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項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由人類實踐的非物質傳統與習俗。作為一個國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們包括慶典、節日、表演、口述傳統、音樂以及手工藝製作[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由2003年起草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立[2],並於2006年生效[3]。新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的決定,由公約設立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負責[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4年12月2日批准了該公約[5]。該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共擁有44個項目[5]。在這44個項目中,有39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4項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項列入《優秀實踐名冊》[5]。該國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8年列入,共有四個項目[6],均為2001年至2005年期間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當中最先列入該名錄的是於2001年被列入的崑曲[7][8][9][10]。該國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最近一次變動是在2024年,當時「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11],另有3個項目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1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四次擔任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成員,任期分別為2006年—2008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和2024年—2028年[5]。2007年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一次特別會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市舉行[15]。
Remove ads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含「有助於展示文化遺產多樣性並提高對其重要性認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名錄中共有39個項目[6]。
*跨國遺產
更多資訊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入選年份 | 編碼 | 簡介 |
---|---|---|---|---|
崑曲 | ![]() |
2008年[a] | 4 | 崑曲發展於明朝,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蘇州地區的崑山縣。其根基來自民間戲曲,經過演變成為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崑曲是現今仍在上演的中國最古老戲曲之一。崑曲以其獨特的結構與旋律(崑腔)聞名,經典劇目包括《牡丹亭》與《長生殿》。它融合了歌唱、念白、複雜的舞蹈技巧、雜技與象徵性動作。戲劇角色包含小生、旦角、老生及各類丑角,均身着傳統服飾。崑曲以竹笛、小鼓、檀板、鑼鈸等樂器伴奏,用以襯托舞台上的動作與情感。崑曲以其精湛的節奏模式(唱腔)著稱,對後世中國戲曲如川劇或京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自18世紀以來,崑曲因對觀眾的藝術修養要求較高而逐漸式微。20世紀中期尚有400餘支曲牌常於演出中傳唱,如今僅存數十支仍在上演。崑曲得以存續,仰賴於一批熱忱的行家與支持者的努力,他們致力於吸引新一代表演者的興趣[7]。 |
古琴藝術 | ![]() |
2008年[b] | 61 | 中國的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代表着中國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傳統。這一古老樂器在早期文獻中有所記載,並得到考古發現的佐證,與中國知識分子歷史密不可分。古琴演奏發展為一種精英藝術形式,由貴族與文人在私人場合演奏,因此從非為公開表演而設。此外,古琴乃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琴棋書畫」之一,與書法、繪畫及圍棋並列。相傳需經二十年訓練方能精通。古琴有七弦十三徽,通過十種不同繫弦法,演奏者可獲得四個八度的音域。其三種基本演奏技法稱為散、按、泛。散音以右手單獨或成組撥奏空弦,發出堅實清亮的音色,用於重要音符;泛音則以左手手指輕觸徽位,右手撥弦,產生清透的飄渺餘韻。按音亦需雙手配合:右手撥弦時,左手按弦並可滑至他音,或作各種裝飾音與顫音。如今,訓練有素的古琴演奏者不足千人,在世大師恐不逾五十位。原有數千首曲目急遽萎縮,至今僅餘百餘首作品常被演奏[8]。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 |
