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立陶宛
東北歐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發音:[lʲiətʊˈvoːs rʲɛsˈpʊblʲɪkɐ]),通稱立陶宛(立陶宛語:Lietuva,[lʲiətʊˈvɐ]),位於歐洲東北部[10],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根據地理分區的不同定義,立陶宛被認為處在北歐和中東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維爾紐斯,另外還有考那斯與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人口約280萬,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東南岸自古為許多支波羅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因明道加斯漸吞併其他公爵、王公的領土,統一了立陶宛全境並皈依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殺後立陶宛恢復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國,14世紀時為歐洲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11]。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確立盧布林聯合,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18世紀晚期波蘭被列強瓜分,聯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羅斯帝國併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和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被蘇聯佔領,立陶宛公民以游擊隊對抗蘇聯,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公民以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示威,抗議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1990年3月11日,即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通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12]。
立陶宛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歐洲委員會、聯合國、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約及歐元區等國 https://slot-cebanqq.live/ 構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為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
Remove ads
名稱

已知「立陶宛」(Lietuva)之名最早的紀錄出自《奎德林堡編年史》中1009年3月關於傳教士奎爾富特的聖布魯諾的一則故事[13],其中提到了Lietuva的拉丁化名Litua[14]。此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波羅的海地區的許多族群名均來自水文名,Lietuva一名即為來自克爾納韋附近的利耶塔瓦河[15],有觀點認為這條河流很小,較不可能是立陶宛的名稱來源,但這種命名方式在歷史上有先例[16];另一說指此名來自當時組成立陶宛社會、臣服於統治者的軍事組織烈提司(Leičiai)[17],14至16世紀的歷史文獻仍有用Leičiai稱呼立陶宛人者,與立陶宛語相近的拉脫維亞語至今在詩作中或描述歷史時也會使用這個詞稱呼立陶宛人[18][19]。
Remove ads
歷史

末次冰期後(約西元前10萬年前)立陶宛一帶出現了昆達文化、尼曼文化與納爾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20],居民以游獵維生,尚未形成定居點。西元前8000年左右因氣候變暖,當地森林漸茂,人群也漸趨定居生活,但直至西元前3000年左右當地才有農業出現,並開始有手工藝製作與貿易,印歐人也約於此時期來到立陶宛,和當地人混血產生了多支波羅的人部落[21]。
波羅的人部落與羅馬帝國有一些商業往來,透過琥珀之路將琥珀運往羅馬,但受羅馬的文化與政治影響不大[22],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為波羅的海東南岸的一支波羅的人。波羅的人中居住地較靠西的部落與外地的接觸較早,西元2世紀托勒密已經知道加林迪亞人與約特維恩格人,中世紀前期的文獻也有提到古普魯士人、庫洛尼亞人與瑟米加利亞人[23]。
立陶宛語被認為是印歐語系中相當存古的一種語言,約於7世紀時和拉脫維亞語分家[24]。立陶宛傳統的多神信仰與習俗保留了很長的時間,當地傳統會在統治者死後將其火化,文獻中可見中世紀的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與科斯圖提斯死後火化儀式的記載[25]。

