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裔加拿大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裔加拿大人是指擁有印度血統的加拿大人。有時使用「東印度人」一詞是在英語上為了避免與加拿大原住民混淆。從類別上講,印度裔加拿大人是南亞裔加拿大人的一個分支,而南亞裔加拿大人又是亞裔加拿大人的一個分支。根據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數據,印度裔是加拿大最大的非歐洲裔族群,也是加拿大人口增長最快的民族。[6][7]
加拿大擁有世界第七大印度裔移民群體。其中,安大略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印度裔加拿大人最為集中,其次是阿爾伯塔省和魁北克省,這些地區的印度裔加拿大人群體也在不斷壯大,其中大多數出生在國外。[7]
Remove ads
術語
在加拿大,「南亞裔」指的是血統遍布南亞的人,而「東印度裔」指的是血統來自印度的人。[8]這兩個術語都被加拿大統計局使用,[9]:7他們不把「印度裔加拿大人」作為官方的分類。[9]:8「印度裔加拿大人」一詞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和意識形態,自2004年起已成為加拿大主流人群使用的術語。[10]
1962年,「巴基斯坦人」和「錫蘭人」(斯里蘭卡人)被劃分為不同的民族類別,而在此之前,具有這兩個血統的人被視為「東印度人」。[11]截至2001年,約有一半聲稱擁有「東印度」血統的外國出生者來自印度,而其他人則來自孟加拉國、東非、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7][12]
《溫哥華的錫克教徒流散:傳統、現代和多元文化中的三代人》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卡馬拉·納亞爾將「印度裔加拿大人」定義為出生在加拿大且血統來自印度次大陸的人。[10]《持續的旅程:印度移民加拿大》一書的作者卡維塔·A·夏爾馬寫道,她使用「印度裔加拿大人」一詞僅指擁有加拿大國籍的印度裔人士。此外,她還會將「印度裔加拿大人」與「南亞人」和「東印度人」混用。[13]《研究印度裔加拿大青年學習科學的決策過程所遇到的方法論困境》一書的作者Priya S. Mani將「印度裔加拿大人」定義為從南亞移民到加拿大的人的子女。[14]在探討棕色人種身份認同時,維迪亞里尼·蘇馬托霍在一篇博士論文中寫道,雖然「『南亞』……指的是更廣泛的人群,但它經常與『東印度人』和『印度裔加拿大人』互換使用。」[9]:7
儘管南亞人的種族和來源地多種多樣,但「南亞」一詞以前曾被用作「印度」的同義詞。[15]《加拿大百科全書》指出,同一群體「被稱為南亞人、印度裔加拿大人或東印度人」,而被稱為「南亞人」的人對這一術語的看法與來自歐洲國家的人對「歐洲人」這一標籤的看法相同。[16]納亞爾表示,「許多在加拿大出生的南亞裔不喜歡這個詞,因為它將他們與其他加拿大人區分開來。」[10]《美國族裔的地理身份:種族、空間和地點》一書的作者瑪莎·L·亨德森認為,「南亞」一詞「只有在南亞人與加拿大主流人互動時才具有作為界定界限的意義」。[15]亨德森補充道,由於「南亞」和「印度」的混淆,「很難將加拿大印度裔的歷史與其他南亞人的歷史區分開來。」 [15]
Remove ads
歷史
Remove ads
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開始形成於19世紀末,由男性開拓者組成,其中絕大多數是旁遮普錫克教徒(主要是錫克軍團和旁遮普軍團的士兵,但也有來自農民背景),還有一些旁遮普印度教徒和旁遮普穆斯林,其中許多人是英屬印度陸軍的老兵。[37]加拿大曾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而由於印度也處於英國的統治之下,印度人也屬於英國的臣民。1858年,維多利亞女王宣布,在整個帝國範圍內,印度人民將享有「與白人平等的權利,不受膚色、信仰或種族的歧視」。[38]
加拿大聯邦成立後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871年,普查對象包括魁北克省、安大略省、新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四個原始省份,結果發現來自印度種族的人口(當時在人口普查中標記為「印度教」)為11人,占全國人口的0.0003%,其中8人來自安大略省,其餘3人來自新斯科舍省。[17]:332
1897年,來自錫克軍團和旁遮普軍團的錫克教士兵小隊參加了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慶祝女王登基鑽石禧年的閱兵式。在他們隨後回國的途中,他們訪問了加拿大西海岸,主要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由於當時人口稀少,加拿大政府希望在此定居,以防止美國占領該領土。

退役後,一些士兵發現養老金不足,一些人還發現他們在印度的土地和莊園被放債人侵吞。這些人決定回到他們曾經去過的國家碰碰運氣,於是加入了印度僑民組織,該組織的成員來自緬甸、馬來亞、東印度群島、菲律賓和中國。這些先鋒軍在警察部門找到了工作,一些人被當地公司聘為守夜人(執法人員)。其他人則自己創辦了小企業。這些工作提供的工資在印度標準下非常高。[39]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和哈德遜灣公司等大型加拿大公司的代理人向他們保證了工作。親眼目睹了加拿大之後,旁遮普人給家鄉的同胞寫信,推薦他們來到「新世界」。[39]儘管最初由於白人對待亞洲人的方式而不願意前往這些國家,但許多年輕人還是選擇前往,因為他們確信自己不會遭遇同樣的命運。[38]
