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
古代遊牧民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鮮卑(上古漢語擬音:*S[a]r-pe[1],*Sen-pe[2]),可能分支自原始蒙古族,其語言屬蒙古語族。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游牧民族東胡,後被併入匈奴帝國之下,在匈奴帝國解體後,重新佔有匈奴帝國原有土地,成為草原霸主。
![]() 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 |||
---|---|---|---|
中原 (公元) |
漠北高原 | ||
戰國時期 前476–前221 |
匈奴 | 東胡 | |
秦 前221–前207 | |||
漢 前202–220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鮮卑 | 丁零 | ||
魏晉南北朝 220–589 |
柔然 | 高車 | |
隋 581–619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唐 618–907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五代十國 907–979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宋 960–1279 |
遼 | 克烈 | 乃蠻 |
蒙兀 | |||
蒙古帝國 | |||
元 1271–1368 |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明 1368–1644 |
北元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 1636–1912 |
清代蒙古 | ||
外藩蒙古 | 內屬蒙古 | ||
內札薩克 蒙古 |
外札薩克 蒙古 |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
民國境內 盟旗 |
博克多蒙古國 | |
自治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1949至今 |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文化 · 地理 | |||
泛蒙古主義 | |||
鮮卑源出自東胡。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游牧民族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被併入匈奴。在匈奴帝國力量衰退後,居於烏桓山和鮮卑山的部落,演化為烏桓和鮮卑二族。鮮卑主要活動於今赤峰市內蒙古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紀時鮮卑國占據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奪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