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地鐵13號線
2017年开通的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州地鐵13號線是廣州地鐵的營運中的路綫之一,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代表色為橄欖綠。全線均位於地下,現時連接廣州市增城區新沙和黃埔區的魚珠。
13號線被定位為東西快線,與定位為南北快線的3號線一同組成廣州市軌道交通網絡中的東西南北「十」字型骨幹。路綫分為首期及二期兩段,分開建設。現時首期已建成開通,待二期建成後路綫將延長至白雲區西部的朝陽,提供一條東西向貫穿廣州市區的鐵路,同時亦為廣州東部以及西部地區的一條快速進城通道,有助加強東西兩翼與市區的聯繫。
Remove ads
概要
首期線路西起黃埔區魚珠站,出魚珠站後轉向東先後下穿魚珠木材廠、煤炭廠、省糖鐵路支線三條鐵路綫,再穿越獅子橋涌後沿規劃路、海員路向東經烏涌後折向東北,在石化路處轉入黃埔東路。然後路綫繼續東行,穿過雙崗村的幾處民房,跨過黃埔新港支線鐵路綫、開發大道交匯處、金竹山路,折向東北跨過規劃東鵬大道交匯處。再跨過規劃羅南路交匯處折向東接入新塘大道西,之後路綫下穿廣深高速公路接入新塘大道,過東江大道後折向北,下穿規劃地塊後路綫折向東,在廣深鐵路與穗深城際鐵路相交處設新塘站;之後路綫繼續向東,大致沿廣深鐵路南側的環城路行進,最後路綫向東在新沙公路處設終點站新沙站。
首期工程路綫長28.3公里。設11個車站,主要功能為加強增城新塘地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繫。
首期工程在官湖站南側設置車廠一座,設置墩美、南順兩座主變電所。
首期工程的控制中心暫設於官湖車廠內,計劃待二期工程建設後搬遷至由11號線工程負責建設、位於赤沙車廠內的赤沙區域控制中心[1]。

Remove ads
歷史
在1997年的《廣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研究(最終報告)》中,當時的3號線茅崗交匯處至新塘一段,即是現時13號線首期的雛型。之後在2003年方案中,1997年規劃的3號線成為現時的5號線,依然包含此段。隨後2003年方案中,5號線茅崗交匯處以東路段劃為新設的9號線,兩線在茅崗交匯處南邊(今魚珠站)交匯;9號線以東沿荔新大道大幅延長,進入增城市。而當時9號線經中山大道、天河北路行走的路段,則為現時13號線二期路段的雛形[2][3]。2005年的規劃方案對2003年方案進行微調,當中9號線與14號線互換編號[4][5]。
進入2008年,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再次作出變更,原14號線被分拆。棠下至新塘站之間的一段成為現時的13號線,並向東延長至象頸嶺(現新沙站);棠下以西路段改為穿過天河公園,轉入黃埔大道,然後沿東風路、增槎路延長至凰崗[6][7]。2010年後,線路西端向北延長至朝陽,最終形成現時13號線的走向。
另外,在2008年方案中,13號線會在沙浦(今南海神廟站西側)分出支線至黃埔客運港,規劃將來延伸至東莞並形成廣莞城際[8],但後續該方案未能落實,最終該支線被劃入5號線,成為其東延段的一部分。
2009年,鑑於穗莞深城際鐵路廣州一端終點站由魚珠改為新塘,當局提出以「穗莞深城際鐵路廣州段連接工程」的名義提前建設13號線一期(魚珠至象頸嶺),以接駁5號線[9];廣州市發改委亦曾表態支持先期實施魚珠至新塘段[10]。惟因路綫未獲批覆,上述想法未能如願進行。
在2012年,地鐵方面鑑於市區段和東部外圍地區段客流差異大,曾經考慮13號線在天河公園及棠下之間分拆,讓13號線能夠分別以兩站為終點站兼轉乘站,分段營運[11]。後來該方案被取消,13號線不再考慮分段營運[12]。
13號線在最初規劃時考慮使用4節編組L型列車進行營運,但後來由於開通初期僅使用3節編組B型列車的3號線和4節編組L型列車的6號線過於擁擠,意味着「小編組高密度」模式無法滿足骨幹線路的需要,故地鐵公司其後對13號線全線重做客流預測,並在正式設計時改為直接使用8節編組A型列車。