20世紀初,加拿大政府還設立了配額,以限制允許移民到加拿大的印度人數量。這是加拿大為確保其主要人口結構保持歐洲血統而採取的政策的一部分,與當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類似。這些配額每年僅允許不到100名印度人移民,直到1957年才略有增加(至每年300人)。與為印度人設立的配額相比,當時來自歐洲的基督徒大量自由移民到加拿大,沒有配額限制,每年移民人數達數萬人。[40]

縱觀歷史,直至今日,大多數南亞裔加拿大人都來自印度。1897年,他們短暫遷徙至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到1900年,加拿大約有100名旁遮普錫克教徒,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41]加拿大第一波規模較大的南亞移民潮——全部為男性,於1903年抵達溫哥華。[37]這些移民是從駐紮在香港的印度軍隊那裡聽說加拿大的,這些印度軍隊在前一年曾途經加拿大去慶祝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37]
抵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後,這些移民面臨着來自歐裔加拿大人的普遍種族歧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擔心移民工人的工資會更低,而且大量移民的湧入會威脅到他們的工作。(在他們之前的日裔加拿大人和華裔加拿大人也面臨着同樣的威脅。)結果,一系列種族騷亂針對的是反印度人情緒的印度移民,以及亞裔加拿大人,例如加拿大華人鐵路工人和黑人加拿大人。他們遭到憤怒的白人加拿大人暴徒的毆打,並經常遭到報復。[40]

1902年是早期印度裔加拿大歷史上一個值得注意的時刻,當時旁遮普錫克教徒首次抵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戈爾登,在哥倫比亞河木材公司工作。[42]這些早期定居者於1905年在加拿大和北美建造了第一座錫克教寺廟,[43][44]後來於1926年毀於一場大火。[45]加拿大建造的第二座錫克教謁師所於1908年在基斯蘭奴建成,旨在為當時在福溪沿岸鋸木廠工作的越來越多的旁遮普錫克教定居者提供服務。 [46]該錫克教謁師所後來於1970年關閉並被拆除,寺廟協會搬遷至南溫哥華羅斯街新建的錫克教謁師所。
因此,加拿大現存最古老的謁師所是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伯茨福德的古爾錫克教寺廟。該寺廟建於1911年,並於2002年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是加拿大第三古老的謁師所。之後,加拿大第四座謁師所於1912年在托帕茲大道的維多利亞市落成,第五座謁師所也於1913年在高貴林定居點落成,幾年後,第六座謁師所於1919年在皇后區(新威斯敏斯特)定居點落成。[47][48][49]第七次是在帕爾迪(溫哥華島)定居點,也是在1919年。[50][51][52][53]
受加拿大高工資的吸引,早期移民暫時離開家人,前往加拿大尋找工作。1906年和1907年,來自印度次大陸的移民湧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估計有4747人抵達,與此同時,中國和日本的移民數量也隨之增加。[40][18][19] 移民人數迅速增加,到1908年底,移民總數已達5,179人。[37][18][19]由於聯邦政府限制移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只有不到125名南亞裔獲准登陸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抵達的南亞裔通常都是單身男性,許多人返回了英屬印度或英屬香港,而其他人則前往邊境以南的美國尋找機會。19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後來顯示,南亞裔加拿大人的數量已下降到2342人,占全國人口的0.03%。[54][19][55]
為了支持廣大白人不希望印度人移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迅速限制了南亞裔人的權利和特權。[37]1907年,南亞人遭到省級剝奪公民權的打擊,他們因此被剝奪了聯邦投票權和擔任政治職務、履行陪審義務、從事專業工作、從事公共服務工作以及從事公共工程勞動的權利。[37][40]次年,聯邦政府實施了一項移民法規,規定移民必須從原籍國通過連續旅程抵達加拿大。由於印度和加拿大之間沒有這樣的制度——加拿大政府對此心知肚明——這項連續旅程的規定阻礙了南亞移民的持續發展。這項禁令將印度男性與家人分離,進一步扼殺了印裔加拿大人群體的發展。[37][40][39]另一項聯邦法律要求新的印度移民在抵達加拿大時攜帶200美元現金,而歐洲移民只需攜帶25美元(這項費用不適用於中國人和日本人,他們因其他措施而被拒之門外)。[39][56]

