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反日情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反日情绪
Remove ads

中國的反日情緒由來已久。甲午海戰中國軍隊慘敗於日本、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後,中國反日情緒興起[1]。當今中國大陸反日情緒一般根植於民族和歷史衝突,而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倡導愛國主義教育,導致中國民衆對日本的印象在近年急速惡化[2]。但彼得·格里斯英語Peter_Gries指出,中國民間反日情緒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影響,因為隨網際網路、短信的出現,民族主義者們能夠獨立於政府觀點行事[3]

Thumb
2013年出現在雲南麗江古城的反日標語:「日本人禁止入內,違者後果自負。」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針對亞洲各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中國民衆對日本的印象在全球各國中最爲負面,對日本反感的比率長年維持於80%以上,在2013年甚至高達93%[4]

Remove ads

歷史背景

清末至二戰時期

中日關係史中,除了明朝末年的倭寇萬曆朝鮮之役以外,一直至清朝中期中日雙方並無劇烈利益衝突。隨著明治維新,日本成為現代化強國。清朝末年,日本逐步吞併清朝的藩屬國——琉球國朝鮮國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除攫取種類利益外,亦在中國各地區獲得眾多租界辛亥革命時期,日本既支持革命黨也支持清廷,更圖謀分裂中國北洋政府建立後,日本意圖佔領青島及山東,脅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對日本政府要求的不滿,中國引發抵制日貨風潮、抗議活動(五四運動)。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日本藉此出兵占領濟南,爆發五三慘案。在蔣介石的主導下,國民政府為避免衝突消極應對,使得中國民眾反日情緒更高漲,他們在對日行動上更為積極主動,成立對日委員會、反日運動委員會等,竭力爭取國際輿論支持[5]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起九一八事變,占領瀋陽,很快控制東北地區,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隨之掀起抗日學潮,在新生事件中,民眾表達了對日本強權以及國民政府懦弱無能的不滿。而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至1936年方停止剿共對日宣戰,開啟長達14年的中國抗日戰爭[5]

Thumb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強硬將中國平民押進坑中準備集體活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戰爭階段。12月13日,南京保衛戰南京失守,日本遂進行南京大屠殺,據南京軍事法庭調查有20萬至30萬中國平民和戰俘遭到日軍殺害。日本侵華期間,實行三光政策,燒毀並搶劫資源、殺戮當地居民。在滿洲國,日軍731醫療部隊研究生物戰爭時利用中國平民作為測試對象。另外日本迫使包含中國在內被占領的亞洲國家女性從事軍妓(即慰安婦[5]。歷史上因日本的戰爭暴行以及日本政府規避戰爭責任,普遍認為是中國大陸人民反日的主因。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爭取國際地位,積極建立中日關係。在1970年代後,日中共同對抗蘇聯為維繫良好關係而出現了「蜜月期」。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款。從1979年起,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達30年之久[6][7]。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制裁,日本率先在1990年的七國集團峰會上打破制裁,恢復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投資和貸款[5][8]

但中國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歷史認知分歧,一直使兩國民眾關係緊張。1978年,日本靖國神社正式將甲級戰犯入祭,供奉過去戰死的軍人。1985年8月1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中曾根康弘開創參祭靖國神社的先例。這一舉動,引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抗議,激起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又進行正式參拜,受到中國政府與韓國政府嚴厲批判。而在多種因素之下,中日關係的蜜月期終在1990年代中期結束[5]

Thumb
一件寫有」小日本不講理的「黑陶罐,製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戰後問題

Thumb
廣州一酒家張貼的標語:「日本人與狗禁止入內」。這句話暗示出上海公共租界的標語:「中國人與狗禁止入內[9]
Thumb
洛陽一房子牆壁上塗寫的反日標語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違反國際公約多次使用化學武器。1945年日本投降時,為掩蓋使用化學武器的證據,日軍將大量化學武器掩埋地下或棄之於江河湖泊之中。1999年,中日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銷毀中國境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備忘錄》,日本承諾儘快解決問題[10][11][12]。2003年毒氣事故中,導致黑龍江吉林等多個省份民眾中毒,但中國原告起訴日本政府遺留毒氣事故賠償,很難獲得日本法庭的保障[13][14]。另外,日本法院拒絕提交二戰戰爭犯罪受害者的大多數索償[15]

2005年發生日本歷史教科書爭議日本文部省審定教科書,淡化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制度。引發中國各地大規模的反日遊行。藉由網際網路,包括即時消息服務,組織示威團體參與的抗議活動,許多人上街呼籲抵制日本產品,砸毀日貨店面,襲擊日本大使館。但由於中國政府不允許未經政府批准的示威,事後逮捕幾十名反日組織領導。

