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火星

距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火星
Remove ads

火星(英語:Mars天文符號:♂),古名熒惑,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其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含量約為95%),既稀薄又寒冷。[3][4]火星主要呈現為橘紅色,其地表廣泛的分佈著氧化鐵[5],因此亦被稱為「紅色星球[6]。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7]

事实速览 軌道參數, 遠日點 ...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其捕獲的小行星[8]。根據探測到的證據,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亦觀察到季節性的水氣及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而過往的火星亦可能被大面積的海洋、湖泊及河流覆蓋。[9]而研究發現,火星目前仍有間歇性和地下液態水存在[10][11]

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同時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與豐富的資源,故此火星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7]人類從古至今對火星進行了多次觀測及探測任務,其中美國[7]中國[12]已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

Remove ads

自然歷史

形成

理論認為,火星可能在太陽系形成期間因太陽原行星盤隨機變動而形成。火星在太陽系中的的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化學特徵,與地球相比,含有更多低熔點元素(如等)。這些元素可能由早期太陽的活躍太陽風帶來[13]

晚期重轟炸

在太陽系中的行星形成後,內太陽系可能經歷了名為「晚期重轟炸」的時期,火星上的隕石坑約有60%形成於該時期[14][15][16]

地質年代

火星的地質歷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物理性質

Thumb
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以直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月球的2.4倍。火星體積約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地球的11%,表面積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小很多[17]。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構造特點[18]

天文學家在長期觀測火星後發現,火星的南半球地勢比北半球高,北極盆地大撞擊的證據。天文學家推斷,約45億年前火星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之後,不但形成火衛一火衛二[8][19],亦逼使內核熱能散溢出上地幔、內部攪拌逐漸停止,無法以發電機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20]由於火星比地球小,相對表面積與體積呈反比而較地球大[註 1],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卻得較地球快,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太陽風帶走大氣導致氣壓偏低,而使液態水在低溫就會沸騰、無法穩定存在。[22]

Remove ads

內部結構

火星的地殼平均厚約50公里[23],最厚可達125公里。火星的地幔由硅酸鹽組成,包裹著半徑約為1300至2400公里,可能由液態鐵及少量硫組成[24]的地核。[25]

地理特徵

地質

Thumb
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
Thumb
堅忍撞擊坑中的沙丘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火星的大氣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火星的地質活動不活躍。[7]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隕石坑火山峽谷密布。奧林帕斯山太陽系中最高的水手號峽谷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勢有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7]

科學家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判別出火星的地表年齡: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反之則年輕,進而將火星的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亞馬遜紀。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旺盛,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旺盛,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大幅減弱;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仍然繼續;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以冰為主要活動,如極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埃律西昂[7]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佈,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名詞解釋:[26])前者形成如廣泛分布於梅杜莎槽溝層風蝕脊[27],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28]

Remove ads

地形

Thumb
基於MOLA的火星地形圖,可以看見其地表南半球主要為高地(深色),北半球主要為低地(淺色)
Thumb
奧林帕斯山太陽系行星中已知最高的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註 2]。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布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的地形景觀。[7]

由於火星目前不存在海洋,人們將火星表面氣壓為610.5 Pa(6.105 mbar[29]的平面定義為海拔為0的水平面,稱為「火星大地水準面英語areoid[30]。現代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衛星火星快車號火星探測漫遊者會運用航照圖的地形判別方法,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並製成高解析度立體照片。此外,火星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至360度,而非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7]

火山

塔爾西斯高原擁有許多座大型火山,其中包括一座盾狀火山——奧林帕斯山。它的寬度超過600千米[31],高度超過21千米[32],於2500萬年前最後噴發[33]。該火山的高度[註 3]達到了茂納凱亞火山[註 4]的兩倍,與灶神星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的中央山丘高度相當,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之一。[34]

隕石坑

人類已在火星上發現了超過4.3萬個直徑大於5公里的隕石坑。[35]其中,最大的隕石坑是希臘平原,寬約2300公里,深約7公里,是一個清晰的反照率特徵[36][37]同時,火星還有其它大型隕石坑,如阿耳古瑞平原(寬約1800公里)[38]伊希斯平原(寬約1500公里)。[39]火星隕石坑的形態表明,在隕石撞擊後,其地面曾經變得濕潤[40]