2008年[c] | 109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廣泛流傳於維吾爾族社區的多種木卡姆藝術之總稱,該民族為中國大陸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上,新疆地區因位於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長期以來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色。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包含歌曲、舞蹈、民間與古典音樂,其特點在於內容、編舞、音樂風格及使用樂器的多樣性。歌曲的韻律與節奏變化豐富,既可獨唱亦能合唱。歌詞不僅涵蓋民間歌謠,還包含維吾爾古典大師創作的詩歌,展現了詩歌、諺語、民間敘事等多種風格,見證了維吾爾社會的歷史與當代生活。在木卡姆樂團中,主奏樂器皆以當地材料製成,形式各異(包括弓弦樂器、彈撥樂器或吹奏樂器)。舞蹈技巧融合獨特的步伐、節奏、隊形,以及如口銜花、頂碗舞、模仿動物等獨舞動作。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發展出四大區域風格,分別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與《哈密木卡姆》。如今,像麥西熱甫這類全民參與木卡姆的社群慶典已日漸稀少。傳承此傳統的責任落在民間藝人肩上,但年輕人對木卡姆的興趣正逐漸衰退。部分木卡姆曲目已失傳,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中的某些段落——該套曲全本包含300多首樂曲,以12套器樂與聲樂組曲呈現,總時長超過20小時[9]。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不適用 | 2008年[c] | 115 | 此項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國的跨國遺產。「長調」和「短調」是蒙古歌曲的兩種主要形式。作為一種與重要慶典和節日相關的儀式性表達形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中扮演着獨特且崇高的角色。它於婚禮、新居落成、孩子出生、馬駒烙印以及蒙古遊牧社群慶祝的其他社會活動中表演。長調亦可在那達慕——一種包含摔跤、射箭和賽馬比賽的節慶中聽到。長調是一種抒情吟唱,其特點在於豐富的裝飾音、假聲、極寬的音域以及自由的作曲形式。上升的旋律緩慢而平穩,而下降的旋律則常以活潑的節奏穿插其中。長調的表演與創作與蒙古遊牧民族在其祖先草原上的牧區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長調被普遍認為起源於2000年前,自13世紀起便有文學作品記載。多樣化的地區風格保存至今,其表演與當代創作仍在蒙古及位於中國大陸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遊牧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自1950年代起,都市化與工業化逐漸取代傳統遊牧生活方式,導致許多傳統實踐與表達形式消失。傳統傳承者曾作為遊牧民族生活的部分草原已因沙漠化而喪失,迫使許多家庭轉向定居生活,使得長調的許多經典主題(如讚頌典型遊牧民族美德與經驗)失去其相關性[10]。 |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 ![]() |
2009年 | 197 | 中國大陸的蠶桑絲織技藝,主要分佈於上海附近的浙江省、江蘇省,以及四川省成都一帶,擁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藝傳統上是農村地區女性在經濟中的重要角色,涵蓋了植桑、養蠶、繅絲、製線、以及設計和織造布料。它通過家庭傳承和學徒制度得以延續,技術往往在當地群體中傳播。蠶的生命週期被視為象徵着人類的生、死與重生。在村莊星羅棋布的池塘中,蠶的廢料被用來餵魚,而池塘的淤泥則用來肥沃桑樹,桑葉又反過來餵養蠶。臨近農曆年開始時,蠶農會邀請工匠到家中表演蠶女的故事,以驅邪避災、祈求豐收。每年4月,女性蠶農會用絲或紙製成的彩色花朵裝扮自己,並進行豐收祭祀,作為蠶花節的一部分。絲綢也以更物質的方式觸及中國大陸農村的生活,例如絲綢衣服、被子、傘、扇子和花朵,點綴著日常生活[17]。 |
南音 | ![]() |
2009年 | 199 | 南音是一種音樂表演藝術,核心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閩南人民的文化,以及海外閩南族群。其旋律緩慢、簡樸而優雅,使用獨特樂器如稱為簫的竹笛、橫抱演奏的曲頸琵琶,以及更常見的吹管、弦樂和打擊樂器。南音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第一種純屬器樂,第二種包含人聲,第三種則是由樂隊伴奏、以泉州話演唱的謠曲,由一名同時演奏拍板的獨唱者或四名輪流表演的歌手演唱。豐富的歌曲和樂譜保留了古代民間音樂和詩歌,並影響了戲曲、木偶戲及其他表演藝術傳統。南音深植於閩南地區的社會生活中,於春秋祭祀音樂之神孟昶、婚喪喜慶,以及在庭院、市集和街頭的歡樂慶典中演奏[18]。 |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 ![]() |
2009年 | 200 | 在中國大陸傳統的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兩位工匠操作大型複雜織機的上下部分,製作出包含絲綢、金線及孔雀羽毛紗等精緻材料的織品。這項技藝曾用於製作龍袍、冠服等皇家服飾;時至今日,仍被用於製作高端服裝與紀念品。該技藝主要保存於中國大陸東部的江蘇省,包含超過百道工序,如製造織機、繪製圖案、製作提花程式卡片、上機準備及多重織造階段等。工匠們在「挑經顯緯」時,會吟唱助記歌謠以提醒技法,並強化織機旁的合作藝術氛圍。工匠們將此技藝視為歷史使命的一部分,因為除了製作當代織品外,雲錦還用於為研究人員及博物館複製古代絲織品。雲錦以其雲霞般絢麗的織品得名,至今仍風靡全國[19]。 |
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 ![]() |
2009年 | 201 | 中國大陸東部安徽省涇縣獨特的水質與溫和的氣候,是當地繁盛的宣紙工藝兩大關鍵要素。宣紙以青檀樹皮與稻草手工製成,以其堅韌平滑的表面、優異的吸水性與潤墨性,以及反覆摺疊不易破損的特性聞名,廣泛應用於書法、繪畫、書籍印刷。這項傳統工藝通過口耳相傳延續至今,嚴格遵循純手工製作,歷經浸泡、洗滌、發酵、漂白、打漿、晾曬、裁剪等百餘道工序,全程耗時逾兩年。這種「千年壽紙」或「紙中之王」的生產是涇縣經濟的重要支柱,當地每九人中就有一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此業,工藝技術更被納入地方學校課程。唯有傾注畢生心力,方能真正掌握整套繁複工序。宣紙已成為該地區的代名詞,至今仍有二十餘位匠人堅守這項技藝[20]。 |
侗族大歌 | ![]() |
2009年 | 202 | 中國大陸貴州省南部的侗族流傳着一句俗語:「飯養身、歌養心」。他們以音樂傳承文化與知識的傳統,體現在侗族大歌這種無樂器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合唱中。其曲目涵蓋多種體裁,包括敘事歌、童謠、迎客歌,以及考驗演唱者模仿動物聲音技巧的模擬歌等。大歌由歌師傳授給歌隊,正式演出於侗寨中作為儀式、娛樂與議事地標的鼓樓,或更隨性地在家庭與公共場所進行。這些歌曲堪稱侗族百科全書,講述民族歷史、頌揚人與自然合一之信仰、保存科學知識、抒發愛情,並弘揚尊老睦鄰等道德價值。如今大歌仍廣泛傳唱,各村寨皆擁有依年齡(有時按性別)組成的多支歌隊。除了傳播生活方式與智慧,它更是侗族身分認同與文化遺產的重要象徵[21]。 |
