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英文政府时期中华民国外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英文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外交
Remove ads

蔡英文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外交,其格局背景为新冷战初期,中华民国政府致力于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或深化经贸、科学与文化等领域往来的非正式关系,重点国家仍以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盟友为主,并利用自身的地缘战略半导体产业优势地位作为谈判筹码,目标在于强化国家实力并突破北京的外交封锁,以及寻求外国对于台海议题的介入,避免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争。官方将这一系列的施政主轴定调为“踏实外交”。

Thumb
2023年4月5日,总统蔡英文于过境洛杉矶时,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会晤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是历来元首过境美国所获得的最高规格待遇
Thumb
2022年1月27日,担任总统特使出席洪都拉斯新任总统希奥玛拉·卡斯特罗就职典礼的副总统赖清德(右2)与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左2)同台并短暂寒暄,是台美断交以来首次副元首层级的接触
Remove ads

外交首长

更多信息 次序, 肖像 ...

外交方针

世界局势

新冷战格局形成

2010年代和平主义的兴盛时期,全球化使各国之间往来更趋紧密,不再如同冷战时期般对立。然而此一情况于2018年开始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时任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导之下开始“战狼外交”的策略,加之美中(中国大陆)贸易战新疆再教育营事件以及北京对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的流血镇压等等,致使西方世界逐渐改变以往对中国大陆友好的合作态度;同时间俄罗斯白罗斯伊朗阿富汗塔利班等政权无视国际法戕害人权或资助哈马斯恐怖组织,并在遭西方国家抵制后开始出现筹组非正式战略同盟的态势,逐渐形成以俄中(中国大陆)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

此一背景之下,两方阵营的竞争与对立渐趋白热化,过去两面交好的国家被迫开始面临选边站的抉择,也使部分国家内部开始出现“亲西方/亲俄中(中国大陆)”的路线之争。此情况在中华民国友邦之中尤为明显,断交已不再单纯是两岸外交竞逐的结果,而是美中(中国大陆)对抗之下的战略选择[原创研究?];因此在邦交维系上,美国也一改过往袖手旁观的态度,积极与盟友合作防止台湾友邦倒向独裁阵营。

Remove ads

台海问题国际化

台海问题在1996年的导弹危机落幕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被严重边缘化,美国政界甚至一度出现“弃台论”的论调。随着中(中国大陆)美对抗的格局形成,西方国家惊觉两岸军力已然不平衡,台海问题于是在2020年代初期逐渐重回国际关注的视野范围内;随后俄乌战争的爆发更加深了各国对于台海局势的担忧。七国集团(G7)自2021年起将台海安全列入峰会议程与公报,各国也开始着手制定自身的“印太战略”;邻近台海的日本也出于国防安全的顾虑积极推动召开沉寂多年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1][注 1],华府亦陆续在与盟友的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海局势,台海问题因而再次被国际化。[来源请求]

踏实外交

蔡英文政府于2016年就任后即提出“踏实外交”的方针,并将其解释为以国际合作取代单向援助,藉民主理念为媒介戮力拓展双边交流以建立“民主同盟”;官方虽未进一步作解释,但实质上即是以价值观外交作为核心内涵。踏实外交一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没有太多发挥空间,直到新冷战形成后才逐渐获得美国欧洲等盟友响应,蔡政府并一改过去避免涉入国际纷争的态度,与盟友采取集体围堵攻势,共同对抗威权国家挑战既有秩序的行为。2021年至2022年间立陶宛因允许台湾设立代表处而遭致北京贸易报复,台湾与日本加拿大等国要求加入欧盟对中国大陆的争端解决咨商程序[2];此外2022年乌俄战争爆发后,蔡政府亦加入国际间的联合制裁,对两国祭出半导体出口管制[3],并编列预算协助乌克兰战后重建等等。

邦交国双边关系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时共有22个邦交国,但因北京升高对台外交打压,任内共有10个国家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国家依断交时序分别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萨尔瓦多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尼加拉瓜洪都拉斯以及瑙鲁

蔡英文卸任时仅剩12个邦交国。

中南美洲

中美洲是中华民国邦交国最密集的地区,同时南美洲巴拉圭则是现今最大的邦交国。拉丁美洲各国传统上素有反美情结,自2018年起更是纷纷转向左倾,北京便顺势透过挖角台湾友邦的方式,试图松动美国在当地的影响力。此区域中,邦交相对稳定的国家多半集中于加勒比地区,包括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等国,以及西岸的伯利兹[来源请求][原创研究?]