1913年11月,一名加拿大法官推翻了移民部一項驅逐38名旁遮普人的命令。這38名旁遮普人乘坐日本定期客輪「巴拿馬丸」號經日本抵達加拿大。他們被勒令驅逐出境,是因為他們並非從印度連續抵達,且未攜帶所需金額。法官認為這兩項法規存在缺陷,裁定其措辭與《移民法》相悖,因此無效。[39]隨着「巴拿馬丸」號乘客獲准登陸的勝利,載有376名南亞乘客(全部為英國臣民)的貨輪「駒形丸」號於次年4月啟航。[39]1914年5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駒形丸」號從旁遮普抵達溫哥華時,公然挑戰了「連續航行」規定。[39][54]然而,儘管「連續旅行」和200美元要求的規定在幾個月內失效,但在加拿大政府迅速修改了其法規以應對其在法庭上遇到的反對意見後,這些規定於1914年1月重新生效。[39]這艘船並非直接從印度啟航,而是經香港抵達加拿大,並在香港搭載了來自門司、上海和橫濱的印度裔乘客。不出所料,大多數乘客未能進入加拿大。移民官員隨後將該船在溫哥華港隔離了兩個月,最終被迫返回亞洲。[37]他們認為這證明印度人在帝國內未受到平等對待,於是返回印度後在加爾各答舉行了和平抗議。加爾各答殖民當局出動警民混合部隊予以回應,隨後雙方發生暴力衝突,導致多名抗議者死亡。[39]這些事件進一步向南亞人證明了他們在帝國內的二等公民地位。 [39]

到1914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南亞人數量估計已降至不足2,000人。[54]1919年,加拿大最終允許南亞裔加拿大居民的妻子和受撫養子女移民。儘管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小批妻子和子女的移民潮,但這並沒有抵消南亞裔加拿大人移民到印度和美國的影響,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南亞裔人口減少到約1,300人。[37]
索漢·辛格·布拉是最早定居於阿爾伯塔省的印度移民之一。[57]與當時阿爾伯塔省的其他印度裔加拿大人一樣,布拉爾也參加了當地的黑人教堂。由於被社會邊緣化,這兩個群體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布拉爾的女兒是著名的爵士音樂家朱迪·辛格。[57]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隨着印度獨立問題的日益凸顯,聯邦連續旅程法規於1947年被取消。[37]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大部分排印法案也將於1947年被撤銷,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將恢復投票權。[37][40]當時,成千上萬的人跨越了新成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界。加拿大的研究表明,早期移民到加拿大的果阿人大多出生並生活在卡拉奇、孟買和加爾各答。在此期間抵達加拿大的另一群人是英印混血人,他們擁有歐洲和印度血統。[40]
1951年,加拿大政府取消了連續旅程規定,對印度(每年150人)、巴基斯坦(100人)和錫蘭(50人)頒布了年度移民配額。[37]當時,加拿大的南亞裔人口僅有2148人。
1950年是印度裔加拿大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定居加拿大25年後、從多倫多遷居不列顛哥倫比亞省9年後,納蘭詹·吉亞尼·辛格·格雷沃爾在擊敗其他六名候選人、成功競選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米慎市專員委員會席位後,成為加拿大和北美第一位當選公職的印度裔人士。[58][59][60][61][62]格雷沃爾於1952年再次當選為委員會委員,並於1954年當選為米慎市市長。 [58][61][62]
「感謝所有米慎市的市民……我們偉大領地歷史上第一位選出印度人擔任公職的人,這是社區的榮耀。這體現了你們的寬容、寬容和體貼。」.[60]
——1950年,納蘭詹·辛格·格雷沃爾當選公職後,在當地傳教報紙上發表公告
格雷沃爾是一名機械工工會官員,同時也是一名運動員、人道主義慈善家和伐木工人,他最終成為弗雷澤河谷北部最大的雇主和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之一,擁有六家鋸木廠,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擔任各種組織的董事會成員或主席,並在幫助創建米慎市政樹木農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8][60][61][62][63]儘管他是一位工廠主,但他卻有着強烈的親勞工信念。在當時社會信用黨中央領導下的省林業部捲入醜聞之後,他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各地的森林管理許可證持有者稱為「木材太君」,並警告說,十年之內,三四家巨頭公司將主要控制該省的整個行業,這與南亞古老的地主制度相似。[61][63]後來,他在1956年的省級選舉中代表平民合作聯盟(現新民主黨的前身)競選杜德尼選區的議員,但未能成功。[62][63]
儘管到了20世紀50年代,印度裔加拿大人主要因為他們擁有鋸木廠和幫助該省林業發展而贏得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商界的尊重,但種族主義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社會上層。[61][64]因此,在競選期間以及1956年競選MLA之後,格雷沃爾受到了人身威脅,而他擁有的六家工廠以及他的房子都被縱火犯燒毀。[64][i]一年後,1957年7月17日,在一次商務旅行中,他被發現死在西雅圖一家汽車旅館,頭部中槍。