粵劇 | ![]() |
2009年 | 203 | 中國大陸的粵劇傳統結合了京劇的戲曲傳統與粵語方言。粵劇起源於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與廣西,其特色在於弦樂與打擊樂器的結合、精緻的戲服與臉譜。它還融入了使用真武器的特技與打鬥,並借鑒少林功夫,如要求演員兼具唱功與武打的文武生角色所示。粵劇發展出豐富的劇目,從歷史史詩到更貼近現實的日常生活描寫皆有涵蓋。作為重要的娛樂形式,在部分鄉村社區,粵劇還與儀式、宗教及祭祀元素結合,形成一種被稱為神功戲的藝術與習俗的精神融合體。粵劇在全國廣受歡迎,並為國內外粵語使用者提供了文化紐帶。他們將粵劇在全球的成功視為驕傲,認為這是外國人理解其文化的重要途徑。如今,這一傳統通過戲劇學校與師徒制傳承給新一代藝術家[22]。 |
格薩(斯)爾 | ![]() |
2009年 | 204 | 中國大陸西部和北部的藏族、蒙古族與土族社群,共同流傳着古代英雄格薩爾王的故事——他被派往人間降伏妖魔、懲治強權、扶助弱小,同時統一分散的部落。傳承《格薩爾》史詩傳統的歌手與說書人,以散文與詩歌交替的形式演繹這部龐大的口頭敘事(稱為「串珠式結構」),並因地域差異呈現多元風格。藏族藝人手持銅鏡,運用面部表情、音效與手勢強化演唱;蒙古族表演者則以馬頭琴伴奏,將即興的旋律演唱與說唱敘事交織。史詩表演常結合供養、冥想等儀式,深植於社群的宗教與日常生活。例如孩子出生時,人們會吟唱格薩爾王降臨人間的段落。作為傳統的一部分,數百則神話、民間故事、歌謠與諺語不僅是鄉村重要的娛樂形式,更承載歷史、宗教、習俗、道德與科學的教化功能。這部史詩持續啟發唐卡繪畫、藏戲等藝術形式,為不同年齡的觀眾注入文化認同感與歷史延續性[23]。 |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 ![]() |
2009年 | 205 | 中國大陸浙江省沿海城市龍泉市以其青瓷陶器和傳統燒製技術聞名,這種技術賦予了青瓷獨特的釉色。青瓷釉由紫金土與燒製的長石、石灰石、石英及植物灰混合而成,其配方通常由師徒或家族世代相傳。釉料施於已燒製的炻器上,隨後經過六階段精準控溫的反覆燒製與冷卻循環——溫度過高或過低皆會影響成品效果。經驗豐富的青瓷藝人會透過溫度計及觀察火焰顏色謹慎控制每個階段。成品可分為兩種風格:「哥窯」青瓷呈現黑色開片效果,而「弟窯」則為厚重的灰紫與梅青色調。龍泉家族式作坊燒製的青瓷,底層透出如玉般的青綠色,被視為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傑作,是工匠、城市乃至國家文化遺產的驕傲象徵[24]。 |
熱貢藝術(英語:Regong arts) | 2009年 | 207 | 在中國大陸西部青海省隆務河流域的寺院與村莊中,藏族與土族的佛教僧侶與民間藝人傳承著被統稱為「熱貢藝術」的塑形藝術,包括繪製唐卡與壁畫、製作堆繡以及雕塑。其影響力遍及鄰近省份,更遠至東南亞國家。唐卡是用以供奉佛陀的宗教卷軸繪畫藝術,以特製畫筆將天然顏料繪於以木炭勾勒圖案的布料上;堆繡則運用絲綢剪裁出的動植物形態,製作面紗與柱飾的軟浮雕藝術;而木質、泥塑、石雕或磚雕的熱貢雕塑,則裝飾著寺院與民居的椽樑、壁板、茶几與櫥櫃。此技藝主要依循古代佛教繪畫典籍嚴格傳承,由父輩傳予子嗣或師傅授與徒弟,內容涵蓋線條勾勒、人物描繪、色彩調配與圖案設計。熱貢藝術以其鮮明的藏傳佛教風格與獨特地域特色,體現了該地區的精神歷史與傳統文化,至今仍是當地人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5]。 | |
藏戲 | 2009年 | 208 | 藏戲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最受歡迎的傳統戲劇,它融合了民歌、舞蹈、說唱、吟誦、雜技與宗教表演等綜合藝術形式。藏戲在中國大陸西部的青藏高原最為盛行,演出始於祈禱儀式,包括獵人淨台與長者祈福,並以另一場祝福作為結尾。戲劇的核心由一名敘述者講述故事,並由演員在歌者、舞者與雜技演員的配合下演出。演員佩戴各式形狀與色彩的傳統面具,與簡樸的妝容形成鮮明對比。表演可能在公共廣場或寺廟舉行(如今亦在舞台上),場地中央以一棵樹為標記,樹身包裹彩紙,周圍擺放淨水與戲劇道具。藏戲的故事植根於佛教教義,講述善的勝利與惡的懲罰,因而具有社會教化功能。作為藏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多面向代表,藏戲也成為連結各地藏人的橋樑,促進民族團結與自豪感[26]。 | |
瑪納斯 | ![]() |
2009年 | 209 | 中國大陸的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西部的新疆地區,他們以英雄瑪納斯的後裔為榮;瑪納斯的生平與子孫事蹟,透過其口傳傳統中最著名的《瑪納斯史詩》世代傳頌。這部史詩傳統上由「瑪納斯奇」以無伴奏形式吟唱,演出場合包括社交聚會、社區慶典、婚喪儀式及專場音樂會。各地版本雖有差異,但均以精煉歌詞(許多短語已融入日常用語)、契合情節與角色的旋律,以及生動寓言為特色。這部長篇史詩記錄了柯爾克孜族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凝聚了他們的傳統與信仰。無論是中國大陸境內的柯爾克孜族,或鄰近中亞國家(如吉爾吉斯、哈薩克與塔吉克)的族人,皆視瑪納斯為文化認同的核心象徵,亦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兼具大眾娛樂、歷史保存、知識傳承與祈福等功能。作為「中國三大史詩」之一,它既是卓越的藝術創作,更是柯爾克孜族的口述傳統[27]。 |
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 | ![]() |
2009年 | 210 | 呼麥是一種由單一表演者產生多樣化和聲的歌唱風格,包含由喉嚨持續發出的低音元素。這些歌手可以獨唱或群體表演。呼麥現今流行於多個國家的蒙古族社群中,尤其是中國大陸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西部及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傳統上,呼麥在儀式場合中表演,歌曲表達對自然世界、蒙古族祖先及偉大英雄的敬意與讚頌。此藝術形式專用於特殊活動與群體場合,如賽馬、射箭與摔跤比賽、大型宴會及祭祀儀式。歌曲的時機與順序通常有嚴格規範。長久以來,呼麥被視為代表蒙古文化的核心元素,並持續作為民族或族群認同的強烈象徵。作為理解蒙古族哲學與審美價值的窗口,它如同一種文化使者,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與俄羅斯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並以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吸引全球關注[28]。 |