2016年,地鐵方面預測13號線首期開通後,將會加重5號線本已巨大的客流壓力,故將13號線二期天河公園至魚珠段截出為「首期延伸線」,提前上報審批立項,期望提前建設以分流未來魚珠站的部分轉乘客流[13][14]。但最終該段未能獲得國家發改委立項,現時實際回歸為二期的一部分一同上報審批立項,工期亦與二期其它路段統一編排,同期建設。
2017年第一季,二期工程(含首期延伸線)獲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15]。10月15日,廣州市發改委正式批覆13號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6]。
2012年7月25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開始公示一期工程(魚珠—象頸嶺)環境影響報告[17]。2013年7月29日,環保部正式受理13號線一期工程環評[18]。同年12月16日,廣東省發改委正式批覆13號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
2014年5月7日,十三號線魚珠至象頸嶺左線盾構隧道順利貫通,標誌着地鐵13號路綫首期工程(魚珠至象頸嶺段)第一個區間隧道順利貫通。2015年3月28日,東洲站主體結構封頂,成為全線首個主體結構封頂的車站。
2015年4月15日,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工程夏園站正式施工,標誌着十三號線所有車站全面開建。2017年1月19日該站主體結構封頂,歷時1年9個月。
2016年9月21日,廣州市民政局開始對13號線首期11個車站的初定站名開始公示,6個站名與施工站名不同,其中包括了具有標誌性場所指向性的「南海神廟」站。
2017年2月28日,南崗站主體結構實現封頂,標誌着十三號線首期全線車站完成主體結構工程。5月23日,夏園站至南崗站盾構隧道完工,標誌着十三號線全線隧道貫通。[20]8月5日,十三號線全線電通。8月18日,十三號線全線軌道貫通,標誌着十三號線工程已進入尾聲。首期全部車站及軌行區已於2017年9月25日從建造事業總部將屬地管理權、調度指揮權、設備操作維護使用權移交給營運事業總部,隨即進入營運調試階段。從10月11日開始全線進行營運時刻表演練,不載客試運轉。
2017年12月28日,13號線首期正式開通營運[21]。
Remove ads

2017年12月26日,13號線二期工程第一個工點正式動工建設,但直到2019年才全面開工。
2020年6月,二期工程白馬崗至天河公園區間右線隧道貫通,這也標誌着白馬崗至天河公園區間隧道雙線貫通,成為二期首個雙線隧道貫通的區間[22]。2020年12月30日,慶豐站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成為二期首座封頂的車站[23]。
2022年8月29日,建設六馬路站開始進行地鐵施工,為12號線和13號線二期最後開工的車站[24]。
2023年11月,冼村至魚珠段開始鋪軌。2024年8月,13號綫二期隧道全部貫通[25]。同年9月14日,冼村至魚珠段實現短軌貫通[26]。同年9月20日,魚珠停車場完成「三權」移交。2025年1月,計劃作為首通段的天河公園至魚珠段完成通電[27];該段軌道工程後於同年4月2日通過驗收[28];同年4月28日,該段軌行區完成「三權」移交[29]。
2025年7月,珠村、棠下以及天河公園站等首批三座車站完成「三權」移交[30]。
截至2025年7月,13號線累計土建進度完成91%。23座車站中,3座已「三權」移交,1座車站機電已完工,16座進行機電施工,3座進行土建施工;全線區間隧道已貫通。凰崗停車場及蓋體進行土建及機電施工,魚珠停車場已「三權」移交。
Remove ads
車站
13號線現時設有11個車站,目前有3個為轉車站。
Remove ads
- 已投入使用
- 魚珠站:轉乘5號線,亦為首期工程之西端終點站。十字相交型轉乘,13號線在上,5號線在下。5號線建設時僅預留供4節編組L型車使用的結構,而13號綫改為使用8節編組A型車,故動工時對預留結構進行了擴建。
