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研究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專注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科研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業力量之一[2]。
主要職責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職責包括文化遺產研究、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修復和培訓[2]。
歷史
1935年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正式成立[3]。1949年,改稱「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轉隸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1956年更名為「古代建築修整所」,並於1962年,與「博物館科學工作研究所籌備處」合併為「文物博物館研究所」,1973年改稱「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1990年,與「古文獻研究室」合併成為「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改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4]。次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5]。2012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牌子被加掛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6]。
機構設置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要由7個業務部門包括文物研究所、文物保護工程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文物保護修復所、教育培訓學院、文獻研究室(圖書館)和《中國文化遺產》編輯部;3個管理部門及一個保障部門構成。另外有3個掛靠機構分別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文物保護標準化委員會秘書處和文物保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7]。
科研條件
科研方向包括文物保護科技等學科研究領域。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等相關文物保護資質[8]。
研究院共有專業8個專業實驗室包括壁畫保護修復實驗室、紙張、紡織品保護修復實驗室、石質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金屬、陶瓷器保護修復實驗室、分析檢測實驗室、古建築聯合實驗室、竹木漆器保護修復實驗室已經生物實驗室還有一個移動實驗室[9]。實驗室用房1600平方米左右,儀器設備211台[3]。
截止2014年,全院共140名在職人員。其中包括70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其中3位獲外國政府授勳分別是荷蘭克勞斯親王獎、義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勳章、柬埔寨王國莫尼撒拉蓬騎士勳章[3][10]。2018年,3位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學者獲得「柬埔寨王國騎士勳章」[11]。
保護及科研成果
承擔並完成了國家文物保護項目500多項(包括100多項重大項目)[8],比如:
Remove ads
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研究項目及課題300多項(包括超過20項國家級項目)[10],例如:
Remove ads
出版論著一百餘種[8],其中包括全面介紹和總結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05-2015》;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成果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前期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援外文物保護工程成果的《柬埔寨吳哥古蹟茶膠寺考古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文化遺產基礎研究的《文物工作研究》以及資料整理的《北平研究院北平廟宇調資料彙編》和個案研究的《中國古代石灰類材料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2019年開啟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第三版)的編纂工作[17]。
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所主辦的期刊有:
1985年創刊的年刊雜誌《出土文獻研究》[18];
2003年創刊的年刊雜誌《文物科技研究》[19];
2006年創刊的季刊《中國文物科學研究》(與中國文物學會聯合主辦)[20]。
合作夥伴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許多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大學、地方政府等展開了科研合作。國際上,2014年,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與研究院簽署長期合作框架協議[21]。2016年,法國遠東學院與研究院簽署科研合作協議[22]。2017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英格蘭遺產委員會簽署城保護研究合作協議[23]。 2018年,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省文化遺產研究院與研究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4]。國內,學術上先後分別與浙江大學[25]、復旦大學[26]、中山大學[27]、北京科技大學[28]等學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社會上,分別與故宮博物院[29]、天津恆達文博科技有限公司[30]、瀾滄縣人民政府[31]等組織、機構、地方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