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国革命

一連串導致十三殖民地從英國獨立,並成為美國的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革命
Remove ads

美国革命(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又称美国独立革命,是一场发生在1765年至1783年之间的殖民地反抗运动和独立战争,期间北美十三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时期的高峰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4月19日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拉开序幕。美国革命领袖最初是以英国臣民的身份,为殖民地寻求更大的自治权,但后来转向支持完全独立,并认识到必须赢得独立战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1775年6月,第二次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次年,大陆会议一致通过《独立宣言》。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大部分时间战局都悬而未决。然而,1781年华盛顿和大陆军在约克镇围城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促使乔治三世国王和英国政府谈判结束殖民统治,并承认美国独立。这一协议于1783年在《巴黎条约》中正式落实,从而确立了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

事实速览 日期, 地点 ...

爆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殖民者对殖民统治的不满,源于1763年英法北美战争中法国战败后不久,尽管殖民地参与并支持了这场战争,英国议会仍征收新税以补偿战时开支,并将殖民地西部土地控制权移交给驻蒙特利尔的英国官员。1765年,来自几个殖民地的代表召开印花税会议英语Stamp Act Congress,其发布的《权利与不满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Rights and Grievances》主张,没有代表权的征税侵犯了他们作为英国人的权利。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汤森法案》后,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为平息日益高涨的反抗,乔治三世国王向波士顿派遣英国军队,这些军队于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顿惨案中向抗议者开火,导致多人死亡。1773年12月16日,“自由之子”革命者乔装成美洲原住民,登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成箱的茶叶倾倒入波士顿港,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标志著美国革命向更激烈方向升级。伦敦随之关闭波士顿港,并颁布一系列惩罚性法律,实际上终结了马萨诸塞的自治,导致革命情绪进一步升温。

1774年末,十三殖民地中的十二个派出代表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乔治亚省于1775年加入。第一次大陆会议开始通过地下通讯委员会英语Committees of correspondence协调爱国者抵抗。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后,大陆军包围波士顿,迫使英国军队于1776年3月乘船撤离,从而使爱国者在每个殖民地掌握控制权。1775年8月,乔治三世国王颁布《镇压造反与叛乱宣言英语Proclamation of Rebellion》,宣布马萨诸塞处于公开反抗和叛乱状态。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开始审议《邦联条例》,旨在为十三殖民地确立自治的法律基础。7月2日,他们通过《李氏决议文》,支持国家独立;7月4日,一致通过主要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体现了18世纪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拒绝君主制贵族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等不可剥夺之权利

独立战争在随后五年中继续进行。1776年12月圣诞夜,乔治·华盛顿率领军队横渡特拉华河英语George Washington's crossing of the Delaware River,突袭驻扎在特伦顿黑森佣兵并取得战术胜利。1777年夏季,英军于萨拉托加之役遭大陆军击败,此役成为战争的重要转捩点,并促使法国加入战争,罗尚博伯爵率领特别远征军抵达美国,将美国独立战争升格为全球战争。1781年9月28日起至10月19日,乔治·华盛顿在拉法叶侯爵、法国陆军及海军的支持下,率领大陆军在约克镇围城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俘获英国将军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的约7500名英国及黑森雇佣兵。此战震撼英国议会与内阁,削弱乔治三世对议会的影响,导致诺斯勋爵政府于1782年垮台。议会逐渐形成共识,赞成停止战争并与美国谈判,最终于1783年签署《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并将密西西比河以东、五大湖以南的几乎所有领土让给这个新国家。

美国革命的影响深远,其推崇的个人自由和共和主义思想间接启发了法国大革命,并直接影响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也为后来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提供了参考。《独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与奴隶制度矛盾,引发了关于种族平等的长期争议,北部州逐步废奴,但南部维持奴隶制直至南北战争,相关问题持续影响美国政治。随著革命的胜利,美国成为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为基础建立联邦宪政共和国的现代国家,将“被治理者的同意”和法治原则扩展到大陆领土。革命后,美国经历了社会经济剧变,人口快速增长,出版业兴盛促进思想传播,西部扩张加速,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工业化蓬勃发展。

Remove ads

起源

历史背景

北美十三殖民地于17世纪作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而建立,涵盖新英格兰殖民地英语New England Colonies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罗德岛康涅狄格)、中部殖民地英语Middle Colonies纽约纽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和南部殖民地英语Southern Colonies马里兰维珍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乔治亚)。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后,这些殖民地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殖民地居民多为英国移民或其后裔,视自己为英国臣民,享有“英国人权利”,如财产保护和法律程序权利。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为后来的美国革命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1650至1750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自治意识,并萌生对英国政策的反抗。

殖民地早期的政治结构深受英国影响,但具地方特色。各殖民地多由英国王室特许公司设立,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马萨诸塞等新英格兰殖民地由清教徒主导,强调宗教和社区治理,选举地方议会管理内政。维珍尼亚等南部殖民地则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议会由财产拥有者控制。中部殖民地如宾夕法尼亚因贵格会影响,注重宗教自由多元文化。殖民地议会负责立法和征税,但王室任命的总督拥有行政权,英国议会保留否决殖民地法律的权力。这种结构在17世纪中叶运行顺畅,但不列颠内战(1642年—1651年)间接影响殖民地政治,由于王权与议会之间的冲突,殖民地一度出现权力真空,部分地区(如新英格兰)实际上获得更大自治权。1660年王政复辟后,麻萨诸塞殖民地并未立即承认查理二世为合法君主,直到1661年才正式派遣使者向国王表达效忠。

