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丹麥歷史

國別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麦历史
Remove ads

丹麥的史前史可以追溯至末次冰期的尾聲。至遲在公元前10世紀,今日的丹麥地區已有人類定居。青銅時代晚期,丹麥地區住民已擁有發達的航海業,與南方國家頻繁貿易往來。作為明確民族的「丹人」在公元500年左右首次見於文獻記載,可視為現代意義上丹麥歷史的開端。

Thumb
丹麥國旗

丹人是維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活躍於今日丹麥本土及群島、什勒斯維希斯科訥等地,構成丹麥王國的雛形。最晚至8世紀,丹麥已是統一的君主制國家,並於960年前後在藍牙哈拉爾的統治下完成基督教化維京時代,丹麥人活躍於北海不列顛群島克努特大帝更在11世紀前期一度建立起涵蓋英格蘭、丹麥與挪威三國的「北海帝國」,疆域空前遼闊。丹麥迎來短暫的全盛時期。

中世紀後期,丹麥持續擴張。1397年,在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領導下,丹麥與挪威瑞典建立卡爾馬聯盟1523年瑞典獨立、聯盟瓦解後,丹麥-挪威繼續維持邦聯國家狀態,國步日衰,直至1814年簽訂《基爾條約》,丹麥被迫割讓挪威予瑞典,邦聯解體。此後,丹麥仍然保留對挪威舊屬地冰島法羅群島格陵蘭島的主權,直至1944年冰島獨立

19世紀中期,受歐洲革命浪潮影響,丹麥於1849年立憲,結束君主專制,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旋即因領土爭端爆發與普魯士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普丹戰爭戰敗後,丹麥喪失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直至1920年通過公投收復北什勒斯維希

丹麥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迅速發展,其GDP一戰前達到了歐洲平均線。二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德國占領。戰後,丹麥先後加入聯合國北約歐洲各共同體(今歐盟前身),並在法羅群島與格陵蘭推行屬地自治。20世紀以來,丹麥在社會民主主義影響下建立起高度發達的福利國家制度。今日的丹麥是一個高人類發展指數、高民主自由度已開發國家,在全球治理、環境保護與社會保障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力。

丹麥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複雜交織——丹麥位於波羅的海通往北海的必經之路,又夾處瑞典德國兩國之間,曾長期與兩國爭奪波羅的海的主導權。丹麥本土位處日德蘭半島,其南部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東部位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斯科訥及毗鄰的哈蘭布萊金厄,以及長期作為附屬國的挪威,都是領土紛爭的核心。長期以來的衝突最終導致丹麥不得不將斯科訥、哈蘭、布萊金厄和挪威割讓予瑞典,並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割讓予德意志邦聯

Remove ads

早期(1047以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前13000-前9400)

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130,000年,丹麥已經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先民聚居。

中石器時代(前9300-前4000)

新石器時代(前4000-前1700)

2015年,丹麥的西蘭島法爾斯特島出土了八千年前( 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 )的文物[1]

青銅時代(前1600-前500)

鐵器時代(前500-800)

鐵器時代晚期(400-800)

維京時期(793-1047)

從8世紀到10世紀,丹麥人與挪威人和瑞典人一起被稱作維京人,他們的殖民、襲擊、貿易活動遍布整個歐洲。維京人在9世紀第一次經法羅群島向西探索了冰島,最終到達文蘭。維京人在不列顛西歐最為活躍,他們征服了英格蘭、愛爾蘭和法國。近代在丹麥發掘的盎格魯-撒克遜硬幣比在英格蘭發掘的還多[2][3]

基督化

根據耶靈石記載,哈拉爾一世在公元965年統一了丹麥,並皈依基督教。11世紀早期,卡紐特大王統一了丹麥、英格蘭和挪威長達30年[2],史稱北海帝國

中世紀中期和晚期,丹麥領土還包括斯科納地區,勢力範圍東至愛沙尼亞,南至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公國。

中期(1047-1814)

埃斯特德遜王朝(1047-1397)

1219年,丹麥國王曾經為教皇遠征愛沙尼亞的異教徒,基督徒國王卡瑪德二世帶領在戰況不利下祈禱勝利,一面紅白十字的旗幟從天而降,丹麥軍隊頓時士氣大增,戰況亦大為好轉,這面旗後來成為丹麥國旗。

卡爾馬聯盟(1397-1523)

