1946年台南市改为省辖市后,并入由日治时期安顺庄改成的安顺乡[2]:5,取“安”顺与台“南”的一字,改名为“安南区”,确立台南省辖市与台南县之间的界线。2010年之后,原省辖县市合并,之后“台南市”的指称范围涵盖到整个台南县,相当于日治时期的台南市再加上新丰、新化、曾文、北门、新营五郡。

Remove ads

沿革

史前至郑氏王朝

Thumb
大员港市鸟瞰图》,藏于荷兰米德尔堡哲乌斯博物馆(Zeeuws Museum荷兰语Zeeuws Museum

台南市辖区过去在荷兰人于17世纪到来时,主要为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居住范围,而西拉雅族之中,以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垅社蔴豆社势力最大[3]:1[2]:1,而除了西拉雅族之外,在今东山区曾有洪雅族哆啰啯社

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台江内海后,先是在今安平区大员社(Tayouan /Tayowan,亦称台窝湾社)建设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后来又在赤崁社地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2]:1。而对于各地的原住民,自1641年4月10日第六任台湾长官特罗登纽斯(Paulus Traudenius)召开“地方会议”后,在1644年将台湾划分成北部地方会议区南部地方会议区淡水地方会议区卑南地方会议区[4][3]:1,而台南市辖区即属于当时的北部地方会议区[3]:2[2]:1

进入明郑时期后,明郑将台湾改称东都热兰遮城大员市镇改称安平镇,全岛设立一府(承天府,府治在今赤崁楼)二县(天兴县万年县),郑经时将东都改为东宁,二县改为二州[5]。而在府县(州)之下,又有四坊二十四里,大致位于今台南市境内(仅长治、维新、嘉祥、仁寿四里完全在今高雄市境内),详细如下[5]

清治时期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后,将明郑的行政区划改为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2]:2,今台南市最初分属台、凤、诸三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调整三县分界后[注 1],今台南市即归属台湾、诸罗二县[6][3]:5[2]:2。而台湾县(1887年改称安平县)与诸罗县(1787年改称嘉义县)原本是以新港溪(今盐水溪)为界,道光十五年(1835年)改以曾文溪为界,善化里东保善化里西保二保在曾文溪以南部分与安定里东保新化里西保改归台湾县[3]:7,此后两县的界线直到乙未割台时未再有明显更动[6]

府城

清朝时在今台南市中西区一带设台湾府城,城内沿用明郑时的四坊,但最初未有城垣,于雍正年间建木栅城后才有明显城界[2]:3、4。道光十五年(1835年)台、嘉二县调整县界时,府城四坊分成了东安上坊、东安下坊、西定上坊、西定下坊、西定下保、宁南坊、镇北上坊、镇北下保八个区域,同治元年(1861年)以联境组织为基础在坊之外,又分成城内东、西、南、北、中五段,城外南、北二段与小西门内外等区域[2]:4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左右,虽大致沿用明郑的里,但广储、保大、归仁已经分成了广储东里广储西里保大东里保大西里归仁南里归仁北里[3]:3[6]。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诸罗县底下在今台南市范围内有新旧咯庄、大奎壁庄、下茄苳庄、井水港庄出现[3]:3。而在康熙年间,在里之下于台湾县又划分为“图”、诸罗县划分为“保”[3]:3。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左右,台湾县底下设大目降庄,诸罗县开化里分成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兴保,善化、新化、安定分成善化里东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东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东保、安定里西保,新旧咯庄分成新啯(咯)庄、旧啯(咯)庄,此时的台南市在当时共被划为16里、9保、6庄[3]:3

雍正九年(1731年)县界调整,十二年(1734年)实施新制[6],而在这次的调整中“新化里西保”仍归诸罗县,但“新化里东保”改归台湾县,并更名为“新化里”[3]:5

乾隆五年(1740年),诸罗县部分的茅港尾保改为茅港尾庄,大奎壁庄又写成大龟(圭)璧庄[3]:6。乾隆十七年(1752年),仁德里分成仁德南里仁德北里[6]。而到了乾隆廿五年(1760年)时,赤山保析分出果毅后保、铁线桥保,佳里兴保析分出麻豆保,安定里西保分出萧垅保,大圭璧庄与汫水港庄析分成盐水港保、太子宫保,下茄冬庄析分成下茄冬北保、下茄冬南保,新啯(咯)庄、旧啯(咯)庄析分成哆咯啯东保、哆咯啯西保[3]:6