[i][j][64][65]米慎市的格雷沃爾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66]
「北弗雷澤的每一個認為自己受到歧視的孩子都應該讀一讀格雷沃爾的故事以及他所面臨的挑戰。」.[i]
——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戴夫·巴雷特談納蘭詹·辛格·格雷沃爾
適度的移民擴張使加拿大的移民總數在1961年增至6,774人,到1971年又增至67,925人。到2011年,加拿大的南亞裔人口為1,567,400人。[37]
20世紀下半葉,政策迅速變化。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幾乎所有南亞裔都居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然而,隨着大量專業移民湧入加拿大,他們開始在全國各地定居。直到1967年,南亞裔政治主要關注的是移民法的修改,包括取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立法機構制定的法律限制。[37]
1967年,加拿大取消了所有基於特定族裔的移民配額。[40]加拿大社會對其他種族背景的人的看法更加開放,而且加拿大面臨着來自歐洲國家的移民減少的問題,因為這些歐洲國家戰後經濟蓬勃發展,因此更多的人決定留在自己的國家。
1972年,所有南亞人被驅逐出烏干達,[37][67]其中包括80,000名印度裔(大部分是古吉拉特)血統的人。[68][69]加拿大接收了其中7,000人(其中許多人是伊斯瑪儀派)作為政治難民。[37]從1977年到1985 年,加拿大經濟疲軟導致南亞移民數量大幅減少至每年約15,000人。[37]1978年,加拿大出台了《1976年移民法》,其中包括一個積分制,根據該制度,每個申請人的職業技能以及加拿大對這些技能的需求進行評估。[70]這使得更多的印度人得以大量移民,在非洲大湖區國家實施非洲化政策後,少量果阿人(講英語且信奉天主教)開始抵達。[71]
20世紀70年代還出現了來自斐濟、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毛里求斯的移民潮。[37]在這十年中,每年都有數千名移民湧入,主要定居在溫哥華和多倫多。
Remove ads
1986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選之後,莫伊·西霍塔成為首位當選省議員的印度裔加拿大人。西霍塔於1955年出生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鄧州市。兩年前,他參與市政政治,並於1984年當選為埃斯奎莫爾特的市議員。兩年後,他以新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了埃斯奎莫爾特-倫弗魯縣選區的競選。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開始大規模城市化,每年有數萬移民從印度遷入加拿大。聖詹姆斯堡的印度裔加拿大人占該市總人口的近20%,是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所有市鎮中印度裔加拿大人比例最高的。[72]在現今的大規模城市化之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農村地區就存在着具有統計意義的人口;這是20世紀早期移民潮的遺留問題。[72]1994年,大約80%的南亞裔加拿大人是移民。[37]近二十年來,定居模式仍然主要集中在溫哥華和多倫多,但卡爾加里、埃德蒙頓和蒙特利爾等其他城市也因經濟前景良好而變得受歡迎。
Remove ads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印度是加拿大第三大移民來源國,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每年約有2.5萬至3萬名印度人移民到加拿大。到2017年,印度成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來源國,每年的永久居民數量從2012年的30,915人增加到2019年的85,585人,占加拿大移民總數的25%。此外,印度也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留學生數量從2015年的48,765人增加到2019年的219,855人。[73]與歷史上的印度裔加拿大移民模式相似,大多數來自印度的新移民仍然來自旁遮普邦,[74]來自哈里亞納邦、德里、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特倫甘納邦和安得拉邦的人的比例也在增加。[來源請求]
2024年7月,加拿大安大略省瓦薩加海灘居民發布視頻,指控多個印度家庭在當地沙灘挖洞排便。視頻顯示,這些家庭在沙灘上挖洞作為簡易廁所,有些甚至搭建帳篷遮擋。該居民表示,這種行為不僅污染環境,還威脅到兒童在沙灘玩耍的健康安全。事件曝光後,部分印度網民以"文化差異"為由為其辯護,指責舉報者存在"種族歧視",引發更大爭議[75][76]。
