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彥淖爾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彦淖尔市map
Remove ads

jin6naau6爾市蒙古語ᠪᠠᠶᠠᠨᠨᠦᠦᠷ
ᠬᠣᠲᠠ
漢語拼音字母Bayannuur khot鮑培轉寫Bayannaγur qota西里爾字母Баяннуур хо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西部,黃河北岸。市境東鄰包頭市,南接鄂爾多斯市,西界阿拉善盟,北臨蒙古國。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黃河自此折向東流,陰山山脈將市境分為兩部,南麓為河套平原,北麓為烏拉特草原。全市總面積6.51萬平方公里,其中漢族人口佔94%;蒙古族人口佔4.5%。原名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是蒙古語譯音,意思為「富饒的湖泊」,指市境東部的大型湖泊烏梁素海。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

快速預覽 巴彥淖爾市 · ᠪᠠᠶᠠᠨᠨᠠᠭᠤᠷᠬᠣᠲᠠ, 國家 ...
Remove ads

歷史

先秦時期,因位於河套平原,故稱「河南地」,屬匈奴等遊牧民族。戰國時,屬趙國雲中郡,秦代,屬九原郡西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衛青匈奴手中奪取河朔,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十縣(朔方縣、廣牧縣、沃野縣、臨河縣、臨戎縣、三封縣、窳渾縣、呼遒縣、渠搜縣、大城縣、修都縣),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十六縣(九原縣、臨戎、河陰縣、曼柏縣、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梁、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梁、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北魏屬懷朔、沃野二。唐初屬豐州轄境,後為中、西受降城境域。豐州延續至遼、金時期,西境為西夏屬地。元代,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

明初,轄境分屬山西三降城、東勝衛、者者口守御千戶所和陝西寧夏衛。就藩寧夏的慶王也曾短暫鎮守河套。明中期,蒙古各部南下河套,後屬漠南蒙古。清初,轄境屬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烏蘭察布盟烏拉特三公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游牧地。清末,因漢人流入該地,墾地增加。清廷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廳,屬山西省歸綏道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五原廳改縣。民國三年(1914年),五原縣、當時屬於烏蘭察布盟的烏拉特三公旗劃歸新設立的綏遠特別區。民國十四年(1925年),設置臨河、大佘太設治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置磴口縣。

Thumb
中華民國時期,巴彥淖爾市轄境屬綏遠特別區、綏遠省管轄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臨河設治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改屬綏遠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0月,臨河設治局改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大佘太設治局更名安北設治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

中共建政後,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晏江等縣及陝壩鎮。9月,撤銷米倉縣,改設杭錦後旗。

1954年,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河套行政區。區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狼山縣、達拉特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

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

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併,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

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置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81年,將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改名烏拉特中旗、潮格旗改名烏拉特後旗,並將烏達市劃歸烏海市管轄。

200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1]

Remove ads

地理

巴彥淖爾在蒙古語中是「富饒的湖泊」的意思。巴彥淖爾市北與蒙古國,西與阿拉善盟,南與鄂爾多斯市,東與包頭市相鄰。北部為烏拉特草原,中部為陰山山地,南部為河套平原。烏拉特草原面積30600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47%。地勢由南向北傾斜,起伏較小,是天然的草牧場。中部分布低山丘陵;西部廣泛而零散地分布着沙漠和戈壁,面積較大的沙漠有博克特沙漠,沙漠裏有梭梭灌木林。陰山山地橫亙於河套平原與烏拉特草原之間,南坡陡峭,像一道屏障立於河套平原之北;北坡平緩,緩接烏拉特草原。面積近19100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29%。河套平原南有黃河滋潤,北有狼山環抱,面積近1590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24%。黃河在此地形成河套地區的後套,是重要的農業地帶。

