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谢自南

臺灣傳統大木匠師暨建築師(1925年-1980年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谢自南台湾话Siā Tsū-lâm,1907年2月7日—1990年7月7日[a],字启薰,出身台湾澎湖后窟潭(重光里),传统木造庙宇大木匠师与当代水泥建筑的设计师。谢自南曾承包机场与发电厂等多项官方大型工程,亦参与庙宇修建工程达七十馀所,作品遍布澎湖、高雄日本新加坡等地。[1][2]

事实速览 谢自南, 字 ...
Remove ads

师承

谢自南受业于父亲谢江,谢江出生于同治九年(1870-卒年不详),约莫于光绪11年(1885年)十五岁拜入同住后窟潭处的邻居叶妈利门下[3]:22,业界尊称其为“江司”。[1]

叶妈利(1821-1895)早年曾赴金门学习大木作技艺[3]:22,金门匠艺含括同安厦门地区,皆属泉州匠派[4]:117-118,叶妈利传艺于二子叶元与叶一贯,谢江是叶妈利“叶系”唯一的外传弟子[3]:25

谢江收徒甚多,不仅传艺于儿子谢建(谢见)[b]、谢自南、谢自北、谢自东与谢自西,也收侄子谢自本、外甥余金木、小舅胡朝印以及蔡帕等为徒,另成“谢系”一脉。[4]:117-118

而“叶系”始祖叶妈利逝世于清、日政权之交的1895年,“叶系”第二代叶元未及传承技艺便先于大正二年(1913)逝世,待叶元三子叶得令(1905-2000)年长至17岁时,便于大正九年(1920)拜谢江为师,“叶系”遂得以延续下去。[3]:22-25

Remove ads

生平

日治时期

谢自南大正12年(1923)自马公公学校毕业后,16岁起正式跟随父兄谢江与谢建左右学习版筑、木工与图面绘制等技术,未及一年便公推为谢江的“木匠头手”,17岁即可独当一面“出师”,足称天分卓绝。[1][2]

大正14年(1925),谢江延揽澎湖观音亭整建工程,当时观音亭的庙宇重修图案系由时年仅18岁的谢自南所绘,足见其才华。[2]昭和8年(1933),谢江受聘为妈宫城隍庙修建的大木匠师,据称庙身整体设计与现场工程实际上是由谢自南负责。[2][5]

昭和10年(1935)谢自南移居高雄经营营造厂,陆续承揽多份官方大型现代化工程,如大甲溪上游天冷发电所(今天轮发电所)、二战末期(1943-1945)派往海南岛参与其他工程。

中华民国时期

谢自南在战后返台,时已光复,中华民国37年(1948)谢自南又参与松山机场扩建与桃园军用机场工程,却由于正值国共第二次内战,岛内通货膨胀严重、政府财力匮乏,谢自南虽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却落得大失血本。民国47年(1958),谢自南遭陷害入狱九个月馀,虽于翌年获得平反出狱,却从此不愿再承接任何官方工程,回归宫庙建筑的本业,并以设计为主。[1][2]

Thumb
新加坡天福宫

民国48年(1959)重返寺庙工程的谢自南建筑风格丕变,因应庙宇建材多以钢筋水泥为主,设计也多采北方宫殿的形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高雄文武圣殿(1953)、高雄三凤宫(1962)、台南婴仔仙天公庙(1963)、日月潭文武庙(1968)与嘉义九华山地藏庵(1971)等等,其中位于南投县的日月潭文武庙在兴建期间,时任总统的蒋介石(1887-1975)多次视察工程,次数达到六次之多。[1][2]

民国61年(1972),新加坡天福宫重启修建,当地华侨委请谢自南绘制设计蓝图[2],翌年7月6日,新加坡政府指定天福宫为国定古迹[6]

民国79年(1990),谢自南病逝于高雄,享寿83岁。[1]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 除了建筑本行之外,谢自南喜好研究数学,曾发表过数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另外在民国42年(1953)拜南管乐器演奏家黄朝枝为师,后自组“清音南乐社”,曾率乐团赴美国日本等学校交流。著有《南乐指谱新铨》。[2]
  • 谢自南于昭和5年(1930)和欧菊结婚,生有三男七女;欧氏于民国64年(1975)往生,谢自南续弦黄妙丹,另生一男一女。[2]
  • 谢自南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三女谢掌珠,是台湾首位女性飞行员。[2]
  • 谢自南外孙女赵心绮英语Cindy Chao为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作品“牡丹”发表于2018年伦敦大师杰作展(Masterpiece London),并获选“大师杰作奖”。[7][8]

宫庙作品

风格

青壮期

澎湖观音亭与妈宫城隍庙为阖澎公庙,历代不乏多次翻修,近代样貌乃奠定于谢江、谢自南于日治时期的整建工程,其施作风格可归属谢自南早年代表作品。

澎湖观音亭格局为五开间两进落,俯瞰庙身呈现正方形,穿廊兼具护龙与回廊的功能,且左右护龙后方各置钟鼓楼(今不开放)的设计,当时放诸全台湾系较为罕见。[9]:47

妈宫城隍庙亦为合院式建筑,屋顶采硬山式作法,山墙外屋坡相连,施工难度高;正殿空间连结拜亭,将正殿与后殿合并,两侧护龙连结三川殿,形成空间配置上为两进落、实际上具备三进落空间的型态,在当时可谓十分新颖的设计。[9]:61-62

Remove ads

中晚期

谢自南五十岁后重操旧业,一改早年闽南式木架构简朴的庙宇风格,此一时期的庙宇举凡外观、屋顶与斗栱多采用北方宫殿形式,正殿左右舍弃传统常见的单层护龙,改置楼阁式的钟鼓大楼,庙身阙巍壮阔,外观更显气派华丽,此建筑型态影响深远,甚至成为1970年代宫庙兴建的主流风格。[5]

列表

更多信息 序列, 县市别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