花兒 | ![]() |
2009年 | 211 | 在甘肅省和青海省以及整個中國大陸中北部,九個不同民族的人們共享一種被稱為「花兒」的音樂傳統。這種音樂取材於廣泛的傳統曲目,並以民族、城鎮或花卉命名(如《土族令》、《白牡丹令》),歌詞則根據特定規則即興創作——例如,每段歌詞有三、四、五或六行,每行七個音節。歌曲可能講述年輕的愛情、農耕生活的辛勞與疲憊、男女的缺點或歌唱的快樂。這些歌曲也是中國大陸近期社會發展的生動口述記錄,歌手們通過歌詞評論他們觀察到的周遭變化。花兒歌手可能受教育不多,但如今最成功且廣受尊敬的歌手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們廣泛演出,甚至創辦自己的學院以將藝術傳授給學徒。無論是田間勞作或旅途中的人們自發歌唱,還是在這些省份每年舉辦的百餘場傳統花兒節上更正式的表演,花兒都是在社會環境中表達個人情感、跨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一種流行的鄉村娛樂形式[29]。 |
西安鼓樂(英語:Xi'an guyue) | 不適用 | 2009年 | 212 | 西安鼓樂是一種在中國大陸陝西省古都西安流傳了千年以上的音樂形式,融合了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有時還包含男聲合唱。其歌詞內容多與當地生活及宗教信仰相關,主要於廟會、葬禮等宗教場合演奏。此樂種可分為「坐樂」與「行樂」兩大類,後者還包含合唱部分。行進鼓樂過去專為皇帝出巡演奏,如今已成為農民的藝術,僅在鄉間曠野表演。鼓樂團由三十至五十人組成,成員包括農民、教師、退休工人、學生等。這種音樂通過嚴格的師徒制代代相傳,樂譜採用唐宋時期(7至13世紀)的古譜系統記錄。現存約三千首曲譜,其中一百五十餘卷手抄譜仍保存完好並沿用至今[30]。 |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 ![]() |
2009年 | 213 | 地方節慶期間,中國大陸東北吉林省等地區的朝鮮族成員會聚集在田野或村莊,向土地神獻上傳統祭祀,以表達對自然的敬意,並祈求好運與豐收。這便是中國大陸朝鮮族農樂舞的起源,這項流行的民間習俗由社區中的長輩傳承給年輕一代。樂手們演奏嗩吶、鑼以及各種鼓樂,而戴着面具或未戴面具的舞者則滑稽地隨着伴奏舞動。這種舞蹈的靈感來自農耕動作,並透過「走田埂」等手勢模仿耕作。自19世紀末傳入中國大陸以來,農樂舞從農業起源逐漸擴展至城鄉各行各業的朝鮮族人群,並經歷了顯著演變。例如,樂隊編制擴大了,加入了管樂器;舞者的服飾也受到其他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服裝的影響。作為勞動與智慧積累的產物,農樂舞至今仍是中國大陸朝鮮族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31]。 |
中國書法 | 2009年 | 216 | 中國書法一直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它還包含了藝術性的元素,這使得即使在原子筆和電腦時代,這項技藝依然受到重視。事實上,書法已不再是知識分子和官員的基本工具,而成為專業工匠和業餘愛好者的專屬領域。無論是記錄信息還是單純創造美的形式,書法家的毛筆都能書寫五種不同的字體,即「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這門藝術可以出現在任何書寫表面上——甚至是懸崖的石壁——但尤其常見於信件、卷軸、文學作品和扇面。如今,除了傳統的師徒傳授外,學校也教授書法。許多標誌國家慶典和宗教儀式的活動都融入了書法實踐,而書法本身也對現代藝術、建築和設計產生了影響。以其獨特的中國形式,書法為欣賞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提供了重要渠道。它也是中國大陸人民自豪與快樂的源泉,並體現了該國思想和藝術遺產的重要方面[32]。 | |
中國篆刻 | ![]() |
2009年 | 217 | 篆刻藝術是中國美術的基石。印章最初被用作簽名或權力的象徵,但後來逐漸被社會各階層及亞洲大部分地區所使用。位於中國大陸中部浙江省的西泠印社成立於一個世紀前,與大約一百家其他專業機構一同保存着篆刻藝術。設計首先在紙上草繪,然後用刀反向刻在石頭上。除了掌握傳統書法外,篆刻藝術還需要高度的技巧,因為藝術家在極小的表面上工作,每一道曲線、每一處線條的粗細都至關重要。這些極其多樣的圖案是藝術家想像力與文化的結晶。作為書法和繪畫的工具,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表達了整個文化關於人與自然的理念。如今,印章仍被用於官方文件和私人信函中。儘管理解這些複雜文字的人越來越少,但篆刻藝術仍被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所實踐[33]。 |
中國剪紙 | ![]() |
2009年 | 219 | 剪紙藝術在中國大陸各地及各民族中廣泛流傳,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流行藝術。這項主要由女性從事的技藝,自童年開始便由母親傳授給女兒,歷經長時間的傳承,在農村地區尤為普遍。技藝精湛的剪紙藝術家能獲得極高的尊重與讚譽。剪紙技法多樣:紙張可剪刻或鑿刻,可上色或留白。現代技術的運用也日益增多。其圖案因產地不同而變化豐富(例如中國大陸南方以精緻細膩的圖案為主),且多由藝術家自行設計,用途涵蓋室內裝飾(窗花、床幔、天花板)、節慶活動(婚禮、壽辰、儀式)及祈福祭祀(求雨、驅邪等)。作為各民族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體現了創作者的道德準則、哲學思想與美學理念。它持續為情感提供抒發管道,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復興[34]。 |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英語:Ancient Chinese wooden architecture)營造技藝 | 2009年 | 223 | 作為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象徵,木結構建築遍佈全國。柱子、梁、檁、門楣和斗拱等木構件通過榫卯靈活連接,具有抗震能力。這些異常堅固的框架可以在建築工地快速安裝,只需組裝預先製好的構件。除了這種結構木工技藝外,該建築工藝還包括裝飾木作、瓦作、石作、彩繪等藝術,通過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傳承至今。每個建造階段都展現出其獨特而系統的方法與技藝。如今主要用於傳統風格建築的建造和古木結構建築的修復,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藝體現了智慧與工藝的傳承,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對自然和人際關係的承襲認知。對於保存這種建築風格的木匠和工匠,以及世代生活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的人們來說,它已成為中國大陸身份認同的核心視覺元素,也是亞洲建築的重要代表[35]。 | |