1670年代的菲利普国王战争(1675年至1676年,部分地区延续至1678年)成为新英格兰的重大转折点。殖民地与万帕诺亚格族领袖梅塔科姆英语Metacomet(即“菲利普国王”)及其盟友爆发激烈战争,英国本土未派遣军事援助,殖民地主要依靠地方民兵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加强了新英格兰各殖民地的联合与自卫传统,并在历史学者如吉儿.莱波尔英语Jill Lepore(Jill Lepore)的观点中,被视为促进地方自信的契机[1]。然而,殖民地并未因此产生独立意识,依然效忠英王。

Remove ads

早期冲突

Thumb
红色区域是革命之前大英帝国的十三个殖民地,粉红色区域为法印战争之后大英帝国主张的地区,橘色区域为西班牙主张的地区。

1680年代,英国王室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引发冲突。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认为殖民地自治威胁帝国统一,开始废止特许状[2]。1686年,詹姆士二世将新英格兰殖民地、纽约和纽泽西合并为新英格兰自治领,由埃德蒙·安德罗斯直接统治,限制殖民地议会、城镇会议英语Town meeting和财产权,并征收新税。此举引发强烈不满。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玛丽二世登基;1689年波士顿起义推翻新英格兰自治领的安德鲁斯总督[3][4]。随后,英国颁布1691年《马萨诸塞特许状》,合并马萨诸塞湾与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立马萨诸塞湾省,虽然殖民地仍保有议会与一定程度的自治,但总督改由王室任命,显示英国仍在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经济上,英国推行重商主义,视殖民地为母国经济的附属。1651年起,一系列《航海法案》要求殖民地只能与英国或其殖民地贸易,指定商品(如烟草)必须运往英国,进口需经英国港口缴税[5][6]。1699年《羊毛法令[7]、1732年《帽子法令[8]和1750年《铁法令英语Iron Act》进一步规范殖民地产业,限制与外国竞争。新英格兰的造船业因法案限制外国船只而受益,但1733年《{糖蜜法令英语Molasses Act》对糖蜜征收每加仑六便士关税[9],影响新英格兰的朗姆酒贸易,引发走私贿赂[10][11]。1740年代,英国因国内外战争及资源分配问题,对殖民地贸易法执行松懈,形成“有益忽视英语Salutary neglect”(salutary neglect)政策,殖民地因此享有较高自治与经济弹性。

1740年至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北美称之为乔治王战争),新英格兰殖民地动员民兵,并在皇家海军支援下攻占了法国位于布雷顿角岛路易斯堡英语Louisbourg。然而,1748年签订的《艾克斯拉沙佩条约》将路易斯堡归还给法国,以换取欧洲战场上其他领土。殖民地对此结果普遍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才夺取要塞,却在外交谈判中被英国交还给法国,这加深了殖民地对英国决策的不信任[12]

政治上,殖民地受启蒙运动辉格党理念影响,强调自由和反对暴政。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发展为君主立宪制,十三殖民地也建立起模仿英国下议院的地方议会,由财产拥有者选举产生,强调只有殖民地议会本身才有课税权。这种自治理念在18世纪中叶逐渐演变为“无代表,不纳税”的主张。至1750年代,十三殖民地人口从1650年的约5万增至约120万,经济多元化,文化上受启蒙思想影响,自治意识增强。虽然仍视自己为英国臣民,但对英国在税收和贸易限制方面的政策抗拒为1760年代的革命冲突埋下种子。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1754年—1763年)是美国革命前的重要历史转折点。这场全球性冲突涉及英国、法国及其盟友,战场遍及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对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战争不仅重塑了北美地缘政治格局,还因英国随后的政策调整,激化了殖民地与母国的紧张关系。美国史学界“帝国学派”(Imperial School)的代表人物劳伦斯·H·吉普森英语Lawrence H. Gipson(Lawrence H. Gipson)主张,美国革命并非单纯的殖民地独立运动,而是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为整合庞大帝国与筹措战债而改变殖民政策所引发的冲突[13]

这场战争始于1754年,起因于俄亥俄河谷的领土争端,英国与法国均试图控制这一地区的毛皮贸易英语North American fur trade和战略要地。英国动员约45,000名士兵,包括正规军和殖民地志愿者,殖民地也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民兵,部分开支由英国政府补偿。战争初期,英国屡遭挫败,如1755年爱德华·布雷多克英语Edward Braddock将军在莫农加希拉战役的惨败,但1759年攻克魁北克后局势逆转。1763年《巴黎条约》结束战争,法国割让密西西比河以东领土(包括加拿大魁北克)和佛罗里达(转交西班牙后由英国控制),使英国成为北美主导力量。然而,战争使英国国债激增至约1.33亿英镑,几乎是年收入的13倍,迫使政府寻求新财源并加强对殖民地的管理。