洪都拉斯

Thumb
蔡英文出席洪都拉斯总统叶南德兹国宴

蔡英文政府上任伊始,时任洪都拉斯总统叶南德兹所属的右翼政党采取亲美的外交路线,叶南德兹多次与总统蔡英文透过元首热线越洋会谈,总部设于洪国的中美洲银行亦于2021年来台设立首个亚洲办事处,初期邦交尚称稳定。然而,2021年末COVID-19疫情的爆发导致宏国面临疫苗短缺;在请求台湾协助未果后,叶南德兹便放话表示愿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商务办事处[4],一度引发邦交危机。

2021年洪国总统选举左翼在野党候选人希奥玛拉抛出欲与北京建交的政见,并顺利当选,再度引发断交危机。选举前夕,美国国务院派遣代表团前往当地疏通,希奥玛拉虽在就职后并未立刻中止外交关系;惟2023年初希奥玛拉却于Twitter证实指示外长商谈与北京的建交事宜,指出原因为台湾不愿意供价值25亿美元的债务融资[5],并不顾美国特使的反对,于一周后正式宣告双方断交。

尼加拉瓜

Thumb
2020年10月,尼国驻台大使李蜜娜甫向蔡英文呈递到任国书,隔年旋即断交

尼加拉瓜总统奥蒂嘉在2007年就任后,持续面临独裁统治及镇压民主运动的指控,并因之受到国际制裁;台湾却迫于外交困境不得不持续金援奥蒂嘉政府,导致在当地陷入“援助独裁者”的指控。2021年末,尼国因年底大选传出舞弊而不获多个国家承认选举结果,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制裁,致使台湾在金援上受到美国政策限制,奥蒂嘉因此愤而转向承认北京[6],甚至强制没收中华民国大使馆馆产,将其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7]

断交后,尼加拉瓜转而与北京合作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2022年时任中美洲议会的尼籍议长奥德加英语Guillermo Daniel Ortega Reyes未经议会讨论,迳于社群平台发布“一个中国”声明并呼吁中美洲统合体纳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8];隔年中美洲议会更是通过尼籍议员的提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代中华民国立法院的永久观察员地位,引发中华民国遭逐出参与中美洲事务的危机[9]

Remove ads

海地

Thumb
蔡英文以国宴款待到访的海地总统莫伊兹

海地是在多米尼加外交转向后,唯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设有贸易办事处英语Trade office的邦交国。由于海地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原创研究?]不时会利用与台湾的邦交关系为筹码索取金援[来源请求];2020年台湾驻海地大使刘邦治即疑似因金援问题与海地总统莫伊兹发生争执,传出遭到海地政府要求撤换并驱逐出境[10]。2021年该国更因莫伊兹遇刺案使得当地政局陷入混乱,嫌犯甚至一度闯入中华民国大使馆,亦使双方邦交陷入不稳[11]

巴拉圭

Thumb
“英翔专案”巴拉圭政府以仪仗队军礼欢送蔡英文

巴拉圭是19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时期唯一未与中华民国断交的南美洲国家,其外交政策受美国影响甚深,长期以来执政的红党一直倾向与台湾保持关系,初期邦交尚称稳定;双方也于2018年签署了贸易协定和互惠免签证协议。然而,2021年巴拉圭政府因COVID-19疫情失控,面临北京的疫苗外交施压[4],邦交一度传出警报,最终在台北提供紧急援助款后邦交危机暂告落幕,国产研发的高端疫苗也成功于当地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12]

由于巴拉圭是以农业出口为主的国家,近年受到北京透过加大施压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等因素,台巴关系的走向遂受到国际瞩目,不仅巴拉圭总统阿布铎于2022年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呼吁台湾提供10亿美元的投资维持邦谊,是否继续维持与台湾外交关系甚至成为2023年巴拉圭大选的选战焦点,其中更有两位在野党总统候选人支持转向北京;最后选举结果虽然由承诺维持邦交的执政党候选人潘尼亚胜出,但舆论分析两国邦谊仍随时存在断交诱因。[13]

大洋洲

大洋洲向来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势力范围,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试图拉拢南太平洋诸国,颇有取代澳洲成为区域强权的意味,使澳大利亚政府心生警惕;加之两国因贸易战的缘故交恶,澳洲便一改过往不插手台海问题的态度,开始与盟邦美国合作协助维系台湾邦交。其中,帕劳马绍尔群岛两国因在国防安全秩序上与美澳有着深度合作,因此并未外交转向;但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即不顾华府与堪培拉的反对,接连于2019年转而承认北京。[原创研究?]

