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俄蒙協約

條約和聲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俄蒙协约
Remove ads

中俄蒙協約》,又名《恰克圖條約》(俄語:Кяхтинское соглашение蒙古語Хиагтын гэрээ),是1915年中國北洋政府俄羅斯帝國蒙古博克多汗政府簽訂的條約。

Thumb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代表在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又稱《恰克圖協約》。其中代表中國的是「大中華民國大總統特派都統銜」畢桂芳和「少卿銜上大夫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公使」陳籙,俄方代表是「大俄羅斯帝國大皇帝特派駐蒙古外交官兼總領事國務正參議官」亞力山大·密勒爾,代表外蒙古的是「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特派司法副長額爾德尼濟農貝子」希爾寧達木定和「財務長土謝圖親王」察克都爾扎布。這張照片是條約簽訂現場,坐在桌子一側左起分別是陳籙、畢桂芳、密勒爾、希爾寧達木定和察克都爾扎布。

背景

快速預覽

1911年下半年,辛亥革命爆發,外蒙古王公驅逐清朝官吏,宣布外蒙古獨立,並擁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蒙古皇帝,其後俄羅斯帝國同博克多蒙古簽訂《俄蒙協約》及其副約《商務專條》,引發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反對。袁世凱政府為換取俄羅斯的援助和承認,於1913年11月5日與之簽訂了《中俄聲明文件》5條和《另件》4條。俄羅斯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而中國政府亦承認《俄蒙協約》的內容和外蒙古的自治,並不得在外蒙古設治、駐軍、移民等,實際承認俄羅斯對外蒙古的保護權

協約內容

為了解決當時中國和蒙古之間關於外蒙古地位的爭議,在俄羅斯帝國的倡導下,中國全權專使畢桂芳、俄羅斯駐蒙外交官兼庫倫總領事亞力山大·密勒爾俄語Миллер, Александр Яковлевич及蒙古貝子希爾寧達木定(1914年11月以前為達喇嘛達什札布)率領代表團在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召開會議討論蒙古問題[1]。雖然蒙古代表團此行的目的是要獲得中俄兩國的外交承認,並確認其國號和共戴年號,但中方堅持維護1913年《中俄聲明》,要求廢除蒙古紀年並使用民國紀年,俄國代表則表示「……俄國在俄蒙協約上簽字,即承認外蒙古的主權」。三方代表各執一詞。會議於1914年9月8日開幕,一直持續到1915年6月7日,經過41次正式會議和40餘次私下會晤,三方代表於1915年6月7日簽訂協約。協約條款共22條,主要內容是[1]

  • 外蒙古承認1913年11月5日《中俄聲明文件》及《中俄聲明另件》;
  • 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中、俄承認外蒙古自治,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 自治外蒙古無權與外國訂立關於政治及土地關係的國際條約;
  • 中俄承認外蒙自治官府有辦理一切內政之權;
  • 中國商民之貨入自治外蒙古,無論何種出產,不納關稅,但須按照自治外蒙古人民所納自治外蒙古已設及將來添設之各項內地貨捐一律交納;
  • 博克多格根仍然是自治君主。
Remove ads

後續

該條約以法文、中文、蒙文和俄文書寫,以法文為標準件,原件現保存於蒙古國家中央檔案館[2]。通過這一協約,中國持有對外蒙古的宗主權,而俄羅斯則保持了在外蒙古的各種經濟政治特權[3]。因此,儘管外蒙古根據該協約在中華民國下實施自治,但博克多蒙古政府仍然存在,蒙古外務部在就該協議發布的信函中解釋說:「……我國雖然接受中國為宗主國,但沒有從根本上喪失其政治地位,中國無權干涉我國內政」。此後外蒙古一直維持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並繼續使用額真汗(蒙古語意為君主、皇帝)的名稱和共戴年號[2]。不過在條約簽署後中國北洋政府與外蒙古的關係有所改善,中華民國派遣駐庫倫大員到蒙古,外蒙古亦多次派代表團訪問北京。直到1919年北洋軍占領外蒙古,並廢除該條約和外蒙古的自治[3]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參見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