为管理新领土和防御潜在威胁,英国政府于1763年决定在北美永久驻扎约10,000名士兵,主要由格伦维尔政府规划。驻军旨在保护新获得的加拿大和佛罗里达地区,执行海关税务,防止白人殖民者与原住民冲突。殖民地居民对和平时期的常备军反感,认为其违背英国宪政传统。1765年《驻军法英语Quartering Acts》要求殖民地提供军队住所和补给,进一步加剧不满。此外,英国削减对原住民的传统礼物外交(如1762年阿默斯特将军的政策),激怒了俄亥俄河谷及五大湖地区的部落,引发1763至1766年的庞蒂亚克战争。虽然英军最终平息了起义,但此事件暴露了英国在新取得领土管理上的困难,并促使政府颁布《1763年公告》,以限制殖民者向西部扩张。《公告》禁止殖民者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定居,旨在减少与原住民冲突并降低军费开支。许多殖民者,特别是土地投机者和退伍军人,认为战争胜利应赋予他们西进权利,对《公告》强烈不满。公告未能有效阻止西进,反而加深了殖民者对英国权威的质疑。

经济上,英国为偿债加强对殖民地的税收和贸易管制。《航海法案》长期限制殖民地与外国贸易,但此前执法宽松,允许走私。1760年代,英国开始严格执行,使用“协助令状英语Writ of Assistance”进行广泛搜查,引发新英格兰商人反弹。1761年,马萨诸塞律师小詹姆斯·奥提斯英语James Otis Jr.抗议“协助令状”违反英国臣民权利,虽败诉,但其论点启发了殖民地对“无代表,不纳税”的诉求。约翰·亚当斯后称此为美国独立意识的萌芽。

七年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英国在北美的控制,但也带来财政和管理挑战。英国试图通过驻军、公告和税收政策整合帝国,却无意间激化了殖民地的不满。殖民者虽仍视自己为英国臣民,但对权利受侵蚀的担忧逐渐增长,为1760年代的革命冲突奠定了基础。

Remove ads

税赋课征争议

《食糖法》及《印花法令》

Thumb
1763年公告》后的英国新边境

1763年至1775年间,英国政府试图透过新税法筹措资金,以偿还七年战争的债务并维持北美驻军。战争结束后,英国债务大幅增加,达到约1亿3300万英镑,年利息约5百万英镑,占国家预算非常之大的比例。首相乔治·格伦维尔于1763年上台后,认为殖民地应分担帝国防卫成本,因为殖民地税负相对本土轻微,在人均基础上,殖民地居民向帝国缴纳的税款仅为1先令,而英国本土居民缴纳的税款为26先令。格伦维尔的政策旨在加强税收执法和引入新税种,但这引发殖民地对英国议会权力的质疑,特别是“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

1764年的《食糖法》是英国对殖民地税收改革的开端。这项法律将糖蜜进口税从每加仑6便士降至3便士,但首次严格执行,并对葡萄酒咖啡靛蓝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同时,法案加强海关执法,并由无陪审团的副海军法庭审理走私案件。英国政府估计,此法可每年筹措约45,000英镑,用于偿债和维持北美驻军。殖民地商人,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朗姆酒制造者,对此不满,因为它干扰了与法属荷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虽然税率降低,但严格执法被视为对殖民地经济自主的侵犯。同年通过的《货币法英语Currency Act》进一步限制殖民地发行纸币,旨在稳定帝国货币,但加剧了殖民地的通货短缺和经济压力。

《食糖法》后,由于英国国内反对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并增加税收,国会遂要求殖民地分担驻军开支[14],英国议会进而于1765年通过《印花法令》,这是首个直接对殖民地内部交易征税的法律。税法要求所有官方文件、报纸年历、小册子、商业合约、许可证甚至扑克牌,都需贴上印花税票,税额从1便士到数英镑不等,预计每年可筹措约60,000英镑,用于支付北美驻军费用。税负实际上较低[15],但殖民地居民反对的核心在于英国议会无权征税,因为殖民地在议会中无代表。小詹姆斯·奥蒂斯等殖民地领袖主张,税收需经殖民地议会同意,否则违反英国宪法传统。英国政府则主张虚拟代表,即议会代表整个帝国,包括无选举权的群体,但奥蒂斯反驳称,议会中无人专责殖民地事务,因此无有效代表。

《印花法令》引发广泛抗议,殖民地成立“自由之子”组织,使用宣传、抵制英国货和暴力手段阻碍税法执行。在波士顿,“自由之子”焚烧税务记录并洗劫首席法官托马斯·哈钦森的住所。其他殖民地如纽约费城也发生类似示威。抗议促使九个殖民地于1765年10月召开印花税会议,通过《权利与不满宣言》,主张殖民地居民享有与英国本土臣民同等权利,反对无代表税收,并呼吁联合抵制英国商品。会议强调,税收权属殖民地议会,而非英国议会。

抗议导致英国贸易损失,1765年7月罗金汉政府上台后,议会辩论废除税法。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66年2月在议会作证,指出殖民地在七年战争中贡献大量人力和资金,估计提供约25,000士兵,相当于英国派至北美的正规军数目,进一步税收不公可能引发叛乱[16][17]。议会于1766年2月废除《印花法令》,但同时通过《宣告法令》,宣称议会对殖民地拥有“在所有事务上”的立法权。此举旨在维护议会权威,但殖民地视为胜利,广泛庆祝。

Remove ads

《汤森法令》和波士顿大屠杀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旨在筹措资金并主张对北美殖民地的权力。这组法案以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命名为《汤森法令》,包括《1767年收入法》、《海关委员会法》、《纽约限制法》、《补偿法》,以及《1768年副海军法庭法》。其中《收入法》对从英国进口到殖民地的玻璃油漆、纸张和茶叶征收关税,预计每年可筹措约40,000英镑,用于支付殖民地总督和法官薪资,使其独立于地方议会,从而强化英国控制。《海关委员会法》在波士顿设立新海关局,加强贸易法执法和打击走私。《纽约限制法》暂停纽约议会立法权,直到其遵守1765年《驻军法》,提供英国军队住所和补给。《补偿法》降低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税,允许廉价再出口到殖民地。《副海军法庭法》在波士顿、费城和查尔斯顿设立新法庭,审理海关违规案件,无需陪审团。