2024年11月,加拿大卑詩省素里市舉行的"Nagar Kirtan"遊行中,部分印度裔示威者高喊"我們才是加拿大的主人"、"白人應該滾回歐洲和英國"等口號。[77][78]示威者聲稱歐洲裔加拿大人才是"侵略者",並應離開加拿大。這些言論在社交媒體引發強烈反響,許多加拿大網民表示憤怒,要求政府採取行動[79]。
同期,加拿大印度裔社區內部也出現緊張局勢,錫克教極端分子襲擊了大多倫多地區賓頓市的一座印度教寺廟。這些事件與印度國內宗教矛盾及錫克教獨立運動(卡利斯坦運動)有關,部分錫克教徒將加拿大視為政治活動的基地。
在2025年加拿大聯邦大選中,創紀錄的22名印度裔加拿大人將當選為加拿大下議院議員。[80]
2025年8月,多段視頻顯示印度裔人士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賓頓市等地的公共湖泊使用肥皂洗澡,包括搓洗背部、腋下及私密部位。[81]這些行為直接違反了加拿大《環境保護法》關於禁止向自然水體排放污染物的規定。同期,加拿大多個省份的湖泊和海灘因糞便細菌及大腸桿菌含量超標而關閉,部分網友將這些污染事件與印度移民的不當行為聯繫起來。[82]
Remove ads
人口統計
印度裔加拿大人總人口(1901-2021年)
印度裔加拿大人占總人口的比例(1901-2021)
直到20世紀50年代,錫克教徒占整個印度裔加拿大人口的95%。[83]:4
在當代,與許多其他族裔相比,具有印度血統的加拿大人的宗教背景非常多樣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印度的多宗教人口。[84] 然而,在印度裔加拿大人中,宗教觀點的分歧比印度更大,部分原因是歷史上的連鎖移民模式,主要體現在錫克教裔加拿大人社區中。
加拿大統計局在2005年至2007年間發布了一份人口普查報告,詳細列出了南亞裔加拿大人社區的宗教比例,其結果源自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7][85]該報告發現,在印度裔加拿大人口中,錫克教徒占 34%,印度教徒占27%,穆斯林占17%,基督徒占16%(7%新教/福音派 + 9%天主教徒)。[7][l]印度裔無宗教信仰者相對較少。2001年,僅有4%的印度裔表示自己無宗教信仰,而加拿大總人口中這一比例為17%。 [l]
Remove ads
加拿大有超過175個錫克教謁師所,其中最古老的謁師所建於1905年,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戈爾登,為哥倫比亞河木材公司工作的定居者提供服務,[43][44]後來於1926年毀於一場大火。[45]第二古老的錫克教謁師所建於1908年,位於溫哥華的基斯蘭奴街區,同樣為當時在福溪沿岸附近鋸木廠工作的早期定居者提供服務。[46]隨着錫克教徒遷移至南溫哥華的日落街區,該寺廟最終於1970年關閉。
現存最古老的錫克教謁師所是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伯茨福德的錫克教謁師所。該謁師所建於1911年,並於2002年被指定為國家歷史遺址。[87]
位於密西沙加的卡爾薩達巴爾是加拿大最大的謁師所。其他著名的謁師所包括蒙特利爾的古魯納納克謁師所、布蘭普頓的達什梅什謁師所以及曼尼托巴省錫克教協會[被篡奪]。
加拿大最大的錫克教徒聚居區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安大略省,主要集中在大溫哥華地區(素里市)和大多倫多地區(布蘭普敦市)。
-
古爾錫克寺(阿伯茨福德)
-
納納克薩爾·薩希布謁師所, 埃德蒙頓, 艾伯塔省
-
溫哥華錫克教寺廟,約1911年
Remove ads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加拿大有828,195名印度教徒,高於2001年人口普查的297,200人。[88][89]加拿大各地有180多座印度教寺廟,僅大多倫多地區就有近100座。[90] 在印度教徒初來乍到的早期,印度教寺廟較為開放,面向不同社群的印度教徒。過去幾十年來,隨着加拿大印度教徒人數的增加,如今已建立起專門服務不同語言特定社群的印度教寺廟。這些寺廟分別面向旁遮普人、哈里亞納人、古吉拉特人、泰米爾人、孟加拉人、信德人、特立尼達人、圭亞那人等。
在多倫多,加拿大最大的印度教寺廟位於克萊爾維爾大道,名為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Toronto。整個寺廟面積為 32,000 sq ft(3,000 m2),每年都會舉辦許多印度教宗教活動。
印度教遺產中心是另一座規模龐大的寺廟,或許是25,000 sq ft(2,300 m2)地區第二大的寺廟,服務於布蘭普敦和密西沙加的印度教社區。該寺廟是一座非常自由的薩納塔尼達摩印度教寺廟,滿足各種不同類型印度教徒的需求。其信徒來自印度北部和南部,以及巴基斯坦、尼泊爾和西印度群島。該中心還致力於通過教授各種不同的課程來保護印度教文化。
-
安大略省密西沙加的印度教文化遺產中心。
加拿大各地還有許多伊斯蘭社團和清真寺,它們是由非印度裔和印度裔穆斯林建立和支持的。
許多印度穆斯林以及其他國籍的穆斯林在位於密西沙加的ISNA中心——加拿大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進行禮拜。該中心設有清真寺、高中、社區中心、宴會廳,並為所有加拿大穆斯林提供葬禮服務。
