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地鐵一號線列車
ADtranz与西门子联合生产的地铁电客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州地鐵一號線列車是廣州地鐵的首款列車,由安達(ADtranz,後於2000年被龐巴迪收購)和西門子聯合生產,於1997年1號線開通時上線運營,目前全數配屬於西塱車輛段,內部型號為A1。
Remove ads
歷史
1993年11月9日,時任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率團訪問廣州市,與當時的廣州市政府商談建設地鐵一號線事宜。16日,廣州地鐵與西門子正式簽署列車的購置合同。
1996年11月27日,地鐵一號線首列客車出廠儀式在柏林海寧斯道夫的ADtranz工廠舉行。1997年4月9日,地鐵一號線首列地鐵列車從德國漢堡運抵廣州黃埔港。6月28日,隨着一號線西朗[註 2]至黃沙段試驗開通,列車正式上線運營。
1997年10月20~21日,運輸一號線第4組列車的「泰興」輪在比斯開灣遭遇惡劣天氣,西南風達到蒲氏風級8到9級。導致地鐵車廂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傷[8]。1998年8月5日,廣州地鐵一號線第15列車運抵黃埔港。1999年3月15日,廣州地鐵一號線從德國引進的最後一列車(第21組列車)抵達廣州。
2000年10月5日,1x03-1x04 編組被發現部分轉向架的牽引電機支座發生完全報廢性斷裂,此後A1型列車的一百多個轉向架陸續被發現具有同樣的質量問題[9]。
2002年12月29日,2號線通車時,配屬的Movia 456型列車沒有到貨,部分該款列車需要到舊二號線運行,直到Movia 456型列車陸續投入營運為止。
2003年5月,廣州地鐵與DUEWAG就A1型列車轉向架裂紋問題的處理方案達成一致,由DUEWAG負責對所有轉向架進行補強,並另行賠償8個全新的轉向架[9]。

2008年7月開始,該款列車陸續進行大修工作;同年9月19日,1x01-1x02 編組大修完成重新營運[10][11]。
2016年6月,廣州地鐵開始研究延長該款列車的車體使用壽命[12][13],並於2021年至2024年間進行第二次大修,工程完成時車齡已有27年。本次翻新包含電氣設備改造和車體維修[14]。
2021年10月19日,1x29-1x30 編組完成翻新後,返回西塱車輛段進行調試[15],為該款列車的首列完成翻新的列車。2022年5月30日,翻新後的 1x19-1x20 編組於當晚正式上線載客,為該款列車的第二列完成翻新的列車以及首列正式上線的翻新列車[16]。2022年7月,試驗使用混合磁阻牽引系統[17]的 1x21-1x22 編組完成翻新後,返回西塱車輛段進行調試。2023年1月,列車新系統正式上線[18]。
2023年10月下旬,1x01-1x02 編組啟動翻新工作。至此,不再有未翻新的A1型列車營運。
Remove ads
列車細節

列車為八字形整體承載結構,總長約140米,高3.8米,寬3米,採用鋁合金大斷面擠壓型材焊接而成,塗裝以黃色為主,車體兩邊各有一條紅色飾帶[1][4]。頭車的前照燈和尾燈在前期採用鹵素燈及一體式遠近光設計,並採用紅色及透明塑料燈罩,後期則統一改為三圓式LED燈。各車輛的車側在連接處附近設有列車運行狀態燈[1],後來在該批列車進行第二次大修時取消。
為減少車內噪音和保持客室的溫度適中,車體外牆和內裝飾板之間充填礦渣棉,內殼塗有隔音、隔熱塗料[1]。
列車客室車門採用內藏門的設計,車門門機系統在投入運營時採用氣動式,隨着列車翻新改造後逐步改為電動式。各客室車門上方設置了開閉門燈。列車在頭車端設有緊急出口。
每節車廂設8張長椅,其表面由壓網紋的不鏽鋼製成。每張座椅最多可座7人,每列車在AW1(座位坐滿人)狀態下可坐336人[4]。
列車的車廂連接處附近設有設備區和乘客站立區(輪椅位),車內裝飾以灰白色為主,給人以清涼、明快、舒適的感覺[2]。車內扶手在投入運營時採用白色噴漆材質,座位之間的中部扶手另設有吊環,其中1x17-1x18編組在2021年將車內扶手材質變更為不鏽鋼材質,直到該批列車進行第二次大修時,車內扶手均改為不鏽鋼材質外,並取消了車門之間的豎直扶手,將車廂內的中部扶手兩端的直桿連接改為一體化樣式。
車門上方設有緊急開門裝置,當列車發生緊急情況,而司機無法控制車門時,可通過緊急拉手開啟車門[1]。此外亦設有緊急求助按鈕,供緊急情況下按此按鈕與車長聯繫。
車頂兩側設有照明燈具帶,採用熒光燈管及鐵格柵式燈罩,以滿足車內照度要求[1];而在該批列車進行第二次大修時列車更換為LED點陣照明燈管及塑料燈罩,改善了車廂的照明條件。
另外,該批列車進行第二次大修時在客室車門上方新增了LCD動態地圖顯示屏,因應加設LED動態地圖顯示屏,該位置的照明燈調整至靠近客室門處,與A3型列車一致,亦調整了緊急開門裝置及門燈狀態的位置,緊急通話裝置亦改為車門側。
-
車廂內部
-
第二次大修新增的LCD動態地圖
Remove ads
每台動車轉向架上各安裝兩台牽引電機,多數列車的牽引電機為西門子交通制 1TB2010-0GA02 型鼠籠式三相四級交流電動機[5],以體積小、重量輕為特色,便於保養與維修;單台電機的重量為 650 kg,額定功率為 190 kW,額定轉速為 1800 r/min, 最高轉速為 3510 r/min[1][2]。
列車翻新前使用的 DASU 6 型牽引逆變器由濾波器箱和逆變器箱組成,採用 4500 V · 3000 A 的GTO功率模塊,冷卻方式為強迫風冷[6][7];每節動車上安裝一台牽引逆變器,每台牽引逆變器以1C4M1群方式驅動其所在車廂的四台牽引電機。