英国政府认为这些税项为外税,用于贸易管制而非内税,因此不会像1765年《印花法令》那样引发强烈反对。汤森相信间接税对一般民众影响较小,不易激起民怨。然而,殖民地居民视这些税为专门针对殖民地的收入税,目的是从殖民地获取资金而非仅管制贸易。英国议会视自身为帝国最高立法机构,主张殖民地为附属法人,无需征询即可征税。虚拟代表论被用来辩护,称多数英国人亦无直接选举权,但殖民地领袖如约翰·狄金森于1767年12月起在费城报纸发表《宾夕法尼亚农民的来信》(Letters from a Farmer in Pennsylvania)中驳斥此说,主张议会任何税收皆违宪,因为其目的是筹资而非贸易管制,警告此举开启危险先例[18],强调地理距离和利益差异使虚拟代表无效。狄金森的书简广泛流传,强化殖民地对英国权力的质疑。

殖民地对《汤森法令》的反应包括广泛抗议和经济抵制。马萨诸塞议会于1768年2月发表一份巡回信英语Massachusetts Circular Letter,敦促其他殖民地协调抵抗税法,主张税收需经殖民地同意。总督弗朗西斯·伯纳德英语Sir Francis Bernard, 1st Baronet要求议会撤回信件,议会拒绝后被解散。波士顿商人于1768年1月发起不进口协议,拒绝英国货,其他港口如纽约和费城跟进。维珍尼亚议会通过“联盟”决议,抵制税项商品。抵制导致1769年英国出口下降约38%[19],但不如预期有效,因为税项商品广泛使用,许多商人未完全参与,且抵制于1770年开始瓦解,到1771年结束。

执法过程中,波士顿成为冲突焦点。1768年6月10日,约翰·汉考克的船只自由号因涉嫌走私被海关扣押,引发暴动,群众袭击海关官员,迫使他们逃离。英国军舰罗姆尼号英语HMS Romney (1762)参与扣押,并强征水手,进一步激怒当地居民。海关局向伦敦报告波士顿处于暴动状态,促使英国派遣军队。1768年10月1日,约1,000名英国士兵进驻波士顿,维持秩序和执法,但这加剧紧张,殖民地视为武力压迫,士兵与居民冲突频发。1770年2月,一名海关人员在抗议中射杀11岁男孩克里斯多福·塞德尔,引发更大愤怒。1770年3月5日晚,一群300至400名殖民地居民在波士顿海关大楼外包围哨兵休·怀特,投扰辱骂并投掷雪球、石头和垃圾。托马斯·普雷斯顿上尉带7名士兵增援,群众继续挑衅,一士兵被棍打倒。士兵未接获开火命令,但恐慌中开枪,击中11人。三人当场死亡,另外两人伤重不治。事件迅速被称为波士顿大屠杀。随后,总督托马斯·哈钦森下令士兵撤至城外的威廉城堡,以缓和局势。事后,两名军人被判误杀,罚拇指烙印。审判强调士兵恐慌和群众挑衅,但爱国者如山缪·亚当斯保罗·里维尔利用事件宣传反英情绪。

事件加速英国与殖民地关系恶化。1770年3月5日,诺斯勋爵在议会提议废除大部分《汤森法令》税项,仅保留茶叶税以主张议会权力,4月12日获批准。废除暂时化解危机,抵制大多停止,但茶叶税保留象征英国税权,革命者主张只有殖民地议会可征税。1772年6月,加斯皮号事件英语Gaspee affair中,殖民者烧毁英国海关船只,被控叛国立案调查但无结果。1773年,哈钦森和副总督安德鲁·奥利佛英语Andrew Oliver之间的一封私人信件被公开英语Hutchinson letters affair,内容主张殖民者不能享有与英国人完全相同的自由,奥利佛则建议由王室直接支付殖民地官员薪资,取代当地议会的财政掌控。信件公开后,被殖民者视为“限制殖民地自由的阴谋”的证据。本杰明·富兰克林承认自己是把信件从英国传到美洲,随后被罢免了殖民地邮政总局副局长职位。

山缪·亚当斯于1772年组织通讯委员会英语Committees of correspondence,连结波士顿与其他殖民地,作为反英组织的沟通平台。维珍尼亚于1773年初设立委员会,帕特里克·亨利托马斯·杰斐逊参与。约7000至8000名爱国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多为社区领袖,排除效忠派。委员会领导抵抗英国行动,监督商人记录,公布违反抵制者姓名,后成为战争时期州和地方领导框架,为大陆会议和独立战争提供组织基础。

Remove ads

《茶叶法》和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5月10日,英国议会通过《茶叶法英语Tea Act》,旨在救助财政困难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强化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权威。东印度公司因管理不善和市场竞争,累积约1700万磅茶叶库存,面临破产。法案允许公司直接向殖民地销售茶叶,免除英国本土出口税,并绕过伦敦茶叶拍卖会英语London Tea Auction和殖民地中间商,指定特许经销商销售。虽然茶价因此降低(每磅约减1先令),法案保留1767年《汤森法令》的每磅3便士进口税。英国政府认为此举可协助清库存,并因外税性质不致引发如1765年《印花税法》的反弹。然而,殖民地居民视法案为议会强加税权和垄断的阴谋,威胁经济自主和政治权利。