帕劳

Thumb
蔡英文宴请来访的帕劳总统惠恕仁

帕劳是经济高度依赖观光收入的太平洋岛国,2018年时任总统雷门格绍拒绝北京的建交提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即对之祭出旅游禁令,禁止原先占帕劳近半数的中国大陆观光客赴该国旅游,重创当地经济。饶是如此,帕劳政府仍然未屈服于如此外交压力。

2021年台帛于疫情之下启动全球首个“旅游泡泡”[注 2],新任总统惠恕仁也于访台之际承诺尽力维护邦谊。此际美国政府亦罕见指派国防部长出访帕劳[14],并派遣驻帕劳大使帕劳总统访台,欲巩固三国间的合作关系。[15]

马绍尔群岛

Thumb
“永续南岛,携手共好”太平洋友邦之旅,马绍尔群岛总统海妮(右)亲自迎接蔡英文

美国日本与台湾一直是马绍尔群岛长年以来的最重要伙伴,也是主要的经济援助国与外资投资来源。然而,马绍尔群岛与美国之间因核子试爆驻军的问题存在着矛盾,北京于是利用此点策动反对党议员对立场亲台的总统海妮发动不信任动议,一度引发台马邦交生变疑虑,不过最终并未通过[16]。台马双方于2018年-2019年间签署了《海巡合作协定》、《互惠免签证协定》与《经济合作协议[17][18],扩大双方在经贸、观光与海上执法的交流。

所罗门群岛

Thumb
蔡英文以军礼迎接来访的所罗门群岛总理何瑞朗

所罗门群岛是南太平洋最大的群岛国,在何瑞朗担任总理期间与台湾的关系十分友好。2019年4月政党轮替后,反对党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前总理苏嘉瓦瑞第四度当选,新政府上任后立即释出消息要在百日内决定是否与台湾维持外交关系,引发美国澳大利亚介入[19],但最终仍在苏嘉瓦瑞的主导下转向承认北京。断交的决定在索国国内引发抗议,该国最大省马莱塔省省长苏达尼拒绝承认断交结果,并在断交后持续接受中华民国政府的援助。

断交后双方持续交恶。2021年索国首都荷尼拉发生大规模示威骚乱,苏嘉瓦瑞指控“台湾政府在背后策划整起事件”,但未能提出任何证据;中华民国外交部则予以否认,并批评苏嘉瓦瑞此番言论“不负责任”[20]

非洲与欧洲

斯威士兰

Thumb
“同心永固之旅”蔡英文与斯威士兰国王姆斯瓦蒂三世(右)签署联合公报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转向后,斯威士兰成为台湾在非洲唯一的邦交国。北京对此刻意拉拢非洲国家集体[来源请求]排挤斯威士兰[21],并刁难该国公民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证[来源请求],试图逼其就范。

斯威士兰是非洲仅存的绝对君主制政体,国王握有政治实权,而该国国王姆斯瓦蒂三世与台湾的渊源相当深厚,并无意改变其外交方针[22];但该国于2021年中发生动乱英语2021–2023 Eswatini protests,王室与政府一度面临统治危机[23],台湾也因武器援助问题而面临当地民间的质疑[24]

梵蒂冈

Thumb
副总统陈建仁出访梵蒂冈,与教廷国务卿帕洛林枢机主教会晤

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后,梵蒂冈就未再任命大使驻台。2001年马其顿与中华民国断交,梵蒂冈成为中华民国在欧洲唯一的邦交国。多年来,不时传出梵蒂冈将转向承认北京以换取改善中国大陆境内天主教信徒处境的传闻。

教宗方济各2013年就任后,积极处理中国大陆信徒的事务。2018年,罗马教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了《梵中主教任命协议》并两度续约,从而引发了中(中华民国)梵邦交生变的疑虑。对此教廷国务院否认该协议涉及外交关系[25],中华民国政府亦数次安排曾获教廷授予“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骑士”的副总统陈建仁访梵,力图防止邦交生变。

非邦交国双边关系

亚太地区

特朗普时期(2017-2021)
Thumb
蔡英文与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进行越洋通话

第45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当选是台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除了准元首层级的“特蔡通话”之外[26],自2018年起美中(中国大陆)贸易战开打后形成了“美中(中国大陆)对抗”的态势,华府开始着手调整其“一中政策”的内涵,对台称谓不再避讳正式官衔,2020年更首次由卫生部长阿扎副国务卿克拉奇接连抵台访问[27][28],破例升高访台官员的层级。

2021年初,国务卿庞佩奥宣布废止国务院对台交往内规[注 3],开启了台美外交官之间的公开互动。此时期的台美关系也被认为达到1979年两国断交以来的高峰。[来源请求]

与此同时,贸易战和战狼外交掀起美国国内的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浪,加强对台关系的声量逐步获得重视,并形成了跨党派共识;第115届第116届国会陆续通过《台湾旅行法》、《台北法案》与《亚洲再倡议保证法》等友台法案,鼓励高层互访也协助台湾维系邦谊;此外也持续通过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的决议。[来源请求]

拜登时期(2021-2024)
Thumb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于总统府大礼堂会晤蔡英文并接受赠勋

乔·拜登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击败寻求连任的特朗普,其上任后并未重回民主党前一次执政时的友中(中国大陆)路线,而是在延续了前朝的印太政策。白宫仍矢言坚守“一中政策”,但却有逐渐打破“战略模糊”的态势;拜登总统就四度亲口表示,若北京攻打台湾,美国将会出兵协防[29]。而台美关系在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到任后,双边政府建立起相当稳固的信任,互动的层级也再次逐步拉高,包括正式邀请出席就职典礼[30]、两国副总统于第三国同台互动[31],甚至外交、国安高层的双边会谈也逐步公开[注 4],被[谁?]称作是台美关系40年来最好的时刻。

