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名稱 |
拉丁文字 |
官方分類 |
人口 |
語言歸屬 |
分布 |
現狀
|
𱎼家人 |
Gejia |
未識別民族 |
約6萬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
主要分布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黃平縣,散居於貴州省南部各縣市 |
為分布在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
東家人 |
Dongjia |
部分歸為畬族 |
約5萬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 |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福泉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麻江縣 |
為分布在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
西家人 |
Xijia |
歸為苗族 |
約4千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黃平縣 |
為分布在黔東南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
繞家人 |
Raojia |
麻江歸為瑤族,都勻歸為布依族 |
1萬多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黔東方言 |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麻江縣 |
為分布在苗語西部方言區的中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
布努人 |
Bunao |
歸為瑤族 |
約40萬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布努語 |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 |
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的第二大支系,但其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
|
包瑙人 |
|
歸為瑤族 |
約3萬人 |
苗瑤語系苗語支布努語包瑙語 |
|
包瑙人說的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
木佬人 |
|
歸為仫佬族 |
3萬人以上 |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木佬語(已滅絕)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凱里市、黃平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甕安縣、福泉市等地 |
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
|
羿人 |
Yiren |
一部份申報爲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一些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
不詳 |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羿語(已滅絕) |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普宜鎮、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的蠟盤溝等地 |
上世紀80年代末最後一位羿語使用者去世,此前搶救性研究保存了數百個羿語單詞,與仡佬語較為接近。
|
拉基人 |
Laji |
歸為彝族 |
約2千人 |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拉基語 |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和仡佬語接近。
|
布央人 |
Buyang |
廣西歸為瑤族雲南歸為壯族 |
約2千人 |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布央語或巴哈語 |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文山縣、廣南縣,昆明市宜良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 |
|
普標人 |
Pubiao |
歸為彝族 |
約3百人 |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普標語 |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 |
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和布央語比較接近。
|
茶洞人 |
|
一部份歸為漢族,一部份歸為壯族 |
2萬人 |
壯侗語系侗水語支茶洞話 |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區茶洞鄉、兩江鎮,永福縣龍江鄉 |
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
莫家人 |
|
歸為布依族 |
約2萬人 |
壯侗語系侗水語支莫語 |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附近 |
|
仡隆人 |
|
歸為漢族 |
約6萬人 |
壯侗語系黎語支村語 |
海南省東方市八所鎮、三家鎮、四更鎮以及周邊地區,昌江縣境內亦有分布 |
仡隆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
臨高人 |
Be |
歸為漢族 |
約80萬人 |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臨高話 |
海南省臨高縣、海口市、澄邁縣、儋州市;廣東省湛江市、茂名市 |
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而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民族問題含糊。
|
八甲人 |
Bajia |
勐阿八甲人歸為傣族,勐混八甲人歸為布朗族 |
約2千人 |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傣仂語 |
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勐混鎮 |
傣化民族
|
補過人 |
|
歸為哈尼族 |
約9百人 |
傣化的哈尼語 |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 |
傣化哈尼族
|
撣人 |
Shan |
一般歸為傣族,部分人被歸為了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
不詳 |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傣耶語 |
中緬邊境附近 |
通用緬甸語
|
倈人 |
Bolyu |
未識別民族 |
約4千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布賡語組倈語 |
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交界地帶 |
|
布賡人 |
Pakan |
歸為彝族 |
2千多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布賡語組布賡語 |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西疇縣 |
|
莽人 |
Mang |
歸為布朗族 |
6百多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莽語 |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 |