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慰安婦」問題引發爭議。安倍所在執政自由民主黨中的120位國會議員希望修改官方的道歉。議員表示,沒有證據證明是國家組織性強徵慰安婦[16][17]。遭到中國和韓國的譴責後,安培晉三提出道歉:「我對他們所遭受的艱難表示同情,並就他們發現他們自己所身處的狀況表達我的道歉。」[18]

由於日本政府及右翼政治人物否認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19]、參拜靖國神社[20],逃避戰後責任以及淡化侵華歷史[21]。且民間普遍規避相關內容,例如流行媒體漫畫[22]、書籍、電影、紀錄片等避免描繪日軍暴行;反對者要求撤銷張純如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的發行,在日本電影院上映《末代皇帝》時刪除南京大屠殺場景等,使得中國反日主義日益高漲[23]

2010年代起,在日本歷史教科書爭議靖國神社參拜爭議釣魚台主權爭議日本協防台灣等話題中,中國黨政機關利用政治宣傳社情輿論不斷刺激民眾情緒,令到大部分中國民衆長期抱有強烈反日感情[24]

Remove ads

當代問題

當代,中日在領土主權問題及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後續處理問題上有著嚴重分歧。釣魚臺列嶼主權東海油氣田問題、以及中日撞船事件保釣行動等,引起民間抗憤。此外在抗戰紀念日等時間點,中國大陸媒體長期宣傳日軍侵華暴行,電視媒體頻頻播映抗日戰爭的相關題材節目。中國政府近年來也高喊「文化抗戰」以抵制日本文化,藉由媒體渲染民族仇恨,更進一步激化反日情緒[25]。隨著反日主義升溫,部分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鼓吹民族主義,是為了轉移國內政治矛盾[26][27],藉此向在中國經商的日本企業施壓[28],並且民族主義在中國公民社會逐漸形成同溫層,隨之而來引起寒蟬效應[24]

教育

在中國大陸,十四年抗戰歷史是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地學校及教師需要根據教育部指引[原創研究?][29][30]從幼兒園到大學對學生進行有關抗日戰爭的歷史教育:在幼兒園時,學校便會通過各種活動和游戲,向幼童講解抗日戰爭的歷史[原創研究?][31][32]而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們會詳細了解日本的戰爭罪行,如被帶到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要求觀看戰爭暴行的照片,以及戰時的記錄展品、南京大屠殺、以及慰安婦問題[原創研究?][33][34]在初中及高中的歷史科中,抗日戰爭占據了整個中國歷史課綱約30%的篇幅[[Category:]][可疑];其中大部分篇幅是描述日本在中國的各種惡行如南京大屠殺,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事跡等。而到了大學,抗日仍然是中國近代史綱的重要組成部分[35][原創研究?]

在上述政策的影響下,如學校中出現任何質疑日本戰爭罪行的聲音,不僅會遭到社會輿論一面倒的韃伐,嚴重者更會遭到解僱或政府行政處分。2021年,一名上海震旦職業學院教師宋庚一,她認為想要主張南京大屠殺死亡三十萬人的數據就需要史料支撐,被學生舉報後引起網上強烈抨擊,後遭學校革職。[36]以及還有在華日校學生,受到治安事件的風險等等[37]

Remove ads

文娛

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1980年代,由於中國與日本當時仍然處於外交關係的蜜月期,中國國內甚少有反日題材的文娛作品。當時中國從日本引進了大量日本影視劇、電影和動漫,大大豐富了當時百姓民衆的文化娛樂生活[需要較佳來源][38]。日本電視劇作品如《追捕》、《望鄉》、《生死戀》、《遠山的呼喚》、《人證》、《砂之器》、《寅次郎的故事》、《華麗家族》受到喜愛;另外日本動畫片如《聰明的一休》、《花仙子》、《恐龍特急克塞號》、《變形金剛》、《七龍珠》等亦在國內大受歡迎。

至1990年代起開始,在六四事件、釣魚臺主權爭議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共同影響下,中日關係開始轉壞;與此同時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指導下,抗日戰爭逐漸成爲中國電影及電視劇的主流題材。在2000年代起,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數量亦不斷上升;而與此相對的,廣電總局開始嚴格審查有關日本文化題材的影視作品。2006年中國審查部門禁映電影《藝伎回憶錄》的決定,被認為是出於對反日情緒的擔憂。中國女演員扮演日本藝妓的事實,經常被錯誤認為妓女是中國人,造成了相當大的爭議[與來源不符][39][40]。2008年,廣電總局發佈《關於加強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禁止各地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外國動畫作品,使日本動畫退出歷史舞臺[原創研究?][41]甚至B站以及Niconico社群網路服務被批評為「日本帝國主義」,認為日本動漫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來源請求]