端午節 | ![]() |
2009年 | 225 | 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地的多個民族都會在農曆五月初五慶祝端午節,尤其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慶祝活動因地區而異,但通常包含以下幾個共同元素:結合祭祀當地英雄的紀念儀式與龍舟競渡、射柳等體育活動;享用粽子、雞蛋和雄黃酒的宴席;以及包含戲曲、歌曲和麒麟舞等民間娛樂表演。各地祭祀的英雄不盡相同:湖北與湖南崇拜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華南地區紀念伍子胥(傳說中在貴州屠龍而逝的老人),而雲南的傣族社群則祭祀岩洪窩。參與者還會通過用花香沐浴、佩戴五色絲線、在門上懸掛艾草與菖蒲等植物、以及在窗戶貼剪紙等方式驅邪避災。端午節強化了家庭內部的紐帶,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同時也激發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表達,增強了鮮明的文化認同感[36]。 |
媽祖信俗 | ![]() |
2009年 | 227 | 作為大中華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海洋女神,媽祖是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一系列信仰與習俗的核心,包括口頭傳統、宗教儀式與民間實踐。媽祖被認為生活在10世紀的湄洲島,她致力於幫助鄉親,並在試圖拯救海難生還者時逝世。當地居民為她建廟,並開始尊奉她為女神。每年在正式的廟會中,湄洲居民、農民與漁民會暫停工作,以海產祭祀、參拜媽祖神像並欣賞各類舞蹈與表演,這樣的慶典一年舉行兩次。全球其他5000座媽祖廟與家庭中,全年會舉行較小型的祭祀儀式,可能包括獻花、點燃蠟燭與香、燃放鞭炮,以及居民手持「媽祖燈」的夜間遊行。信徒可能向媽祖祈求懷孕、平安、問題解決或整體安康。媽祖信仰與紀念深深融入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及其後代的生活中,是促進家庭和諧、社會融洽與這些社群社會認同的重要文化紐帶[37]。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 ![]() |
2009年 | 229 | 中國大陸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術需要六位具備印刷專業知識、靈巧手法和團隊精神的工匠共同合作。這些印版本身由梨木或棗木等細紋木材製成,切割成兩厘米的厚度並用砂紙打磨,以準備進行雕刻。所需的圖案草稿會被繪製在極薄的紙張上,經過仔細檢查錯誤後,再轉印到木板上。這些上墨的設計為工匠提供了指引,他們將圖案或設計刻入木材,形成凸起的字符,最終將墨水轉印到紙張上。首先,印版會用紅色和藍色墨水進行測試,並對雕刻進行修正。最後,當印版準備就緒時,會塗上墨水並用手壓印到紙張上,完成最終圖像的印刷。雕版印刷可用於印刷各種傳統風格的書籍、製作具有傳統裝幀的現代書籍,或複製中國古代書籍。得益於專業工匠的知識和技能,如今仍有許多印刷作坊延續著這項手工技藝[38]。 |
京劇 | ![]() |
2010年 | 418 | 京劇是一種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藝術。雖然在中國大陸各地廣泛演出,但其表演中心主要集中於北京、天津和上海。京劇以北京話為主要唱唸語言,其劇本按照嚴格的格律和韻腳創作,講述歷史、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故事,寓教於樂。京劇音樂在控制演出節奏、營造氛圍、塑造角色和推動劇情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文戲」以京胡、笛子等絲竹樂器為主,而「武戲」則以板鼓、鑼等打擊樂器為特色。表演風格程式化且象徵性,演員的手、眼、身、步皆遵循既定規範。傳統上,舞台佈景和道具極為簡約。服裝絢麗,臉譜以簡練的符號、色彩和線條誇張地表現角色的性格與社會身份。京劇主要通過師徒制傳承,學員通過口傳心授、觀察和模仿學習基本功。它被視為中國大陸傳統社會戲曲美學理想的體現,至今仍是廣受認可的中國文化遺產元素[39]。 |
中醫針灸 | ![]() |
2010年 | 425 | 針灸是中醫學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大陸廣泛實踐,同時也見於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針灸理論認為人體如同一個由經絡連接的小宇宙,通過物理刺激這些經絡,施術者可以促進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為患者帶來健康。這種刺激包括燃燒艾草或將針刺入這些經絡上的穴位,目的是恢復身體的平衡並預防和治療疾病。在針刺中,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針具,用於刺入並刺激所選穴位。灸法通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前者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後者則手持艾條並與體表保持一定距離以溫熱所選區域。艾炷和艾條由乾燥的艾葉製成。針灸通過口授和示範傳授,通過師徒關係或家族成員傳承。目前,針灸也通過正規學術教育進行傳播[40]。 |
中國皮影戲 | ![]() |
2011年 | 421 |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由皮革或紙製成的彩色剪影人物表演的戲劇形式,伴隨着音樂和歌唱。表演者透過桿子操縱這些人物,在半透明的布幕後方照明,營造出移動影像的幻覺。許多資深皮影戲藝人能表演數十部傳統劇目,這些劇目以口頭傳承或書面形式流傳。他們掌握特殊技巧,如即興演唱、假聲、同時操縱多個皮影,以及演奏各種樂器。許多皮影藝人還會雕刻皮影,這些皮影可擁有十二至二十四個可動關節。皮影戲表演分為大型劇團(七至九名表演者)和小型劇團(僅二至五人),主要用於娛樂、宗教儀式、婚喪喜慶等特殊場合。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則是農閒時表演的業餘愛好者。相關技藝透過家族、劇團及師徒制傳承。中國皮影戲還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地方習俗等資訊。它傳播知識、弘揚文化價值並為社區(尤其是年輕人)提供娛樂[41]。 |