- 裕豐圍站:轉乘7號線。13號線與7號線為L型節點轉乘。13號線在上,7號線在下。
- 夏園站:轉乘5號線。兩線大致平行,需經車站大堂轉乘。13號線建設時已預留站廳轉乘條件。[31]
- 二期轉乘站
- 車陂站:轉乘4號線,兩線大致平行,4號線建設時僅預留在車站北側新建13號線車站條件,惟現時設計中13號線車站位處4號線車站東北側,13號線屆將設有轉乘通道連接13號線站廳及4號線月台,實現兩線的轉乘。
- 天河公園站:轉乘11號線和21號綫。三線車站統一設計,同步建成。但將來13號線轉乘兩線需通過車站大堂進行轉乘。同時該站亦設有與11號綫的聯絡線。
- 冼村站:轉乘18號線,13號線的車站位於黃埔大道南側,與位於冼村路的18號線車站呈L型相交,為月台節點轉乘和站廳轉乘。
- 花城廣場北站:前往體育西路站轉乘1號線和3號線。因週邊條件所限,預計本站近期將以地面轉乘通道和虛擬轉乘的方式連接體育西路站[32],地下站內轉乘通道計劃留待未來車站週邊進行舊城改造時再增建[33]。同時,亦可經過體育西路站前往天河路站的通道轉乘10號線。
- 建設六馬路站:轉乘12號線。本站將由12號線統一設計,同步施工,預計為月台及站廳轉乘;同時計劃在12號線車站設有轉乘廳連通5號線淘金站,實現三線之間轉乘。
- 紀念堂站:轉乘2號線和24號線。2號線建設時未作出預留,預計為站廳通道轉乘;而本線建設時已為24號線作出預留,13號線月台設有通往24號線月台的轉乘節點[34]。
- 彩虹橋站:轉乘8號線、11號線和22號線。三線車站統一設計。13號線與11號線為雙島式月台平行轉乘,與8號線為L型月台節點轉乘及站廳轉乘;而22號線與其它三線為車站大堂長通道轉乘。
- 西場站:轉乘5號綫,5號線建設時雖未作出預留,但預計建造13號線時將會增建扶梯直接連接兩線月台實現轉乘。
- 西洲站:轉乘12號綫[35]。12和13號線兩線車站統一設計,12號線月台位於負二層,13號線月台位於負三層,預計為月台T型節點轉乘。
- 規劃中
Remove ads
13號線首期各站以「粵商珠水」為設計主題,天花採用與燈具一體式設計的鏤空式水紋圖案裝飾,以減少空間壓抑感[36]。亦選取南海神廟站作主題車站,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歷史風貌[37]。
行車安排
十三號線目前採取單一路綫營運,所有列車皆往返魚珠站及新沙站之間。高峰期班次為8至9分鐘一班。有時間隔會在11-13分鐘左右。
乘客量
13號線首期連接黃埔區南部和增城區新塘鎮,亦是廣州東部連接市區的其中一條地鐵通道。沿線均以住宅區為主,僅黃埔區一段沿線附近有工業區分佈。客流以來往廣州市區通勤的乘客為主。13號線開通時即直接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沿線原來乘搭巴士或BRT的乘客不少陸續轉投地鐵前往市區,但目前13號線列車仍未算十分擁擠。
車站方面,魚珠站作為13號線首期開通後與5號線的轉乘站,也是沿線乘客進入廣州地鐵線網的必經之地。早上繁忙時段來自13號線的客流令魚珠站的客流急升,車站5號線月台和列車均十分擁擠。且5號線使用的6節編組L型列車,載客量僅為13號線的52.5%,雖然5號線班次比13號線頻密近3倍。5號線東延段開通後,開始有乘客通過夏園站轉乘5號線,雖然分流了魚珠站的轉乘壓力,但13號線依然加重了對5號線的客流壓力。預計在來往中心城區的13號線二期通車後,才能有效分流轉乘5號線的乘客。
13號線首期開通僅一週的時間,日均客流已達到12.5萬人次;更令魚珠站及鄰近的5號線三溪站在13號線開通後的第二個工作週即需要開始實施客流控制措施[38]。在2024年,13號線的日均客流量為12.42萬人次[39]。
Remove ads
列車

全線確定初、近、遠期均採用六動兩拖8節編組A型列車,長度185.6米,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km/h,預計平均旅行速度為52km/h,是廣州第一條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的地鐵線路。
根據設計年限客流預測和運輸能力安排,2019年(初期)配置列車數為136輛/17列,二期將會增購336輛/42列列車[40]。