殖民地对《茶叶法》的反应迅速而激烈。爱国者领袖,如山缪·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主张购买茶叶等于承认议会税权,违反“无代表,不纳税”原则。1767年以来,殖民地已通过不进口协议抵制英国货,1773年《茶叶法》重燃抵制热潮。纽约、费城和查尔斯顿等地居民迫使经销商辞职或退货,茶叶船只被拒卸货。例如,费城于10月迫使经销商公开放弃职务,船只返英。波士顿则因总督托马斯·哈钦森的强硬态度陷入僵局。哈钦森坚持茶叶必须卸货并缴税,而且其家族亦为经销商之一,激化当地矛盾。

波士顿的抗议行动在1773年11月至12月升级[20]。11月3日起,波士顿镇会议要求经销商辞职未果。11月28日起,三艘茶船先后抵港,共载342箱茶叶。根据海关法,船只须在20天内缴税或被扣押。山缪·亚当斯领导的“自由之子”组织动员抗议,数千人在旧南会议厅集会,决议不允许茶叶卸货。12月16日,哈钦森拒绝让船只离港,镇会议结束后,约30至130名抗议者(部分化装成莫霍克族原住民以隐藏身份)登上三艘船,将342箱茶叶倒入波士顿港。此事件后被称为“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革命的标志性事件。爱国者利用事件宣传,强化反英情绪。通信委员会将事件传播至十三殖民地,维珍尼亚等殖民地公开支持波士顿,促进团结。并强化爱国者网络。

Remove ads

《不可容忍法令》

1774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案以惩罚马萨诸塞殖民地对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抗议,这些法案被殖民地统称为《不可容忍法令》,包括《波士顿港口法令英语Boston Port Act》、《麻萨诸塞政府法令英语Massachusetts Government Act》、《司法行政法令英语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ct 1774》和《驻军法令英语Quartering Acts》,另有《魁北克法令》常被视为相关法案[21]。这些措施旨在恢复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但反而激化殖民地团结,为美国革命铺路。

《波士顿港口法令》要求,波士顿港自1774年3月31日起关闭,直至东印度公司因倾茶事件损失的约一万英镑得到赔偿,严重影响波士顿经济,引发居民愤怒。《麻萨诸塞政府法令》修改1714年特许状,禁止未经总督批准的城镇会议,参事会由总督任命而非选举,限制自治权。《司法行政法令》允许被控罪的英国官员和士兵在英国或另一殖民地受审,避开殖民地陪审团,被视为保护英国人员免受公正审判。《驻军法令》允许总督在民宅驻军,无需屋主同意,殖民地视为侵犯财产权。《魁北克法令》扩大魁北克边界至俄亥俄河谷,承认天主教权利,限制殖民地西进,被新英格兰清教徒视为宗教和领土威胁。

马萨诸塞对法案反应强烈。1774年9月9日,沙福克镇会议通过《沙福克决议》,谴责法案为非法,呼吁不服从、抵制英国货,并组织民兵。决议由约瑟·瓦伦起草,保罗·里维尔传至其他殖民地,激发广泛支持。马萨诸塞建立省议会英语Provincial Congress作为影子政府,接管法院和税务,训练民兵对抗英国占领的波士顿。其他殖民地响应,扩大通讯委员会,连结爱国者,控制地方政府,取代英国权威。

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十二个殖民地(乔治亚除外)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作为协调抵抗的平台。会议通过《殖民者权利宣言英语Declaration and Resolves of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指出殖民者应享有与英国臣民同等权利,包括税收需经选举代表同意、享有陪审团审判。宾夕法尼亚议员约瑟夫·加洛威英语Joseph Galloway提议成立殖民地议会,审批英国议会法案,以缓和冲突,但以6比5票否决,反映爱国者倾向更强硬立场。会议最重要的举措是形成《大陆协定英语Continental Association》,规定自1774年12月1日起抵制英国货,1775年9月停止对英国出口[22],由地方委员会监督商人记录,公布违反者名单,赋予民众参政角色[23]。《不可容忍法案》未能孤立马萨诸塞,反而促进殖民地团结。通讯委员会和省议会成为抵抗核心,维珍尼亚、马里兰等殖民地效仿马萨诸塞,组织民兵和地方政府。民兵利用英法北美战争的经验,开始武装训练。《大陆协定》的经济抵制削弱英国贸易,迫使议会面对殖民地统一反抗,标志著从税务争议转向全面对抗。

宣告独立

早期的军事冲突

1775年初,随著《不可容忍法案》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紧张关系达到顶点。2月,乔治三世宣布马萨诸塞处于叛乱状态,并命令波士顿驻军指挥官托马斯·盖奇没收爱国者的武器并逮捕其领袖。4月19日,英军行军至康科德,企图摧毁当地军火库,与爱国者民兵展开交火,最终引发列克星敦与康科德战役。此役标志著美国革命战争的开端,并彻底激起殖民地的武装抵抗。