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 | 2013年 | 853 | 中國珠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計算方法,使用算盤進行數學運算。實踐者可以根據特定口訣,通過移動算盤上的珠子來完成加、減、乘、除、乘方、開方以及更複雜的方程式。中國珠算在推動數學研究、促進算法實踐和培養智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珠算口訣以易學的韻文形式呈現,代表特定的計算規則並總結算術運算。初學者經過一些基本訓練後即可快速計算,而熟練者則能培養出敏捷的思維。珠算廣泛應用於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提供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它通過口傳心授和自學等傳統方式世代相傳。基於算盤的心算訓練被認為能提升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心智能力。如今,它對計算技術、認知模式、教育心理學和智力發展的進步貢獻良多。同時,它在文化創意的各個領域,包括民俗、語言、文學、雕塑、建築中,也具有深遠的影響[42]。 | |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 ![]() |
2016年 | 647 | 古代中國人將太陽的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段,每段稱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要素起源於中國大陸黃河流域,其制定標準是通過觀察該地區季節變化、天文及其他自然現象而發展出來,並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應用。它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循環往復。這一要素代代相傳,傳統上被用作指導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時間框架,對農民指導農事尤其重要。它已被融入公曆,廣泛應用於各個社區,並為中國大陸許多民族所共享。中國大陸的一些儀式和節慶與節氣密切相關,例如壯族的霜降節和九華的立春祭。這些節氣也可能出現在童謠、民歌和諺語中。這些多元功能強化了該要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並維持其對社區文化認同的貢獻。關於這一要素的知識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方式傳承[43]。 |
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 | ![]() |
2018年 | 1386 | 藏醫藥浴法是藏族人民基於五元素生命觀與三因(隆、赤巴、培根)健康觀發展出的一種實踐。藥浴療法意指通過天然溫泉、藥水或蒸汽沐浴來調節身心平衡、維護健康與治療疾病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受苯教與藏傳佛教影響,藥浴療法體現了民間防病治病的經驗,並反映了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知識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傳承。其傳承者與實踐者包括藏區農民、牧民及城市居民,其中醫師、藥師、助手負有特殊傳承責任。該項目對改善健康狀況、培養社會行為準則及促進自然尊重具有關鍵作用,其傳承途徑涵蓋日常生活、宗教儀式、民俗活動與醫療實踐,並被納入現代醫學院校課程作為正規教育的補充[44]。 |
太極拳 | ![]() |
2020年 | 424 | 太極拳是一種傳統的身體練習,其特點是鬆緩、圓形的動作,配合呼吸調節及培養正直和中正的心靈。該元素起源於17世紀中葉中國大陸中部河南省的溫縣,現今已遍及全國,由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民族的人們所實踐。太極拳的基本動作以「五步」和「八法」為核心,並包含一系列套路、練習及「推手」(與對手共同進行的推手技巧)。受到道家與儒家思想以及中醫理論的影響,該元素已發展出多個以家族或大師個人名字命名的流派或風格。該元素通過家族傳承或師徒模式傳遞,後者關係通過傳統的「拜師」儀式確立。太極拳也被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該元素建立在陰陽循環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解上,並通過傳說、諺語和儀式等多種表達方式傳播。保護該元素將提升其能見度,並促進關於不同社群實踐太極拳多樣方式的對話[45]。 |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 ![]() |
2020年 | 1608 | 此項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來西亞的跨國遺產。王船儀式及相關習俗源於崇拜「王爺」的民間信仰,人們相信這位神祇能保護百姓與土地免受災難。此文化元素於15至17世紀期間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發展成形,現主要流傳於廈門灣與泉州灣沿海地區,以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華人社群。在海上亡故者被視為「好兄弟」,成為孤獨遊蕩的亡魂。儀式開始時,人們聚集海邊迎請王爺至廟宇或宗祠,同時豎起燈竿召喚「好兄弟」並解救其脫離苦難。因此,這項傳統被譽為「做功德」。陣頭表演為王爺的船輿(木製或紙紮模型)開路,包括高甲戲、歌仔戲、各式舞蹈(如舞龍舞獅)及傀儡戲等。此習俗喚醒了先民渡海遠航的歷史記憶,重塑了面對海難等危機時的社會連結,並體現人與海洋的和諧共處,同時見證了社群間的跨文化對話[46]。 |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 ![]() |