9世紀至11世紀海岸的波羅的人常受維京人侵擾[26],當地王公向基輔羅斯進貢。12世紀中葉立陶宛人開始侵略魯塞尼亞人的領地,12世紀末已有穩定且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用於對外劫掠財寶與奴隸,1183年立陶宛人襲擊了今波拉次克和普斯科夫,甚至距離更遠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也是其侵略範圍[27],這些軍事行動也帶動立陶宛社會的轉型,逐漸形成國家的雛形,並發展成立陶宛大公國[28] ,1219年21位立陶宛公爵與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簽署和平條約,為波羅的部落聯合最早的證據[29][30]。
當時立陶宛為立窩尼亞十字軍入侵,1236年9月22日蘇勒戰役中首位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手下將領擊敗了寶劍騎士團[31],引發原本已被騎士團征服的庫洛尼亞人、瑟米加利亞人與瑟羅尼亞人起義,重挫騎士團在道加瓦河左岸的戰果[32],2000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議會因此決定將9月22日訂為波羅的團結日[33]。1251年明道加斯皈依羅馬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為國王,建立立陶宛王國[34]。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殺後立陶宛恢復傳統的多神信仰,在立陶宛十字軍戰役中為條頓騎士團與立窩尼亞騎士團征討,皮爾奈圍城戰即為其中著名的戰役,此時期立陶宛仍持續向東擴張,佔領數個原屬基輔羅斯的公國[35]。
據傳說記載,14世紀初期的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有一次在維爾尼亞河附近狩獵後在當地過夜,夢見一隻站在山丘上的大隻鐵狼大聲嚎叫,祭司利茲代卡認為鐵狼象徵城堡,格迪米納斯遂遵神意建城,以維爾尼亞河之名將其取名為維爾紐斯城並以其為都,即今立陶宛的首都[36]。1362年或1363年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在藍水之戰中大敗金帳汗國[37],佔領基輔、波多利亞與烏克蘭原野[38],東面與莫斯科大公國接壤[39],14世紀末的立陶宛大公國為全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11][40],因地緣關係其文化與宗教均多元,官方文件除拉丁文也使用秘書室斯拉夫語(書面的羅塞尼亞語)[41]。

1386年波蘭公主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約蓋拉成婚,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約蓋拉統治期間立陶宛逐漸基督教化,為歐洲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地區之一,其北邊地區於12世紀末即被數個騎士團征服而信仰基督教,立陶宛因當時擊敗了寶劍騎士團,遲至14世紀末才接受基督教[42][43]。約蓋拉死後,維陶塔斯在內戰中勝出,於1392年成為立陶宛公爵,他治下的立陶宛國勢達到頂峰,開始中央集權,1399年維陶塔斯與脫脫迷失的聯軍在沃爾斯克拉河戰役敗於金帳汗國,不過1410年波蘭與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德之戰擊敗條頓騎士團,此戰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戰役之一[44][45][46],1429年維陶塔斯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封為國王,但運送王冠的使節在波蘭被截住而耽擱,維陶塔斯於隔年皇冠送抵的前幾天逝世[47]。維陶塔斯逝世後立陶宛貴族一度試圖脫離與波蘭的聯盟,但15世紀末被迫重新與其結盟對抗興起的莫斯科大公國,先後爆發莫斯科-立陶宛戰爭與立窩尼亞戰爭,前者持續至16世紀初,據《莫斯科公國札記》記載,1514年的奧爾沙戰役中波蘭與立陶宛聯軍以寡擊眾擊敗了莫斯科大公國,並抓獲其將領[48];立窩尼亞戰爭則於1558年爆發,於1583年以波蘭與立陶宛(當時已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勝利告終,簽署的亞姆—扎波利斯克停戰協定中聯邦獲得立窩尼亞、波拉次克與韋利日,波蘭立陶宛軍隊則退出大盧基與普斯科夫等俄國領土[49]。
Remove ads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締結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立陶宛保有自己的軍隊、貨幣與法律(立陶宛大公國法規)[50],此時期波蘭文化對立陶宛的政治、語言、文化與國族意識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聯邦初期國力強盛,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影響下文化、藝術與教育勃興,並對外與沙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和瑞典帝國征戰,在俄羅斯混亂時期進攻俄羅斯,甚至在1610年至1612年間佔領莫斯科[51]。
十七世紀中葉聯邦國力衰退[52],再次與沙俄爆發大規模衝突,1655年維爾紐斯之戰中聯邦敗於沙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被沙俄佔領,為歷史上該城首次被外國軍隊攻佔[53],俄軍在城中大肆搶掠破壞,直至1661年聯邦才收復維爾紐斯,立陶宛許多文物與國家檔案Lithuanian Metrica均在戰爭中佚失。同時期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聯邦全境一度被瑞典軍隊攻佔,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是為波立聯邦的「大洪水時代」。不久後聯邦國力未能恢復前又爆發了大北方戰爭,同時爆發瘟疫與飢荒,聯邦失去了近40%人口[54]。
1791年,聯邦的四年議會通過五三憲法,為世界第二部成文憲法[55],試圖改革貴族民主制的缺陷,向君主立憲制轉型[56][57],主張貴族與城鎮居民權利均等,將農民置於政府的保護之下以減輕虐用農奴的情形[58][59]。最終波立聯邦仍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多被俄羅斯帝國吞併[60][61][62]。
Remove ads