战役后,约15,000名爱国者民兵迅速集结,围困波士顿城内的约6,500名英军,波士顿围城战由此展开。这些民兵虽缺乏正规训练,但多由地方领袖如约翰·史塔克伊斯雷尔·帕特南组织,且具备参与英法北美战争的经验。1775年6月17日,邦克山战役爆发。爱国者约2,200人抢先占据布里德山并构筑防御工事。英军将领威廉·何奥率约2,400人发起进攻,经三次冲锋方才夺下阵地,却付出约1,000人的惨重伤亡(226死、828伤),爱国者则有约450人伤亡(140死、310伤)。尽管战役最终以英军胜利告终,但高昂代价削弱了英方士气,同时凸显爱国者的顽强抵抗力。

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召开,12个殖民地(乔治亚稍后加入)代表齐聚商讨对策。会议授权成立大陆军,并于6月14日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以统一各地民兵行动[24]。7月5日,会议通过《橄榄枝请愿书》,希望借由表达对乔治三世的忠诚以换取和解,并请求撤销《不可容忍法案》。与此同时,会议亦呼吁各殖民地加强民兵训练,以备长期抗争。《橄榄枝请愿书》于1775年8月13日抵达英国,但尚未递交前,乔治三世已于数日前颁布《镇压造反与叛乱宣言英语Proclamation of Rebellion》,认定北美殖民地已受“危险且心怀不轨者”误导,正“叛逆地筹备、组织并对我们发动战争”。

1775年9月,大陆会议策划入侵魁北克,企图争取法裔居民支持并削弱英国在当地的控制。班尼狄·阿诺率领1,100人穿越缅因,理查德·蒙哥马利则自提康德罗加率军北进。12月31日,双方会合后发动对魁北克城的攻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蒙哥马利在战斗中阵亡,美军约有100人战死、400人被俘,馀下部队则因天花疫情而被迫撤退,暴露出大陆军后勤支援的严重不足。

Remove ads

草拟州宪法

1775年6月邦克山战役后,爱国者在马萨诸塞波士顿以外地区取得控制,忠诚派失去英国军队保护,陷入守势。随后,十三殖民地的爱国者陆续推翻英国殖民政府,关闭法院,驱逐皇家官员,召开选举会议,建立独立于英国法律的立法机构。1775年至1776年间,各殖民地开始起草新宪法,取代皇家特许状,宣布成为州而非殖民地,确立共和制,废除世袭职位,为美国革命提供政治基础。

1776年1月5日,新罕布什尔率先批准首部州宪法,成为范例。1776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决议,敦促各殖民地废除英国权威,建立地方权力机构,由约翰·亚当斯推动并于5月15日正式通过。维珍尼亚于6月29日批准宪法,包含《权利宣言》,影响后来的《美国宪法》。南卡罗来纳于3月26日、纽泽西于7月2日完成宪法,均在《独立宣言》签署(7月4日)前。罗德岛和康涅狄格则修改现有特许状,删除对王室的提及,作为临时宪法。其他州如马里兰(11月11日)、特拉华(9月20日)、宾夕法尼亚(9月28日)陆续完成宪法。

各州宪法反映不同政治理念。维珍尼亚、马里兰、马萨诸塞、纽约和特拉华等州采保守模式,设财产资格限制投票和从政(纽约和马里兰略放宽),建立两院制上议院制衡下议院),赋予州长否决权和广泛任命权,允许一人多职。新英格兰州如马萨诸塞保留州立宗教(如公理会),确保精英控制。1776年5月26日,约翰·亚当斯致信詹姆斯·沙利文,警告如果过分扩大选举权,如妇女或无财产者要求投票,可能引发争议及破坏社会阶级,反映保守派对普选的担忧。

相比之下,宾夕法尼亚、纽泽西和新罕布什尔的宪法较为宽松,倾向普选或低财产门槛。宾夕法尼亚由托马斯·潘恩等人影响,授予21岁以上男性投票权,纽泽西允许部分有产寡妇投票(1807年撤销)。这些州采用一院制,州长权力弱,无否决权,任命权有限,并禁止一人多职,强调民主参与。

宾夕法尼亚宪法尤为特别,要求议员宣誓效忠宪法,设最高行政会议分担州长职权。这部宪法维持了14年,至1790年保守派掌控州议会,召开制宪会议,修改宪法,缩减普选范围,增设财产资格的上院,授予州长否决权和任命权,强化精英控制。托马斯·潘恩批评新宪法背离美国民主精神。各州宪法反映革命初期对共和制的不同设想,为1787年联邦宪法提供了经验。

通过《独立宣言》

1776年初,美国殖民地与英国的冲突因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及波士顿围城而进一步加剧,独立意识迅速高涨。此时,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迅速在殖民地社会传播,这本小册子由刚从英国移民到费城的汤玛士·潘恩撰写,他强烈抨击君主制度,质疑英国帝国统治的正当性,并写道:“让一座岛屿永远统治一整个大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常识》以简明语言、圣经典故与激烈措辞吸引了广泛读者,在殖民地迅速传播,对公共舆论产生巨大影响。

4月12日,北卡罗来纳省议会通过《哈利法克斯决议英语Halifax Resolves》,成为首个明确授权大陆会议代表支持独立的殖民地。随后,维珍尼亚立法机构于5月15日通过决议,指示代表提出独立动议,并起草州宪法。6月间,罗德岛、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乔治亚、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泽西、特拉华和马里兰陆续表态支持独立;宾夕法尼亚与纽约则在稍后加入,使十二个殖民地达成共识。