板塊邊界

火星上的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與歐洲相當),深度約7公里。[註 5]它可能由於塔爾西斯高原擴大,導致地殼塌陷而形成。在2012年,科學家提出水手谷並不是一個地塹,而是一個已漂移了150公里的板塊的邊界。[註 6][41]

洞穴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的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的深洞,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推測底部可能更深、更寬,可能免受微隕星、紫外線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的可行地點。[42]但後來火星勘察衛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深不見底的樣子。[43]

氣象特徵

大氣

Thumb
沙塵暴發生前(左)和正發生沙塵暴(右)的火星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約為地球表面氣壓的0.6%,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氣壓[註 7],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5%。[44][45]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火星大氣層按高度可分為低層大氣、中層大氣、上層大氣和外氣層。其中低層大氣由於氣懸微塵與地表的熱,這部份相對溫暖;中層大氣存在高速氣流;上層大氣(或熱氣層)溫度很高,大氣分子也不再像下層那樣分布均勻;外氣層高度在200公里以上,大氣漸漸過渡到太空,無明顯外層邊界。[7]

Thumb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

火星大氣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氬氣,很少的氧氣水氣等,亦充滿著很多吸收藍光的懸浮塵埃,使天空呈黃褐色。[46][註 8]2003年火星大衝時地面望遠鏡在大氣中發現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奧德賽號確認了這一發現。由於甲烷易被紫外線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現在或者最近幾百年內在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的來源,火山作用地質作用彗星小行星撞擊甚至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48][49]2013年9月19日,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數據,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英語:atmospheric methane)存在跡象[註 9],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很低,可能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並不會排出任何甲烷,人類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50][51][52]

天氣和氣候

由於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與地球的相當,火星的氣候是在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但一個季節的時間比地球的要長。[註 10]火星離太陽較遠,表面接收到的陽光僅有地球的43%,[53]且大氣層較薄,無法存儲過多熱量,因此火星表面的溫差較大(-110 °C~35 °C)[54][註 11]

2008年9月29日,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是在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為高4.5公里的幡狀雲降雪。這次降雪在到達火星表面時就已蒸發[55]。火星表面土壤的熱慣性英語Thermal inertia不同,使空氣在冷熱區域之間交替流動,產生[56]

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北半球,極冠的二氧化碳昇華進入大氣,使氣壓升高;而南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便傾向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向低壓的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的環流。因此火星的天氣系統一般為全球性的,例如塵暴。[57]

水文

Thumb
北極初夏的冰蓋(1999年)
Thumb
南極仲夏的冰蓋(2000年)

兩極的水冰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58]夏季仍存在的部分極冠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59]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60]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61][62]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63][64]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昇華。[65]

流水遺蹟

Thumb
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
Thumb
相隔六年即發現新的沖蝕溝沉積物

火星的地形顯示,液態水很可能曾經存在於其表面。火星表面約有25處溢出河道,可能是由地下蓄水層釋放出的水而形成,但亦有理論認為是由冰蓋或岩漿造成[66][67]

沖蝕溝則是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較晚,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其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68][7]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69]

土壤中的水分

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70][71]。對於在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存在。[72]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重量約佔1.5%~3%,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73][74][75][76]

2004年,火星漫遊車機遇號在火星上一個小隕石坑中發現了藍莓石,其中含有赤鐵礦。該礦物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故其發現可成為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77]

液態水的發現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研究人員在火星的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這些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淺。在火星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最明顯。[10]

2018年7月25日,據意大利媒體報道,該國科學家在火星上首度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該研究稱,「火星地下及電離層高級探測雷達」在火星南極冰層下1.5千米處發現一個大型液態水湖,裡面含有鹽。湖的直徑約為20千米,溫度至少為零下10度。[78][11]

運動規律

Thumb
火星與地球的軌道與季節長度比較

公轉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公轉週期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公轉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79];而地球的是10萬年[80]和約40萬年,於接近0至0.07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循環)。[81][82]

自轉

1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分35.244秒[83],或1.027地球日。[84]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不同於地球的穩定處於22.1和24.5度間,由於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其自轉軸傾角可在13度至40度間變化,其變化週期為一千多萬年。[85] 另外,科學家發現火星的自轉周期每年縮短約4納秒,可能是由火星地層密度不均導致[86]