1831年與1863年波蘭與立陶宛地區兩次起義對抗俄國統治均告失敗,俄羅斯則推行俄羅斯化政策,1840年廢除立陶宛大公國法規,1865年起禁止立陶宛語出版品,此外還關閉數個文教機構與天主教堂,但因有許多人走私立陶宛語書籍,以及在家庭內部秘密推行立陶宛文化教育,俄羅斯化的效果不彰[63]。西蒙納斯·道坎塔斯等人推動立陶宛民族復興,試圖脫離俄羅斯與波蘭的影響,從波立聯邦以前的古代立陶宛歷史、語言與文化逐步建構立陶宛獨立的民族意識[64]。
1877年-1878年年俄土戰爭後俄國與德國的關係惡化,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其將領的建議在西部邊境(立陶宛境內)建造考納斯要塞,為第一線的大型防禦工事[65]。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軍隊不敵德軍而大撤退後,立陶宛於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國佔領[66],被併入東部領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與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壓[67],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此時的立陶宛知識份子試圖利用政治形勢發動獨立運動,同年9月維爾紐斯會議選出了立陶宛國民大會的20名成員[68],1918年2月16日國民大會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復獨立,以維爾紐斯為首都[69],儘管如此,德國軍隊才是實際控制者,國民大會並沒有任何權力。1918年3月佔領著立陶宛的德國承認其獨立並作為德國的附屬國存在。6月立陶宛王國被建立。
一戰結束後立陶宛王國被撤銷,隨後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頒行臨時憲法,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成為首名立陶宛總理,組織政府與軍隊,開始為期三年的獨立戰爭,對抗蘇聯支持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蘇聯戰爭)、西俄羅斯志願軍與波蘭(波蘭—立陶宛戰爭)[70][71],1919年波蘭第二共和國對立陶宛發動了一場政變,企圖建立親波政權並組成共主聯邦,但最終失敗[72]。1920年10月爆發熱利戈夫斯基兵變,波蘭軍隊佔領了維爾紐斯地區,先建立了傀儡政權中立陶宛共和國,1922年再將其併入維爾諾省[73],立陶宛政府遷至考那斯,但仍以維爾紐斯為法律上的首都,戰間期立陶宛與波蘭的關係均非常緊張。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萊佩達起義後佔領了原為國際聯盟託管的克萊佩達地區[74]。1938年3月波蘭因歐洲局勢緊張而欲鞏固北方邊界,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75],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蘭重新建交否則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實力不足以抵禦波蘭軍隊,因此接受了最後通牒,與波蘭恢復外交關係[76]。