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以南為黃河水系,陰山以北為內陸河水系。山地屬產流區,北部高平原和河套平原屬不產流區。黃河水系,匯入黃河水系的支流有狼山、烏拉山的山溝等177條,總集水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多為季節性短小山洪溝,有清水的山溝只有52條,均間接匯入。內陸河水系分布於陰山北的高原上,共有河溝34條,流域面積3.1萬平方公里,也為季節性河流,有清水的僅有10條,而且流量很小。巴彥淖爾市湖泊資源較為豐富,有大小湖泊300多個,面積約4.7萬公頃(70.5萬畝)。多數分布於河套灌區,陰山以北僅有桑根達來淖爾、查干陶勒蓋淖爾等少數幾個時令湖泊。河套灌區面積在100公頃畝以上的湖泊就有10個,其中位於後套平原東端的烏梁素海面積3萬公頃。

全境屬溫帶乾旱氣候,氣候乾燥,冬天受蒙古高壓影響,氣溫偏低。多年平均氣溫3.7℃~7.6℃。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烏拉特高原(Urad Plateau,蒙古语ᠤᠷᠠᠳ
ᠥᠨᠳᠥᠷᠯᠢᠭ
西里尔字母Урадын өндөрлөг)為100~200毫米,河套平原為130~285毫米,陰山山地為200~30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月,且多暴雨。多年平均年蒸發量為2030~3180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100~3300小時之間。農作物單種一季有餘、兩季不足。冬、春季多北風或西北風,夏季多偏南或偏東風。河套平原有陰山山脈為屏障,多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5~3.3米,陰山以北高平原為每秒3.3~6.3米。[2]

更多資訊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巴彥淖爾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巴彥淖爾市現轄1個市轄區、2個、4個

更多資訊 巴彥淖爾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8] ...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1.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2.2萬人,鄉村人口59.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8%,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男性人口77.3萬人,女性人口74.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8萬人,出生率為5.5‰;死亡人口1.5萬人,死亡率為9.8‰。[13]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538,715人[14]。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669,915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31,200人,下降7.86%,年平均增長率為-0.81%。其中,男性人口為785,739人,佔總人口的51.06%;女性人口為752,976人,佔總人口的48.9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35。0-14歲的人口為194,698人,佔總人口的12.65%;15-59歲的人口為1,018,937人,佔總人口的66.2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25,080人,佔總人口的21.1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21,370人,佔總人口的14.3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22,852人,佔總人口的59.9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15,863人,佔總人口的40.02%。

Remove ads

民族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26,361人,佔92.7%;蒙古族人口為84,702人,佔5.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27,652人,佔1.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42,136人,下降9.06%,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2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0,936人,增長10.7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23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9,217人,增長12.2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98個百分點。

更多資訊 民族名稱, 漢族 ...
Remove ads

交通

鐵路:包蘭鐵路臨哈鐵路西甘鐵路甘泉鐵路

公路:G6 京藏高速G7 京新高速 110國道 242國道 331國道 335國道過境。

航空︰巴彥淖爾天吉泰機場

文化教育

2020年5月27日,沙漠種稻!內蒙古巴彥淖爾試種5200畝旱稻

方言

巴彥淖爾市境內的漢語方言多屬於晉語大包片。蒙古語集中於牧區,為中部方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朔方郡故城
  • 陰山岩畫
  • 沃野鎮故城
  • 新忽熱古城址

教育

巴彥淖爾市境內現有自治區示範性高中5所,本科院校1所。

高中

  • 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
  • 巴彥淖爾市第二中學
  • 巴彥淖爾市蒙古族中學
  • 巴彥淖爾市田家炳外國語學校
  • 巴彥淖爾市衡越實驗中學
  •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第一中學
  •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第三中學
  •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鴻文實驗中學
  • 五原縣第一中學
  • 杭錦後旗奮鬥中學
  • 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
  • 烏拉特前旗蒙古族中學
  • 烏拉特前旗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烏拉特後旗第一中學
  • 烏拉特後旗蒙古族中學
  • 磴口縣第一完全中學

高等教育

職業教育

  • 內蒙古美術職業學院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