2010年起,隨著中國反日情緒到達改革開放後的高峰,中國每年平均出產數百部抗日電視劇和電影,全國一半以上的電視頻道都在播放抗日題材電視劇。有大陸媒體曾經表示,在中國「抗日是一個永恆的創作題材,因為可以馳騁想像,怎麼弄都不過分。因為有愛國主義這個前提,一切就可以天馬行空,自由揮灑,甚至胡編亂造,反正可以吸引觀眾眼球,提高收視率。抗日劇因此在當下的電視劇領域,顯得異常強勢,甚至泛濫。一打開電視,電視劇節目十有八九都與抗日有關。」[需要較佳來源][42]。據路透社援引日方人員的信息,光是在2012年中國就製作超過200部抗日電影[43]。2025年8月,適逢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電影《南京照相館》獲得了大陸官方媒體的大力宣傳。根據新華社的說法,河南一名9歲男孩在看完《南京照相館》後,「回家後自發地撕毀了自己珍藏的日本漫畫」[44][45]

近年,由於中國反日主義被視爲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所以經常發生藝人因涉及日本政治、日本右翼勢力、日本軍國主義的話題而遭受輿論批評與攻擊。比如演藝界人士趙薇曾於2001年在雜誌上刊登身著和日本軍旗旭日旗極為相似的服裝的照片,掀起口誅筆伐。12月28日晚,趙薇在現場演出時,遭到男子的潑襲擊。在2021年,藝人張哲瀚因在日本旅遊賞櫻拍照的背景一角出現靖國神社,引起大範圍批評並被造謠政治立場,後遭行業抵制[46]

Remove ads

宗教

2022年,玄奘寺供奉涉及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牌位,引發中國社會反日情緒。南京幾名民族宗教事務官員遭到懲處,供奉者吳啊萍遭刑事拘留[47]

民間反日活動

體育賽事中的反日主義

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在中國舉辦期間,中國球迷在日本隊對陣幾個國家的比賽中奏國歌時對日本隊抱以噓聲,除了對陣巴林的比賽中日本球迷被當地警方告知不要使用「條幅、彩旗、樂器或穿隊服」,避免歡呼之外[48]。飛往決賽舉辦地北京的航班也因有中國示威者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抗議,而推遲兩個小時。之後,衛冕冠軍日本在決賽中以3-1擊敗中國,衝突隨之爆發,日本大使的車子遭到嚴重破壞[49]

在杭州舉辦的2007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A組的最後一場比賽中,數千名現場中國觀眾為德國隊歡迎,並對日本隊抱以激烈的噓聲。德國過早地在比賽中擊敗並淘汰日本隊。日本球員隨後在比賽結束時拉出橫幅「謝謝」中國,得到觀眾的讚揚。該事件在中國引發輕微的爭議,比賽顯示出中國民族主義和反日情緒[50][51]。比賽原計劃於九一八事件當天進行,但由於該日在中國有敏感性質,比賽提前一天舉辦[52]

2008年東亞足球錦標賽期間,日本對陣朝鮮的首場比賽於2月17日在重慶舉辦,中國球迷在奏日本國歌時再次對日本隊報以噓聲。中國球迷的態度並沒有因為賽前警方的警告而改善[53][54]。2月20日日本隊對陣中國隊的比賽過後,一小群中國球迷焚燒日本國旗,貶稱日本隊為「小日本」[55]

2026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第三階段中,中國男足與日本男足同處一組,在2024年11月19日中國主場對陣日本的比賽中,一名日本球迷被現場的中國球迷誤認為中國人穿日本隊服,現場上千名中國球迷抗議,並推擠圍攻該名日本球迷,更在現場大喊「漢奸」[56][57][58]

Remove ads

釣魚島反日示威遊行

2010年發生中日撞船事件,日本控制的釣魚島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民間與中華民國民間反對。為了回應中國對日本持有沖繩島台灣之間的一群小島的說法,數萬名中國公民透過網絡論壇組織舉行大型反日抗議[59]。日本品牌汽車和日本企業遭到破壞[60]

2012年,在香港啟豐二號船員登上釣魚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決定從一日本家族購買釣魚島[61]。中國大陸再次爆發大型反日示威和抵制日貨的活動,日資企業被砸[62][63]。在深圳,騷亂民眾試圖占領市政府大樓,要求中國政府對日本宣戰[64]。還有多個報道指出使用日本產品的人士遭襲[65][66]。有一篇報道稱,海南一男子因朋友稱中日如果爆發戰爭日本可能會贏而將其刺死[67]