運動與氣候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而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複雜氣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因顏色深淺和沙、岩性質差異而造成的容積熱容不同,可影響大氣環流;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但遮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7]

相關天文現象

當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小時,稱為火星衝日。火星沖日分為「大沖」與「小沖」,若火星與地球分別位於近日點及遠日點,兩者之間距離更小,稱為火星大沖[87]。當地球、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時,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88]

衛星

Thumb
火衛一(左)和火衛二(右)大小比較(合成圖)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火衛二,它們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89],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90]。和月球一樣,這兩顆衛星都被火星潮汐鎖定[91][註 12][92]

兩顆衛星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93],但新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或原本的衛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後,由散佈軌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積而形成。[8]兩顆衛星於1877年8月被阿薩夫·霍爾發現[94][93],以希臘神話中的福波斯得摩斯命名,兩者皆為戰神阿瑞斯的兒子。[95]

火衛一

火衛一是火星的一顆衛星,最長直徑約為27公里,公轉週期約為8小時[93][註 13],引力約為地球的千分之一[89]。因為火衛一離火星很近,火星的潮汐力每年將其拉近火星約1.8釐米[93][註 14]。預計再過約760萬年,火衛一將因軌道低於3620公里(火星的洛希極限)而撞上火星或被瓦解,形成火星環。[96][97]

火衛二

火衛二也是火星的衛星,最長直徑約為15公里[98],公轉周期約為30小時[89]。因為該衛星離火星足夠遠,所以它的軌道正在慢慢地被向外推進。[7]

觀測探測

古代

Thumb
各時期的火星觀測

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着人們,人們也賦予了火星不同的名稱。古代蘇美爾人將火星命名為「內爾伽勒(戰爭及災禍之神)[99]」,美索不達米亞人將其命名為「死者命運之星」[100]。古中國人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將其命名為「熒惑」。據說,古人觀察熒惑呈赤色,赤色於「五行」屬火,而進一步將該星體命名為「火星」。[101][102][103]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因火星的火紅之色而分別將其取名為「Ares」及「Mars」,均源自當地神話中的戰神[104]

此時的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一樣,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後漸漸涉及科學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依據了第谷積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觀測資料。[105]

近代

望遠鏡出現後,人們可以對火星進行更進一步的觀測。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6小時,而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不一致,火星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後來義大利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海等水體,如太陽湖塞壬海、明顯的暗大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105]

當時,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遵循「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被命名為「水道」。後來,人們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被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風靡大眾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被證明不存在,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顏色的改變則是因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沙塵暴。[105]

20世紀

動畫展示各個火星探測器的登陸點

蘇聯美國日本在這個世紀發射了不少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這些太空船包括軌道衛星登陸器漫遊車,但相當大部分任務在完成前或剛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106]

1960年10月10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火星1A號,但以失敗告終。此後蘇聯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終於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然而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公里的距離時,與地面失去了通信聯繫。1965年,NASA的水手4號飛掠火星。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船[107]

Thumb
海盜1號登陸器拍攝的照片

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的登陸器墜毀後數日,相同的火星3號的登陸器成功登陸火星,是第一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但登陸十幾秒後隨即失去聯繫,攜帶的火星車Prop-M也未能將訊息傳回地球。1975年,NASA發射海盜號,包括兩組軌道衛星和登陸器。海盜1號2號軌道衛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兩個登陸器皆於1976年成功登陸,並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108],而軌道衛星也繪製了全面的火星地圖[109]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2號以探測火星和兩個衛星。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去聯繫,而弗伯斯2號雖然成功拍攝了火星和火衛一,但在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衛一前也失去聯繫,所攜帶的著陸器也未能在火星表面著陸。[110]

在1992年火星觀察者失敗後,NASA於1996年11月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火星全球勘測者於1997年進入火星環繞軌道,其出色地完成任務,它在2001年完成了地圖繪製的任務,並三次延長任務,直到2006年11月2日失去聯繫而結束,總計在太空中運作了10年。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發射一個月後,NASA發射了火星探路者,並攜帶一個登陸器和漫遊車——旅居者號(Sojourner),於1997年7月登陸在阿瑞斯峽谷。旅居者號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成功運作的火星車,並運作長達83個火星日傳回了大量照片。[111]

