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慶陽市
中國甘肅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慶陽市,古稱慶州,慣稱隴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北部,陝甘寧三省區交界。市境除南面與平涼市接壤外,其餘三面皆與外省區相鄰,西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中衛市、吳忠市相接,北面與陝西省榆林市毗鄰,東面與陝西省延安市接壤,東南與陝西省咸陽市相鄰。地處隴東黃土高原,北部為高原溝壑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區,南部為涇河谷地區。西有六盤山,北有羊圈山,東有子午嶺,中南部地勢較低,形成盆地。主要河流有洪河、茹河、蒲河、馬蓮河等。全市總面積27,117平方公里,人口223.05萬,市人民政府駐西峰區。
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發生一起神秘撞擊事件,引起了一場災難,歷史上稱之為「1490年慶陽流星雨事件」。公元1490年農曆的三月份,陝西慶陽(當時的慶陽屬於陝西省管轄)的天空之中,降下了石雨,大如鵝卵,小如水栗(荸薺),砸死了1萬多人,致使當地居住在城裏的人,全都慌忙逃到了別的地方[1][2]。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秦代屬北地郡。漢代增設安定郡、上郡。三國兩晉時期,大部分地方為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部族之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慶州。大業年間改弘化郡,部分屬北地、安定、平涼3郡。唐初復慶州,後改安化、順化郡。乾元元年(758年)置慶州,另有寧州、涇州、原州,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時分屬寧、慶、原、衍、環5州。
宋代為寧州、慶州、原州和通遠軍,屬陝西路。慶曆元年(1041年),合環州和慶州設環慶路。政和七年(1117年)於慶州設「慶陽軍」節度。因慶州州治(今慶城縣)位處馬蓮河與柔遠河匯流之北岸,古人以水北為陽,故名「慶陽」。宣和七年(1119年)改為慶陽府。
金代仍設慶陽府。皇統二年(1142年)置慶原路,轄慶、環、原、寧4州。元、明時仍為慶陽府,隸屬陝西布政司。清康熙四年(1665年),慶陽府改隸甘肅省。
民國初為隴東道,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民國16年(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屬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區。1936年,共產黨於境內設陝甘寧邊區隴東解放區。
1949年7月27日,解放軍進駐西峰,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屬甘肅行政公署。1955年10月,慶陽專員公署併入平涼專區。1962年,恢復慶陽專員公署。1978年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1月,析慶陽縣成立西峰市(縣級)。2002年8月,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原西峰市改為西峰區,原慶陽縣改為慶城縣。
Remove ads
地理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179,716人[11]。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211,19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1,475人,下降1.42%,年平均增長率為-0.14%。其中,男性人口為1,110,440人,佔總人口的50.94%;女性人口為1,069,276人,佔總人口的49.0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85。0-14歲的人口為474,683人,佔總人口的21.78%;15-59歲的人口為1,312,068人,佔總人口的60.1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92,965人,佔總人口的18.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83,900人,佔總人口的13.0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13,075人,佔總人口的41.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266,641人,佔總人口的58.11%。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68,892人,佔99.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824人,佔0.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7,230人,下降1.6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5,755人,增長113.53%,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7個百分點。
經濟

202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27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1.9億元,增長10.2%;第二產業增加值445.79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327.57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6∶50.4∶37.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810元,比上年增長5.8%。[12]
2022年1月,為加快「東數西算」工程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位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慶陽為其中之一。[13][14]
交通
歷史文化
慶陽民歌被譽為「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歌曲,是慶陽農民歌手孫萬福、汪庭有的佳作。
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的新劇種
環縣香婦女的針工技藝在千姿百態的立體造型中自然流露出來,個人技能在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造型體上得到淋漓精緻的發揮。環縣香包除驅瘟防疫的衛生傳統觀念和趨吉避邪、祈祥納福的民俗內容外,裝飾環境,修飾日用品,美化生活的特徵也很顯著,當地家家戶戶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用香包美化生活的習慣,結婚用品也必須有一整套完整的繡製品。
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
慶陽剪紙,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根據用途主要有喜慶剪紙、福壽剪紙、婚禧剪紙和現代生產勞動剪紙等。取材大都來源於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鳥獸,故事傳說等素材。其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有表達吉祥喜慶、反央傳統民俗的「二龍戲珠」、「駱駝進寶」、「吉獸圖」、「麻姑獻壽」;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愛情的「孔雀戲牡丹」、「蝴蝶戀花」、「喜鵲踏梅」、「魚兒鑽蓮」;有保佑平安康樂、祈求神獸降福的「老虎下山」、「獅子滾繡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有民間故事「劉海戲金蟾」、「武松打虎」、「王祥臥冰」等等。慶陽剪紙技藝嫻熟,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簡單明快、線條洗鍊,與中國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具特色。
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在慶陽市西峰區舉辦,已成功舉辦多屆。
環縣皮影戲,是中國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複合體,是中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瑰寶。
1987年,環縣皮影戲曾應邀出訪意大利,在羅馬、米蘭、威尼斯等十三個世界文化名城演出,外國朋友稱讚演唱者為「來自東方的魔術般的藝術家」。
2007年環縣道情皮影再次應邀出訪歐洲四國、參加了德國、奧地利舉辦的「國際木偶皮影節」並進行了精彩演出。
環縣皮影藝人把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藝術風采展示給世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
社會
- 隴東學院
-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
- 慶陽一中、慶陽二中、慶陽三中、慶陽四中、慶陽五中、慶陽六中、慶陽七中、東方紅小學、團結小學、慶陽市慶化學校、隴東學院附中、北京師範大學慶陽附屬學校等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