內政方面,民選的立陶宛憲法會議於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開,通過暫時憲法,1922年又通過了正式憲法。政府著手進行土地、經濟與教育改革,發行立陶宛立特,設立立陶宛大學(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77],並與多國建立外交關係,於1921年加入國聯[78]。1926年立陶宛爆發政變,曾任首任總統的安塔納斯·斯梅托納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義聯盟登台掌權,1927年解散國會[79],並於1928年通過支持總統獨裁的新憲法,查禁反對黨並限制言論自由,少數族裔的權益也受到限縮[80][81]。
戰間期立陶宛事實上的首都考那斯有小巴黎之稱,生活水準接近西歐國家,受薪階級的薪資也與西歐國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與工業生產均快速增長[82][83]。但經濟情況受到國際經濟蕭條影響[84],1935年因農產品價格劇降,蘇瓦爾基亞與祖基亞均有農民罷工。政府積極鎮壓國內反對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農民因發起暴動而被處死[85]。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1939年3月20日納粹德國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萊佩達地區,立陶宛政府在兩天後同意[86],同年德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附帶的秘密附加協議中,立陶宛被劃入納粹德國勢力範圍。
構成波羅的海諸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各地區如果發生領土與政治重組,立陶宛的北部邊境將充當德國與蘇聯兩國利益範圍的邊境。在此種情況下,立陶宛與維爾紐斯地區的相關利益將得到雙方承認。
8月29日,德國駐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稱,戰爭開始後德國將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實際上德國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蘭遭到襲擊時採取措施奪取維爾紐斯爭議區。迫於英國與法國的外交壓力,立陶宛並沒有按照德國的意願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蘇聯軍隊占領維爾紐斯,蘇聯政府獲得了波羅的海領土與政治談判的主動權[87]。9月25日,斯大林建議變更現有的蘇德秘密協議,德國放棄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領土以換取波蘭的盧布林及周邊區域,默許了立陶宛成為蘇聯勢力範圍。德國人試圖與蘇聯和立陶宛方面作進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劃下,10月立陶宛被迫簽訂蘇聯-立陶宛互助條約,准許蘇聯在立陶宛設立5個軍事基地與駐軍2萬人以交換蘇軍交還入侵波蘭時佔領的維爾紐斯[88],隨後蘇聯被冬季戰爭耽擱,1940年6月14日蘇聯政府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改組立陶宛政府並允許紅軍隨意駐軍,立陶宛政府因境內已有蘇聯駐軍,無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89],斯梅托納總統出逃,超過20萬名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境內[90],隔天蘇聯又向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提出最後通牒,將波羅的海三國完全佔領[91][92]。

弗拉基米爾·格奧爾吉耶維奇·捷卡諾佐夫被派往立陶宛監督傀儡政府立陶宛人民政府與人民議會成立與選舉,7月21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於8月3日加入蘇聯,隨後立陶宛被快速的蘇維埃化,除立陶宛共產黨外的政黨與許多組織都被宣布非法,約12000人被逮捕後送往古拉格關押,大量私人財產被充公,貨幣也改為蘇聯盧布,糧稅大幅上升,立陶宛軍隊則被改編為蘇聯紅軍第29步兵軍[93]。1941年6月14日至18日(納粹德國進攻前一週)有約17000名立陶宛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其中許多因不人道的環境而死亡,史稱六月遣送[94][95]。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立陶宛行動前線發動六月起義,建立臨時政府,但德國北方集團軍佔領立陶宛後臨時政府即瓦解[96],立陶宛被併入德國的奧斯蘭總督轄區[97]。
納粹德國在立陶宛展開猶太人大屠殺,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中屠殺[98][99],6月25日阿爾吉爾達斯·克利馬蒂斯即在黨衛軍監督下發起了考納斯反猶騷亂,殺害大量猶太人[100][101],1941年12月已有超過12萬名立陶宛猶太人遇害,納粹佔領期間共有91%至95%的猶太人被屠殺[102]:110,其中近十萬人死於波納里大屠殺[103]。許多立陶宛人冒生命危險保護猶太人[104],截至2018年1月以色列政府已向893名立陶宛人頒授國際義人[105];但也有約13000名立陶宛人加入了立陶宛輔助警察營,其中許多與納粹黨衛隊別動支隊一起屠殺猶太人[106],另外也有立陶宛安全警察與黨衛軍和納粹安全警察合作,鎮壓猶太人、波蘭反抗軍與地下共產黨[107]。
二戰對立陶宛的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據蘇聯方面記載,德國占領期間至少有21個村莊被摧毀,56個發電站在德軍撤退時停止了工作,1140多座橋梁被毀,工業區和基礎設施的嚴重損毀使得本就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108]
1944年德軍撤退後蘇軍再次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繼續將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亞,直到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方止,立陶宛共產黨領導人安塔納斯·尤奧佐維奇·斯涅奇庫斯(1940年至1974年擔任領導人)從旁協助逮捕與流放的行動[109][110]。蘇聯試圖將立陶宛融入其社會,禁止一切立陶宛國家象徵,立陶宛的反抗勢力則組成游擊隊對抗蘇聯,共有約5萬人參加[111][112],自1944年活躍至1953年,試圖重建獨立的立陶宛國,甚至大量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也積極為抵抗戰士提供庇護和援助,反蘇抵抗運動的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立陶宛防衛力量(LVR),該組織在波維拉斯·普萊恰維丘斯將軍領導下由德國人建立,在這位領導者於同年5月因反對德國軍方被捕後,LVR的成員遵循他最後的命令分散成小組前往鄉下繼續活動,將游擊隊擴散到整個立陶宛,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使他們同時與德國占領軍和蘇聯軍隊為敵[108]。到了1949年,全立陶宛的各個游擊組織進一步聯合併組建了立陶宛自由戰士聯盟,其領導人約納斯·熱邁蒂斯於2009年被追認為立陶宛總統[113]。游擊隊未能成功抵抗蘇聯的統治,但展現了立陶宛非自願加入蘇聯、追求獨立的意志[114]。事後歐洲人權法院與立陶宛法院均判決蘇聯鎮壓立陶宛游擊隊的行動為種族滅絕[115]。