道光十五年(1835年)调整台湾、嘉义二县县界,善化里东保、善化里西保二保在曾文溪以南部分与安定里东保、新化里西保改归台湾县[6][3]:7。而到了同治十年(1871年)左右,台湾县的崇德、永康、新化[注 2]三里已析分成崇德东里崇德西里永康上中里永康下里新化东里新化西里、新化南里、新化北里,此外今玉井区一带称为“善化里西保内中股”;嘉义县方面,安定里西保与萧垅保调整为安定里西保与安定里西港仔保,哆咯啯东、西保改为哆咯啯东上保、哆咯啯东下保[6][3]:7

而参考日本《台湾堡图》的调查[注 3],光绪十四年(1888年)左右,今台南市在安平县与嘉义县的保、里、庄大致如下[3]:8

更多信息 县名, 里、保、庄 ...
Remove ads

日治时期

1895年,日本于5月21日公布《台湾总督府假条例》与《台湾总督府假条例制定》,提供相关政令的法源,并于6月28日公布《台湾岛地方假官制制定件》,7月3日公布《地方官假官制制定件》来划设地方行政区。原本台南府改为台南县,下设凤山、恒春、嘉义、凤山四支厅,但因为台湾民主国与各地民众的抗日,8月6日颁布〈台湾总督府条例〉后,8月24日颁布〈民政支部及出张所规程摘要〉,将原先规划的三县一厅改为一县二民政支部一厅,今台南市为当时的“台南民政支部”[注 4]安平出张所与“台湾民政支部”嘉义出张所[7][8][9]:186[10][3]:9。但实际上台南民政支部到了11月13日才正式设置[9]:187,同日嘉义出张所改隶台南民政支部,而安平出张所则在12月31日撤销,原辖区成为民政支部直辖[7]。1895年的台南市街划分为五区[2]:5

县厅时期(1896-1920)

明治廿九年(1896年)4月1日因〈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台南民政支部改回台南县,今台南市为当时的县直辖地与嘉义支厅[9]:187,而台南府城内分为第一到七区[2]:3。当时虽开始出现“台南市”、“台南市街”、“台南城市”之名,但仅作为堡里名使用,不具法人地位。

明治三十年(1897年)6月10日推行六县三厅制,台南县嘉义支厅独立为嘉义县[注 5][9]:187,此时在县厅之下设有辨务署,今台南市的辖区在当时(1897年)设置有台南、关帝庙、湾里、大穆降、噍吧哖、萧垅、六甲、店仔口、盐水港等九个辨务署[3]:9

明治卅一年(1898年)6月20日,改为三县三厅制,凤山县与嘉义县并入台南县,辨务署亦有所调整[9]:188,今台南市辖境仅由台南、大穆降、蕃薯藔、蔴豆、店仔口、盐水港六个辨务署管辖,但后来在辨务署之下增设支署,而支署的管辖范围已经不完全与堡里边界相关[3]:9。之后辨务署历经调整,在明治卅四年(1901年),今台南市范围归台南辨务署(直辖地、安平支署、车路墘支署、外宫后街支署)、大目降辨务署(直辖地、关帝庙支署、湾里支署、噍吧哖支署)、蔴豆辨务署(直辖地、萧垅支署、六甲支署)、盐水港辨务署(直辖地、新营庄支署、店仔口支署、北门屿支署、前大埔支署)、蕃薯藔辨务署,共五辨务署十二支署[3]:9、10

在明治卅四年(1901年)11月11日,实施二十厅制,同时废止辨务署,今台南市范围分成盐水港厅台南厅[8][3]:13[9]:189,厅之下设支厅,台南厅之下有安平、噍吧哖、湾里、关帝庙、大目降、车路墘六个支厅,盐水港厅之下有新营庄、六甲、北门屿、萧垅、店仔口、前大埔、蔴豆七个支厅[3]:14。而在明治卅六年(1903年)时,由于台南市(府城一带)区分复杂,所以临时土地调查局将之用天干自甲到辛分成八区[1]:137

Thumb
1915年台南厅行政区划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5日实施十二厅制,原有的盐水港厅被分割,六甲、北门屿、萧垅、蔴豆归台南厅,盐水港、店仔口归嘉义厅[3]:14[9]:189。而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1月18日公布的第三号告示中,台南市(原府城地区)分成东西两区,底下又分成甲到辛八个区域[1]:137。以下为根据《台湾总督府府报》资料列出的行政区域资料[12]

