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和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進入21世紀後,穿著和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常見現象,亦是具有爭議性的政治話題[2]。而在影視行業,使用和服替代漢服被指責為以倭代華現象之一[3][4]。
![]() |

清末至文革
自清末開始,中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留學生穿著和服是為常見。1916年前後,在日本留學的董竹君回憶,她按日本女學生裝扮(日式髮型、和服上衣、呢裙)時,仍因中國人身份被歧視[6]:67。秋瑾、魯迅、李大釗、周恩來[7][8]、宋慶齡[9]、郭沫若[10][11]、孫中山[12]等人均穿過和服。日後,成為支持穿著和服自由人士的依據之一[5][13][14]。
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控制下的中國北方地區開始宣揚和、漢、滿、蒙、朝的五族協和。而隨著日本移民和侵華戰爭的擴大,和服進入中國大陸。國務院直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的《抗日戰爭研究》稱,除日本籍移民外,侵華日軍控制下的「慰安婦」亦多被強制穿著和服[15]:174。1945年8月,日本投降。當時在中國東北地區定居,源於日本外地的朝鮮人成為中國官方認可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服飾——朝鮮服亦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同時,中國政府將來自日本內地、四百餘萬名日本籍人士盡數遣返回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新政府持續遣返日本籍人士。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數千遺華日僑大都返回日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和服做為日本文化符號,出現中國大陸的文藝演出、電影等文化產品中。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寂靜的山林》。電影負責服裝的工作人員胡臣日後回憶,拍攝身穿和服和時裝的日本陪酒女郎場景時,十幾位女演員拒絕穿著,經「反覆地動員,動員黨員、團員必然勇敢地出來,幫助拍這場戲」,方才完成場景拍攝[a]。
Remove ads
改革開放之後
改革開放之後,中日兩國民間交流頻繁。日本文學、電視劇、電影等文化產品重新進入中國大陸[16]。西方和東亞(日韓港台)流行文化進入後,對本地文化有重要影響。與港澳類似,中國大陸亦有一定數量的哈日族。同時,日本國民定居中國成為常見現象。2014年時,日本外務省的數據顯示,約有14萬日本人定居中國[17]。有定居北京的日本女性進行和服文化推廣的實例[18]。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日本和服生產商為減少成本將工廠轉移至中國大陸和朝鮮[19]。2004年新華社消息提及,中國大陸出口和服、韓服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蘇州高新區東渚街道,產品占日本、韓國市場的80%[20]。
自2000年代以來,有中國大陸民眾將和服視為「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標誌,出現在公共場合穿著的爭議[2]。支持穿著和服者,則稱和服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文化替罪羊」[16]。
200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民間輿論與層出不窮的「精日」長期對立。四行倉庫日軍照事件等穿著日本軍軍服事件中,穿著者常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的處分。而普通民眾在公眾場合是否可以穿著和服,則日漸成為一個爭議性話題[2]。除與櫻花和影[16][21]、或攝影留念[2]的遊客外,公共場合的穿著者多是日式商業場所工作人員(如日料店員工[22])、cosplay表演者[1]、模特[2]等。在公共場合之外,亦有以穿著和服做為個人照片拍攝主題的潮流[23],以及日本女性在北京從事影視劇服裝指導、教授當地人學習穿著和服的例子[18]。
在公共領域發生的爭議事件中,穿著和服者多為中國人,而非日本僑民。現場民眾[16]和管理人員對穿著和服者多有驅離[2]、勸阻[22]之舉,亦有穿著者被警察訓誡的例子。2021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浙江嘉興女子身著和服在街道上行走時,遭到舉報,被警方訓誡[2]。
2022年8月中旬發生的蘇州和服事件則在當年8月15日[24]——日本投降七十七周年之際,引發中國大陸社會對「和服自由」等問題的討論。8月10日,一名女性Cosplayer在蘇州淮海街進行《夏日時光》小舟潮一角的Cosplay拍照。完成小舟潮的JK服拍攝後,她換上小舟潮的浴衣式和服繼續拍攝。結果,被警察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帶離[1][25][26]。14日,該女子在微博發表長文,講述事情經過[1],並上傳她與警察對話現場的視頻[24],引起中國大陸輿論關注[1]。19日下午5點,警方上門歸還了此前沒收的Cosplay衣服(浴衣[25])和鞋襪[27]。
2024年4月27日,有兩名穿著和服的女子在重慶規劃展覽館旁,抗爭紀念碑對出跳日式二次元舞蹈,被大批路人包圍指罵。最後警方介入事件,並把肇事兩女一男帶到派出所調查[28]
進入21世紀,漢服運動興起,但由於漢服與和服外形相近,曾有反對和服的民眾誤以為漢服為和服的事件。而中國大陸影視業中則是普遍地存在以倭代華現象。影視業從事人員除使用日式建築、器物替代中式建築、器物外,常以和服或和服元素,替代漢服。以日本垂纓冠為例,在中國大陸電視劇中,自先秦時代女性角色[29]到架空劇男性角色[4]都有佩戴。亦或直接使用狩衣、十二單等和服款式[29]。
2022年陸續開播的網路劇《我叫劉金鳳》、《星漢燦爛》在服飾方面相繼引發「倭風」的爭議。《我叫劉金鳳》更被稱為「全面『倭風化』」的作品[4]。而為穿著和服、使用和服替代漢服進行辯解的理由,即有和服依照隋唐服裝和吳服改制[b]、「服飾同本同源」一類的理由[29]。此前的2021年7月,中國大陸網友曾以唐朝文化在日本為南京夫子廟和服穿著者辯解,香港01作者林君穎則指出「奈良時代之後,日本在唐代服飾的基礎上逐漸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往後在服裝的形制上,如領子、袖子、腰帶、腰封等已與漢服大不相同。中日服飾各自發展到今日已能從外觀一目瞭然地看出不同之處,若是輕易地把和服的別稱吳服與漢服劃上等號,等於無視日本於奈良時代以後的服裝發展,也忽略雙方文化中的諸多差異。」[30]
2022年7月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在電視劇創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築、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3][4]。
Remove ads
參見
備註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