伊斯瑪儀派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本那比設立了第一個伊斯瑪儀派信徒中心。這座備受矚目的建築是世界上第二座伊斯瑪儀派信徒中心,其他兩座分別位於倫敦、里斯本和迪拜。多倫多也擁有第二座類似的建築。
印度基督徒傾向於根據其原籍國和特定傳統參加教堂,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敘利亞-馬蘭卡拉天主教會、敘利亞-瑪拉巴爾天主教會、敘利亞東正教、印度神召會、印度神召會(全福音)、五旬節傳教會、北印度教會、南印度教會、馬爾托馬敘利亞教會、馬蘭卡拉東正教和印度五旬節教會。
加拿大的果阿裔人士大多信奉羅馬天主教,他們與其他加拿大天主教徒共用同一教區教堂,但他們也經常慶祝聖方濟各·澤維爾的節日,他是印度群島的守護神聖,其遺體安放在果阿。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徒建立了一個教區,名為密西沙加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教區,服務於加拿大各地的敘利亞-瑪拉巴禮信徒。[91]
印度裔加拿大人使用多種語言,反映了印度次大陸的文化和種族多樣性。
加拿大使用最廣泛的南亞語言是旁遮普語,印度旁遮普邦和昌迪加爾人以及旁遮普省和伊斯蘭堡首都區人都使用這種語言。在加拿大,旁遮普語主要由南亞裔加拿大人使用,與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有一定聯繫。
作為印度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印地語現在也是印度新移民,尤其是與印度北部和中部有一定聯繫的移民主要使用的語言。
另一種南亞人廣泛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這些人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或斯里蘭卡北部省。
古吉拉特語由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人使用。來自非洲大湖地區的古吉拉特印度教徒和伊斯瑪儀派穆斯林後來移居加拿大,他們講古吉拉特語。來自印度西部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占加拿大人口的一小部分,他們也講古吉拉特語。
烏爾都語主要由來自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的南亞穆斯林人使用。然而,來自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印度裔人士也可能講這種語言。
卡納達語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人使用的語言。
孟加拉語是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人使用的語言,也是孟加拉國人使用的語言。
還有一群來自非洲大湖地區的果阿人。然而,這個群體中只有少數成員使用他們的母語孔卡尼語。
在加拿大,有12,578名來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人使用馬拉地語。
加拿大有15,655人使用泰盧固語,他們主要來自印度的特倫甘納邦和安得拉邦。
許多印度裔加拿大人以加拿大英語或加拿大法語為第一語言,因為許多多代人並不以印度語言為母語,而是可能講一種或多種[m]作為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
地理分布

加拿大各省和地區按其印度裔加拿大人口分布,依據以下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200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和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
加拿大大都市區印度裔人口眾多:
多倫多是加拿大印裔加拿大人最多的城市。整個印裔加拿大人社區中,近51%的人口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多倫多地區的印裔加拿大人大多居住在布蘭普敦、萬錦、士嘉堡、怡陶碧谷和密西沙加。印裔加拿大人,尤其是旁遮普錫克教徒和旁遮普印度教徒,在布蘭普敦尤為常見,約占該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大多居住在該市的東北部和東部)。該地區以中產階級和中上階層為主,房屋自有率很高。該地區的印裔加拿大人大多來自旁遮普、泰盧固、泰米爾、孟加拉、古吉拉特、馬拉地、馬拉雅利和果阿。與大溫哥華地區的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相比,大多倫多地區的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更加多元化——無論是語言還是宗教信仰。印度航空和加拿大航空運營從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返回印度的航班。
大多倫多地區的印度裔加拿大人平均家庭收入為86,425加元,高於加拿大平均水平的79,102加元,但低於多倫多人口普查大都會區的平均水平95,326加元。印度裔加拿大學生在多倫多地區的大學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儘管印度裔加拿大人占多倫多地區人口的10%,但印度裔學生(國內和國際學生合計)分別占多倫多都會大學學生總數的35%以上、約克大學學生總數的30%和多倫多大學學生總數的20%。[100]
