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注音符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亥的異體字「𠀅」字,發音則取「亥」字的韻母。ㄞ為複合韻母,發音「」+「」,但尾音的ㄧ發為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由於ㄚ的發音為張到最大口,而/ɪ/卻是近全閉,在懶音之下,可能收尾的合嘴幅度會有差異,而發為/ae/,開頭的ㄚ也可能在懶音下較不張開而發為/æɪ/。

更多資訊 注音符號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ㄞ都對應為[ai]。但在注音字母苗文中用法很不同,主要是因為苗語跟華語相差極大所致,ㄞ被用於半開前不圓唇元音/ɛ/,但拼音仍寫為[ai]。

Remove ads

相關變體

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方音符號中,另增加了「ㆮ」作為ㄞ的鼻化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並突出,在台羅拼音中寫為[ainn]。若是前接的聲母本身就是鼻音聲母(ㄇ、ㄋ、ㄫ及ㄬ),則所有鼻化韻母都直接寫成非鼻化版本,對應的台羅拼音也是如此;例如「耐」的臺灣話為/nãɪ̃˧˧/,後面的ㄞ是鼻化母音,但是因為前面的ㄋ為鼻音聲母,所以「耐」的臺灣話注音寫為「ㄋㄞ˫」即可,後面的ㄞ不需要寫成鼻音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寫為[nāi]而非[nāinn]。

字元編碼

更多資訊 字元, 編碼 ...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