失敗任務

在20世紀,有部分火星探測任務宣告失敗。

NASA的火星勘測98計畫於1998、99年發射了火星氣候衛星火星極地登陸者,前者預計研究氣候、水與二氧化碳等,後者則預計於南極登陸,探測器搭載的深空2號則計劃於火星極地登陸者進入大氣時與它分離,直接降落並穿入地表進行研究。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112],極地登陸者則在1999年12月3日探測器登陸火星時失去聯絡,[113]兩者均以失敗告終。

1996年12月16日,俄羅斯發射了火星96號探測器,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後未能成功點火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而宣告失敗。[7]1998年7月3日日本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於2003年12月10日進行最後的遠程遙控修復作業仍告無效之後,日本放棄讓「希望號」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項目也以失敗告終。[114]

21世紀

這個世紀,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航天部門對火星進行了探測。

2001年NASA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任務成功進行並延續到2010年9月。[115]船上的伽瑪射線光譜儀地表下一公尺內偵測到大量的氫,證明有大量的水分子存在火星近地表。[116]2003年NASA發射了兩台相同的火星探測漫遊者——精神號(MER-A)和機會號(MER-B)。兩台皆於2004年1月成功登陸並工作超過預定時間。傳回的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是兩地過去有水的確實證據。偶爾的塵捲風和風暴清除了太陽能板上的沙塵,使它們的工作時長超過了預定任務時間。[117]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火星快車號,包括軌道衛星和登陸器——小獵犬2號,而小獵犬2號於2004年2月降落失敗(後查證為降落後無法正常部署而失聯)。[118]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葉光譜儀於其大氣中偵測到甲烷。2006年6月ESA宣布火星快車號發現極光[119]

2005年8月NASA發射了火星勘察衛星,於2006年3月進入火星軌道展開為期2年的工作。它搭載更先進的通訊系統,頻寬比之前任務總和還寬,且傳回的資料遠多於過去任務的總和。其擁有解析度高達0.3公尺的相機——HiRISE,拍攝地表和天氣以尋找未來任務的適合登陸地點。2008年2月19日拍攝到北極冠邊緣的一系列雪崩影像。[120]

2007年2月25日,探測彗星羅塞塔號近距離飛掠火星並拍照,拍到火星的高空雲系。[121]

NASA於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於2008年5月登陸在火星北緯68度的極區。[122]鳳凰號登陸器有一支可伸及2.5公尺的機械手臂,並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它還搭載一座顯微鏡,解析度達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2008年6月20日,其確認了在2008年6月15日發現的地表白色物質為水冰。[123][124]2008年11月10日,NASA由於火星進入冬季而無法繼續聯繫鳳凰號,任務結束。[125]2009年2月17日,黎明號飛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穀神星,並在接近火星時拍照。[126]

Thumb
好奇號在火星夏普山山腳下的自拍照片,攝於2015年10月

2011年11月9日,中俄合作的福布斯-土壤號升空,預計送回火衛一土壤樣本。而該探測器還搭載了一顆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測器,也就中國第一艘火星軌道環繞器螢火一號(YH-1),預計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升空,航程大約10個月。螢火一號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火星磁場等。[127]但該探測器發射到近地軌道後,因為與地面失去聯繫變軌失敗,探測器的碎片於莫斯科時間2012年1月15日墜落在太平洋海域。[128][129]

繼鳳凰號之後,NASA於2011年的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成功登陸火星的蓋爾撞擊坑。它和火星探測漫遊者一樣是火星車,但比火星探測漫遊者更大、速度更快,而且設備更完善。它搭載了雷射化學檢測儀,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的組成[130]。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務,它攜帶了更多先進科學儀器。本次任務的總成本達到了25億美元,是歷來最貴的火星探測任務。[131]2013年11月19日NASA發射MAVEN探測器,研究火星大氣,[132]該探測器於2014年9月21日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133]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134]

2016年3月14日,E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微量氣體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將分析火星大氣層,並將運載斯基亞帕雷利演示登陸器至火星進行登陸。其可挖掘兩公尺深以尋找有機物甚至火星生命。[135]登陸器於2016年10月19日登陸火星,但由於登陸器與火星高速碰撞,造成登陸計劃失敗。原定於2020年7月發射的羅莎琳·富蘭克林號[136],則被推遲到2022年[137]