更多信息 厅名, 直辖或支厅名 ...
1910年时的台南厅与嘉义厅盐水港、店仔口支厅行政区划

台南厅在大正五年(1916年)9月初前就已向台湾总督府为直辖的台南市[注 11]提出町名改正的申请,之后于11月3日正式公布,同时也确立“台南市”为一个堡里;大正五年(1916年)时的“台南市”状况如下[1]:137、138

上述町名公布后,台南厅在大正六年(1917年)4月4日发函给总督府,希望能废除天干的分区,改用町来代替,公文往返之后改正案却因为涉及地籍更正与地方法院协调等事情而在该年8月4日中止,于大正八年(1919年)2月18日重新进行,最后在该年4月1日实施新制,在台南厅直辖之台南东西二区之下设街庄级的町,町下分丁目[1]:139。大正八年(1919年)“台南市”状况如下[14][1]:140

更多信息 区名, 区役场位置 ...
Remove ads

台南州时期(1920-1945)

大正九年(1920年)7月30日,台湾总督府以律令第3号发布〈台湾州制〉,以律令第5号发布〈台湾市制〉,以律令第6号发布〈台湾街庄制〉,并以府令第43号宣布于今年10月1日施行[15];此外在8月10日以府令第四十七号公告了五州二厅各自的辖区,并于9月1日正式调整[16]。在此次的行政区划改制中,今台南市辖区均为当时台南州的一部分,即州辖市的台南市新丰新化北门新营曾文五郡[3]:16。台南市与五郡在大正九年(1920年)的行政区划如下:

更多信息 郡市, 街庄与街庄下大字 ...
1920年时的台南市、新丰郡、新化郡、曾文郡、北门郡及新营郡

此次行政区划改革所形成的街庄,为现在台南市各区的前身,但之后仍有所调整。仅调整名称的更动有昭和八年(1933年)12月20日佳里庄与新营庄升格为街[17]、昭和十五年(1940年)6月17日善化庄升格为街[18]与昭和十八年(1943年)10月1白河庄升格为街[19][3]:16

而涉及到范围变动的调整有: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1日新丰郡永宁庄的“下鲲鯓”并入台南市[20];昭和十三年(1938年)4月1日北门郡七股庄的“土城子”、“青草仑”改隶新丰郡安顺庄[21];昭和十五年(1940年)10月1日,新丰郡永宁庄废庄,该庄的“鞍子”、“湾里”改隶台南市,“牛稠子”、“十三甲”、“车路墘”、“三甲子”、“大甲”等大字则改隶同郡的仁德庄,同日仁德庄的“虎尾寮”也改隶台南市[22]

此外当时的台南市在昭和七年(1932年)因为桶盘浅、盐埕、郑子寮的发展,曾想再增加曙町[注 12]、千岁町[注 13]、昭和町[注 14]、汐见町[注 15]等,而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的《台南市读本》一书,所新列的町名有伏见町水道町白川町若竹町乃木町青叶町昭和町汐见町,但只是通俗称呼,未正式使用[1]:141[注 16]。另外台南市在昭和十年(1935年)公告〈台南市区长规程〉,将台南市各町与大字分成42区,如旭北门区、竹园寿区、清水区、高砂区、绿区等[1]:141。此外台南市的町与大字曾分成18个区,但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再整并成安平、东、西、南、北、中、真滨、青滨八个管制区[2]:4

更多信息 日治末期的台南市行政区划[25]:5, 18区 ...
Remove ads

民国时期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该年10月成立接管台湾。台南州方面,台南州接管委员会委员在1945年11月8日从台北搭乘火车南下,于下午抵达台南市,隔天(11月9日)该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委员是韩联和,日治时期台南市的八个管制区被改成自治区[9]:223。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1945年12月11日公布〈台湾省县政府组织规程〉,将日治时期五州三厅改为八个县,州、厅之下的郡与支厅改成“区”(置区署)[26]。而日治时期的台南市役所在1945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台南市政府”之后被取代,首任市长为韩联和[9]:224

省辖时期(1946年-2010年)

民国卅五年(1946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1月7日、1月19日公布施行了〈台湾省乡(镇)民代表会组织规程〉与〈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将日本时代的庄、街改为乡、镇[27][28]。在“大县制”时期,从台南州改制而成的台南县由于台南市成为“省辖市”而脱离台南县[9]:224,县治遂迁到新营镇[3]:17。民国卅九年(1950年)改实施“小县制”,台南县分出嘉义县云林县,此后确立省辖时期的台南县市范围[9]:224[3]:17