1397年,丹麥與瑞典和挪威組成共主聯邦卡爾馬聯盟),擁戴瑪格麗特一世為王,三個構成國在聯邦內享有平等地位。但瑪格麗特女王並未能如實行事[4]。在聯邦成立後的125年裡,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的歷史始終圍繞這個聯合展開,瑞典多次獲得獨立,但隨即又被丹麥征服。1523年7月,瑞典國王攻陷斯德哥爾摩,瑞典獲得獨立,隨後丹麥與挪威組成丹麥-挪威聯合

宗教改革與瑞典獨立(1536-1660)

第一次北方戰爭(1563–1570)

1530年代,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爆發了伯爵戰爭,隨後宗教改革影響到該地區,導致丹麥國教改為路德宗

在瑞典獨立後,丹麥曾兩次嘗試重新控制瑞典,第一次為北方七年戰爭,第二次為卡爾馬戰爭。兩次戰爭沒能讓丹麥重新統治瑞典,但瑞典被迫為戰事賠款[5]。在這段時間裡,丹麥曾效仿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了丹麥公司,計劃殖民斯里蘭卡,但實際控制區域僅為印度特蘭奎巴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三十年戰爭中,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試圖成為路德宗國家的首領,卻在1626年盧特戰役中慘敗[6];1627年,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領導天主教軍隊入侵掠奪了日得蘭半島,迫使丹麥退出這場戰爭[7]

托爾斯頓戰爭(1643-1645)

丹麥在戰爭中的失敗導致軍力衰退,此時瑞典在戰爭中崛起。1643年,瑞典入侵日得蘭半島,第二年宣布斯科納成為瑞典領土。由於被瑞典占領導致的首都地區糧食短缺,加上境內糧食欠收和黑死病流行,丹麥人口銳減20%[8],不得不與瑞典簽定布勒姆瑟布魯條約,將哈蘭哥得蘭丹屬愛沙尼亞和一部分挪威省份割讓給瑞典。

第二次北方戰爭(1655-1660)

1657年,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向瑞典宣戰,並遠征不萊梅-費爾登,可惜在這場戰爭中又遭慘敗,將斯科納布來金厄特倫德拉格博恩霍爾姆島割讓予瑞典。兩年後,丹麥奪回特倫德拉格和博恩霍爾姆島。

改革(1660-1814)

大北方戰爭(1700-1721)

近代(1814-1901)

Thumb
歐洲 - 1815

革命(1814-1848)

工業化(1848-1901)

炮艦戰爭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丹麥試圖在英國法國之間保持中立。但英國視丹麥加入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為威脅,因而兩次攻擊哥本哈根,史稱炮艦戰爭。在英國圍攻哥本哈根期間,挪威獲得獨立,丹麥-挪威同盟解體。而丹麥的民主化進程在1830年代取得里程碑式的進展,1849年6月5日,丹麥由君主專制和平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普丹戰爭

1864年,丹麥在普丹戰爭中戰敗,被迫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省割讓給普魯士。在經歷這一系列事件後,丹麥嘗試在歐洲政局中謀求中立。

現代(1901至今)

兩次大戰(1901-1945)

一戰

丹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但凡爾賽條約將割讓給普魯士的地區歸還給丹麥。由於擔心德國境內的領土收復主義,丹麥決定讓該地區的公民自行決定歸屬。最終北部回歸丹麥,南部繼續留在德國。

二戰

佔領時期

1939年,丹麥與納粹德國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但納粹德國在1940年4月9日入侵丹麥。丹麥僅抵抗了兩小時即投降。

丹麥與納粹德國的經濟合作持續到1943年,隨後丹麥拒絕繼續合作,摧毀了大部分丹麥皇家海軍的船隻,並儘量多地將官員送往瑞典。

在二戰期間,丹麥幫助其境內的猶太人前往瑞典,以躲避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了抵抗俄羅斯,丹麥公民組成丹麥志願軍與德國合作[9]

1944年,冰島宣布脫離丹麥成立共和國。

戰後(1945-1990)

1948年,法羅群島獲得部分自治權。

戰爭結束後,丹麥參與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合國的建立,因此丹麥是這些組織的創始會員國。

1973年,在經過公民投票後,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丹麥在1993通過公投批准馬斯垂克條約,參與到歐洲一體化進程中。

現今(1990至今)

2000年,丹麥公民投票否決加入歐元區。丹麥的兩個屬地法羅群島格陵蘭出於保護本地漁業的考慮拒絕加入歐盟。

參看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