Thumb
祝融號火星車與着陸器於烏托邦平原着陸後的合照

2020年7月下旬,阿聯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國家航天局天問一號、與NASA的毅力號,先後發射升空。2021年2月9日希望號到達火星。2月18日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毅力號還攜帶一台火星無人直升機機智號,機智號在2021年4月19日首次試飛獲得成功,這是人類首次實現飛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飛行。4月20日,毅力號成功將火星大氣二氧化碳轉化成,這是地球以外的首次成功造氧。[138]5月1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天問一號着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成功着陸,[139]5月22日,祝融號被成功釋放到火星表面,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著陸並且成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而且是第一個一次完成環繞、登陸、巡視的國家。[140]

人類登陸

目前,將一公斤物體由地球表面送往火星平均要花費約30,900美元。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宣布載人火星任務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141]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計劃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準備。2007年9月28日,NASA執行長邁克爾·格里芬英語Michael D. Griffin聲明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142]ESA也希望於2030至2035年間將人類送上火星。[143]

直達火星羅伯·祖賓——火星學會的創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使用重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註 15],省略軌道組裝、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修改後的計劃,稱為「Mars to Stay」,改為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狄恩·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相當於將二十人送到火星的費用。[144]

火星生命

Thumb
畫家筆下有生命的火星

2000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這是一塊碳酸鹽隕石,後被編號為ALH84001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的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任何一方占據上風。[145][146]

有證據顯示火星曾比現在更適合生命存在[147],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過還沒有確切的結論。某些研究者[148][149]認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隕石有過去生命活動的證據,但這個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認。另有反對的觀點[148]認為,自幾十億年前產生以來,該隕石從未長期處於液態水存在的溫度下,因而不會曾有生命活動。[150][145]

海盜號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只分析了海盜號着陸點處的土壤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151][152],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而這一結果也仍有爭議[153]。 2018年6月6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古老湖床的岩石裏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154]

相關文化

中國古人認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故將其稱為「熒惑」,在星占學上象徵殘、疾、喪、飢、兵等惡象。「熒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蠍座)的天文現象,心宿主要有三顆星,中間的最亮,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庶子。熒惑守心是很罕見的天象,被認為最不祥且可能出現兩種結果:皇帝駕崩或宰相下台。西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天文台觀測到了熒惑守心,宰相翟方進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漢成帝其後突然暴斃[155]。王莽後來稱帝,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156]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他的專書《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內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國星占學上最凶的天象──「熒惑守心」》提到,以電腦推算,發現史書記載的「熒惑守心」現象在多數情況中實際並未發生。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中國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則共有三十八次,且在中國史籍多無記錄[157][158]

除此之外,關於火星的神話傳說有:

註釋

  1. 當球體的直徑增大2倍,體積會增大8倍,但表面積僅增大4倍[21]。因此,球體直徑每縮小為原來的1/n,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便會增大至原來的n倍。參見體積表面積
  2. 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3. 由於其結構複雜,奧林帕斯山的高度是由它的西北部邊緣直至它的頂部得出的。而如果從亞馬遜平原開始算起,其的總海拔落差可達26千米,接近珠峰的三倍。
  4. 從海底到山頂的高度
  5. 作為比較,美國的大峽谷只有不到500千米寬,深度不足2千米。
  6. 這意味著火星的表面可能是由兩個板塊組成的。
  7. 這是由於火星磁層已消逝,太陽風能直接接觸、颳去大氣外層分子,使大氣層越來越薄。
  8. 雖然二氧化碳量是地球的數倍,但因氣壓低且缺乏水氣,溫室效應只有10℃,比地球的33℃低。[47]
  9. 測量值為0.18±0.67 ppbv,對應於1.3ppbv上限(95%置信限)
  10. 這是因為火星的公轉周期更長。
  11. 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溫度約為-52℃。
  12. 因此它們總是以同一面對著火星。兩個來源各提及了火衛一以及火衛二被火星潮汐鎖定。
  13. 原文:每日公轉三次
  14. 原文為「每百年拉近1.8米」。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