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坊七巷
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坊七巷位於福建福州鼓樓區,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城中心歷史文化街區,以南北走向的南後街為軸,西側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等「三坊」,東側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等「七巷」。
三坊七巷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里坊街區,有「里坊制度活化石」[1]:110之稱;良好地保存了眾多歷史建築,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1]:110之譽;是福州傳統的社會高層人士聚居區,為張經、林則徐、嚴復、林紓、陳寶琛、沈葆楨、鄭孝胥、薩鎮冰、林長民、林覺民、冰心、廬隱、鄧叔群等眾多名人故居所在地,有「一座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2]:71之說。
自21世紀初起,三坊七巷的文化遺產保護備受關注,並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國家5A級旅遊景區。
Remove ads
歷史
七巷三坊記舊遊,晚涼聲唱賣花柔。
——劉士棻[3]:28-29
西晉末年,永嘉南渡,八姓入閩,大量中原人口進入晉安郡,成片居住在郡城子城南門外,即今三坊七巷一帶。唐朝末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建築福州羅城,並按照長安城的里坊格局嚴格布局,今三坊七巷一帶遂納入城中。南宋方志《三山志》中記載了城內各條坊巷的名稱和布局,其中就包括今三坊七巷中的九條坊巷,且已成為上層士大夫集中居住的街區。作為一個整體的「三坊七巷」的稱呼則始自清朝中期,初見於劉士棻[a]的詩歌以及林楓[b]的方志《榕城考古略》。[7]:1,35
三坊七巷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傳統格局。居住區由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矩形,各個院落也多為矩形,整體方正有序。坊巷之中以民居為主,住宅與市場分割,商鋪集中於南后街上。坊巷出入口處設立高牆和坊門。文儒坊口鑲嵌鄉約碑,約束坊內居民行為。[1]:110[7]:44[8]:17
民國時期,最南側的光祿坊、吉庇巷和最北側的楊橋巷擴建為馬路,此後又鋪澆瀝青、水泥,因此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7]:44,46,50
Remove ads
保護

福州於1986年獲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0年開始編制保護規劃,由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負責,1992年通過專家評審,但未能獲得地方政府批准。1993年,福州市政府(時任市委書記為習近平)與香港潮裔商人李嘉誠旗下的閩長置業有限公司簽訂三坊七巷街區的房地產開發合同,計劃保護其中的4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餘建築和用地均拆遷更改為高層住宅小區。2003年,13層商用住宅樓「衣錦華庭」一期完工,導致三坊七巷西北角大片區域遭嚴重毀壞。[9]
房地產商主導的建設開發受到大批海內外學者、媒體的反對。2000年,阮儀三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實話實說」節目上表示三坊七巷很有可能要保不住了。2004年,62位福州專家、教授聯名致信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呼籲保護福州文物。2005年底,福州市政府與閩長置業在談判後中止了項目合同,將三坊七巷土地的使用權收回。[9]
2006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復工作於年末正式啟動。2007年,阮儀三牽頭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獲福州市政府批覆,清華大學張杰教授牽頭的《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覆。2009年,三坊七巷以最高票當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1年,嚴復故居、水榭戲台等10個景點正式售票開放。2013年,三坊七巷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建築增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9][10][11][12]2015年,評為5A級景區。[13]
Remove ads
街巷


三坊七巷街區以南北方向的南后街為中軸,有十條東西走向的主要道路,此外各坊巷內還有一些較小的支巷。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間,侯官人陸蘊、陸藻均回到福建路擔任知州,陸蘊知福州、建州,陸藻知泉州,因兄弟二人都衣錦還鄉,故稱棣錦坊(棣即棠棣,指兄弟)。南宋淳熙年間,曾任江東提刑的閩縣人王益祥辭官後衣錦還鄉,在此居住,故改名衣錦坊。[7]:41[14][15]:654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因在閩山之北而得名。後稱儒林坊。北宋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居住,改稱文儒坊。明朝兵部尚書張經在此居住,因此一度改稱尚書裡。[7]:43
光祿坊,舊名閩山,是烏山的支脈。北宋熙寧年間,程師孟以光祿卿任福州知州,常到坊中佛寺法祥院遊覽、吟詩,離任時提寫「光祿吟台」四字,於是得名光祿坊。[7]:44,110
楊橋巷,舊名右通衢、春風樓、豐盈坊、登俊坊,因西側原為子城清泰門外的雅俗橋(俗稱楊橋),故俗稱楊橋巷。現擴為楊橋路。[7]:38,46
郎官巷,舊名延福里。北宋咸平年間劉若虛考中進士,故稱榮親里。之後因宋朝人劉濤居住於此,其子孫都擔任郎官,因此改稱郎官坊。明朝改郎官巷。[7]:38,47
塔巷,舊名修文坊。北宋知縣陳肅因坊內科考成績不佳,改名興文坊,次年果然有人登科。之後又改名兩優釋褐坊、文興坊。五代時,琅琊王王審知部下的安遠使在坊北修建育王塔院,北宋康定年間重建,因此俗稱塔巷。[7]:47,119
黃巷,永嘉南渡、八姓入閩時,黃姓聚居於此,故得名。據說唐末黃巢興兵入閩時,因大儒黃璞在此居住,而下令不得破壞該坊巷。宋朝崔大夫科考及第,因此一度改稱新美坊。[7]:48
安民巷,民間傳說黃巢入閩時,在巷口宣布安民,因此得名。北宋中奉大夫劉藻在此居住,以孝聞名,得到皇帝賞賜,故稱錫類坊(錫類指獎賞善行,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宣和年間,余深官至太宰,因過去居住於此,故改稱元台育德坊(元台為宋朝對首相的別稱)。元朝,福建行省都事賈訥居住於此,其母劉氏於大德年間因守節受旌表,故改稱貞節坊。明代改回今名。[7]:47,119[16][17][18]:83[15]:680
宮巷,唐朝有奉祀玄元皇帝的紫極宮建於巷北,故稱仙居里,俗稱宮巷。宋朝因坊中崔、李兩家顯貴,故一度稱聚英坊,元朝改英達坊,明朝又改聚英坊。[7]:50,119[19]
吉庇巷,舊名耆德魁輔坊、魁輔里。南宋鄭性之在狀元及第前在此居住,傳說其為官後對曾經欺侮過自己的屠夫加以報復,手段嚴酷,鄉人避之不及,故俗稱急避巷(一說是「及第巷」的訛傳)。後因名字不佳,改稱吉庇巷。[7]:50-51
古建築
以下列出三坊七巷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7]:95-125[20][21][22][23][24]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