游擊隊被鎮壓後,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勢力散發出版報刊與天主教書籍,活躍成員包括Vincentas Sladkevičius、西吉塔斯·坦克維休斯與妮約萊·薩杜奈特等。1972年時年19歲的學生羅馬斯·卡蘭塔在考那斯自焚以抗議蘇聯統治,造成考那斯數日騷亂[116]。

1976年反蘇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爾辛基小組,透過外國電台宣布立陶宛獨立[117],向西方國家宣傳蘇聯治下的立陶宛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隨著蘇聯推行開放政策,立陶宛獨立運動組織薩尤季斯於1988年6月3日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獨立為宗旨[118],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日後擔任立陶宛國會的首任議長)為其領導人[119],在全國各地獲廣泛支持,1988年8月23日在維爾紐斯溫吉斯公園舉辦的一場反蘇集會即有約25萬人參加[120]。1989年8月23日,為紀念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週年,使全世界關注波羅的海國家被佔領的情形,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發起大規模的反蘇示威波羅的海之路[121],薩尤季斯為組織者之一,共有200萬人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越波羅的海三國[122]。
Remove ads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語: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簡稱立陶宛或蘇維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間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在1946年之後除了與白俄羅斯之間的邊界略有調整以外,其疆域及國界與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持續了四十五年。因此,許多西方國家當時承認立陶宛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上的主權國家,受國際法約束,以1940年前波羅的海國家任命的使館為代表,這些使館通過立陶宛外交服務在各地發揮作用。
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自己是一個主權國家,但仍是蘇聯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國重新建立獨立國家。
Remove ads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員會宣布立陶宛恢復獨立[123],為第一個自蘇聯宣布獨立的共和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員會簽署立陶宛復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復獨立,為第一個自蘇聯宣布獨立的共和國,4月22日蘇聯宣布對立陶宛實行經濟封鎖,停止向立陶宛供應石油等原物料[125],隔年1月蘇聯試圖策劃兵變推翻新獨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當局認為立陶宛經濟情況不佳,當地人應會強烈支持政變[126],便派遣軍隊進攻維爾紐斯政府大樓,是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獨立的政府,故政變未能成功,蘇聯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軍[127][128]。1月31日蘇軍在立陶宛與白俄羅斯的邊境攻擊立陶宛邊檢人員,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凱襲擊事件)[129]。
1991年2月11日冰島議會決議指冰島政府1922年對立陶宛獨立的承認仍有效,且從未正式承認蘇聯佔有立陶宛[130] ,兩國應盡快恢復外交關係[131][132]。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公投制定現行憲法,1993年2月14日全民直選選出阿爾吉爾達斯·布拉藻斯卡斯為首任立陶宛總統,同年8月31日俄羅斯軍隊全數撤離立陶宛[133];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34];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35],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136];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公約[137];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138];2018年7月4日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139]。
2009年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當選總統,為立陶宛第一任女總統,2014年成功連任[140]。
地理