1776年6月7日,维珍尼亚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大厦(后称独立厅)向第二次大陆会议正式提案,主张殖民地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州”。会议遂委托五人委员会(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杰·谢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起草宣言,由杰斐逊执笔完成初稿。7月1日起,大会展开审议;7月2日,十二个殖民地(纽约弃权,乔治亚缺席)通过独立决议。7月4日,五十六名代表一致批准修改后的《独立宣言》,其中删除了杰斐逊谴责奴隶制的段落,但保留“人人生而平等”等核心理念,彰显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否定君主制与贵族制,宣告十三个殖民地成为独立主权州。自此,这一天成为美国的国庆日。

为统筹十三州在国际与战争上的行动,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15日通过《联邦条款与永久联盟》(简称《邦联条例》),建立松散的邦联体制,规定各州保留主权,而中央政府则负责外交、战争与货币事务。条款提交各州批准时,因马里兰坚持处理西部土地权问题而延宕,直至1781年2月争端化解后才获全数通过。3月1日,《邦联条例》正式生效,翌日(3月2日),大陆会议解散,邦联议会成立,由塞缪尔·亨廷顿出任主席。《邦联条例》在独立战争期间提供了协调框架,促成1778年美法同盟,并为约克镇战役等关键胜利奠定基础。

独立战争

战争初期

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4月19日爆发,远在大陆会议正式宣布独立之前。当时,英军驻扎指挥官托马斯·盖奇派兵前往没收康科德的军火库,引发列克星敦与康科德战役。爱国者民兵在列克星敦与英军交火,造成8人阵亡;随后于康科德伏击英军,导致英军73人战死、174人受伤,而爱国者约有90人伤亡。英方误判爱国者的广泛支持,以为突袭能压制“少数叛乱”,却意外点燃全面战争。战后,约15,000名民兵围困波士顿城,包围约6,500英军,开启波士顿围城战

1776年3月,乔治·华盛顿利用从提康德罗加堡缴获的大炮,艰难地在严寒冰雪中运至波士顿,并于多彻斯特高地争夺战中发挥关键作用。3月17日,英军指挥官威廉·何奥率军撤往哈利法斯,爱国者遂掌控马萨诸塞,忠诚派影响力骤减。同年7月,英国集结约32,000人(其中包括黑森佣兵),在纽约登陆,试图控制哈德逊河以孤立新英格兰。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随即展开纽约及新泽西战役。8月27日的长岛会战中,英军击败约10,000人大陆军,造成约2,000人伤亡(其中1,000人被俘),并随后占领纽约市。9月11日,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斯塔滕岛与时任皇家海军北美和西印度群岛舰队总司令李察·何奥会谈,对方要求撤回《独立宣言》,遭到拒绝,谈判破裂。纽约自此成为英军基地及忠诚派避难所,直至1783年。

英军进占新泽西,迫使大陆军退至宾夕法尼亚。为扭转劣势,华盛顿率军在1776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晚横渡特拉华河英语George Washington's crossing of the Delaware River,带领他仅存的约2,400名士兵突袭驻扎在特伦顿的黑森佣兵,取得战术胜利,俘虏约900名黑森佣兵(22人战死、83人受伤)。1777年1月3日,他在普林斯顿再度击败英军,夺回新泽西大部分地区。这些小规模但关键的胜利,使大陆军夺得急需的补给并大大提振了士气,为此前纽约失利带来转机。

1777年,英军制定计划意图控制哈德逊河,切断新英格兰。约翰·伯戈因率约6,000人自加拿大南下,原计划与威廉·何奥自纽约北上会合。然而何奥未与伯戈因协调,反而转攻费城英语Philadelphia campaign,并于9月26日占领该城,迫使大陆会议辗转撤往兰卡斯特约克。大陆军撤退后,10月至11月间,特拉华河米夫林堡围城战英语Philadelphia campaign牵制了约3,000英军,使华盛顿得以安全率领约11,000人退至福吉谷过冬。另一方面,伯戈因进军缓慢,于9月19日与10月7日两度在萨拉托加战役中遭霍雷肖·盖茨率领的约15,000人大陆军击败,最终于10月17日率领约5,900人投降。萨拉托加战役被视为战争转捩点,展现了大陆军的战力。

美法同盟

萨拉托加的胜利促使法国正式支持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巴黎谈判,并于1778年2月6日签署《美法友好贸易条约》和《同盟条约》,使法国成为首个承认《独立宣言》的国家。1780年,罗尚博伯爵率领特别远征军援助美国,战争遂扩大为全球冲突。英法于欧洲与印度交战,西班牙(1779年)与荷兰(1780年)亦先后加入法国一方,使英国陷入孤立,被迫分兵保护加勒比海殖民地。在英国议会内,虽有威廉·皮特呼吁与美国和解以对抗法国,但未获采纳,许多亲殖民地议员因美法同盟而转为反美。1778年,何奥辞职,由亨利·克林顿接任英军总司令。6月,克林顿奉命撤出费城,率约10,000人北撤至纽约,以防法美联军。华盛顿率约11,000人在6月28日蒙茅斯战役中拦截,虽战役未分胜负,英军仍退守纽约。北部战局自此陷入僵局。经福吉谷冬训后,大陆军军纪明显提升,华盛顿调整战术,避免正面决战,转而以游击消耗战维持部队完整,战争重心逐渐南移。