美国国会的对台角色也在此时凸显,第117届国会除了通过禁止行政机构使用含有“不正确标示”台湾的《诚实地图法案》和无偿提供100亿美元军援之外[33][34],国会议员也频繁地高调造访台湾[35];而2022年8月初,时任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更是在北京威吓及全球瞩目之下访问台湾,成为25年来首位访台的国会议长[36];继任的议长麦卡锡亦于隔年蔡英文过境加州时与其会晤,缔造过境外交的纪录[37]

安全合作

由于近十几年来两岸军力差距扩大,特朗普政府自2019年起频繁对台军售,任内共批准高达11次的军售案;而继任的拜登政府也开始派遣特种部队官兵常驻台湾,训练中华民国国军部队发展不对称作战能力[38][39]。虽然军售案一度受到乌俄战事影响而延迟交付,但美方也破例允许美制爱国者导弹在台试射[40]。至于海防和后备动员方面,台美透过《海巡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海巡工作小组加强联合执法,遏止北京以《海警法》扩张海权[41]台湾驻美军事代表团维基数据Q119516971军官员额也将扩编,并加入国民警卫队的“州伙伴计划英语State Partnership Program[42]

经贸整合

为解决美国肉类进口问题所导致的贸易障碍,蔡政府于2020年宣布有条件开放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猪肉进口,隔年上任的拜登政府旋即恢复搁置六年的TIFA会谈[43];在历经一年的谈判后,两国于2023年6月签署《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首批协定,内容包括贸易便捷化、反贪腐关税减免等等,被视为是台美断交以来最重大的贸易进展[44]。而贸易深化所衍生的双重课税英语Double taxation问题也于此际浮上台面,蔡政府顺势推动签署双边租税协定,法案已于2024年获众院通过,并有望于2025年签署。

日本

安倍晋三时期(2016-2020)

2012年上任的安倍晋三是日本政界知名的亲台派政治人物,不过迫于台湾民意强烈反对福岛等地的食品进口,导致台北与东京之间长期存在贸易障碍;因此安倍主政期间虽作风友台,但除2017年时遣总务副大臣赤间二郎访台[45]、以及将驻台机构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之外,台日关系并无明显进展,双方在TPP等区域经贸的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2020年前总统李登辉逝世,鉴于其与日本政坛的渊源,安倍罕见以首相身份公开哀悼[46],其他内阁阁员副首相官房长官文部科学大臣等亦亲自前往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追悼;安倍并委派前首相森喜朗率众议员组成官方吊唁团,二度抵台致祭和追思[47]

菅义伟时期(2020-2021)

2020年末,安倍晋三因健康因素宣布辞去首相,继任的菅义伟内阁虽执政仅短短一年时间,但东京当局对北京升高警惕的结果,也连带提升了台日双边的关系进展。首相菅义伟率先于访美之际与美国总统拜登破例于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海局势[48],接着该年度内阁会议通过的《防卫白皮书》亦首度将之纳入国家安全[49],执政党官员更陆续公开表示日方有必要保护台湾[50][51],显示日本在台海战略上的转变。此外,2021年台湾本土疫情爆发后,透过台美日三方的协调与合作,东京方面也捐赠大量疫苗以协助台湾解决燃眉之急[52];至于美国退出后改组的CPTPP,日方也表态欢迎台湾申请入会[53]

岸田文雄时期(2021-2024)

菅内阁下台后,接任的岸田文雄于初次组阁时任命了向来被视为自民党内立场较为亲中国大陆的林芳正担任外务大臣,在战略上仍延续先前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54],但台日之间的交流则转趋低调。两国执政党利用菅义伟时代建立起的“台日执政党2+2对话”机制,就区域安全、经贸事务以及CPTPP的入会谈判等议题进行交流;同时蔡政府也于2022年正式松绑福岛等地食品的进口限制,试图深化双边贸易并为入会创造有利条件[55]。而前首相安倍晋三于同年遇刺身亡,副总统赖清德更罕见担任特使前往东京参加家祭,是继1985年李登辉以过境名义访日以降,再有副元首于任内踏上日本国土[56]

澳大利亚

201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澳大利亚关系恶化加之新冷战格局,莫里森领导的自由党政府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略出现转折,连带影响澳方的对台态度;虽未如同欧美一般公开双边接触,但仍然转而加强与美国亚太地区的合作,不仅驻台外交官行事转趋高调,国防部长彼得·达顿也罕见表态“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进犯台湾,澳洲将与美国同进退”[57]

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前夕,堪培拉当局积极处置涉及台、澳、陆(中国大陆)三方的国际间谍事件,对选情产生相当程度影响。[来源请求]