2022年 | 1884 | 中國大陸的傳統茶葉加工技藝及相關社會實踐,涵蓋了茶園管理、茶葉採摘、手工加工、飲用與分享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習俗。根據自然條件和當地風俗,茶葉生產者發展出六大茶類: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和紅茶。再加上再加工茶(如花茶等),形成了超過2000種色、香、味、形各異的茶產品。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在家中、工作場所、茶館、餐廳還是寺廟,人們都會沖泡或煮茶飲用。茶是社交活動以及婚禮、祭祀等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茶相關活動來招待客人,並在家庭和鄰里間建立關係的習俗,在多個民族中都很常見,為社區提供了共同的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些知識、技能和傳統通過家族傳承和師徒製得以延續,傳承者包括茶葉生產者、農民、藝術家,以及製作茶點的人[47]。 |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 | 2024年 | 2126 | 在大中華地區,春節標誌着新年的開始。它落在農曆正月初一,涉及各種社會實踐,以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並促進社區和諧。這個慶祝過程被稱為「過年」。在節日前幾天,人們打掃家居、儲備物資並準備食物。在除夕夜,家人共進晚餐並熬夜迎接新年。節日期間,人們穿上新衣,向天地和祖先獻祭,並向長輩、親戚、朋友和鄰居致以問候。社區、文化機構、社會團體和藝術團體會舉辦公共慶祝活動。與春節相關的儀式、習俗、傳說和歌謠的傳統知識,以及準備節日裝飾和用品的技能,通過家庭和社區的非正式方式以及公共教育系統的正式方式傳承。相關工藝和表演藝術則通過師徒制傳承。春節促進了家庭價值觀、社會凝聚力和和平,同時為中國大陸人民提供了認同感和連續性[11]。 |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法語:Textile traditionnel des Li) | ![]() |
2024年 | 2153 | 傳統的黎族紡織技術包括紡紗、染色、織布和刺繡,由中國大陸海南省黎族婦女運用棉、麻等纖維製作服裝及其他日常用品。在缺乏文字的情況下,紡織品上的圖案記錄了黎族文化的歷史與傳說,以及崇拜、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等面向。因此,這些技術是黎族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社區能夠強化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相關技術包括雙面刺繡和單面提花織造,傳統上由母親通過口頭指導和親身示範,從幼年起傳授給女兒。在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註明僅有約1,000名從業者,且多為年長者,並擔憂年輕世代因偏好現代時尚而不願學習傳統知識與技藝。隨着時間推移,由於男性參與度提高,跨世代傳承已得到加強。黎族紡織技術不僅為家庭提供可持續的生計,同時提升了他們的地位與社會認可度。這項技術也促進了社區間的相互尊重與對話,這些社區持續種植、收穫並使用製作染料與線材所需的天然原料。相關技術、知識與歷史已被納入正規教育,並通過研究與宣傳活動推廣。因此,此項目於2024年被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 |
羌年 | 不適用 | 2024年 | 2155 | 羌曆新年於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是中國大陸四川省羌族人民表達感恩與敬畏、重申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並促進社會與家庭和諧的重要場合。此節日亦具有規範社區行動與個人行為的功能,同時推動代際交流與和平。除了凝聚各年齡層與性別的參與者外,它更成為羌族與其他群體對話交流的平台,從而促進包容性社會發展。2009年,此項目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由於人口遷移、年輕一代對羌族遺產興趣減弱,以及外來文化衝擊,節日參與度逐年下降。此外,汶川大地震摧毀許多羌族村落,重創該地區,使新年慶典面臨嚴重危機。此後,該節日在重建2008年地震後的信念與韌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並提升人們對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傳統上,相關實踐通過家庭非正式傳承。隨着時間推移,相關知識技能及羌語使用已被納入正規教育,激發年輕人對文化傳統的興趣與認同。節日及保護措施已被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不僅促進社區生計永續、增加就業與收入,更推動包容性經濟增長。因此,此項目於2024年被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3]。 |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 ![]() |
2024年 | 2156 | 木拱廊橋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福建省與浙江省。這項傳統建築技藝結合了木材運用、傳統建築工具、工藝技術、「編樑」核心技術與榫卯結構,以及經驗豐富的木匠對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的理解。木拱廊橋在滿足當地社區需求的同時,兼顧環境與自然資源管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由於快速城市化、木材稀缺及建造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該技藝的傳承與存續,此項目於2009年被首次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至今日,這項技藝仍是木匠的重要生計來源,而廊橋及其建造技藝與知識,也成為當地村落文化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交流通道與文化空間,強化了社區和諧與文化認同。當地社區與不同性別的木匠共同參與橋樑的建造、維護與使用,以及相關民俗實踐。相關技藝、知識、歷史與文化已作為寶貴資源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助力當地文化發展。此舉不僅有助於提升青年群體對該技藝的認知,更從整體上促進了地方傳統與活態遺產的傳承。因此,此項目於2024年被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 |
關閉
Remove ads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了「相關社群與締約國認為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以維持其存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名錄中共有4個項目[6]。
