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學生運動史

中国大陆地区历史上的学生运动事件列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學生運動史
Remove ads

中國學生運動史,因為學生多是青年,又稱青年運動史(簡稱青運史)以區別於中國工運史和中國婦運史。最早可考是1903年4月,中國留日學生舉辦集會抗議沙俄侵佔東北[2]民國時期最大規模是五四運動。1949年後持續最長的青年運動是文革時期的紅衛兵,連綿兩年。[3]

Thumb
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大學等13家大學逾3000名學生,五四運動開始。[1]
Thumb
1966年北京天安門廣場北京大學紅衛兵青年遊行。載於《人民畫報》。

古代至19世紀

中國古代已有學生帶領、批評或干涉政治的事件。最早記載為公元前542年,即孔子誕生後9年,鄭國人民在鄉校批評政府。當時執政的子產表現虛心的態度,不接受要摧毀學校的建議。漢哀帝元壽二年,即公元前1年,太學生王咸帶領一千多名學生,抗議政府懲處官員棣鮑宣。到漢朝的黨錮之禍,太學生郭泰聯合朝臣及思想界領袖,批評政府和宦官[4]

宋朝的學生運動更為普遍,太學生陳東先後兩次請求皇帝處死宰相及一些軍事領袖,第二次隨從者達數萬人,雖然他和其他參與者被處死,但朝廷也有改變一些外交和內政政策。後來宋朝仍有五、六次類似的學生運動,更有罷課事件,也有老師鼓勵或支持學生抗議政府的例子[5]。直至明朝的學生運動則捲入政黨鬥爭的漩渦[4]

20世紀初

較早可考的是1903年4月,中國留日學生舉辦集會抗議俄羅斯帝國入侵滿洲,並組織拒俄義勇隊回國參軍。事緣俄軍在義和團之亂後佔領大清東三省,雖然簽《交收東三省條約》承諾撤兵,但遲不執行,參與集會的中國留日學生包括黃興蔡鍔陳天華等著名晚清革命家[2]

民國時期

Thumb
Thumb
左:1935年一二·九運動的標誌照片——清華學生陸璀演講,事後被清華開除。右:1949年陸璀政協第一屆會議

民國時期最大型的幾場學運(青運)包括:1910年代新文化運動反對舊禮教,被譽為「思想解放」;[6][7][8][9]1919年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割地;1926年三.一八慘案[10]1931年九一八學潮(及其高潮珍珠橋慘案)抗議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不對日本宣戰[11]1935年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一二·九運動抗議蔣介石消極應對日本策劃華北特殊化[12][13]

1949年至文革

Thumb
1989年6月7日,八九學運後的北京大學門前貼著大字報

1949-1976年中國學生政治運動進入最頻繁階段,全國人民同時學生也不例外,歷經多場運動者自嘲為老運動員。其中的青年運動,以文革時期紅衛兵為首。「紅衛兵運動是中國青運史上一場扭曲的、變態的青年運動,……無論對黨和國家,還是對新中國的一代青年,它都是一場浩劫,一場惡夢,一場歷史的大悲劇。」[3]紅衛兵青年運動形式包括「唱樣板戲,跳忠字舞早請示、晚匯報」等等。[14][15]老三屆是紅衛兵的主力,[16]而為了解決老三屆紅衛兵的畢業出路,於1967年前後,[17]動員了知青下鄉運動。[18]

文革後

Thumb
2008年香港維園燭光晚會,哀悼當年汶川地震遇難學生同胞八九學運學生同胞。極多香港學生、青年參與。[19]

文革經歷知青下鄉紅衛兵的青年,萌起80年代文化熱思潮。[20]文化熱的高峰由1988年6月央視紀錄片《河殤》掀起,至少兩億大陸觀眾收看,[21]全國報刊收到大量學生讀者來信感言。[22]1988年《河殤》繼承了1910年代新文化運動的脈落,闡析了中共改革派系對於改革開放遇陷入經濟困局的解讀——困局源於中國文化有太多傳統包袱。[23]河殤》對80年代的學生運動有承先啟後的意義,串連了1981年內蒙古學運八六學潮八九學運。其他瑣碎的學潮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運動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學生運動

對香港影響

引用文獻

書目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