2022年自由党在联邦大选中落败,上台的工党政府虽然在区域安全上持续警戒陆方对台动武[58],但对于台澳双边的政治、经贸交流仍然采取回避态度;总理艾班尼斯甚至还在2022年的曼谷APEC峰会上表示“只有受承认的国家能加入CPTPP”,国会议员的访台行程也遭到刻意淡化[59]

加拿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拿大关系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对抗,加拿大朝野对台态度转趋积极。两国政府首次于2021年公开部长层级的视频对话[60],蔡政府也成功在蒙特利尔开设新的外交馆处;此外,渥太华当局对于北京进攻台湾的意图仍有所警觉,加拿大皇家海军近年亦持续与美国海军联合巡弋台湾海峡[61]。不过,过去被视为亲中国大陆的杜鲁道政府虽然任内台加关系有所提升,但仍遭媒体揭露施压接受政府资助的“哈利法克斯论坛”撤回颁奖给蔡英文的决定,以免惹怒北京,似乎对台立场仍有诸多顾虑[62]

俄罗斯

台俄两国虽然在政治上并无往来,但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观光和文化艺术交流也逐年攀升。台湾于2019年起对俄罗斯公民实施免签证试办政策俄罗斯政府隔年也将台湾纳入全境电子签证适用国家(地区)。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蔡政府与西方国家站在同一阵线,跟进国际制裁对俄实施半导体出口禁运,也遭莫斯科当局列为“不友好国家(地区)名单”;虽然原先的签证政策并未受到影响,但双边交流因而锐减,莫斯科也不时开始发表支持北京立场的不友台声明。

韩国

中华民国、大韩民国官方自1992年断交后几乎断绝来往近三十年,两国也不再视彼此为重要伙伴。近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对抗的态势影响,同时也出于地缘战略的考量,蔡英文政府开始较积极拉拢同为民主阵营的大韩民国;而韩国总统文在寅也于2021年首度表态关切台海和平[63],打破韩国政府向来不就台湾问题表示意见的态度。然而,文在寅政府却因顾忌北京立场而于同年底临时取消政务委员唐凤线上演讲邀请,遭到外交部的严正抗议[64]。2022年韩国政党轮替后,新上任的尹锡悦政府采取较为亲美的立场,除在战略上将台海事务提升至国际问题之外[65],执政党籍的国会副议长更首次访问台湾[66],颇有渐渐靠向美国一方的趋势。

欧洲地区

欧盟

过去由于欧盟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台欧交流仅局限于经贸和教育文化等事项;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欧盟关系恶化,加之新冷战态势形成,内部成员国的对台交往政策逐渐出现分歧。尤其COVID-19疫情爆发后,欧盟鉴于台湾在半导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一度加大支持台湾参与WHO的力道,2022年更首次由贸易总署英语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de署长与中华民国经济部部长举行半导体供应链对话[67];蔡英文政府则趁势推行口罩外交和双边投资协议,并透过外交系统积极增加台湾在欧洲的能见度[注 5]。然而,冯德莱恩委员会仍然相当重视欧中之间的贸易关系,故于开启投资协议谈判的议题上,欧盟意愿则相对消极[68]

欧洲议会方面除相对开放与友台之外,近年来陆续通过欧洲经贸办事处更名“欧盟驻台办事处”等友台决议、敦促洽签双边投资协议,也首度发表《台欧盟双边关系报告》;各党派议员亦达成共识,开始组成官方代表团访问台湾[69][70],甚至副议长毕尔英语Nicola Beer也首度以官方身份到访[71]。此外,外交部长吴钊燮亦于2021年出访欧洲,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英语Brussels and the European Union欧洲议会议员会晤,被视为双边关系的重大突破[72]

法国

2017年政治立场中间派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后,虽并未如同美国般的强硬姿态面对俄罗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初时在台湾问题上并未采取姑息主义[来源请求]法国政府仿效美军主张“航行自由”,曾数次派遣巡防舰通过台湾海峡[73],并于2020年批准对台军售续约[74]。外交上,经台法两国磋商后,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于法南城市普罗旺斯设立“驻普罗旺斯台北办事处”,成为驻法国台北代表处之后台湾驻法的第二处驻馆[75]

马克龙政府在战略上响应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萊恩的“欧洲自主”,初始并无意加入美国为首的抗中(中国大陆)同盟;然而随着中国大陆崛起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台湾半导体产业等重要因素,迫使巴黎当局着手调整其外交策略。不过,即便法国外交部于2022年公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首次台湾视为经贸上的“关键伙伴”等主张[76],但实际上并无任何具体作为,甚至马克龙2023年访华还表示“欧洲不应卷入台海战争”,遭舆论批评其台海立场愈发绥靖[77]