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全國面積約為65,200平方公里[141],緯度介於北緯53°至57°之間,經度大致介於東經21°至27°之間(庫爾斯沙嘴有一部份在東經21°以西)。海岸線中僅有北側一部份直面波羅的海,其餘則緊鄰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間被庫爾斯沙嘴分隔[142](庫爾斯潟湖往南延伸至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143]),主要的不凍港克萊佩達即位於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交接的出口處[143]。
立陶宛與鄰國拉脫維亞邊界約610公里、與白俄羅斯邊界約724公里、與波蘭邊界約110公里、與俄國加里寧格勒州邊界約303公里。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林業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量測歐洲大陸的邊界,認定歐洲的地理重心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北方約26公里處(54°54′N 25°19′E)[144]。
立陶宛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各月氣溫與降雨量變化如下:
立陶宛位於北德平原邊緣,地形平坦,沒有高山,西部與東部有一些冰磧丘陵,皆不高於300公尺,最高峰為靠近東南部邊界的奧庫斯托雅斯山,標高約294公尺[143];地貌包括草地、麥田與森林等,另外有許多丘堡古時有城牆防守,為多神信仰時期向眾神獻奉供品的祭壇[149]。全國有超過3000個大小湖泊,大多位於東北部,佔全國面積共約1.5%,最大者為德魯克夏依湖;此外境內也有許多河流流經,其中最長的為尼曼河,具重要航運價值[143];全國約有28%土地為混合林[143](中歐混合林與薩爾馬特混合林[150]),林業占全國產值的11%[151]。立陶宛現有5座國家公園(奧克施泰提亞國家公園、祖基亞國家公園、庫爾斯沙嘴國家公園、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薩莫吉希亞國家公園)[152]、30座地區公園[153]、402座自然保護區[154]與668個受國家保護的自然遺產[155]。 qiuqiu9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habatqq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立陶宛獨立後,於1992年通過環境保護法(Aplinkos apsaugos įstatymas),規範個人(含法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以保護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地貌[156]。立陶宛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皆同意在2020年將碳排放減低至1990年的8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以上,並在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低至1990年的6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7%以上[157]。2016年立陶宛通過飲料瓶回收法,隔年成功回收了該年度92%的飲料瓶罐[158]。
2018年立陶宛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排名僅次於瑞典[159];2019年立陶宛的森林地貌完整指數在172國中排名第162[160]。

立陶宛紅寶書中列出了800多個物種,有約18.9%的植物、1.87%的真菌、31%的地衣、8%的魚類瀕臨絕種[163]。隨著狩獵規範的制定,野生動物的族群有回升趨勢,兔子估計有約20萬隻,最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為西方狍,全國估計有12萬隻,另外還有野豬(估計55000隻)、狐狸(估計27000隻)、鹿(估計22000隻)、黇鹿(估計21000隻)、駝鹿(估計7000隻,為最大型的野生動物)、狼(估計僅有800隻)與歐亞猞猁(估計僅200隻)[164]。
行政區劃

立陶宛現行的行政區劃系統建立於1994年,並於2000年加以修訂以達到歐盟的規定。全國劃分為10個縣,下分60個市鎮,並可再細分成546個長老區。
自2010年立陶宛的縣長體系廢置後,市鎮成為最重要的行政區劃層級[165]。一些市鎮在歷史上稱為「地區市鎮」,另一些則為「城市市鎮」,每個市鎮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以前市鎮議會每三年選舉一次,但現今改為每四年選舉一次。自2015年起市鎮的長官是直選出來的,之前則是由市鎮議會來任命的[166]。
數量為546個的長老區是最基層的行政劃分單位,但在國內政治中的重要性不大。市鎮議會任命長老來管理長老區,負責最基本的本地公眾服務,例如在鄉村地區進行人口出生和死亡登記。長老區在社保方面起着更積極的作用,鑑定需要受救的個人或家庭,以及發放社會福利和其他救濟形式[167]。有些人覺得長老區並無實際的權力且不受關注,認為其實長老區可以啟動本地倡議來解決鄉村社會問題[168]。
政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