更多資訊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入選年份 | 編碼 | 簡介 |
---|---|---|---|---|
麥西熱甫 | ![]() |
2010年 | 304 | 主要集中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人所傳承的「麥西熱甫」,是維吾爾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一場完整的麥西熱甫活動包含豐富的傳統與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民間藝術、雜技、口頭文學、飲食文化與遊戲。維吾爾木卡姆是活動中最綜合的藝術形式,融合了歌唱、舞蹈與娛樂。麥西熱甫既是一個「法庭」——由主持人調解衝突並維護道德標準,也是一個「課堂」——人們在此學習傳統習俗。麥西熱甫主要由了解其習俗與文化內涵的主持人、參與的技藝精湛的表演者,以及所有參與的維吾爾族人所傳承。然而,其存續正面臨諸多威脅,如城市化與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變遷、國內外文化的影響,以及年輕維吾爾人遷往城市工作等。活動的舉辦頻率與參與人數正逐漸減少,而了解傳統規則與豐富內容的傳承者數量也從數百人銳減至數十人[48]。 |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 2010年 | 321 | 發展於中國大陸南部福建省的水密隔艙福船技術,使得能夠建造具有水密艙室的遠洋船隻。若在航行過程中意外損壞一兩個艙室,海水不會湧入其他艙室,船隻仍能保持漂浮。這些船隻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製成,並使用傳統木工工具組裝。其關鍵技術包括將木板以榫接方式拼接,並用苧麻、石灰和桐油填塞板縫。建造過程由一位主導工匠監督,協調大量工匠緊密合作。當地社區會舉行莊嚴儀式,祈求建造期間及船隻完工下水前的平安與安全。水密隔艙技術的經驗與工作方法透過師徒間口頭傳承。然而,隨着木製船隻被鋼殼船取代,對福船的需求急劇減少,如今僅剩三位大師能完全掌握此技術。由於原材料短缺,相關建造成本亦隨之增加。因此,此遺產的傳承正逐漸減少,傳承者被迫尋求其他謀生方式[49]。 | |
中國木活字印刷術 | ![]() |
2010年 | 322 |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術之一,木活字印刷在浙江省瑞安市得以保存,並用於編纂和印刷宗譜。男性負責學習繪製和雕刻漢字,然後將這些字排列成版面並進行印刷。這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對古代漢語語法的掌握。女性則負責剪紙和裝訂工作,直到印刷完成的宗譜出爐。活字在版面拆解後可反覆使用。一年四季,工匠們攜帶木活字和印刷工具前往當地社區的祠堂,親手編纂和印刷宗譜。宗譜完成時會舉行儀式,印刷師將其放入上鎖的箱子中保存。木活字印刷技術通過家族口耳相傳。然而,所需的密集訓練、低收入、電腦印刷技術的普及以及對編纂宗譜熱情的減退,都導致工匠數量迅速減少。目前,僅剩11位50歲以上的工匠掌握整套技術。若不加保護,這項傳統技藝很快就會消失[50]。 |
赫哲族伊瑪堪(法語:Yimakan) | 不適用 | 2011年 | 530 | 伊瑪堪對於中國大陸東北的赫哲族之世界觀與歷史記憶至關重要。這種以赫哲語敘述、兼具詩歌與散文形式的說書藝術,由許多獨立篇章組成,描繪部落聯盟與戰役,包括赫哲英雄擊敗怪物與入侵者的故事。此一口述傳統不僅強調對民族認同與領土完整的捍衛,也保存了薩滿教儀式、漁獵等傳統知識。伊瑪堪表演者無需樂器伴奏即興講述故事,交替運用歌唱與口述,並以不同旋律代表不同角色與情節。他們通常在本族或家族中以師徒關係接受訓練,儘管如今越來越多外來者被接納為學徒。由於赫哲族沒有文字系統,伊瑪堪在保存其母語、宗教、信仰、民俗與習俗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隨着現代化加速與學校教育的標準化,赫哲母語現已瀕危。目前僅有長者能使用其母語。此一流失現象已成為伊瑪堪傳統推廣與永續性的主要障礙。現今僅存五位大師級說書人能表演這些篇章——隨着多位資深說書人離世及年輕世代離鄉至城市謀職,此一情況更趨惡化[51]。 |
關閉
Remove ads
優秀保護實踐
《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允許締約國、社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分享成功的保護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克服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實踐與知識傳予後代時所面臨挑戰的範例」[52]。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名錄中有1個項目[6],於2012年被列入[53]。
更多資訊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入選年份 | 編碼 | 簡介 |
---|---|---|---|---|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 | ![]() |
2012年 | 624 | 福建木偶戲是一種中國表演藝術,主要包括提線木偶和手偶木偶。在中國大陸東南部的福建省,木偶戲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表演技巧、木偶製作工藝,以及劇目和音樂。然而,自19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變遷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加上掌握精湛表演技巧所需的長期訓練,學習木偶戲的年輕人數量逐漸減少。為此,相關社區、團體和傳承人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專業培訓培養新一代木偶戲從業者,編寫教材,建立表演場地、培訓機構和展覽館,通過非正規和正規教育提高公眾意識,開展區域和國際合作以及藝術交流,以保障福建木偶戲的傳承並增強其可持續性。這一計劃見證了從業者、當地民眾和教育機構的廣泛參與。結果,200名潛在從業者接受了專業培訓,成立了20個公立木偶戲團體,並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資金支持[53]。 |
關閉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