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和路線
苏联外交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是指美蘇冷戰期間,蘇聯政府在尼基塔·赫魯曉夫任內自1956年起實行的外交政策,直至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3][4][5]。1956年2月,時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了「三和路線」[4][5][6]。赫魯曉夫改變了此前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外交方針,主張東西方緩和,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1][2][3][5]。

內容
赫魯曉夫提出「三和路線」的實際基本構想是,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和平共處、避免戰爭,而在和平的競爭中超越美國[1][3][5]。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取得政權,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對亞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實現民族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則積極滲透共產主義思想,以便使這些國家也和平過渡到自己的戰略軌道內,擴大在國際範圍內的影響力。[1][3][5]
歷史

在1956年2月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發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演說,批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政策,展開「去斯大林化」,並且提出「三和路線」[3][4][5][6]。赫魯曉夫等人隨後在蘇聯展開了一系列改革[4][7]。
赫魯曉夫和平共處的路線,遭到了蘇共黨內以莫洛托夫為首的強硬派的激烈反對,莫洛托夫尤其反對赫魯曉夫與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和解[8]。1957年,蘇聯爆發「六月事件」,赫魯曉夫遭到蘇共黨內勢力的強力挑戰,但最終在與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鬥爭中獲勝[9][10][11]。
蘇聯官方執行「三和路線」直至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5]。
影響
1959年9月15日-27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與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舉行峰會進行和解,提倡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形成所謂「戴維營精神」,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消減核戰爭的威脅[1][2]。
此後,赫魯曉夫的「三和路線」成為中蘇交惡期間「中蘇論戰」的焦點之一,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主張鬥爭路線或「三斗一多」(對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反動派要鬥爭,對世界革命多援助一點),批判赫魯曉夫的路線[1][12][13]。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