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國時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國時代是2002年至2018年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國歷史新時期之一。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5年2月2日) |
過去,它也被稱為傳說時期或上古時期,但近年來,其中夏朝之前的狀態正在通過考古挖掘得到證實。而夏朝開始後的時期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稱為王朝時代。
Remove ads
歷史年代
古國時期大概是公元前3800年到公元前1920年。
以下年表是中華文明探索工程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估計。
原始時期(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050年,750年)
- 太昊:紀元前3350年
- 神農 :紀元前3035年
地理分布
遼寧省建平縣發現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為遼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其中出土大規模竪穴建物,有墳墓、祭壇與神殿,已經出現國家的雛形[1]。在興隆窪文化出土了最早刻有龍圖案的翡翠與玉製品。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界認為,黃帝可能起源自遼河文明[2][3][4]。中國學者李輝通過現代分子人類學與考古學成果考證,認為發源於磁山文化的東夷少典部落,於公元前4000年北遷,分化出黃帝族,趕跑了使用芬蘭-烏拉爾語的趙寶溝文化上層,創造了紅山文化[5]。

- 仰韶文化(公元前5050年~公元前3050年): 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省仰韶村發現的以彩陶(在紅底上描繪出彩色的陶器)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陝西省、甘肅省、河南省和山東省,仰韶時期的遺址規模明顯增大,大型聚落遺址出現,多數遺址面積在數萬到數十萬平方米,少數遺址面積超過百萬平方米。在關中、晉南和豫西北地區為主的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中心聚落,局部區域甚至出現了仰韶文化城址[7]。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050~公元前4050)以紅陶為主流,代表遺址為陝西西安市半坡,被稱為仰韶半坡類型文化,該文化處於母系社會,農村已有階級分化現象。當時以粟黍生產為主的經濟方式在黃河中游地區出現。粟黍農業經濟方式的建立,促使人類擺脫了依賴狩獵採集資源的限制,而轉為依靠農業生產獲得穩定的食物供給,促使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粟黍農業人群隨後在黃河及支流河谷廣泛擴張,向西擴張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向東影響至山東沿海一帶[7]。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4050~公元前3550)出現了使用滑輪的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廟底溝文化從中原地區快速擴張,對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影響很大,以人口擴張為驅動力,大量向周邊地區移民,影響所及,北到河套和、南到江漢,向西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向東則至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7],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華夏族群地區奠定了基礎。而且,這一時期正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部落鼎盛時期。廟底溝類型的年代下限直至公元前2780年[8][9],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界認為黃帝可能起源自仰韶文化中原一帶[10]。仰韶文化後期(公元前3550年之後),又分為半坡後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大司空類型和秦王塞類型等四種文化,而馬家窯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這個時期出現了貧富差距,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也有所發展。其後發展為龍山文化。
-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1959年於山東省寧陽縣堡頭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隨後在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也有發現,這幾處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前期以紅陶為主流,後期黑陶、灰陶成為了主流,後期製作的卵殼黑陶的高柄杯精巧美麗,被山東龍山文化繼承。
- 龍山文化(公元前3050年~公元前2050年)和河南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的以黑陶和灰陶為特色的古代文化,後期也開始鑄造銅器。龍山時期遺址在陝西省、河南省和山東省的分布最為集中,在陝南、豫東北、魯西南的山區、陝北高原,以及晉北的滹沱河流域,都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7]。龍山時期的聚落遺址規模繼續增大,黃河流域出現了大型聚落中心和城址,遺址的面積在數十萬到數百萬平方米,在中原地區和岱海地區分別發現14座和17座龍山時期城址[7]。



