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陶宛
東北歐國家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 [lʲɪɛtʊˈvoːs rʲɛsˈpʊblʲɪkɐ]),通称立陶宛(立陶宛语:Lietuva [lʲɪɛtʊˈvɐ]),位于欧洲东北部[10],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与最大城市为维尔纽斯,另外还有考那斯与克莱佩达等城市。立陶宛全国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州,西滨波罗的海。
立陶宛共和国 Lietuvos Respublika(立陶宛语) | |
---|---|
国歌:Tautiška giesmė (《国歌》)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维尔纽斯 54°41′N 25°19′E |
官方语言 | 立陶宛文[1] |
地方语言 | |
族群(2019[2]) | |
宗教(2016[3]) | |
政府 | 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4][5] |
• 总统 | 吉塔纳斯·瑙塞达 |
• 总理 | 因格丽达·希莫尼特 |
• 议会议长 | 维多利亚·希米利特 |
立法机构 | 议会 |
历史 | |
• 立陶宛王国建立 | 1236年 |
1386年 | |
• 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 | 1569年7月1日 |
• 联邦灭亡 | 1795年10月 |
• 宣告独立 | 1918年2月16日 |
• 获得苏俄承认 | 1920年7月12日 |
• 苏联占领 | 1940年6月-1990年 |
• 恢复独立 | 1990年3月11日 |
• 加入欧洲联盟 | 2004年5月1日 |
面积 | |
• 总计 | 65,300平方公里(第121位) |
• 水域率 | 1.35% |
人口 | |
• 2020年估计 | ▲2,794,329[6](第140位) |
• 密度 | 43/平方公里(第173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296.58亿美元[7](第83位) |
• 人均 | 46,479美元[7](第36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697.82亿美元[7](第80位) |
• 人均 | 25,015美元[7](第40位) |
▼ 0.369[8](2018年) 中 | |
人类发展指数 | ▲ 0.882[9](2019年) 极高 · 第34位 |
货币 | 欧元(EUR) |
时区 | UTC+2(欧洲东部时间) |
• 夏令时 | UTC+3(欧洲东部夏令时间) |
日期格式 | yyyy-mm-dd(公元)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 |
电话区号 | +370 |
ISO 3166码 | LT |
互联网顶级域 | .lta |
|
波罗的海东南岸自古为许多支波罗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渐吞并其他公爵、王公的领土,统一了立陶宛全境并皈依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诺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国,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杀后立陶宛恢复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时为欧洲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11]。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确立卢布林联合,共组波兰-立陶宛联邦,18世纪晚期波兰被列强瓜分,联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并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独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苏联和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德国败退后再次被苏联占领(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公民以游击队对抗苏联,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公民以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抗议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1990年3月11日(苏联解体前一年)立陶宛通过复国法案,成为第一个自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12]。
立陶宛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申根公约及欧元区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成员国,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