加拿大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多倫多史瓦米納拉揚神廟和加拿大最大的錫克教謁師所——安大略卡爾薩謁師所均位於大多倫多地區。兩座寺廟均由加拿大印度裔社區建造。
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二大印度裔加拿大人聚居地,整個印度裔加拿大人群體中超過20%居住在低陸平原。[101][102]印度裔加拿大人密度最高的地區是溫哥華、素里、本拿比、列治文、阿伯茨福德和三角洲。最近,越來越多的印度裔移民遷往大溫哥華以外的其他地區。素里市有近17萬南亞裔,[103]占該市人口的32%。[104]溫哥華南部的"印人街"旁遮普市場街區也集中了大量的印度居民、商店和餐館。[105]
溫哥華的印度裔加拿大人絕大多數是旁遮普錫克教徒。[106]然而,也有其他種族背景的人口,包括印度裔斐濟人、古吉拉特人、信德人、泰米爾人、孟加拉人和果阿人。[107]
來自其他國家的印度人
除了直接追溯到印度次大陸的血統之外,許多抵達加拿大的印度裔加拿大人來自世界其他地區,他們是全球印度僑民的一部分。
由於政治動盪和偏見,許多居住在非洲大湖區國家(例如烏干達、肯尼亞、坦桑尼亞和安哥拉)的印度人離開該地區,前往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國家。來自東南非洲的印度裔加拿大人大多是伊斯瑪儀派穆斯林或古吉拉特印度教徒,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南非。
迪帕克·奧布賴是第一位成為加拿大議會議員的印度裔非洲裔加拿大人,也是第一位被任命為加拿大女王樞密院成員的印度教徒,他來自坦桑尼亞。在國會山舉行的晚宴上,他獲得了華盛頓特區印度裔美國人之友小組和印度裔美國人商會頒發的「印度驕傲獎」,以表彰他為加強加拿大和印度之間關系所做的努力。[109]
M.G. Vassanji是一位獲獎小說家,他描寫了該地區印度人的困境,他是一位從五大湖地區移民而來的印度裔加拿大人。
作家拉迪斯·達席爾瓦 (1920-1994) 是一位出生於桑給巴爾的加拿大果阿裔人,他寫了《果阿人的美國化》。[110][頁碼請求]他於1968年從肯尼亞移民,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與大多倫多地區的原住民、因紐特人和老年人一起工作。[111]
出於類似原因,印度人也從贊比亞、馬拉維和南非等南部非洲國家移居加拿大。這股移民潮中,成功的印度裔加拿大人包括蘇哈娜·梅哈爾尚德和尼爾瑪拉·奈都,她們是來自南非的印度裔電視新聞播音員,目前就職於加拿大廣播公司。英迪拉·奈都-哈里斯是另一位來自南非的印度裔加拿大廣播員。
最受矚目的兩位印度裔非洲人是CNN的扎因·維爾吉和阿里·維爾希。維爾吉在加拿大接受教育,而維爾希的父親穆拉德·維爾希是從南非移民過來的,他是第一位進入安大略省議會的印度裔省議員。
印度裔非洲人移民加拿大最著名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1972年,5萬名印度裔烏干達人被獨裁者伊迪·阿明驅逐出烏干達,印度政府不允許他們返回印度。儘管面臨大規模酷刑和監禁,尼扎里·伊斯瑪儀派領袖阿迦汗四世還是特意與其追隨者協商,讓他們安全離開烏干達,並交出他們的所有財產。他還與加拿大總理兼密友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協商,確保他們在加拿大獲得庇護。
伊爾沙德·曼吉是加拿大烏干達印第安人後裔的著名人物,他是一位備受讚譽的伊斯蘭教世俗主義和改革倡導者。果阿人群體也主要來自非洲大湖地區。
印度裔加勒比人是指根植於印度的加勒比人。
由於長期與印度隔絕以及其他原因,印度裔加勒比加拿大人社區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融合,融合了印度文化和加勒比文化。一些印度裔加勒比加拿大人將自己與印度裔加拿大人社區聯繫起來。然而,大多數人與印度裔加勒比人社區或更廣泛的加勒比社區或兩者兼而有之。大多數人主要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或安大略省南部。
一些印度人出於經濟和家庭原因從英國和美國移民。印度人移居加拿大是為了加拿大的經濟和就業市場,他們的表現優於許多歐洲國家和一些美國州。最後,有些人決定定居加拿大,是為了與可能在美國和英國定居而非加拿大的家人團聚。
許多印度人從中東國家移居到北美。
大多數來自中東的印度移民是印度商人和專業人士,他們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阿曼、科威特、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工作。這些移民的首要任務是為子女提供畢業後的教育機會。許多學生畢業後留在了那裡並成家立業。
加拿大板球運動員尼基爾·杜塔出生於科威特,父母是印度孟加拉人,但在加拿大長大。他代表加拿大國家板球隊參加單日國際賽和T20I比賽。