- 陶寺遺址: 中國山西省襄汾縣一個龍山文化時期,面積至少達56萬平方米的考古遺址,該遺址於20世紀50年代出土,並於2001年確定中期城址,並出土了宮殿、王陵、城牆、貴族墓園與住宅、宗教禮拜場所,以及懷疑是世上最古老的天象臺,及中國最早文字的遺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般認為,陶寺遺址屬於國家形成的早期階段,它被認為是可能的堯的都城。
- 石峁遺址:中國陝西省神木縣境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高家堡鎮石峁村禿尾河北側山峁,在長城南邊十餘公里,黃河西邊二十餘公里。[11]禿尾河與銅川溝交匯處,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興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遺址中包含內、外城和「皇城台」,總面積為425萬平方米,為已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面積最大的城址[12],但是沒有任何文字史料記載該遺址。[11]除此之外,還發掘出房址、墓葬等遺蹟,提供了當時氣候、文化、社會等信息[13]。石峁是石器時代玉的集大成者[14],玉石文化直接源自於良渚文化[15]。

Remove ads
在早期文明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長江中游區、長三角區並肩崛起,以精湛的玉器工藝著稱,形成獨特的玉器文化和玉器禮儀,大規模遺址依據河流修建水壩,形成獨特的壩城聚落結構。長江中游區的文明曙光開始於高廟遺址,初露於大溪文化,然後由屈家嶺文化接力,最後由石家河文化取代,主要為城頭山遺址至雞叫城、陰湘城、城河、馬家垸、陶家湖、門板灣、葉家廟等城邦林立的格局,晚期逐漸統一為石家河古國。長三角區的文明分別在巢湖附近的凌家灘文化與太湖附近的崧澤文化形成雛形,由涵蓋蘇南浙北地區的良渚文化集其大成,莫角山遺址群組成了一座龐大的都邑。四川盆地的文明要晚於其餘兩地區,但寶墩文化突然崛起之時興建了規模很大的龍馬古城(寶墩古城),之後也陷入了芒城、雙河、三道堰等城邦對峙的局面。
- 凌家灘文化(距今5800年至5300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發現的凌家灘遺址為江淮及江南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凌家灘遺址規模巨大、功能齊全、等級分明,是一處大型中心聚落,且在其周邊分布著規模不等的至少10處以上的中小型聚落,當時凌家灘人口的繁盛,中心與周邊的等級分化。凌家灘先民不僅能夠製造、擁有大量玉石器(如刻圖玉版、刻樹紋三角形玉片、玉龜、龍、鷹等仿生動物和人形象),還發展了稻作農業,飼養或捕獵豬、鹿、鳥禽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凌家灘遺址出現了集軍事指揮、宗教祭祀和社會管理於一身、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王權和區域性政體——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時代,邁入了文明社會。
-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期間):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出現於約發展於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共發現500多處遺址,以良渚遺址附近的莫角山為中心區。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徵是玉器的使用和隨葬,包括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鉞。玉琮是工藝最精、最具權威性的玉器,往往刻有精緻的獸面紋,是神靈的圖象,玉鉞則是軍權、王權的象徵。良渚文化的政治體為酋邦,亦有學者認為已出現國家雛形,能動員大量勞動力,各酋邦間結成聯盟,神權色彩濃厚,建造大型祭祀場所、城牆及防洪土牆,社會成員地位分化,形成貴族和普通平民階層。良渚先民善用石犁耕作,稻米開始成為主要糧食來源,並有原始文字。良渚文化被視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搖籃,良渚玉器標示文明時代已經到來,與北方龍山文化交流密切。良渚文化結束於酋邦或國家解體,農業衰落後回復比較分散的部落社會。
- 三星堆遺址:中國四川省廣漢市城西三星堆鎮的鴨子河畔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由於其古域內有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第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同時期的中原為夏商時期),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中原為商末周初時期)[16]。1987年1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7]。1988年1月13日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目前三星堆遺址正聯合金沙遺址申請成為世界遺產[19]。三星堆遺址證明了長江流域在上古時期並非是蠻荒之地,而與黃河流域一樣擁有高度文明。

Remove ads
傳說中的記載
神農氏時期君主
五帝時期
九黎時期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