德国

21世纪初,德国在总理默克尔执政之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两国奉行现实主义以深化经贸往来,在台湾问题的态度上近乎完全绥靖,联邦政府仅就教育与文化艺术等无涉政治的领域进行交流。COVID-19疫情期间,面对台湾捐赠口罩,柏林当局采取保守策略,不愿公开点名致谢[78];而后国内车用芯片短缺时,时任联邦经济暨能源部部长阿特迈尔致函中华民国经济部部长王美花,要求台湾政府协调台积电优先供货给德国,一度激起台湾舆论的反感;王美花则顺势要求德方协助购买德制BNT疫苗,被称作“芯片外交”[79]

然而2021年底默克尔结束长达16年的执政后,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出现变化,台海安全首度被纳入新政府的联合执政协议中[80]绿党籍外长贝尔伯克更罕见表态若台湾遭到入侵,德方将提供援助[81]。2023年自民党籍的联邦教育部部长史塔克-瓦特辛格英语Bettina Stark-Watzinger访问台湾,并且公开会晤台湾政府相关部会首长,是26年以来再有部长级阁员访台[82];其后两国更进一步签署刑事司法互助协议,双边关系进一步升温。

英国

Thumb
总统蔡英文接见来访的英国贸易政策大臣汉兹

英国政府多年来均与台湾保持一定程度联系,例如次长级别的经贸对话会议与国务大臣层级的官方往来。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后,外交上不再受到欧盟的限制,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对抗局势影响,约翰逊内阁公开表达对台海局势的担忧,不仅首次将台海安全纳入其全球战略之中[83],2021年更派遣里士满号巡防舰通过台湾海峡[84],呼应盟友美国“航行自由”的主张。除了台海议题上的鲜明表态之外,伦敦当局对台交往也逐渐转趋积极,2023年继台美签署首批贸易协定后,台英双边也正式展开贸易谈判[85]

捷克

Thumb
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在立法院议场内发表演说

2013年捷克总统泽曼上任后,与其政治盟友、时任总理巴比斯共同采取亲中路线,并相对疏离台湾。2018年时捷克贸易工业部更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大使张建敏的施压,将原先受邀的中华民国驻捷克代表请离会议现场,在捷克政坛引发轩然大波[注 6];其后又陆续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布拉格亲台派市长贺瑞普的报复,包括片面中断布拉格与北京上海间缔结的姐妹市协议,并取消布拉格爱乐乐团英语Prague Philharmonia于北京的巡回演出。[86]

2019年捷克参议院议长柯佳洛公布访台计划,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强烈反对;其于行前骤逝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大使馆与捷克总统府的施压信件曝光[87],导致捷克国内对华态度发生转变,并开始关注台湾。隔年继任的议长维斯特奇尔率团访台,成为半世纪以来首位在立法院发表演说的外国议长,且受到斯洛伐克德国等邻国的声援[注 7];巴比斯政府也于此际跟进邻国,宣布赠台3万剂的莫德纳疫苗[88]

2021年底捷克大选,立场亲台的在野党联盟赢得多数席次并顺利组阁,新政府即宣示将深入发展对台关系。隔年立法院院长游锡堃率团回访捷克并在参议院发表演说,捷克官方也给予高度礼遇[89];2023年捷克总统当选人帕维尔更于选后与总统蔡英文通电话,众议院议长艾达莫娃随后亦率大型访问团访台,昭示著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

立陶宛

Thumb
2021年11月18日,“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挂牌成立运作

2020年立陶宛中间偏右的新政府上台后开始迅速发展与台湾的关系,2021年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正式开设,是第二个以“台湾”为名设立的代表处(继索马里兰之后),招致北京的激烈报复[90][91]中华民国政府对此则宣布在当地设立近1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92]。双方迅速建立起次长级的对话机制,立陶宛政府也接连派遣经济暨创新部农业部交通暨通讯部等部会副部长访问台湾[93][94],商讨洽签双边农业合作协议与直航事宜,并于同年秋季在台设立贸易代表处英语Trade office

此外,官方的交往也开启了两地民间的互动。2021年中台湾陷入疫苗短缺之际,立陶宛政府宣布捐赠26万剂的AZ疫苗[95],在台湾引发了一波“立陶宛热潮”,多间立陶宛的社福机构涌入大笔来自台湾的小额捐款,立陶宛的巧克力兰姆酒也在台掀起热购潮。[96]

波兰

2010年代中期波兰原先倾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深化经贸关系,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对抗的局势影响,杜达政府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转趋保守,转而与当时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合作,并同步开启与中华民国之间的交流。其先是跟进英国将驻台实质大使馆“华沙贸易办事处”更名为“波兰台北办事处”,2019年更是率先与台湾签署《台波刑事司法合作协定》,是首个与台签署完整司法互助协议欧盟成员国[97]。而COVID-19疫情期间,波兰政府也捐赠40万剂AZ疫苗予台湾[98],是中东欧国家赠台疫苗数量最多者;2022年,波兰政府亦头一遭派遣经济发展暨技术部政务副部长皮丘沃克波兰语Grzegorz Piechowiak搭乘波兰空军行政专机访台并出席“台湾-波兰经贸咨商会议”,是历来最高层级的访台官员。[99]