|
克木人 |
Khmu |
歸為布朗族 |
約3千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克木語支克木語 |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臘縣 |
|
昆格人 |
Hu |
歸為布朗族 |
約2千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佤-德昂語支昆格語組昆格語 |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養鎮昆格村 |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曆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
曼咪人 |
Manmet |
歸為布朗族 |
約1千人 |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佤-德昂語支昆格語組曼咪語 |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允景洪街道曼戈龍村 |
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
勒墨人 |
|
歸為白族 |
約7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白語支白語 |
|
勒墨人約是在四五百年前由瀾滄江遷徙到怒江地區,雖然他們講的勒墨話是一種白語方言,但他們沒有像洱海地區的白族擁有「姓」,與洱海地區的白族方言之間也有些差距,所以長期以來對民族劃分為白族表示不滿。
|
苦聰人 |
Kucong |
歸為拉祜族 |
4萬多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拉祜語 |
雲南省南部 |
拉祜族中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與世隔絕的部分,也因此與一般的拉祜族在生活的諸多方面有些不同。
|
畢蘇人 |
Bisu |
自稱老緬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縣自稱老品人的2百多人歸為傣族 |
約6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畢蘇語 |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曼品村 |
畢蘇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老撾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鎮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老品人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
載瓦人 |
|
歸為景頗族 |
約8萬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緬語支載瓦語 |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
古格人 |
|
歸為回族、藏族 |
約5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 |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
藏族穆斯林的一支。
|
夏爾巴人 |
Sherpa |
未識別民族 |
約2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衛藏方言 |
西藏自治區 |
民族問題未明(一説是黨項後人),通常以登高山嚮導為生,故亦稱雪巴人。
|
達曼人 |
|
歸為藏族 |
2百多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衛藏方言 |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 |
與藏族混居,但眼睛呈藍色,大而深。相傳18世紀末,達曼人的祖先從尼泊爾遷徙到吉隆鎮一帶。達曼人曾經沒有國籍,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達曼人正式獲得中國國籍。
|
倉洛人 |
|
歸為門巴族 |
2千多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倉洛語 |
西藏自治區 |
|
嘉絨人 |
Keru |
歸為藏族 |
約15萬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嘉戎語組嘉絨語 |
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黑水縣、理縣、汶川縣、金川縣、小金縣;雅安市寶興縣;甘孜州丹巴縣 |
自稱為格魯人,原本被識別為單一民族,後被歸入藏族
|
木雅人 |
Munyak |
歸為藏族 |
約10萬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嘉戎語組爾龔語或羌語組木雅語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九龍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丹巴縣、爐霍縣、色達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壤塘縣;雅安市石棉縣 |
由於藏族人稱呼木雅人與西夏人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
茂人 |
Mao |
歸為藏族 |
約3萬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羌語組卻域語或扎巴語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道孚縣、新龍縣、理塘縣 |
其中,扎巴人實行走婚制。
|
爾蘇人 |
Ersu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爾蘇語支爾蘇語 |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越西縣、冕寧縣 |
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
|
白馬人 |
Bema |
歸為藏族 |
1萬多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馬語 |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甘肅省文縣的白馬峪河 |
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
顧羌人 |
Guqiong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貴瓊語組貴瓊語 |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崩、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
|
摩梭人 |
Mosuo |
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 |
不詳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納西語 |
雲南省麗江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
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
納木依人 |
Namuy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納木依語 |
四川省西南部 |
一般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
史興人 |
Shixing |
歸為藏族 |
約2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史興語 |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 |