1778年以后,随著法、西、荷相继参战,战争全球化,英国转向南方战线英语Southern theat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认为乔治亚与南卡罗来纳忠诚派众多,且当地奴隶可能因英方承诺自由而投靠英军。1778年12月29日,英军攻下萨凡纳,控制乔治亚海岸。1780年5月12日,克林顿攻陷查尔斯顿;同年8月16日的卡姆登战役又击败大陆军,造成约2,000人伤亡(其中1,000人被俘),成功控制乔治亚与南卡罗来纳大部。英军在内陆设防,冀望忠诚派响应,但收效甚微,农村地区反而陷入爱国者民兵(如弗朗西斯·马里昂)与忠诚派的游击内战,进一步削弱英军掌控。1780年10月7日的国王山战役英语Battle of Kings Mountain中,爱国者再获胜利,重挫忠诚派士气。

1781年,查尔斯·康沃利斯率约8,000人北上维珍尼亚,驻扎于约克镇,等待英国舰队支援。乔治·华盛顿与法军将领罗尚博协同,率约17,000人(包含8,800名大陆军与7,800名法军)南下。9月5日,法国舰队于切萨皮克湾战役击败英军舰队,封锁约克镇港口。9月28日,联军展开为期三周的约克镇围城战,最终于10月19日迫使康沃利斯投降,约8,000人被俘。此役成为决定性转折,英国战略彻底崩溃,国内支持战争的意愿跌至谷底。虽然乔治三世一度坚持续战,但议会内,包括威廉·皮特在内的声音日益倾向和谈。约克镇战役后,英军仍在纽约、查尔斯顿与萨凡纳驻有26,000人,但未再发动大规模攻势。1782年,法军撤离,美国独自面对内部挑战。大陆军因长期欠薪爆发不满,1783年3月纽堡阴谋英语Newburgh Conspiracy险酿兵变,幸得华盛顿以演说安抚,邦联议会承诺发放五年奖金以稳定军心。英军则逐步撤离:1782年11月弃守查尔斯顿,1783年11月25日撤出纽约。

巴黎条约

巴黎条约》的谈判始于1782年。美国代表团包括约翰·杰伊、本杰明·富兰克林与约翰·亚当斯。他们起初与法国协调,然而法国政府的立场是支持美国独立,但不希望新国家取得过多领土,意图将其活动范围限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由于担心在领土分配上受法国牵制,美国代表团决定与英国秘密展开直接谈判,暂时绕过法国的调停角色。

当时的英国首相谢尔本伯爵主导谈判。他认为,与其持续战争,不如承认美国独立,并将其培养为英国未来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经过数月磋商,双方在领土、贸易与财产问题上达成协议。美国获得密西西比河以东、加拿大以南、佛罗里达以北的广大土地,这一成果大大超出最初的期望。佛罗里达则由西班牙从英国手中接管。此外,美国人取得在英属北美纽芬兰沿海及圣劳伦斯湾外海的传统捕鱼权。条约条款还包括:建议各州允许保皇党人收回财产或获得补偿;双方同意承认彼此合法债务的清偿。然而,由于地方反对与执行困难,许多保皇党人并未能取回土地,最终大批迁往加拿大或回到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结束对美国港口的封锁,美国商人理论上可以自由与世界各国贸易,但英美之间的贸易壁垒和关税限制仍然存在,直到1795年《杰伊条约》才部分解决。

原住民部落并未被纳入条约。英国在谈判中基本放弃了对其盟友如易洛魁联盟的保护。对于居住在五大湖与俄亥俄河谷的原住民族群而言,条约既未经其同意,也无法保障其土地权利。虽然英国继续在西部要塞驻军并私下供应武器,但随后的冲突最终导致这些部落被美国军事行动击败,并逐渐丧失领土。对英国而言,失去十三殖民地是巨大打击。战争显示出大英帝国财政—军事体制的局限性,漫长而脆弱的跨大西洋补给线使英军难以维持优势。失败引发国内激烈的政治争论与对国王内阁的批评,乔治三世甚至一度起草退位信,但最终未付诸实行。随着战争结束,议会关注焦点转向政治代表性与制度改革,改革派要求削弱腐败的恩庇体系。这场内政危机持续至1784年才告平息,随着小威廉·皮特上台执政,英国政局逐渐恢复稳定。

最终,《巴黎条约》于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并于1784年在美国国会批准。这份条约标志著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英国承认美国为一个主权国家,同时也重新塑造了大西洋两岸的政治与经济格局。

意识形态

哲学与政治思想

Thumb
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油画。

启蒙运动提升了哲学思想的地位,并且开始用根据观察和独立理性思考而来的观点,来取代那些传统权威的观点。科学革命带来的成就开始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出版品和传播速度的增加,让思想相近的人可以在各种议题上面展开全新的交流与讨论。洛克这些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为了像孟德斯鸠这些人的分析研究对象。一些美国开创者的自然神论以及他们认为合适的政府体系,都是来自于启蒙运动中政教分离与关于自由的观点。

宗教信仰潮流

美国的基督新教是先前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以至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延伸。这股新的宗教潮流认为个人意识和经验,才是宗教经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教会所传布的资讯。这使得浸信会教派的观点开始在殖民地中蔓延开来。这也是第一个对英国殖民地造成全面性影响的事件。

注释

  1. 1791年12月15日是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的日子,美国人在独立宣言中声称被君主制剥夺的许多不可剥夺的权利现在得到了可以捍卫这些权利的宪法的保障。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