1x25-1x26(部分車廂)、1x21-1x22、1x31-1x32 編組在2008年大修後,曾試驗使用原株洲南車時代電氣提供的牽引逆變器(1C2M2群方式控制)[19][20]。
1x01-1x02 編組曾在2013~2017年試驗使用北京千駟馭電氣提供的 MTC-760/1500 型牽引逆變器[21][22]。此外,1x21-1x22 編組在翻新時試驗使用江蘇經緯軌道交通設備提供的混合磁阻牽引系統[17],1x09-1x10 編組在翻新時試驗使用株洲中車時代電氣提供的永磁同步牽引系統。
多數列車在進行第二次大修時未更換牽引電機[14],並採用株洲中車時代電氣提供的牽引逆變器(1C4M1群方式控制)。
Remove ads
列車翻新前每節車廂配備一台 U1500DC/380AC3/S75/F50 型三點式十二脈衝輔助逆變器(下左),首尾兩節拖車配備一台額定功率 25 kW 的 U1500DC/110DC/P25 型直流變換器,二者均由 transtechnik 提供,採用IGBT功率模塊,共同構成列車的輔助供電系統,其中輔助逆變器產生 3AC 380V 電壓,驅動空調系統、空氣壓縮機等負載[2][23],直流變換器與蓄電池並聯,為列車的控制電路和照明系統供電[2]。
部分列車在翻新前使用原株洲南車時代電氣提供的輔助逆變器(TGN-49 型,下中,額定輸出容量 77 kVA)作為故障替換件;所有翻新列車均採用株洲中車時代電氣提供的輔助電源(t Power-AA44 (JR2) 型,下右,為輔助逆變器、蓄電池充電機一體式,其中逆變器部的額定輸出容量為 120 kVA,充電機部的額定輸出功率為 16 kW)。
此外,1x01-1x02 編組曾在2013~2017年試驗使用北京千駟馭電氣提供的 MSIV-77/1500 型輔助逆變器[21][22]。
Remove ads
列車的制動系統由克諾爾集團提供,採用全列車混合制動方式,優先使用電制動,充分反映了德國廣泛應用的鐵道車輛制動概念[1]。基礎制動採用輪沿踏面單面閘瓦制動方式,閘瓦採用合成材料,並帶有閘瓦間隙自動調節器[24]。
每節車廂設有兩台 HFG (Hagenuk Faively GmbH) 制 DKKA Metro G 車頂單元式空調機組,整列車共有12台空調機組[25]。每台空調機組的製冷量為 40 kW,採用 Bitzer 制 VSK 4161-25 型全封閉螺杆式壓縮機,並以 R134a 為製冷劑[25]。
空調系統由獨立的控制單元控制運行,具有製冷、通風和緊急通風等功能,客室內的溫度可在19~27℃範圍內調節[4]。車頂空調單元及客室內都分布有溫度傳感器,用以實時檢測客室內的溫度,空調系統可根據室內外溫差自動調節客室溫度[4]。
列車編組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