|
阿儂人 |
|
歸為怒族 |
約8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儂語支獨龍語阿儂方言 |
|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接近怒族、但語言阿儂語與獨龍族語言為同一語言的兩種可以通話的方言。
|
僜人 |
Deng |
未識別民族 |
約2千人 |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 |
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
艾努人 |
Aynu |
歸為維吾爾族 |
約1萬人 |
維吾爾化的波斯語艾努語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 |
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
克里雅人 |
|
歸為維吾爾族 |
1千多人 |
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維吾爾語 |
|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
土庫曼人 |
Turkmens |
歸為維吾爾族或柯爾克孜族 |
約5千人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境內帕米爾高原中的奧依塔克和葉爾羌河上游的帕米爾高原斯牙山區的庫斯拉甫 |
自稱土庫曼,青海、甘肅的土庫曼後裔被識別為單一民族撒拉族,但新疆的這部分本土土庫曼移民被歸為柯爾克孜族或維吾爾族。
|
圖瓦人 |
Tuvan |
歸為蒙古族 |
不詳 |
突厥語族西伯利亞語支圖瓦語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喀納斯湖附近 |
|
富裕柯爾克孜人 |
Wuyur Girgis |
歸為柯爾克孜族 |
1千多人 |
突厥語族西伯利亞語支富裕柯爾克孜語 |
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 |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使用富裕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蒙古語衛拉特方言。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
康家人 |
Kangjia |
歸為回族 |
約6百人 |
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康家語 |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
康家人的語言間於保安語和東鄉語之間,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
|
托茂人 |
|
歸為回族 |
約5百人 |
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托茂語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祁連縣 |
蒙古族穆斯林的一支。
|
翁闊人 |
Ongkor |
歸為鄂溫克族 |
20人 |
滿-通古斯語族北通古斯語支鄂溫克語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 |
為1763年從東北派往新疆的鄂溫克索倫部,但他們與原索倫營的人並沒有直接關係,據1945年新疆人口調查,尚有2506人,後與新疆的達斡爾、錫伯等民族通婚,至1993年僅剩20人,現可能已經消失。
|
回輝人 |
Utsul |
歸為回族 |
約5千人 |
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占語支回輝語 |
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回新社區、回輝社區 |
為占婆國滅亡後遷徙到海南島的占族穆斯林,在長期與漢族、黎族共同生活中,其語言也成為了唯一有聲調的南島語言。
|
瓦鄉人 |
Waxiang |
大部分歸為苗族、剩下的歸為漢族或土家族 |
約50萬人 |
漢語瓦鄉話 |
湖南省西部廣大山區,少數分布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風俗上間於當地苗族與漢族之間,但其語言與苗語缺乏聯繫。或認為,瓦鄉人為該地區原著民族,因苗族與漢族為最早到達此地區的外來民族,因此與兩者均有長時間的互相影響。
|
蔡家人 |
Caijia |
未識別民族 |
約4萬人 |
類漢語言,蔡家語 |
散布於貴州省安順市、六盤水市、畢節市;雲南省昭通市 |
|
龍家人 |
Longjia |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
約1萬人~50萬人 |
類漢語言,龍家語 |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普定縣 |
|
盧人 |
Luren |
大部分歸為滿族,部份歸為未識別民族 |
約1萬人 |
類漢語言,盧人語 |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交界地帶 |
|
穿青人 |
Chuanqing |
歸為漢族 |
約70萬 |
漢語老輩子話 |
貴州省畢節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
里民人 |
|
歸為黎族 |
約10萬人 |
漢語 |
貴州省西部 |
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係。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
本人 |
|
歸為漢族、布朗族、白族或蒙古族 |
約8千人 |
通用漢語 |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 |
契丹後裔(也與當地民族通婚),自稱「埃烏」。
|
土生葡人 |
Macanese |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
約4千人 |
通用漢語,混合語言土生葡語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他們曾經使用一種以葡語和粵語為主要來源的混合語言土生葡文,現基本已轉用漢語和標準葡語。
|
大和人 |
Japanese |
歸為漢族 |
約4千人 |
通用漢語 |
於二戰後被日本軍隊遺棄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 |
以婦女和兒童人數最多,大部份都融入東北當地的漢人家庭內。
|
阿爾巴津人 |
Albazinian |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或俄羅斯族 |
5百多人 |
通用漢語,少數人會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 |
散居於東部、東北地區 |
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哈爾濱、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等地。
|
者來寨人 |
Zhelaizhai |
歸為漢族 |
4百多人 |
通用漢語 |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 |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早已漢化。
|
土生猶太人 |
Jewish |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
不詳 |
通用漢語 |
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 |
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
站人 |
|
漢族 |
不詳 |
漢語站話方言 |
黑龍江省西部 |
漢族成分為主,含部分西南和東北民族血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