台南市
Thumb
改制前台南市地理位置

台南市初期划分为安平、东、西、南、北、中、真滨、青滨等八区,于民国卅五年(1946年)1月7日成为省辖市后[9]:224,将台南县安顺乡划入改为安南区,2月1日将全市改划分为七区:东区中区西区南区北区安平区安南区[2]:5[29]。此外在民国卅五年(1946年)2月,台南市将原有的町改为33条街路,如原本大正町一、二、三丁目(火车站儿玉绿园)便改名为“中山路”[30],地籍方面则在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3月30日经台湾省政府核定后,将町改为段,而原本31町町名中没有沿用为段名的有:绿町(改称建业段)、旭町(改称胜利段)、明治町(改称成功段)、大宫町(改称永福段)、大正町(改称中山段)、末广町(改称中正段)[1]:141

而省辖时期的台南市行政区划调整主要与中区与邻近各区有关,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的大调整确立了中、北、东、南四区之间至今的界线[2]:5。而后在2004年1月1日时,原以西门路为界的中区、西区并为中西区[31]

Thumb
1945年-1946年
Thumb
1946年-1946年
Thumb
1946年-1979年
Thumb
1979年-1985年
Thumb
1982年-2004年
Thumb
2004年-2010年
台南县
Thumb
改制前台南县地理位置

台南县是由台南州改制而成,民国卅六年(1947年)时的辖境是除了台南市(原州辖市与新丰郡安顺庄)、嘉义市(原州辖市与嘉义郡水上庄[注 22]、东石郡太保庄[注 23])两个省辖市之外的原台南州辖区,但是由于原本州治所在的台南市已不属于台南县,遂将县治迁到新营镇。而原本的郡、街、庄,在战后改成了区、镇、乡。在今台南市辖区内,台南县设有新营、北门、曾文、新化、新丰五区,其中新丰区因为新丰郡役所在台南市内,区署改设于归仁乡,而由于县治迁到新营的关系,新营区区署在民国卅五年(1946年)7月25日裁撤改为县直辖[32]:214。而在大县制时期(1946年-1950年)的行政区变动有:民国卅五年(1946年)5月1日番社乡改称东山乡[32]:214,以及卅五年(1946年)7月时,左镇乡光和村(今左镇区光和里)的“石仔崎”与“卓猴”改隶山上乡平阳村(今山上区平阳里)[3]:310、819、山上乡的大社与潭顶改隶新市乡(现为新市区大社里与潭顶里)[3]:518、819,民国卅七年(1948年)安定乡胡家村、胡厝村(原安定庄胡厝寮大字)改隶善化镇(现为善化区胡家里、胡厝里)[3]:558、860

民国卅九年(1950年)9月8日后实施“小县制”[33],确立今台南市的辖境,同时县辖区也遭到裁撤。在小县制时期(1950年-2010年),台南县底下的乡镇市界线维持固定,仅有学甲乡升格学甲镇(1968年)、新营镇升格新营市(1981年)、永康乡升格永康市(1993年)等变动[3]:18

在跟2010年与台南市合并前,台南县本共划分成2个县辖市、7个及22个

Thumb

柳营乡
大内乡
新营市


新化镇


西港乡
安定乡
六甲乡
官田乡
东山乡
白河镇
后壁乡
麻豆镇
下营乡
学甲镇
佳里镇
七股乡
将军乡
永康市
仁德乡






善化镇
新市乡
山上乡
玉井乡
南化乡
楠西乡


另外虽然由日治时期的郡改成的区在民国卅九年(1950年)就遭到裁撤,但台南县政府仍然使用五区进行施政配置,如2010年的教育视导区仍分成新营、曾文、北门、新化、新丰五区[32]:182。而因曾文溪流过境内,传统上以曾文溪为界河,将新丰、新化二区分为溪南地区,北门、新营、曾文分为溪北地区[9]:225

合并改制后(2010-)

2009年6月29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审查通过“台南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案,之后在2010年12月25日,台南县台南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的台南市。改制之后,原台南县的乡镇市皆改为区,乡镇市底下的村里区一律改为里。

2017年11月10日,台南市政府确定将原本752里14,730调整成649里9,660邻并将此事公告,未涉及里名更改者(515里)将在2018年1月29日实施,涉及者(127里)则在2018年4月30日实施。而由于部分的里合并的关系,所以此次调整产生了76个新里名。

列表

台南市共辖37区,以下资料时间为2024年底[34]

更多信息 区名, 区域 代码 ...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4年底人口减去2023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Remove ads

地图

台南市行政区划
Thumb

图集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