2015年,首期相關列車合約已被中國中車大連機車公司中標,簽訂7.4億元採購合約[41]。
2017年5月18日,首兩列列車交付廣州地鐵[42]。
事故及意外
2020年5月22日,受當天凌晨廣州的特大暴雨影響,官湖站、新沙站等站外出現區域性水淹和洪水,洪水倒灌至官湖站、新沙站和官湖至新沙隧道區間、相鄰的官湖至新塘和沙村至南崗部分隧道,並導致官湖車廠無法正常出車[43]。地鐵公司在當天早上6時許宣布13號線全線暫停營運,並安排接駁巴士行走於魚珠至南崗沿線各站[44];翌日增城區部分地面道路積水退去,接駁巴士增加行走南崗至新沙沿線各站。5月29日,魚珠至沙村段恢復服務[45];6月13日,沙村至新沙段恢復服務,臨時接駁巴士亦於同日停止營運[46]。
爭議
在本線二期的二次環評公示時,其並未在擁有眾多重要機構及住宅區的東風西路—人民路口設站,該處在地鐵規劃完成後距離周圍的地鐵站需步行至少一公里,造成較大不便;因此有市民從覆蓋範圍、未來新線和站間距離[註 1]等各方面,提議在此處增設「廣醫站」[47]。同時,坊間亦有本線二期增加四站的方案流出,除在廣醫一帶增設的「東風西路站」,亦增設了石門村、棠下西及桃園路三站[48]。但其後獲批的二期工可報告中,車站數目仍維持在23站,未增設任何車站。
上述環評公示還顯示,本線雖與市區的多條重要路綫相交,但未有設置轉乘;其中,花城廣場北站無法與1、3號線體育西路站,農林下路站無法與5、6號線區莊站轉乘;同期規劃建設的10號線與本線在中山一交匯處底相交,但兩線均未在此設站,亦無法進行轉乘。
在媒體和市民的關注下[49],地鐵方面和相關專家回應稱,花城廣場北站、10號線天河路站均已納入體育西路區域轉乘設計範圍,但受車站位置無法變動、技術規定、3號線站後折返線結構、兩側建築密集等因素影響,花城廣場北站來往體育西路站的地下轉乘通道暫時無法建設[33];亦有消息指兩站將以地面轉乘通道進行轉乘[32],專家更推託稱可轉乘兩次,經第三條線迂迴到達[50]。關於增設車站、農林下路站轉乘等問題,地鐵方面則未有回應。
在2022年8月的廣州軌道交通規劃意見徵詢中,亦有市民提及到此前未有設置的「中山一交匯處站」。結合當時市區段的建設進度較滯後[註 2],有分析認為在此設站具有可行性,且有望實現與26號線的直接轉乘,分擔體育西路站周邊的交通壓力[34]。
未來發展
本條目或章節是關於正在建設或詳細規劃中的公共運輸計畫。 |
二期建設路段,即朝陽至魚珠段,西起白雲區朝陽站,沿規劃槎神大道行進,隨後路綫向南接入增槎路,隨後向南穿過北環高速公路、西場交匯處後進入東風西路,經過流花湖公園南側,下穿人民路架空、盤福交匯處、解放北路架空,掠過中山紀念堂和廣東省政府南側。隨後線路繼續沿東風中、東路行走,掠過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北側,下穿農林架空和梅東路內環架空。隨後路綫下穿中山一交匯處後轉向黃埔大道敷設,經過珠江新城核心區北緣,向東下穿華南快速幹線後在天府路口前折向東北,下穿天河公園。之後線路回復向東,轉向中山大道,在茅崗交匯處西側轉向南到達魚珠站,接入首期工程與其貫通。二期工程目前作為廣州市新一輪軌道交通(2016-2022)建設規劃方案的線路之一,已於2017年3月下旬獲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工程可行性報告亦已於10月中旬獲批。2017年12月26日,13號線二期在天河公園站動工。
二期全長33.6公里。設23個車站,主要功能為與首期共同構建城市東西快線,加強城市東西部區域與中心城區聯繫[15],同時滿足中部市區段沿線的全面地鐵覆蓋。
二期工程將增設兩個停車場,分別是位於慶豐站東北側的凰崗停車場,以及位於魚珠站西北側(位於現有魚珠車廠南側)的魚珠停車場。擴建21號線、11號線天河公園主變電所和11號線彩虹橋主變電所供13號線供電。二期工程亦將增購42列(336輛)列車[51],相關訂單繼續由中車大連中標[52]。
由於地鐵公司預測13號線首期和21號線通車後,將會大幅加重5號線的客流壓力。因此,地鐵公司決定將13號線二期工程列為優先建設,以求儘快分流5號線的客流。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