印度人長期以來定居在大洋洲的某些地區,主要分布在斐濟的一些島嶼上,約占斐濟人口的40%。自斐濟獨立以來,美拉尼西亞斐濟人與印度裔斐濟人之間的敵意日益加劇,導致了幾次重大的政治衝突。值得注意的是,自1987年兩次政變以來,由於政治不穩定和種族衝突,許多印度裔斐濟人從斐濟移居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大多數印度裔斐濟移民定居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阿爾伯塔省,在大多倫多地區也有相當一部分印度裔斐濟人,他們大多數是印度教徒,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穆斯林。其他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和錫克教。加拿大的印度裔斐濟人群體在宗教信仰上不如整體印度裔加拿大人群體多元化。印度裔斐濟人在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里、本拿比、埃德蒙頓、卡爾加里和多倫多建立了文化中心和組織。加拿大最大的印度裔斐濟文化中心是位於埃德蒙頓的阿爾伯塔省斐濟薩那坦協會,由埃德蒙頓首批印度裔斐濟移民於1984年建造,它是一座正式的印度教寺廟,但也舉辦許多社區活動。
文化
![]() |
一名年輕的印度裔加拿大女子正在表演巴恩格拉。
印度-加拿大文化與每個特定印度群體的宗教、地域、語言和族裔背景密切相關。例如,北印度的文化習俗和語言與南印度不同,而印度教群體的文化習俗也與耆那教、錫克教、穆斯林、基督教和猶太教群體不同,這是由於種族、地域歸屬、宗教和/或語言的差異。由於加拿大推行的開放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這些文化特徵得到了相當好的保存,類似於美國實行的多元文化多樣性政策。
各個印度族群的文化和語言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部分原因在於這些族群可以自由地建立宗教崇拜、社會互動和文化實踐的結構和機構。尤其是旁遮普文化和語言,通過廣播和電視在加拿大得到了強化。
或者說,與其他非印度居民和印度本土人相比,印裔加拿大文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年輕人對傳統的印度文化元素和活動不感興趣,反而不認同北美主流文化習俗,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然而,這樣的人只占少數,許多年輕人在東西方文化價值觀之間保持平衡,偶爾會將兩者融合,創造出新的作品,例如新一代的班格拉融合了嘻哈節奏。例如,錫克教青年經常將傳統的班格拉舞融入其中,這種舞曲使用旁遮普樂器和嘻哈節奏,並融入黑人音樂藝人的說唱。著名的藝人包括Raghav和Jazzy B。

由於印度傳統和宗教背景,婚姻是許多印度裔加拿大人的重要文化元素。[112]包辦婚姻在印度仍然普遍存在,但在加拿大出生或入籍的印度人中已不再普遍。然而,有時父母仍會安排特定種姓或印度族裔群體內的婚姻。由於難以找到具有理想特徵的相同印度族裔背景的人,一些印度裔加拿大人現在選擇使用婚姻服務(包括在線服務)來尋找結婚對象。印度裔加拿大人的婚姻習俗不像印度裔加拿大人那樣自由,有時會考慮種姓,但幾乎不存在嫁妝。[112][來源請求]
2012年,曼迪普·考爾撰寫了博士論文《加拿大-旁遮普慈善事業及其對旁遮普的影響:一項社會學研究》,論文發現,與其他族裔相比,印度裔加拿大人在族裔社區和種姓內更多地實行包辦婚姻,而較少約會;這是因為這些印度裔加拿大社區希望保留自己的文化習俗。[113]
有許多廣播節目展現了印度裔加拿大文化。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節目是「Geetmala Radio」,由達山和阿爾溫德·薩霍塔(也是印度裔加拿大節目「Eye on Asia」的長期主持人)主持。
許多加拿大電視網絡都播放以印度裔加拿大文化為特色的節目。一個著名的多元文化/多宗教頻道Vision TV在周六連續播放印度裔加拿大節目。這些電視節目通常重點介紹加拿大境內的印度裔加拿大活動,也播放涉及居住在加拿大的印度人的印度活動。此外,其他網絡,如Omni Television、CityTV和當地社區頻道,也播放本地印度裔加拿大內容以及來自印度的印度內容。
近年來,加拿大電視台上出現了來自印度的印度電視網絡。尚錢德是一位資深的印度裔加拿大人,他開創了加拿大最早的印度裔加拿大電視節目之一。他與加拿大廣播電視和電信委員會達成協議,允許位於印度的印度電視網絡向加拿大直接發送信號。為此,他將這些頻道冠以自己的公司「亞洲電視網」的品牌。印度裔加拿大人可以通過從當地衛星/有線電視公司購買電視頻道套餐來訂閱印度頻道。印度裔加拿大人觀看的電視網絡包括「Zee TV」、「B4U (network)」、「索尼娛樂電視亞洲」和「Aaj Tak」等等。果阿社區通過一系列城市網站相互聯繫,這些網站向社區通報舞蹈、宗教儀式和鄉村盛宴等當地活動,將社區與果阿的農村起源聯繫起來。[114]
大多倫多地區提供印度裔加拿大人內容的廣播電台包括101.3FM頻道播出的CJSA-FM。另一個電台是AM 1650頻道播出的CINA (AM)電台。
主要報紙包括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的《加拿大新聞》,以及溫哥華的《亞洲之星》和《旁遮普星報》。
截至2012年,旁遮普語報紙眾多,其中大部分在溫哥華和多倫多出版。截至當年,其中50份為周刊,2份為日刊,其餘為月刊。[113]
到2012年,部分由於對印度航空182航班的報道,《環球郵報》、《溫哥華太陽報》和其他加拿大主流媒體對旁遮普問題的報道有所增加。[113]
知名人物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