斯洛伐克

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相似,斯洛伐克于2020年国会选举迎来中间偏右的新政府后,即开始加强与台湾之间的互动。2021年7月,斯洛伐克政府捐赠台湾16万剂的AZ疫苗[100],两国并于隔月签署《台斯刑事司法合作协议》[101];年底斯洛伐克经济部政务副部长葛力克斯洛伐克语Karol Galek率团搭乘漆有斯国国旗的专机抵台访问,访团成员包括外交部经济合作总司长、国家科学院英语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等跨部会官员与产学界代表,是该国有史以来派出的最高访问层级[102]。隔年6月,两国再签署《台斯民事暨商事司法合作协议》,为欧洲首个与台签署民事司法互助协定的国家。

然而2023年国会选举执政联盟落败,立场亲中俄的前总理罗伯特·贝佐回锅筹组偏左政府,并积极策划访中国大陆事宜,台斯关系进展也随之趋缓。[原创研究?]

斯洛文尼亚

2020年立场亲台的保守派议员扬沙第三度出任斯洛文尼亚总理,适逢斯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扬沙即撰写公开信呼吁欧盟领导人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同时也以总理兼卫生部长的身份与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部长陈时中举行视频会议。2022年扬沙接受印度电视台英语DD India专访时透露,斯洛文尼亚正与台湾洽商互设代表处事宜,并称支持台湾人民自主决定国家前途,一度被视为是台湾在中东欧的潜在盟友[103];然而扬沙于同年连任失利后,相关事宜也未再有消息。

非洲地区

索马里兰

Thumb
驻索马里兰代表处成立典礼

美国的支持下,2020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与位于东非有限承认国家“索马里兰共和国”采取未建交、但比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使节的待遇互设代表处[104],并派遣技术团常驻协助当地发展农业、提供留学生奖学金赴台深造,同时台湾中油也与吉尼尔能源公司合作投资探勘石油[105]。由于先前台湾在非洲的驻处皆集中于非南几内亚湾沿岸,因此位处“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兰将是深入非洲的据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索马里兰也亟需借助台湾在科技、建设方面的成就改善其经济体质。

索马里兰的政治处境与台湾类似,因索马里主张其为该国领土,因而未获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碍于与索马里间的邦交无法给予外交承认与巨额的经济诱因,故促成台湾、索马里兰之间的顺利谈判,同时也突破了无法以“台湾”为名设立驻外馆处的枷锁。2022年2月,索马里兰外长瑞格萨英语Essa Kayd领军的部长级访团访问台湾,主动深化两国关于经济、边境安全及网络科技的交流[106]

国际参与

联合国

中华民国自1972年退出联合国后,长期遭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一中原则”为由打压,导致官方与民间皆长期无法参与联合国功能组织及其所属相关会议,甚至连友邦代表出席联合国活动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压[107]。面对困境,蔡英文政府尝试透过科技手段突破重围,例如2017年政务委员唐凤利用远端视频的方式,成功参与年度互联网治理论坛英语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的正式会议,突破亲赴日内瓦办事处的现实困境,并以此创造先例。[108]

世界卫生组织

2017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的主导下,不再发函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世界卫生大会(WHA),蔡英文政府则在场外举行多场双边会谈,借此突破北京的外交封锁[109]。而COVID-19疫情爆发后,原先WHO在北京施压下刻意忽视台湾的防疫成果[110],甚至一度遭秘书长谭德塞指控种族歧视攻击[111];蔡英文政府对此则打出“Taiwan can help”(台湾可以帮忙)的口号,利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试图叩关WHA大会。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与会,但成功扭转WHO的对台态度。

CPTPP

蔡英文政府任内对于区域经贸整合的首要目标,即是参与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转变而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自甫上任即开始布局,与11个成员国的个别咨商皆已完成。然而第一阶段咨商刚落幕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却于抢先向CPTPP申请入会,并公开反对台湾加入;由于CPTPP对新加入会员国系采共识决,为避免中国大陆先行加入而对台湾入会增添变数,蔡英文政府亦于同年底向秘书处递交入会申请。目前即将展开入会前咨商程序,并已初步获得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支持[53][112][113]

IPETCA

2021年新西兰发起首个以原住民经贸投资议题为主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原住民族经济贸易合作协议英语IPETCA”(IPETCA),台湾受邀后迅速由原民会经济部外交部展开咨商程序,并于2022年3月正式以“中华台北”的名义递交加入意向书,与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共同成为创始会员国。[114]

争议领土主权立场

南中国海主权争议

2016年7月,位于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作出“包括太平岛在内的南沙群岛为‘’而非‘’”的裁决[注 8],同时以“中国的台湾当局”称呼台湾[115]。对此蔡英文政府声明,中华民国政府不接受本次南中国海仲裁案的结果,同时主张此仲裁判断对台湾不具法律拘束力,南中国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所有。此外,总统蔡英文要求国防部完成应变中心开设,并决定让原定14日前往太平岛巡弋的康定舰提前一天出航[116]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争议