安倍晉三遇刺的反日主義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槍擊身亡,中國大陸社交媒體微博上湧現大量關注聲音,有關話題占滿熱搜排行榜[68]。新聞相關的留言中有大量「慶祝」言論,也有網民表示「勿幸災樂禍」[69][70];據《紐約時報》報導,大部分輿論觀點都沒有被刪除或屏蔽[71]。但也有人表示,安倍晉三在首相任內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執政時期中日關係惡劣,中國大陸的網民對安倍遇刺拍手稱快是正常的現象[72]

部分中國商家因安倍遇刺推出了「慶祝活動」,如商品打折、買一送一等慶祝優惠[73][74],舉辦安倍靈堂電音趴等活動[75][76][77],還售賣槍擊案中犯人山上徹也使用的自製雙管手槍的槍枝模型[78][79]、印有犯人圖像的T恤和人偶[80],在漫展上模仿山上徹也的型像,還自製一把玩具槍擺出被抓時的相同姿勢,身上甚至貼著犯案時的照片,以及一句「日服第一男槍」示意。一些新聞評論區的留言將安倍晉三遭槍擊事件與發生於相近日期的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七七事變聯繫起來[81]

反日本文化浪潮

進入2000年代以後,和服文化和動漫展覽,逐漸成為一個爭議性話題。相關事件涉及七七事變九一八國家公祭日等敏感時間點尤為引起反日情緒。

受到南京玄奘寺牌位事件影響,2022年7月16日,中國大陸網絡爆發反「夏日祭」浪潮,除首場南京A-3夏日祭漫展因「雷暴天氣」取消外,南京其餘場次的漫展以及大陸地區其它城市的部分漫展均因「不可抗力因素」及「政治原因」被迫取消。截至7月27日,大陸地區已有超過60場漫展被取消。[82]2022年8月中旬,一位女性cosplayer在蘇州淮海街身穿和服拍照,被警察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帶離,引發中國大陸輿論關注[83]。2024年,南京某商場因貼有紅色圓形裝飾物,被來自某家MCN公司的網紅博主「戰馬行動」舉報稱這是日本國旗,紅色的圓點被當地警方要求移除。[84]焦作某街道因掛了白燈籠被舉報。[85]南寧地鐵因地鐵站內光芒狀圖案問題也被舉報。[86][需要較佳來源]

2025年6月起,由於志賀丸太事件影響,多起在中國大陸因爲Cosplay動漫《我的英雄學院》角色而遭人攻擊的事件被報導曝光,引發輿論熱議[87]

針對日本人的犯罪行為

近年開始在中國國內出現針對日本人的治安惡性事件。2024年6月24日下午約4時,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塔園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上,一名中國男子襲擊一對居華日本僑民母子和日本人學校校車上的中國員工,此次襲擊最終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88]

同年9月18日,適逢918事變紀念日,一名於深圳日本人學校就讀的日籍小學男生上學途中遇襲受傷,翌日不治,一名男子被捕[89]。據《讀賣新聞》報道引述知情人報道,該男子因求職無果對社會感到不滿,希望干點大事,得到人關注。他認為,刺傷日本人會引發強烈的反響,並且可能會獲得一些人的支持[90]

2025年7月31日下午,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地鐵站內,一位日本母親帶著孩子行走時,突然遭人用類似石頭的物體襲擊,這是在兩年內在蘇州再次發生日本人遇襲的案件[91][92]

在日本的反日行爲

除了在中國國內發生的事件外,同時亦開始出現一部分中國人在日本「反日」的行爲。

2024年5月,浙江香飄飄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蜜谷果汁茶在日本販售的杯套上印有嘲諷日本核廢水標語,引發網絡熱議。受此影響,香飄飄股價於5月6日和7日出現漲停[93],後被質疑擺拍後於8日出現下跌[94]

2024年5月31日,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的靖國神社被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籍網紅「鐵頭」董光明在神社入口處社號標上撒尿,再用紅色噴漆寫下「toilet」(廁所)一詞。據董光明稱,這一行為是對日本政府允許福島核電站排放經處理的放射性廢水入海的不滿和抗議[95]

民調統計

2014年BBC世界服務民意調查顯示,中國大陸人抱有的反日情緒最強烈,90%的中國大陸人對日本反感,只有5%表達了好感。自2006年開展首次民意調查以來,中國大陸的反日情緒在2014年最為高漲,同比去年上漲了16%[96]。2017年,民調顯示民眾對日反面印象下降15%[97]

(資料來源: [98][99][100][101][102][103][104][96][97])

2024年12月,日本NGO「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傳播集團在中日兩地總共向2500人實行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對日本的負面情緒創下了2013年以來的新高,有87.7%的中國人對日本抱有負面印象。與此相比,認爲中日關係重要的中國人比例僅有26.3%,是這個調查2005年開始以來的最低紀錄[105]

另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