蔡英文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亲近美国、日本的路线以抗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争议鲜少表态,日本方面也十分有默契的避而不谈;偶有发生台湾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方驱离的情事,蔡英文政府也都选择透过既有的“台日渔业委员会”联络机制低调协商。2020年中,石垣市议会因中方公务船屡次在钓鱼岛海域附近出没骚扰,而通过将钓鱼岛改名的议案,外交部则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为中华民国所有”的一贯立场,并承袭过去马英九政府时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以冷处理的作法力图降温事态[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打压

蔡英文政府执政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除针对中华民国邦交国威逼利诱之外,于非邦交国家的打压也十分凌厉,并试图其政治主张“一中原则”解释为国际习惯法

扩张主权

蔡英文政府上任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即相当积极的扩张其司法主权,屡屡要求第三国将犯嫌引渡至中国大陆审判,包括柬埔寨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均曾将台籍嫌犯遣送中国大陆;2016年的肯尼亚电信诈骗案中,北京方面更是施加极大压力予肯尼亚政府,导致5名涉嫌电信诈骗的台湾人即使获肯尼亚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Kenya判决无罪并命令遣返台湾,肯尼亚警方却仍然不惜违反法庭颁发的禁制令,于深夜将台嫌押解遣送北京[118]。该事件也促使蔡英文政府积极与他国洽签司法互助协议,避免再有台湾人被遣送至中国大陆。

胁迫更名、撤旗

2017年伊始,北京施压其所有的建交国家,令当地政府去除所有含有“台湾”或“中华民国”字样的办事处或机构,导致多个台湾驻外代表处被迫更名为“台北代表处”,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厄瓜多尔巴林约旦斐济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119]。其中,尼日利亚政府甚至派遣武装警察包围代表处馆舍,勒令台湾驻该国代表限期离境,并要求驻馆迁离首都阿布贾[120];而斐济则是施压“中华民国(台湾)驻斐济商务代表团”更名为“驻斐济台北商务办事处”,2023年政党轮替后斐济新政府虽一度复名,但最终仍不敌北京压力[121]。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施压土耳其官方,发函要求台湾民间集资成立的“土耳其台湾中心”更名,并要求不得悬挂中华民国国旗[122]

2025年比利时媒体《晚讯报英语Le Soir》揭露,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曾于2023年间施压比利时外交部,要求撤除台湾驻欧盟兼驻比利时代表处建筑楼顶上悬挂的中华民国国旗;代表处因此被迫将国旗移转至1楼室内显眼处悬挂。[123]

骚扰驻处

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战狼外交”。2018年起变本加厉地公开骚扰台湾外馆活动[原创研究?]。2019年《瑞典日报英语Svenska Dagbladet》批露,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施压斯德哥尔摩喜来登酒店,要求拒绝出借场地予驻瑞典台北代表团举办国庆酒会,迫使外馆更改地点至瑞典历史博物馆[124];2020年更因此发生外交冲突:两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斐济大使馆外交官企图闯入台湾驻斐济代表处在首都苏瓦太平洋酒店英语Grand Pacific Hotel (Fiji)举行的双十国庆酒会,与台湾驻处人员产生肢体冲突,导致中华民国国安局的一名参事脑震荡送医。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不但拒绝道歉,甚至声称中华民国方举行“非法活动”[125];斐济政府则将该起冲突定调为“外交事件”,试图降低事态。

阻扰合作

蔡英文政府主政期间,北京对于台北享有的国际空间愈发无法忍受,频频出手阻挠。2016年一批由高雄港运往新加坡泰瑞克斯装甲车中途被香港海关查扣[126]新加坡国防部证实是因“例行检查”而延误;舆论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意施压新加坡终止与中华民国的“星光演习”军事合作计划,进一步孤立中华民国[127]。此外,2021年初台湾在美国的协助下曾尝试与南美洲国家圭亚那发展经贸外交,原先宣布将以“台湾办公室”为名设处,却在北京的介入之下,圭亚那外交部隔日旋即片面废止设处协议[128]

截断疫苗

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当局曾在台湾疫苗短缺之际,企图截断台湾的疫苗通路并将之局限于其掌控的范围内。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指控,台北当局原先向德国的BioNTech生技公司原厂采购500万剂的BNT疫苗,却在签约前一刻遭到政治力介入而告吹[129];北京当局先是透过境内代理商“上海复兴”与BioNTech签订代理合同,取得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地区代理权,迫使台北当局只得向上海复兴采购,导致蔡英文政府一度陷入通路被截断的困境。后续经东京当局与华府当局捐赠疫苗暂时解套,柏林当局也介入斡旋,北京当局才终于让步[130][131]

参见

脚注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